《初中历史的教学计划优秀9篇》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1
时光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和初二的历史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课改的要求,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属于中国历史的古代史部分,距今时间较久远,特别是先秦史,跨度很大,学生的理解主要是跟时间有关的内容比较难一些,需要分析的较少,重点内容是在奴隶社会的基本发展及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还有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所创造的财富,对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后半部分主要讲到封建社会的诞生、发展,统一国家的产生、发展,创造的中国古代史上的灿烂文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纵向为近代史,主要内容体现了近代的屈辱史,中国由封建社会没落到开始社会转型,接受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打破传统思想,摧毁旧的社会体系,这些内容贯穿本书的始终;主要内容是: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内战烽火,近代的社会变化和成就。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情况,现在还不是很细致的了解,从目前的初步了解及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的课堂纪律尚可,态度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总共87名学生里,优生较少,大约在15人左右,中等生是主体,大约在50人左右,后进生约20多人,而且学习习惯各不相同,来自不同的学校,所以学习观念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不同。
八年级学生的情况都比较熟悉了,106名学生,优生在30人左右,中等生50人,后进生20人左右,在优生里,学习主动性强,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少,大部分都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和更多的指导;中等生里,大部分都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在课堂上还不能进行完整的听学;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就更加困难,不仅基础差,而且态度问题特别难以处理、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五、教学进度
整个学期总共有约19个周,每周2课时,共38节课,若除去节假日,所剩课时约有30节左右,现将七八年级的进度安排如下:
七年级:
1至10周完成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到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11至12周复习、段考。
13至17周完成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到第二十二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8、19周,复习、期末考试、总结。
八年级:
1至10周完成第一课(***战争)到第十二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至12周,复习、段考。
13至17周完成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到第二十二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8、19周,复习、期末考试、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与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与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89.88,合格率为98.40%,优秀率为57.14%。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与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与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与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十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3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他们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大多数同学对历史比较有兴趣,课堂纪律较好。但是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综合归纳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时间为顺序,从人类的起源讲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措施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提倡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会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历史课堂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起始,以精彩的导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铺垫,使学生在兴趣和好奇的驱使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重点、难点部分将主要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来解决,而不再仅仅由教师讲述。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在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历史课来说,教师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思考和展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课时分配
第一周:历史导言课
第二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三周:华夏之祖;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四周:灿烂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五周:国庆假期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4
为了更好的抓好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学期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总体水平偏低,历史不是主科,不是中考内容,所以学生都不愿意学。
二、教材简介
本学期七、八年级上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阅读性强,图文并茂,增添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三、教学资源开发
1、教材、教学参考书
2、专业书籍、历史笔记本、历史资料卡
3、媒体信息(互联网、影视中的历史知识)
4、课程基础训练、单元测试卷
四、教学措施和目标
(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的: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答题、小组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索历史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听好每一节公开课,做好课后互评,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
七、八年级历史课本上册都是22课(人教版)。其中新课讲授22课时(每册),单元复习4课时,期中复习2课时,期末总复习4课时:
9月份1——4课
10月份4——13课
11月份14——20课
12月中旬结束课程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5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周活动安排
周次
时间
内容
一
8.15-8.21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2原始的农耕生活
二
8.22-8.28
3华夏之祖单元复习检测
三
8.29-9.4
4夏、商、西周的兴亡5灿烂的青铜文明
四
9.5-9.11
6春秋战国的分争7大变革的时代
五
9.12-9.18
8中华文化的勃兴(1)9中华文化的勃兴(2)
六
9.19-9.25
单元复习检测
七
9.26-10.2
10“秦王扫六合”11“伐无道,诛暴秦”
八
10.3-10.9
复习第一单元
九
10.10-10.16
复习第二单元
十
10.17-10.23
综合复习
十一
10.24-10.30
期中考试
十二
10.31-11.6
12大一统的汉朝13两汉经济的发展
十三
11.7-11.13
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十四
