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根据时间脉络再现情景式复述课文
一、引入
在前一课《说勤奋》学习中,我们认识两位可敬的人(生答)。从他们身上,我们认识到: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学生接应背:他们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16课,又将认识一个人,他是板书:李时珍。课前预习,对他有什么了解呢?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
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同样是一个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手中的鲜花是板书:《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怎样的医学巨著?在《李时珍与》一文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投示:《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让学生谈谈感受。
是的,这要付出多少汗水,这又要耗去李时珍多少心血。今天我们学习的“李时珍夜宿古寺”就是其中的一个镜头。补充板书:夜宿古寺。我们来读读吧
二、朗读课文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生字表注音读准,遇到读不顺的句子想想意思练习读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画上问号,看看文章读完后这样的问题能否明白,如果还不明白就问同学问老师。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几个药草一定好奇想了解,图片介绍。
2、考验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1)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送到课文中组词。例:宪,庞宪;徽,安徽。(意图:既检查生字的正确认读,又检查对课文的熟悉情况。一个个生字词在课文中找到位置,生字词会学得更牢,读着词语还会勾起课文内容的回忆。)
(2)出示: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a、上面的四字词语读课文时注意了吗?读一读。
b、在课文中将这六个词语圈出来,读一读句子,试着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3)指名学生朗读,根据学生现场表现用适当的话语去激发、引导。下面的话语供参考:
a同学,你刚才自由朗读十分投入,表情生动,所以第一节老师想请你读,你一定能给大家带个好头。
a同学读书时,b同学听得多专注。b同学,第2节你来读。
对,读书时,身子站正,书本捧好,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第3节c同学来试试。
11小节这么难的段落d同学不打结地读了下来,不简单。当然朗读时头脑中有画面,并通过恰当的音高声调将画面再现出来,这是需要技术,更需要勇气。谁来应战。
最后一小节我们把机会让给离老师较远的e同学朗读。
一定还有同学没读,来,咱们一起来读课文最重要的最后两小节。注意:坐姿,书本,情绪,好,开始。
三、初步复述课文
1、听同学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下面再请同学读课文,不过这一次提高要求:一,不许出声,也就是默读;二,在默读过程中画出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来。默读是有速度的,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学生默读,画句)
2、交流,摘要板书:太阳渐渐下山了夜幕降临了月亮升起来了月亮移到了中天
3、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提示,在脑中放电影:太阳渐渐下山了,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正在……夜幕降临了,师徒俩……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觉月亮已移到了当空,李时珍……
4、怎么样,头脑中有画面吗?是的,一定有的。看着黑板上的时间提示,把脑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清楚说出来。同桌合作练说。
5、推荐三名同学分别复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师生评点补充。
6、和学生一起总结复述的方法:读课文,理出时间线根据时间,脑中“放电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中的画面。(强调复述不是背诵,复述时想的应当是情节画面,说出的是自己的话,不要总是想着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即使说得没有文本语言精练,这有什么要紧呢,复述本来应当用的就是口语,很自然的生活话语。多说一点:每当看到电视里讲话念稿的镜头,我心里就不是滋味,我在想,这种语言不自信的表现,是不是需要从小就培养,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开始培养。)
四、作业(前两条课堂完成,第3条课后完成)
1、选字填空:[详 祥]
端( ) 吉( ) 慈( ) 安( ) ( )细
2、写一段话,描写月色,用上下面的词语:
飞鸟归林 夜幕降临 隐隐约约 皎洁 轮廓
3、把“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清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根据课文中一些精彩词句展开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一、带着思考读进去
1、上一课时我们通过朗读、复述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信息,课文主要讲(生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这叫将课文读薄。今天我们要反过来,通过边读边思,走进课文,体验那情境,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将课文读厚。同学们一定感兴趣。读第1小节试试,哪些词语能够让你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学生练习)
2、交流,示范。
