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整理的课堂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课堂教学设计 篇1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劝学》的作者是谁吗?(荀况)荀况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呢?(他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况有两位很著名的弟子,一位是李斯,一位是韩非子,李斯和韩非是不是继承了荀况的衣钵发扬光大了儒家学说呢?他们后来成了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为什么儒家学派的弟子要另立门户,走一条和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的路呢?
其实,韩非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战国的末期,儒家“仁政”观点,“仁者爱人”的主张已难以推行,诸侯纷争,恃强凌弱,武力兼并,战争频繁,已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实际情况,封建君主都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加紧镇压老百姓,纷纷提出法治的主张,韩非适应当时这种发展趋势,提出法治的思想主张,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这个人“为人口吃,不能说道”,便发愤著书,其代表作便是《孤愤》、《五蠹》这两部最能体现其法治政治主张的名篇,他多次向韩王阐述其法治的政治主张,但不被采纳,当他的《孤愤》、《五蠹》传入秦国,当时,秦始皇读过此文后大加赞赏说:“厉害厉害!我如果能得到这个人并同他进行交往,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他的作品真的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吗?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五蠹》。
2、同学们,请先来听一遍课文前三段的录音。
3、全体同学讨论串第一、二段。
4、点名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译课文第一段,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句的幻灯片。
①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成“但是”;后一个表因果,译成“因此”。
不胜:受不了,“胜”是“承受”、“禁得起”。
圣人:有智慧,才德超群的人。
以:连词,表目的,译成“来”。
悦:喜欢。
王:wang,名词活用为动词,统治。
②以:来。
化:消除。
说:通“悦”。
③天下:名词作状语,在天下。
大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洪水。
而:连词,表因果,译成“因而”。
④今有……者: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可译为“如果有……”。
必为鲧禹笑矣:被动句式,“为”被动标志,“被”的意思。
⑤然则:连词,表转折,既然如此,那么。
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歌颂,赞美。
必为汤武笑矣 被动句式 必为新圣笑矣
⑥是以:因此。
期:期望
修:学习,仿效。
法:名词活用为动词,效法。
常可:指旧的制度。 论:研讨。
因:依,按照
备:采取措施。
译:所以,圣人(治国)不期待用古人的办法整治(国家),不去效法以往可行的措施,而应当研究当代实际情况,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
⑦ 而 因释其耒而守株 折颈而死 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表转折,“但是”
冀:希望。
身:本身自己。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式。
⑧以:用。
政治:政,政治措施;治,治理。
⑨皆守株之类也:判断句。
5、本段结构分析。
提问:请同学们找出本段表达作者观点的中心句。
明确:“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如果学生答到最末一句,教师可点拨:“既然是段中的中心句,这个句子肯定能统帅整个段落,那同学们刚才说的最后一句,能统帅整段吗?它是由哪个事例引申出来的结论?”(寓言))
继续提问: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个中心句的?
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本段中,作者从上古人们造屋、用火、治水事实来对事实作具体分析,很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论点。“对比论证”:本段中,作者写到“古之圣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如果在今天我还筑个鸟巢住住,拿几块石头敲敲来取火,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可笑?那么课文中哪一类人就属这种情况的?(“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者,“守株待兔”者,)作者对这类人持什么态度?(可笑,批判)显然,作者这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本段中,作者用了一个很新鲜的事例,那就是“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运用寓言来论证观点应属什么论证方法呢?寓言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比喻,在《察今》我们曾学过三则寓言,运用寓言来说理,文章生动形象,属于论证方法中的比喻论证。那么这则寓言故事又是怎样和本段的中心论点联系起来的呢?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态度的可笑,从而也说明人认识事物、处理事物不可拘泥于古法,应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再继续启发:“守株待兔”这则故事删去后,并不影响这段话的完整性,因为论点、论据都已说清,那么作者为什么还加上这则寓言故事呢?
