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优秀4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一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地考虑课文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习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习习惯基本上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这次的区优课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实践了自己新的教学尝试,得到了不少收获,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断提高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还很长,我将以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实践的信念把这条路走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 篇2
一、读拼音,写词语。
dàn shēng xuán wō huā pǔ chì dào jī xiè
( ) ( ) ( ) ( ) ( )
jié lùn jiàn jiě mǐn ruì shí yàn shì zhǐ
( ) ( ) ( ) ( ) ( )
二、辨字组词。
澡( ) 浸( ) 锲( ) 著( )
燥( ) 侵( ) 挈( ) 煮( )
噪( ) 寝( ) 契( ) 箸(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 )
2、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
3、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 )
4、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了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 )
5、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 )
6、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 )
四、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诞”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再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画,这个字是( )结构,第六画的名称是( )。
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篇3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也叫议论文,分哪几个部分,在课题上边写出课文的结构,并且在书上分好段。
检查讨论。着重讨论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第二和第六自然段也是在证明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三个事例的总起和总结,所以应该分到第二段,
教师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全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篇4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在文章开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
生:洗澡水的漩涡方向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紫罗兰溅上盐酸的花瓣会变红;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师:很好,哪位同学能更详细具体地说一下?
生: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第二件事是波义耳发现石蕊地衣遇酸会变红、遇碱会变蓝;第三件事是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转动是正在做梦。
师:大家仔细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读课文,思考。)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发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话。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学生齐读句子。
师: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换言之——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请同学们再读句子,想一想:这里的“?”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最后找到的真理。
师:谁还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师: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
生: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著名的风筝试验,发明避雷针,现在的高层建筑顶端都装有避雷针,它将电流引向自身,并使它安全泄入大地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生: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生: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功能电报机,一个偶然的故事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了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大开,成了电话的专利人。
生: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理出了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师:人类根据蜻蜓的翅膀发明了飞机,根据蝙蝠的嘴和雷达,根据鲸鱼的外形发明了轮船,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前提条件是——?
生: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也是说课文中的哪句话?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你现在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吗?
生: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师:对,只有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正像华罗庚说的:
出示: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齐读句子。
师:请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生: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生:科学虽然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要不断思索,才有可能找到灵感。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先提出观点,再列举事例证明。
师:这样的文章叫论说文,也叫议论文。我们曾经学习类似体裁的文章是什么?
生:《为人民服务》
师:这两篇虽都是议论文,但写法也有不同。本课通过列举事例说明,以后我们写议论文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敞开心扉
不要让你的心灵总是戒备森严,拆除墙壁迎接阳光,那就连冬天也是暖融融的。
一个人种了一棵桃树,果实成熟了,他摘了下来,把它送给邻居品尝。一个经商的邻居吃了,一定要付给他钱。妇女和孩子都不要,还用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警惕目光看着他。惟独一位老人收下了他的桃子,还感激地对他说:“谢谢”。他很高兴,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懂得吃桃子的人。看了这个故事,你一定觉得很可笑。可是再想想,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我们身边多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虽说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许多时候,别人向你展现的是心灵的闪光,人性的善良,是爱的阳光。有这么一个故事:兄弟俩住在阁楼上,由于年深日久,阁楼十分阴暗。他们看见外面的阳光扫进来的“好主意”。虽然他们很用心地把外面的阳光扫到簸箕里,可阳光一到阁楼上又消失了。他们没有放弃,可一切都是徒劳。这使他们困惑不已。正在厨房里忙碌的母亲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母亲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如果只是刻意地去等待,期望他人给予你温情,那么你永远难以获得那丝温暖。事实上,只要将自己封闭的心门打开,首先付出一些爱,给予他人一些温暖,那么你就同样获得了温暖,得到了那一丝阳光。
只要你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在你抱怨这个世界如此冷漠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觉得世界冷漠,很大程度是因为你封闭自己的心,拒绝感受人间温情呢?
师: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生:只要你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
师:我们已经学了两篇议论文,又听读了一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写一篇论说文。
师:这次写作很简单,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写法写一段话,要求: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观点可以从以下方面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善于思考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找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