顺着学生来,如果学生的理解很到位,那么下面的示范便转为对学生的附和肯定。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饥餐渴饮”,那是什么样的情景?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渴了就喝两口水继续赶路。生活苦。“晓行夜宿”呢?早晨天刚亮,他们师徒已经背起行囊赶路了,一直到天黑才休息。工作累。“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三个省,这是多大的范围。他们不是观光,不是只赶路,他们要到荒山野岭寻察药材,他们要走村窜户访询问药效;一天两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也许平常人能够坚持,可李时珍他们几个月了,天天如此,这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啊。)
读,学生的声音里此时一定增加了几分崇敬。在学习下面“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时,再回应这小节。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两个词语,八个字,包含了多少内容?在学生发言后接着学生的理解发挥:辛劳在其中,理想在其中,毅力在其中。可谓意蕴丰富、凝练集中,妙!再将词语分拆(a 、饥餐渴饮 / 晓行夜宿 b、饥餐 / 渴饮,晓行 / 夜宿)分男女生对应读,体会词语的对仗,音律的叠回。
3、继续读下去,看看下面的课文中会有哪些语句扣动你的心弦,让你流连、回味。(学生自由读思画注)
4、课堂交流。
这是一个开放的交流时空。估计学生会注意下面的一些语句,下面写下自己的体会与教学设想,以备上课时与学生有效对话,指导学习:
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
“飞鸟夜晚回家了,师徒俩的家呢?眼看天色已晚,他们今晚宿于何地呢。他们能不焦急吗?”估计学生大都会如此理解,也允许个别学生有所发挥的“篡解”:对于他们,难道没有露宿野外过?那既然是常有的事,他们又为何如此焦急呢?联系下面,我想他们焦急的恐怕是不能够当晚将所察访到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的厚厚的蜘蛛网。
设想学生应当在这样三方面突破:一是联系下面的细节想象 “破败”,二是感受这样具象写的精彩,三是体会写“破败”实际为写人的意义。如果学生在某点上有忽略,要引导其关注思考。特别是第三点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展开,比如可以这样点拨:“破败”不仅在这里体现,下面还有地方得到印证,能找到吗?(如“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等)从这你想到了什么?由学生言说李时珍修《本草》十分辛苦,顺势进入下面师徒俩关于“苦”的对话学习。
李时珍笑着问徒弟……“但我们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这段话中有两个点必须抓住:一是李时珍的神情“笑”,二是他说的两个词“吃点苦”和“值得”。点拨:他们是只吃了一点点苦吗?回应第一小节,品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再读古寺“破败”段,讨论力量的源泉:缘自理想,一个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
练习填空:
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填空后小结:没有修好《本草》,让万民得福这崇高的理想,没有为万民得福,自己吃苦也值这不屈的信念,李时珍何以能够如此风餐露宿,如此别家离子,在荒山野岭间奔波。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更是他们用_____和_____培育出来的。讨论填上“理想和信念”,读这句话。分角色读课文对话。
怎样区分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
读,角色表演。与扮演者交流:“李时珍”,你为何要将那两片叶子上下左右反复看?你分辨出来了吗?嚼?你怎么敢嚼,不恶心?过去嚼过吗?你就不怕野草有毒?小结:这一“端详”,我们端详出了李时珍工作的严谨,这一“嚼”,我们嚼出了他“为民得福,吃苦、甚至献出生命也值”的伟大情怀。深情引背:看来,成功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更是他们……”
二、表现理解再创造
1、投示: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焦急 笑 值得 端详 嚼嚼
读一读,还记得刚才我们的讨论吗?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词语,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李时珍师徒夜宿古寺的情景进一步说详细呢?比如关于“嚼”,他们师徒间肯定有一番对话的,是不是?注意用上上面的两组词语,注意情节的丰富与创新。(学生个人准备,相信前面填空所描述的情景会对学生有启发)
2、和同桌共同来创造。(相互提醒、补充)
3、推荐同学上讲台创造性讲述故事。师生评议。(评议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注意对于存在问题不要去简单否定,关键是讲清理由,提出自己具体的修改意见。)
4、教师小结:抓住关键情节,联前想后,以细节去表现,这就是复述的创造。
三、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讲一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张衡与地动仪
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
爱迪生与电灯
_______与______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李时珍(读),你们了解他吗?学生自由发言。
2、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捕捉到了一个信息:李时珍这个人物和一本叫《本草纲目》的药书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们对《本草纲目》又了解多少呢?学生发言。请听听世人对它的评价吧——(出示课件)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述:是啊!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有这样一部惊世之作而自豪。可是你们知道李时珍是如何编写这部巨作的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李时珍编《本书》的小故事。(板书:夜宿古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词。
出示词语: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行囊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啃干粮 断垣残壁
先指名读2遍,再齐读,说一说读后的感受(很辛苦)
过渡:是啊!为了修《本草》,李时珍历尽了千辛万苦。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他们吃了哪些苦?你能找到文中语句来体会吗?