11.14-11.20
16昌盛的秦汉文化(1)17昌盛的秦汉文化(2)
十五
11.21-11.27
第三单元复习检测
十六
11.28-12.4
18三国鼎立19江南地区的开发
十七
12.5-12.11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1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1
十八
12.12-12.18
22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2)第四单元复习
十九
12.19-12.25
第四单元检测总结复习第一、二单元
二十
12.26-1.1
总结复习第三单元总结复习第四单元
二十一
1.2-1.8
综合复习
二十二
1.9-1.15
期末考试
初一历史教师教学计划 篇6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的人物的优秀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及时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所有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主要是利用学案,在上课时检测学生预习效果,让学生学会预习。
(2)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笔记可以记在学案上,也可以记在书上,经常检查,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主动巩固的习惯。针对历史学科没有作业的特点,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整理好资料的习惯。许多学生上完课后资料保存不好,丢三落四,应对他们经常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
(5)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培养学生表述、评价历史的能力。
(6)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项能力训练,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专业发展计划:
(1)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学校工作计划、工作目标,使自己的工作有据可依,有标可循。参加本学科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2)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参与研讨和网上研讨,多听、多评课,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业务能力。
(3)努力掌握更高的电教水平,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有效整合。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在教好本年级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其它年级教材要经常疏通,做到知识体系的连贯,使自己能够适应不同年级的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7
新的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围绕教研中心和学校“集体教研”、“学案导学”、“习惯培养”三项重点工作进行,在继续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成长,促进 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抓好学生习惯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此,在总结上一学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制订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 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 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 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 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优秀品质,
对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及时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所有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8
一、教学进度及内容
1、初一:《中国历史》第二册。期中授完1—14课,期末授完全部内容。开学第一周,教师引导学生通览教材,整体感知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师生共同商定本期教学计划。全期用2——3周时间组织学生期中期末考试。
2、初二:《中国历史》第四册。期中授完1——17课,期末授完全部内容。开学第一周,教师引导学生通览教材。整体感知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师生共同商定新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全期用2—3周的时间组织学生期中、期末复习考试。
3、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期中考试或5月1日以前授完全册内容。期中至中考前完成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三轮复习。即分册系统复习,重点、难点、热点专题复习,综合模拟训练。教师新授《世界历史》第二册前,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分析新旧教材的异同,调整好教学计划和学习策略。
二、教学要求及建议
1、基础年级应严格开设课程,开足课时。初三年级要根据新授和复习要求适当增加课时。
2、各年级均要配备专职历史教师。兼职历史教师要力求课堂教学规范化,历史学科知识专业化。
3、要建立历史教师的培训机制,健全历史学科教研组活动规章,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和历史课题研究。
4、要深入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深理解,查找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新教材,积极开展对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为秋季新教材实验作好充分准备。
5、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推进师生互动,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6、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比武和论文竞赛要作为常规要求落到实处。
7、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重视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充分利用本地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积极开发地方校本历史课程。
8、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积极运用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教学。各校在教材征订时要严格订齐订足挂图、地图册等教学资料。
9、注重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加强毕业年级的复习备考工作,发挥集体力量,搞好重点研究。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研究;市中考考试说明和市编复习资料的研究;近年来中考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的研究。
三、学科活动的安排
1、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三级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培训。
2、适当的时候,组织全县毕业年级教师开展复习备考研讨活动。
3、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标准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或教案竞赛。
4、在全县重点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学研究。
5、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学考察与学习。
八年级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篇9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周:思想教育
第二周:第一课
第三周:第二课
第四周:第三课、第四课
第五周:五课第六周:复习迎接月考
第七周:月考
第八周:第六课、七课
第九周:八、九课
第十周:十、十一课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十二、十三课
第十三周:十四、十五课
第十四周:十六、十七
第十五周:十八、十九
第十六周:月考
第十七周:二十、二十一
第十八周:二十二、二十三
第十九周至二十一周:考前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