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课件【优秀6篇】正文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课件【优秀6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课件【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修订本)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 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米桌布一块,米尺,镜框,长方形纸若干张。

学具: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评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平面图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提问;在屏幕上呈现的6个图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积?

出示下面3个图形:

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积的含义”,按照这一要求,这里不再概括面积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具体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比较充分。]

2.教学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老师手中的纸比较面积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让同桌之间比较纸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一眼不能看出来,可能想到用重叠法或量长和宽的办法比较。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15个单位)和正方形(16个单位),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图(1)、图(2)的方格。

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多媒体出示图(3)。

提问:图(3)也画成16个格子,和图(2)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讲述: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评析: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积单位,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有积极的学习体验。]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 认识1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1平方厘米纸片的形状、大小,量边长。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课件 篇2

一、单元分析:(一)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探索“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有关的几何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单元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圆的直观认识

第2册

角的直观认识

长、正方形和它们的周长

第5册

长、正方形的面积

认识轴对称图形

第6册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平角和周角

第7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

梯形的认识,认识组合图形

第9册

垂直和平行

第8册

圆和扇形的认识

第11册

地位: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图形认真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三)本单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学生掌握求长、正方形的面积后,运用长、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单元目标

(一)单元整体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二)课标对此目标的相关阐述及要求: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_平方千米、_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联系实际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长、正方形的面积;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能灵活解决稍有变化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问题。

该目标在本年段应达到的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_平方千米、_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课型定位---- 重点课

(二)本课分析

1.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

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观察和思维能力。

2.教法体现

(1)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在比较、探索中引出概念。

(2)以需求定发展,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3)操作中体验,感知概念,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如何体现单元目标

通过例题“给大小不同的小区绿地平面图涂色”,比较“数学书和英语数封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面积有大有小,从而理解面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4.本课知识与其它单元知识体系间的联系点。

本课的学习也为学生长、正方形的面积及以后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1-1学生建立面积的正确表象。

1-1-1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

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1-1-2学生能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1-2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1-2-2-1学生理解1平方厘米。

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

1-2-2-2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

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

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

1-2-2-3学生理解1平方米。

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米做单位。

2、过程与方法:

2-1在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目的

从生活实际导入,使数学的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1-1-2学生能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

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

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

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米做单位。

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使学生进一步名片有关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李阿姨刚买了一套住房,你们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回答。)

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习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刚才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

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

红纸 绿纸

正方形 12 12

圆形 12 12

长方形 18 18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较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那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合适了?

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吗?

师: 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吗?(师贴1平方厘米)

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

生:5个。

师:5个1平方厘米也就是几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还有谁想说?

是: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师:刚才,咱们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

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分米吗?(如果学生举起1平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

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学生找。)

师:想一下,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

师:如果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

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较合适呢?

生:平方米。

师: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1平方米,看大不大。

师给学生展示1平方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1平方米,好吗?(学生交流。)

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师演示。)

师:看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

I-teach:

1、橡皮擦的表面约是4(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

2、一张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

3、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是4(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一)课本41页1、2.

(二)填空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 )

2、钢笔长14( )

3、倩倩的大拇指的指甲盖大约是1( )

4、老师的手掌面大约是1( )

5、池塘的水深2( )

6、教室的地面是40( )

(三)判断(i-teach)

1.物体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的( ),叫它的表面积。

A 多少 B 长宽 C 大小

下面图形中的两部分面积相等。

(1)正确 (2)错误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他喜欢大屏幕

表面

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摆。

统一面积单位

用尺子去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1㎝

大人的大拇指的手指甲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1块是1平方厘米,100块是100平方厘米

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①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看看它有多大。再想一想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②估计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再测量一下。

黑板太大测量很麻烦

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1米)

说: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在地面上画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看看它有多大,估计一下能站下几位同学。

独立填写

独立思考

进行选择

(知道了什么是面积,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的简单过程,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的大小,并且学会了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的方法。)

课件出示情境图,有利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出示学生摆错的方法,说明用两样大小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同样大小的物体得到不同测量结果的事实,引出需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从而产生了学习面积单位的需要。ipad出示练习题。

利用i-teachi出示判断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区分“周长”和“面积”。

(六)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表面

大小——面积

平面

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七)作业预设

课本42页4、5、6.