三、学习课文。
一)、体味生活之苦。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1)第一节。
“饥餐渴饮” 饮食差; “晓行夜宿” 一天的工作时间长;
“……等地……”路程远; “好几个月” 连续时间长。
述:好几个月,多少个日日夜夜,李时珍师徒跋山涉水(板书:跋山涉水),为的是什么呀?(板书:访药材)
因为要编一本药书,必须对每一种药材进行考察,有时还要去拜访有经验的村民,以获得最准确的资料。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小节。
2)第4节。
① 学生找到后出示语段。
② 交流:住宿条件差。古寺荒凉、破败。
③ 谁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古寺的荒凉、破败呢?指名读。
④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老师好象看到在古寺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了灰尘,因为他有一个词读得特别好——“到处”(点击红点)你们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评一评这位同学的朗读吗?
⑤ 学生抓住关键字评价。一一点击词语“断垣残壁” “长满”、“厚厚”。
⑥ 同学们真像个小老师,评价很到位。那你能读好这段话吗?指名读。
3)第5节。 吃得苦。
4)第9第1句。 工作条件简陋。
小结:是啊,为了察访药材,李时珍师徒白天跋山涉水察访药材,晚上就只能在破败不堪的古寺中过夜,有时连最起码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面对生活上的苦,李时珍师徒的态度用书上的一个字,就是——“笑”。从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要编好一本药书,除了要承受生活上的苦,他们还要承担更为繁重复杂甚至危及生命的工作,你们知道有哪些吗?请读一读课文8——12节。
二)品味工作之苦。
1、学生自由读课文8——12节。
2、交流:
①做记录。“把寻访所得记下来”“边忆边写”读一读相关句子。
②试药性。(板书:试药性)
述:同学们,药性的准确与否,可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呀,所以试药性至关重要。有时,两种草药——读“叶子十分相似”李时珍就会——读“端详了一阵子”,点击“端详”什么意思?外形看不出,就只能——读“放在嘴里嚼嚼”亲自尝试,“若有所悟”,他悟出了什么?——读“鸡肠草 ……”药性的不同区别开了,只因为李时珍的“放在嘴里嚼嚼”同学们,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咀嚼动作吗?不是,在不知道药性的情况下,亲自尝草药是十分危险的,李时珍是冒着生命危险在研究呀。此时此刻,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呢?
那就让我们读出深深的敬意吧。8——11节自言自语,12节齐读。
3、拓展。
述: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古寺内,李时珍师徒…… 拿出笔来,把你脑海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3、如果白天他们是为了查访药材跋山涉水,那么夜晚他们又为了记录与试验药性——披星戴月(板书:披星戴月)
三)揭示中心。
述:生活的苦,生命的危,李时珍师徒早已置之度外,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出示:“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蔡老师补充说一下:中医给人治病,要根据药书开药 ,在以前,有许多种药书,但是记载有很多错误,有的一种药有几个名称,有的种类不齐全,有的药性不明确,有的甚至还掺杂迷信荒谬的东西。这可是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大事呀。
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拓展:课件。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因为《本草纲目》而受益得福,李时珍的夙愿得以实现了,让我们再一次地重温这一句朴素的话语——齐读。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李时珍夜宿古寺》,齐读课题。(提前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我这里有几份同学们的预习单,大家看,这些生字会读吗?(出示)一起读一读
2、字音读准了,咱们来看看他们字写得怎么样?