明确:它的客观意义除了可以讽刺那些看不清环境变化而拘泥旧说和墨守陈规的人以外,还可以用来讽刺那些只知坐等时机,不肯极积努力的一流人物。使得文章针对性更强,论点更具说服力。
6、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点明本段中的重点字词句。
重点词句:
(9)丈夫:指男丁。
食:吃 衣:y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从事。
养:供养。
财:财货,物资。
(10)是以:因此。
自治:自然就不乱。
(11)大父:祖父
(12)劳:辛劳,劳苦。
薄:少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从事。
虽:表假设,“即使……也”。
7、总结: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财货多寡的经济方面说明古今的不同。(拓展延伸)如果我们的国家今天还沿用古代先王之法来治理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还能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吗?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政策说明了什么?(“因时变法”、高瞻远瞩的魄力)
8、课堂上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一、二段,那么第三段呢?我想留给大家课后独立完成,训练一下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大家找些时间,运用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试着串译第三段,下一节课上课之前老师将检查大家对这作业完成的情况。
9、迁移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不法常可 B、禽兽之皮足衣也 C、使王天下 D、蜂涌而至
(2)下列句子中句式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皆守株之类也 B、必为鲧禹笑矣 C、而身为宋国笑 D、学于余,不拘于时
(3)试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古义: 今义:
B、古者丈夫不耕 古义: 今义: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兔走触株 古义: 今义:
(4)试翻译下面一段话: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始皇)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夫,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课堂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将课文第8至10自然段有声有色地读一读。
2、能够理清文章结构。
2、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课前:聊莫言
1、刚刚跟同学们聊天,大家都知道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实不仅有诺贝尔文学奖,还有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等等等等,我们把这些奖项啊统称为“诺贝尔奖”。
2、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吗?
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都会为获得此奖而自豪。那诺贝尔奖从何而来?为何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奖项的设立者——诺贝尔。齐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情况。(板书:诺贝尔奖)
2、交流。(课文第1、2、10自然段)
3、轻声自由读第1、2、10自然段,说说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些什么。(时间、地点等)
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提取出了这么多的信息。那老师还发现,1、2两小节就是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而第十小节则是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那么3—9小节又是写的什么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3—9小节主要内容?(诺贝尔为发明炸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是的!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诺贝尔是怎样把他的整个生命投入发明炸药的?
三、抓住重点,阅读感悟
1、轻声自由朗读第3—9自然段,要求:
①用横线画出能代表这一部分意思的句子。(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②读完这段文章,你认为诺贝尔研究炸药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提示:4、5/6、7/8、9 (板:发明炸药)
(1)自幼立志研究炸药,与父兄合作,研制“诺贝尔爆炸油”。
(2)亲人伤亡,诺贝尔毫不气馁,数百次的失败后,终于发明固体炸药。
(3)冒着生命危险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过渡:研究炸药的过程是艰辛的,是困难的,老师相信总有一个过程会打动你,直击你的心灵。
2、默读课文思考,在诺贝尔经历的这几个过程中,你认为哪个过程最能打动你?找出其中的有关语句画下来,并写上打动你的理由。
(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研读、品味和体会)
3、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随机指导)
(1)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
(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小小年纪,关心劳动者,令人感动、敬佩)
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
(有了兴趣,便开始努力,对科学如此执著)
(2)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毫不气馁。(诺贝尔对科学痴迷已经到了放弃一切的地步)
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诺贝尔不伤心吗?他心中会想些什么?(很伤心,他会想:哥哥为科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也残废了,我更要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完成他们的心愿。我应当化悲痛为力量,更好的工作。)
补充介绍: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
(3)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百次的失败,常人难以忍受,然而,诺贝尔却坚持不懈地努力,其恒心令人敬佩不已。)
这几百次的失败,就是几百次的危险呐!可以说,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的确是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指导朗读,体会诺贝尔发明过程的艰辛。
(4)出示: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
①轻声读这段话,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②从“亲自点燃”、“双眼紧盯”、“双眼仍然盯着”等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③“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三个感叹号让你感受到什么?