(八)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 篇3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概念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

一、学习面积概念

1、导入  ,涂色比赛

师:今天,我们分男生、女生来举行一次涂色比赛,好吗?

规则:A:哨响开始,再响结束。

B:图形要涂满才算涂完。

C:涂完之后起立,示意大家我涂完了。

2、学习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看一看你的周围,男生、女生谁涂得快?

生:不公平。

师:有同学说不公平,为什么?

生:男生的长方形大,涂的就慢。女生的长方形小,涂的就快。

师:是这样吗?(展示图形)

师:长方形有的大,有的小,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课件显示长方形的面积,指名读)

师: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的大小。你能用上“面积”这个词讲讲怎样比赛才公平吗?

生:让男生长方形的面积和女生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

师: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你能说出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吗?圆形、三角形呢?

生: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

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都是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课件显示封闭图形的面积,女生读)

3、学习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看看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生:文具盒、书、小纸盒

师:这些都叫物体,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摸摸这些物体的表面,大家都摸到了吗?

生:(齐答)都摸到了。

师:这说明物体都是有面的。它的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生:文具盒旁边这个面大,顶上这个面小。

生:……

师:通过摸这些物体的表面,你知道了什么?

生:……

师:每个物体自己的面,有的面大一些,有的面小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课件显示男生读)

师: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表面的面积。

玻璃表面的大小,就是玻璃表面的面积。

你能像老师这样说出一些吗?

师:谁能说一说面积是什么?(板书:面积)

生:面积就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和物体表面的大小。

(课件显示面积的定义,生齐读)

二、比较图形面积,探索面积单位。

师:面积有大有小,请大家举出两个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面,指出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这几个同学平时很注意观察,从他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了:比较两个面的。大小,只要用眼看就行了。

生:不对。有的时候两个面的面积很接近,用眼睛不能一下看出哪个大,那个小。

(课件显示面积接近的两个圆)

师:面积接近的时候,怎么比?

生:把他们摞在一起比。

师:摞在一起,换个词语就是“重叠”。 (课件演示两个圆重叠在一起)谁大谁小?

生:蓝色的圆大,黄色的圆小

师: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

生:重叠法

(师出示红正方形、蓝长方形)

师:这两个图形我把它们重叠在一起,还是没办法比较出谁大谁小,怎么办?

生:把多余的那块剪下来,再拼到正方形上。

(师演示拼、剪)

师:谁大谁小?

生《》:正方形大,长方形小。

师: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

生:剪拼法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学会了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什么样的面积,我们都能比较大小了。

生:不是这样的

师:生活中无法重叠、剪拼、也不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的面还有很多。(课件显示房屋平面图)这是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屋平面图,要想比较出两间卧室面积的大小,你们能想出好办法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请看屏幕。

(课件显示)

做个小小测量师

1.想一想,怎么比较两个卧室的大小?

2.利用学具,动手试验。

3.说一说,哪个房间的面积大,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活动)

交流:……

师:那个房间的面积大?你是怎么比较的?

为什么都用长方形(正方形)去摆?

为什么都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去摆?

小结:测量,比较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师:第?小组用(长方形)这样的面积单位去量,那么这个房间的面积就是8个长方形这样的面积单位。第?小组用( 正方形)这样的面积单位去量,那么这个房间的面积就是12 个正方形这样的面积单位。

师:这么多种图形你认为用哪种图形比较便于拼摆测量?

生:长方形

生:我认为正方形更好,因为它四条边都相等。

师: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比较,人们逐步确定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并且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知道它们是什么吗?请自学数学书73页

(学生自学)

三、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1平方厘米

师:1平方厘米有多大?请找出书中有关1平方厘米的部分,读一读,看一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平方厘米有多大?

生:……

师:找出学具中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模一摸边长在哪?周长在哪?面积在哪?

生:……

师:谁能说一说一平方厘米的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生:……

师:想一想你身边有哪些物体地表面大约是一平方厘米?