正确吗?
规范吗?
这一课中左窄右宽结构的字特别多。
你发现了吗?在写这类字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笔画的避让和穿插。
比如“徒”字,“走”的一撇就要写得短一些,这样才不会和左边的竖连在一起。
“订”言字旁的点高一点,右边的长横略低一点,两个笔画穿插避让,字形美观。以后大家在读帖时,要善于发现这些规律。
看看你写的这类字,挑一个写得不满意的,再写一个。
3、文中还有这样几个词语,你们也能读准确吗?
(出示词语:夜幕降临隐隐约约飞鸟归林
皎洁轮廓大好月色晓行夜宿
第一行谁来读?(扣正确评价)
第二行谁来读?(扣正确评价)
懂不懂这些词的意思?(不回答)这些词语主要用来描写什么?(写景、写夜景)
写景,写夜景,那咱们想象着它们所描写的景色,再来一起读一读。
你能不能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几句都可以,描述夜晚的景色。
(鼓励评价点,用上了几个词语,还很恰当,句子意思明白,句子也比较通顺)
4、读了词语,课文能不能读正确、流利呢?下面请大家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段接读课文,看能不能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正音,指导点:9——13节)小结: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检查得也很认真,很多同学还帮助同位纠正了错误。大家来看这几个小节,除了有一些生僻的字以外,还有许多中草药的名字,比较生疏,试试能不能读正确,……(老师画词语,生齐读)还有几个词语也比较难读,难懂,如“呃逆”,读,知道什么意思吗?(打嗝);生嚼涎滑,读:看“涎”这个字,左边是——(生)“氵”右边是——(生)“延”,合起来念——(生)“xian”。“涎”是什么意思?(口水)那么“生嚼涎滑”就是生吃鸡肠草,嚼一嚼口水比较多,黏黏的,滑滑的;那“生嚼无涎”这个词你懂了吗?
大家都再自由练读这几个小节。
三、精读感悟
(一)研读1——4节
1、又读了书,相信大家能课文读熟了。内容读懂了吗?大家来看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七个字,已经把故事的主要内容交代得很清楚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只说这几个字,行不行?我们还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别人才能明白。比如,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他夜宿古寺后又做了什么?如果你也能把这些讲出来,别人就会明白了。
3、那我们先来看李时珍和弟子庞宪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谁读懂了?
指名说:(指1-2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些内容?请大家浏览课文,找一找。(2-4、1-4)(老师可以提示:他们一心赶路,错过客店,发现古寺,住下来,这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4、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几个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着当时的情景。
(生读书,教师随机指出错误。要关注读书和倾听的情况)
5、听了他们的朗读,大家有没有想象到当时的一幕幕情景?你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这样一座古寺?(出示句子:近前一看……蜘蛛网。)
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呢?如果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你看是哪一个词语来,把它标出来。(板书:破败)
6、“破败”你懂吗?(生说:破旧、破烂)刚才大家说的意思主要集中在“破”上,那“败”是什么意思?(学生尝试谈理解)
不太明白不要着急,大家可以再来读读这句描写古寺的话,你看那些词语可以看出古寺是破败的?
(抓住:残垣断壁、到处是灰尘、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
哪个词在描写古寺破烂?(残垣断壁——对,垣的意思就是——,残、断——在说墙壁——)
那么这座古寺为什么灰尘——到处都是;青苔都——长满了;蜘蛛网是——厚厚的;(到处是、长满了、蜘蛛网随时变红)为什么呢?