④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看哪!看哪!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⑤指导朗读,体会诺贝尔的专注、炸药的威力巨大、诺贝尔处境的极度危险。
(5)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体会诺贝尔历经数不尽的艰难后取得成功的欣喜若狂的心情)
(6)(分析第九节时)此刻,如果你是在场的人们,目睹这一幕,你心中有什么感受?你能否用上一些成语或四字词语说一说感动的原因?(志向高远、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毫不气馁、勇于探索、敢于实验、舍生忘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等)
过渡:这就是诺贝尔,一个志向高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诺贝尔。
4、同学们,你被哪些句段感动了呢?请你有声有色的读出来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为了人类的幸福,诺贝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造福了人类。让我们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诺贝尔!(齐读课题)
课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唱好少儿歌曲《茨藜花》。通过学习曲调优美抒情,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性的歌曲,感受歌曲运用“茨黎花”借物抒情,表现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抒发了他们对党的一片真情充分地表达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
2.引导学生参与命题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与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乐器复习演奏歌曲《茨藜花》等歌曲,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参与命题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与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用具: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t.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旅游,让我们一起随着火车的声音动起来吧!
(播放声音,全班律动:咔嚓咔嚓)
师:看看我们来到哪里了呢?
(出示“布依族”图片)
师:这么美丽的地方,你们去过吗?那就让我们先一起来了解布依族吧!你们最想了解什么呢?(教师分别出示图片)
二、歌曲教学
师:布依族的的景色是如此美丽,让我们陶醉,布依族的人民也是这么的热情,而布依族的民歌则更是美妙动听……
(播放歌曲《茨藜花》,学生闭眼仔细听)
师:这一曲调从风格上听是少数民族的民歌曲调,它就是来自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民歌《茨藜花》,你们从歌词里听到了什么呢?
师:听的真仔细!这么美妙的歌曲,老师也忍不住想一展歌喉了,想邀请我们小朋友来做我的小乐队,你们愿意吗?
师:我们合作的真是太愉快了!有同学听出来是几拍子的歌曲了吗?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四三拍含义以及划四三拍指挥图式:要点地方重点讲解)
(跟随音乐练习四三拍指挥图式)
师:《茨藜花》这首民歌表达了布依族人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那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从中找到答案。
(师生有感情地朗诵,学生回答问题)
㈠歌谱学习:
1.跟随音乐用“u”字母发音
2.歌谱学习,分组合作。
㈡歌词学习:
1.教师分段范唱,学生跟唱。
2.学生找难点处,全班一起解决。
3.集体演唱。
4.对歌曲进行处理,要求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
㈢附点二分音符学习:
(教师出示课件讲解,学生共同查找歌曲中出现了几处附点二分音符)
㈣男女生分段演唱,要求边指挥,边演唱
三、课外拓展
师:布依族的小朋友们真热情,把他们心爱的茨藜花送给了我们小朋友,那我们江南的小朋友,你们有什么礼物要送给他们呢?
(欣赏歌曲〈茉莉花〉)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游玩了布依族,了解了那里的风情,特色小吃,民歌、服饰等等。最后,让我们跟布依族说声“再见”吧!
教后记:
不足的地方:其一,文字讲解部分过多,忽视了音乐的本质。导入的介绍和布依族的介绍内容过多过繁,在歌曲本身上缺乏,有点避重就轻;其二,重难点没有落实好,并单调枯燥乏味,学生难点依旧没有掌握,对歌曲的处理过于肤浅;其三,准备不充分,比较匆忙。
课堂教学设计 篇4
活动内容:
黄豆爷爷找朋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黄豆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2、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黄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3、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黄豆并区分豆制品的能力。
活动准备:
黄豆、红豆、绿豆等各种豆子,各种豆制品若干,蔬菜、水果若干,图片“黄豆爷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品尝豆制品,引出认识黄豆的课题。
1、教师与幼儿边品尝边互相交流。
2、教师提问: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做的?
(二)基本部分:(重点、难点部分)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及讨论辨别出黄豆,掌握其外形特征,了解其营养价值,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区分豆制品。
1、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尝试性地寻找出黄豆。(教师提供黄豆、绿豆……请幼儿看、摸,并运用经验找出黄豆。)
2、认识黄豆外形特征。
(1)幼儿相互交流,掌握黄豆外形。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出黄豆外形特征。
教师提问:
a、黄豆是什么颜色的?
b、黄豆是什么形状的?
c、黄豆上有什么?
d、黄豆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3、认识豆制品,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
(1)幼儿利用已有经验,理解黄豆与豆制品的关系。(教师讲解什么是豆制品。)
(2)引导幼儿通过生活经验,说出豆制品。你还吃过哪些豆制品?