生:……

师:请小组同学互相配合,用你手中的一平方厘米拼出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图形

(生合作拼摆展示)

师: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又是多少?

生:……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1平方厘米和以前学过的1厘米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面积单位,一个是长度单位

师: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使用时要注意区别清楚。

2、自学“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师:现在,你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了吗?请用同样的方法自学“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生自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平方分米有多大?

生:……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平方米有多大?

生:……

师:估计一下,你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 1平方米?

生:……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

师:有关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知道了什么?

生:……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

师:把你想知道的记录下来,作为今天的作业 下去研究,明天,把研究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梯形面积教学课件 篇4

梯形面积教学课件

梯形面积教学课件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88页《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点)展开想象引到(线段)又通过想象引到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

同学们看这个图形,你会想到什么?(平面图形的底和高)想象这是什么图形的底和高,用工具在作业纸上将想象图形的另一部分补充完整,并在图下写出你所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表达式。

学生汇报时板书所学图形的图片及面积公式,回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引出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梯形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点开始学生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⑴自选学具。(每个小组发如下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形状个数拼成的形状结论

……

⑵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⑶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填表,教师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凡是学生能想到、做到、说到的教师不限制、不替代、不暗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

⑷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课件演示)

a、学生可能从以上梯形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他们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c、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e、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f、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要学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说出来,再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使结论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种方法重点解决,其他方法学生汇报几种算几种不做一一详解。)

⑸归纳公式。根据探究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各抒己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知识缺陷,学生在猜想—操作—争辩—演示—叛变—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猜想,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五)深化巩固

1、尝试计算

a、计算一个一般梯形的面积。

b、梯形面积计算帮我们完成很多伟大的壮举,介绍三峡水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出示例题:

(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模型和课件让学生了解横截面、渠底、渠高等词义。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感受祖国伟大的壮举,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2、学生观察图形,解决以下问题:梯形的上底缩小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是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怎么变化?从这几个公式的联系,可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3、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得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教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88页《梯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出示学具超市—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目标。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学的方法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探索过程。对于个别学困生,我则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操作时,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质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分析如下:

突出体现了两个亮点: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学具超市中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2、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拼、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上课时也显示出几点缺陷,1、学生汇报时我没有注意让学生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行作重点理解,因而在引导公式时学生理解有难度,我才又在投影下重合两个梯形,让学生体会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造成学生失败后再补救的局面。2、公式的推导形式单一,造成这一现象源于学具准备不科学。或教师引导不到位。3、学生用字母代数推导公式时,我不注意先设定图形的那一部分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而是直接让学生生硬的套用,显示出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以上种种说明我的教学理念还很滞后,有待于更新、学习。)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两张纸(一大一小),让同学们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把纸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张纸?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4)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平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

识自觉地迁移到平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导”在疑惑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改说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悟规范的数学语言,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一) 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粉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长18厘米,宽6厘米;(2)号长方形:长12厘米,宽9厘米

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重叠比较呢?(教具演示)

师:用观察和重叠、割补的方法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不好!

2、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两个长方形:一号长方形和二号长方形,另外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些圆片、正方形片、长方形片。现在同学们要借助这些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看谁的办法最好。现在就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怎样利用学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片)比较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谁大谁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意味着安排几个学生一起完成某个任务,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3、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够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4、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

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1、1平方厘米。

①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②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师贴1平方厘米。)

③量一量它的边长。

④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⑤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自己左手的5个指甲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1个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准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2、1平方分米。

①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1平方厘米)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

②猜一猜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从学具里拿出1平方分米。思考:1平方分米的含义是什么? ④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⑤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

⑥想一想,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呢?

3、1平方米。

①谁愿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教室地面的面积?为什么都不愿意去?(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不容易测出教室地面的面积,因为1平方分米比地面的面积小得多。激起学生探索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

②你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创造”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③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④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⑥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

⑦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平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平方厘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平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四、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分米是什么单位?1分米有多长?平方分米是什么单位,1平方分米有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76页的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有意设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环节,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这些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