(生谈自己的想法,就是很久没有人收拾了。)
师:对,古寺原本是有僧人的,也有来烧香拜佛的香客,可能还有游人。可现在没有僧人、也没有香客,也没有游人。一个人也没有了,很久没有人来了,所以,这座古寺不仅残垣断壁,而且早已衰败,荒凉不堪。这就是——破败。(生)
看,作者就用了这样几个词就很具体地写出了寺庙的破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以适当重读红色的词语表现古寺的破败。(生齐读)
7、面对这样破败的一座古寺,李时珍对庞宪说——(出示句子: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读。
这时,李时珍说的这句话,他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
说说并读读。为什么这样读?
A、(鼓励不同的解读:高兴、无奈、失望……)
B、如果学生说“很失望、很伤心”时,老师引导:你是这样理解的,我想你联系下文想一想,也许你的理解就可能不同了。请大家都来读一读第七小节,想想此时李时珍会不会是失望、难过的,看看有没有新的想法。引导学生谈出并不是难过、失望的
C、说不出淡定,教师说自己的感受:我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也觉得他可能比较高兴,也可能有些无奈,但后来多读了几遍,尤其是联系上下文读了读,我又认为,李时珍在说这句话时是很淡定、很坦然的。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都来联系第一小节和第七小节读一读、想一想。指名说(说出他遇到的困难很多了,他有认为吃点苦是值得的,做住在古寺里这个决定并不难,所以说这句话时也有可能是淡淡的、很坦然、淡定)
8、读到这里,你觉得此时的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不怕苦、甘愿吃苦)
9、小结提升:刚才我们读了2-4(1—4)小节,特别是细读了第四小节,不仅知道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还看到一座破败的古寺,感受到李时珍是一个不怕苦的人。
我们还可以看作者的写法,这里,作者想让我们知道李时珍不怕苦,但是对他的直接描写只不过是他的一句话,而把古寺的破败写得很具体,意在写人,却去写人所处的环境,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就把人物这种精神品质衬托出来了。
你看,读书就要细细的、反反复复地去读,不仅读懂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得好处,你的收获就更多。
10、李时珍师徒二人夜宿古寺后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5——13小节,先概括出他们做了哪些事?
(如下课,就收课:李时珍师徒二人夜宿古寺后做了哪些事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李时珍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地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也可以,谈论哪些事至下课,收课: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李时珍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地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过程
一、浮想画面,感受古寺环境的破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请大家将语言组织好,先自己说,再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的观照下学习全文。这一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达训练。】
2、课文题目是“李时珍夜宿古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集中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
3、学生找出古寺的特点是“破败”后,师范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败的情景?
组织交流。
①情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②分析:“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说明了——(长时间没人住);“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说明了古寺一些墙壁倒塌了,无人修整,寺里阴暗潮湿)。
4、出示:李时珍和庞宪住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是,是,是。在这里,没有,没有,没有。
5、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重视形象性。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浮想相关画面,感受到李时珍师徒夜宿的古寺是破败的。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灰尘,是断垣残壁,是青苔,是厚厚的蜘蛛网,在这里没有完好的桌椅,没有平整的床铺,没有口渴的饭菜,没有……所出示的填空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投宿环境的艰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前后联系,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师:请大家联系第1—3自然段,说说:李时珍师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
2、学生自读后,组织讨论: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的情况下(第1自然段)。这几个月是怎么走过来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请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想想:在路上,他们饿了——(啃几口干粮。比较:课文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们白天——(赶路察访药材),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李时珍的辛苦不仅仅是在住宿条件上,还在于整个察访过程。这一教学环节在前后文的联系中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在这好几个月的察访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饿了吃什么?渴了喝什么?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从而感受察访过程的艰辛。】
②结合第二自然段:因为他们一心走路,错过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环境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在客店里,没有,没有,没有。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
他们为什么不住在这样温馨的客店里,他们赶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修订《本草》)
3、李时珍师徒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4、李时珍觉得这样苦吗?李时珍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抓住“吃点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造福人类,甘于吃苦”的精神。①李时珍吃的苦少吗?为什么说“吃点苦”?②“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1—7自然段。