(3)帮助幼儿了解豆制品具有的丰富营养价值。
4、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区分出豆制品。
(1)出示各种豆制品及非豆制品食物。
(2)通过游戏“豆宝宝找爷爷”让幼儿在众多食物中找出豆制品。
课堂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心里的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7课。
教材分析: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孩子心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棵小草,一缕阳光,一朵鲜花……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博大的世界,因为孩子在用心灵拥抱这个世界。诗歌内容浅显,意境悠远,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课文。
学生分析:
由于前面的教学把识字和阅读作为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阅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生字,并能在生活中识字。课堂上学生能积极思考,提出简单的问题,而且特别喜欢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张扬自己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文能展开适当的想象。
设计理念: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4、使朗读成为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诗歌,感悟诗歌意境。
5、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诗歌意境。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想象的奇妙,并仿照课文进行创造想象。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歌曲导入(伴随着《郊游》的音乐声,学生自由做动作)。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老师也喜欢旅游,今年我就游览了几个景点,这就是老师在这几个地方拍下来的。(在黑板上贴出一棵小草,一朵鲜花,一朵浪花)快来猜一猜老师都去了哪里?并说出猜的理由。
2、学生自由交流。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告诉你们,我春天去了石梯子沟桃花庙会观赏桃花,暑假去了内蒙古和北戴河游览了草原和大海,而且还把看见的都用录像机录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 www.huzhidao.com ?(在黑板上贴出草原、果园、大海图)
组织学生看剪辑的草原、果园、大海风光片断,引导学生说看完的感受。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告诉你们,随我们一起去的还有一位小诗人,他和你们一样,被这几个地方的美景迷住了,回来后就写了一首诗,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7课《心里的世界》。
板书:心里的世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学习的生字。
2、你喜欢哪个字就站起来当小老师,领同学们读一读。
3、除了课文外,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分小组出示学生搜集到的有这些字的报刊、杂志、商标等,念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读书,由4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2、全班交流。
重点讨论交流:
(1)、看到眼前这小小的世界,我想得很远很远。我想到了什么?
(2)、理解“拥抱”一词,能用它说话。
(3)、我为什么要拥抱草原、大海、果园、蓝天?
课堂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媒体设计]
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你填上的这些词是什么顺序呢?
板书:由远到近
四、小作总结,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体会了它的气势磅礴。我们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潮水”,下面我给大家留一份作业:
(1)课堂拓展: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有关“潮水”的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课件]
(2)课外拓展:找一些有关“涨潮”的录像看看,然后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父母听。
课堂教学设计 篇7
一.备课
(一)集体备课
1.备课主要内容:备教材、备三维目标、备重点和难点、备方法;
2.备课形式:每周最少备课一次,有主题,要求每位老师都要发言;
3.要把集体备课的内容记载在《备课组活动记录本》上。
(二)个人备课
结合集体备课的精神,分析本人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本上写出个人备课教案;上课结束后要及时写出教学反思,包括成功之处、要完善的地方、具体完善的措施等;必要时可写出教学故事。每学期最少交一篇教学故事。
(三)教案书写的要求
1.个人教案要书写在备课本上,同一备课组不同老师,教案要有所不同;
2.教案要求的内容:教材分析→学生分析→三维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二.上课
1.教师必须依时到位,认真履行职责。上课期间无故不在课室的作“旷工”处理。
2.上课时必须做好考勤工作,若有缺勤情况及时通知班主任。班主任应及时了解情况并与家长联系。
3.讲课要做到“五为五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标。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巧练,突出思维训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学效率。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抓住四个方面:一是生动讲解,二是恰当提问,三是直观演示,四是形象板书。主导作用的功夫在于诱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主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六个尽量”: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留有学生思考训练的余地。避免学生在上课时无所事事或做与上课无关的时事。
4.要利用好课室的多媒体,以提高教学效率。
5.不拖堂。
6.晚修期间要确保课室安静。
三.训练与作业
