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5篇】正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音乐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读,了解单元目标

(1)、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的表达方法

(4)、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艺术

2、感受音乐魅力,揭题导入:

(1)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感受音乐魅力,引出演奏者(板书:伯牙绝弦)

(2)人物了解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被尊称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3)解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3、出示学习文言文方法,学生自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B借助注释,一句一句读,想一想每一句的意思

C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并借助课外搜集的资料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D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共同探讨交流或请教老师

E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背诵下来

4、交流自学情况,学习课文

A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1)自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指导难读的句子

(3)划分朗读节奏

B翻译课文

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请同学来翻译课文,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理解句子: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擅长。 “鼓”,弹。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太好了。“峨峨”,高。“兮”,啊。“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广大。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所念”,所想到的。“得”,懂得。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2)翻译全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3)设疑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为什么呢?

资料引入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宫廷琴师,被人们称为“师仙”。他弹琴,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这个人又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C蕴含的情感

①理解何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②通过楚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纯真的友谊基础是理解,要珍惜朋友间真挚的感情。同时他的举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D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句子拓展

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以下引导学生说出)

徐徐清风

袅袅炊烟

潇潇春雨

……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E拓展,进一步理解课文

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A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钟子期,会有何感想?

B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们--知音。(板书)

C虽然我们都知道知音难求,知音难寻,我们仍然要在生命中找寻我们的知音

5、课后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把课文改写成一篇

③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案 篇2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改编自一个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关于友谊与知音的感人的故事,这是一段怎样的友情,他们的友情源于什么呢?《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个荡气回肠、令人回味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受韵味

1、自由读:

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在文中作标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解题质疑,激疑入文

1、理解文章的题目: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对原文词句作恰当的增减,使之通顺、连贯。)

2、伯牙在什么情况下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他要向世人表明什么?

3、你对文中的人物还有什么疑问?

四、研读课文,感受知音

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一遍,讨论理解,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炊烟、潇潇春雨……

伯牙绝弦教案 篇3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

【教学背景分析】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子期,相知相惜的情谊,自古便广为流传。该篇选入小学教材,不仅要让孩子继续接触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会借助工具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感知人与人之间的通过艺术形式所建立起来的相知、相惜的情谊,这样内涵就更加深远了。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相知时所喜,相别时所哀,来体会相知的情谊的。并在学习中充分表达学生内心所感,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即在学生情感萌发之时,在“读中写在读中感在读中悟”,以求达到情感共鸣。

【本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背诵),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1、 借助字典和页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并能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洁友情,并动笔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杨氏之子》,还记得吗?谁来起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相信这一课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文言文,我们已经接触过了,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它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寓意深远,是值得我们同学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

2、出示课题:

伯牙绝弦

(强调“弦”读 xīán,不能读 xuán。)

3、师:现在,我们就跨越时空,来到春秋时代,来倾听这个美丽的传说。

二、总结学法,自主学习

1、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再问老师。板书简写为:读译悟背。)

2、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重点点拨

1、生汇报读课文情况,师生共同正音,必要时老师范读,指导如何隔词断句。

2、于词语的理解,重点点拨以下词义:

⑴ 绝:断绝;

⑵ 鼓:弹;

⑶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⑷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⑸ 峨峨:高;

⑹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⑺ 洋洋:广大。

3、生汇报句子意思的理解,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弄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苦泰山!”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像泰山一样巍峨!”

⑵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伯牙说世上再也找不到我的知音了,于是摔破琴弦,从此不再弹(琴)。

4、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生连起来说课文意思。

5、为了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特别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区分:

出示课件:

善鼓琴──善哉破琴──绝弦志在高山──伯牙所念

对比区分含义的不同。

四、深入理解,感情朗读

1、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那么他为什么单单把子期看作了知音了呢?认真读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答案。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学生默读,思考。

师引导:

那么当伯牙听到那些赞美之词不着边际,他们中没有一人真正理解自己的创作时,他会想些什么?渴望什么?他的渴望最终得到满足了吗?

师:对了,终于有一天,伯牙遇见了子期一人善鼓之,一人善听之你想,伯牙内心该是怎样的激动啊?再读读这段话:伯牙鼓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朗读,钟子期曰“善哉”──表达了发自内心的一种怎样的赞美。

“必得之”──伯牙的感受怎样?子期的感受又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先思考,再讨论。

两人抒发的情感相互交融,心意相同,这样的朋友,我们就称之为”知己”,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你再读读,发现那些词最能表现这一点。

(读中强调:“峨峨兮若泰山”一句应读出山的巍峨;“洋洋乎若江河!”应读出水的宽广。)

强调“必得之”。

(读中配乐,出示伯牙、子期画面,这就是当年那一首高山流水。)

五、谈课文感悟

师: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那伯牙会怎样呢?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什么了?

(点题,读懂他们的深情……)

师:此时,当这一曲高山流水再次响起时,如果你是伯牙,会想些什么呢?

动笔写一写。写后,指名2位学生读。

(有一个词,正好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再读这一句。

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朋友间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到如此境地的,恐怕唯有子期与伯牙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捧起书,带着你深入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试背诵。

(配乐。)

指名读、背(各一人)。

六、课后拓展

虽然说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但古今中外有不少人成为知音他们携手共进创造出了伟大的成就,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的“知音”故事,有时间咱们一起交流。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写自己和知音的故事。

【效果评价】

预期的效果最为满意的是学生的朗读。既表达出知音相遇时的喜悦与相见恨晚,又表达出失去知己时的痛断肝肠。这一点是最有表达力和说服力的了。教师在引读时,激情的表达烘托了课堂的氛围,成为了学生学习探知的助力和方向,铺就了学生的成长,发挥的基石,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在学生畅谈感想的表述之中,语言的精炼和准确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也是高年级学生突出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令人较为满意。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篇4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

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

些诗句?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精彩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绝望,再读。

四:总结: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