【这一环节在进一步将客店与古寺的对照中,在视“诸多之苦”为“吃点苦”的比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那种甘于吃苦的伟大精神。这样的设计是简单的,这样的过程中扎实的,学生的理解是深入的。】
三、适度拓展,体会冒险尝草的精神
1、指名读第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2、组织交流。
①白天,赶路、采药,已经很累了,晚上还在趁着月光记录寻访所得,真令人感动。他们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来的。
②抓住“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不怕冒险的精神。
讨论:李时珍尝药草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出示补充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拿着“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这种草药的学名是“蔓陀罗”。为了解它的药效,李时珍把蔓陀罗泡到了酒里。酒泡好了,李时珍把家人和徒弟找来,嘱咐了他们几句话,就喝了许多药酒,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
过了好长时间,李时珍还没醒过来,家人和徒弟赶忙端来事先准备好的绿豆甘草汤,灌到他嘴里,没多大功夫,李时珍醒了过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当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险时,李时珍笑着说:“不亲自尝尝,怎么断定它的药效呢?”说完,赶忙记录下蔓陀罗的作用、功效以及反应过程等。
【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要体现“适度”原则。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尝百草的冒险精神,教学中补充了这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文字浅显,但内容感人,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李时珍的认识。】
4、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读后出示,要求学生口头填一填: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寺内 。他们饿了,;渴了,;冷了,;累了,。夜渐渐深了,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要踏上察访药材的路程了。
【这一填空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眼前浮现夜深人静时李时珍师徒活动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白天他们是累的,夜晚他们仍然很辛苦。】
5、组织讨论后,指导读第8—13自然段。
6、师: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苦吗?(的确很苦。)但李时珍怎么说的,读第7自然段。
7、动笔写写:同学们,你学了本文后对李时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请给李时珍写一段心里话。组织交流,结束课堂。
【这一环节的教学其实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受李时珍的伟大,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全国小语会崔峦会长说:“阅读教学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这些论述其实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草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水到渠成地对李时珍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通过重要段落,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文本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
2、 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出示: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长年累月
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
你能选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什么吗?
3、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走近李时珍。
二、精读感悟,走近李时珍
出示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有什么感觉?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从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感觉阴森森的,叫人恐怖、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师:再读一读,读出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同学们的朗读确实制造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是的,如果我们一个人在荒郊野外的古寺里,唯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由山风呼啸和猫头鹰尖叫所带来的恐怖气氛。但是,彼时,却有一个人的心似“一轮明月”,他是谁?这时他在哪呢?在古寺。
那么李时珍究竟住的是什么样的古寺呢?清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破败】
出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2、 交流。
古寺破败到什么样子?
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到处是灰尘--很脏;积了厚厚的一层;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
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可能还有蛇虫鼠蚁;
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很久都没人来过了;
4、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为什么?(室内很脏;四处都没有人,让人害怕;房子很破了,很危险…还可引导与家对比,没有温暖的床铺、可口的饭菜、完好的桌椅……)(请你读。你读出了古寺的荒凉;把体现"脏"的地方都读出来。你再试试)
(请你读。你读出了古寺的残破;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灰蒙蒙的蜘蛛网)
(请你读。你读出了古寺的危险。这样的地方,不要说"住",就是看一眼,都觉得——把你的感受送进文字,读。)
同学们理解这么到位,一定也能读好是吗?我们一起读。
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 李时珍师徒俩是在什么情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到3自然段。
2、 交流。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他们是偶尔遇到这样的情况呢,还是经常?(经常)你从哪看出来的?
(第一自然段)
出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这八个字,概括了李时珍和弟子的这一路艰辛。住的地方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就这样的一座破败的古寺。那么饿了他们吃什么?渴了他们喝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