1.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抓住重点,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编制练习。内容重在能力培养。课堂训练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发展学生思维,磨练学生意志,增强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培养严谨态度等)很有作用;又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及时反馈出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
2.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要份量适当(20分钟内完成),针对性强,形式多样,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达到巩固知识、灵活运用的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全批改,给分数不给等级,最好有评语,及时发回,及时讲评,讲评要注意针对性。要求学生做好错题分析笔记,并做到每周检查一次以上。
四.考试
1.模块测试:学习完每个模块后学科要组织考试,评卷后向学生公布成绩和相应的学分并交一份到教学处备案。要组织不合格者补考。
2.阶段测试:年级组织期中考和期末考两次阶段性考试,检测阶段性教学效果。备课组组织集体评卷,流水式评卷。备课组长要到教学处领取成绩统计表,填好后交到教学处备案。
3.监考要求:依时到位,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不能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如备课、批改作业和试卷、读报等,防止学生舞弊。
五.听课
1.学校行政、科组长、备课组长、名师、骨干教师:
(1)听课量:每周最少听课评课1节。
(2)听课对象:以教龄为3年内及在我校没有任教毕业班(高考科目)的教师为主,其中备课组长以听本备课组老师为主。
(3)听课形式:随机听课。
(4)目的:提高相应教师的业务水平。
2.教龄为3年内及在我校没有任教毕业班(高考科目)的教师:
(1)听课量:每周最少听课1节。
(2)听课对象:学校行政、科组长、备课组长、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等。
(3)目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其他教师:每学期听课15节以上。
4.听课记录要求:到教研处领取《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听课后要认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并于每月的1日交到教研处,教研处统计、公布。
六.体艺活动课
1.体艺活动课要有计划、有教案;
2.每次活动后要填写好《体艺活动记录本》,学期末交到体艺处备案。
七.社团活动
1.社团活动要有学期活动计划并交到团委备案;
2.每次活动后要填写好社团活动记录本,学期末交到团委备案。
课堂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意识,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
3.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美好、有趣、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美好、有趣、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意识,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自然之美、人情之美。
2.学会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它的有趣。下面这些场景或细节,你是否注意过呢?
课件出示:
1.妈妈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的?
2.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
3.校园里最安静的角落在哪里?
4.你哪个朋友的名字比较有特点?
5.你的同学进教室时,开门、关门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6.你的语文老师最喜欢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的衣服?
(师指名作答,并对学生的回答简要点评)
师:由此看来,有不少同学对生活观察得还不够细致。进入中学阶段,老师希望大家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
刚才给大家的几个小测试来自教材P17的知识短文《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大家可以打开教材阅读这页的知识短文,总结这个知识短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预设
(1)写作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
(2)写作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话说好了,写作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3)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积累,勤于思考。
(4)应该写有趣的、有意义的或印象深刻的事情、人、物。
(5)写作还能训练人的思维。
师小结:这也就是说,我们要热爱生活,因为写作的源泉就是生活;我们还要热爱写作,因为写作是很重要的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用几个小问题测试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是为了警示学生观察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短文,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并明确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二、热爱生活,积累素材
师:有的同学,提到作文就头痛,望着题目就发蒙,主要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有的同学,总有写不完的新鲜事,生动有趣的文章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我想,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有一双慧眼,是否有一颗敏感的心,是否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并从中选择贴切的素材,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的作文素材是通过什么方式积累来的?
(生发言后,师归纳)
预设
留心观察生活,多读多记,摘抄,有灵感时随身记……
课件出示:
(1)留心细心,观察生活。
(2)用心思考,感悟生活。
(3)广泛阅读,丰富生活。
(4)多记多写,美化生活。
……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想起了李贺“锦囊”的故事、梅尧臣“诗袋”的故事及陶宗仪“瓦罐”的故事,让我们看看这些名人大家是怎样积累素材的呢?
课件出示:
锦
囊
唐代诗人李贺,为了把诗写好,每天起得很早,带上仆人、锦囊,骑上一匹瘦马,到处漫游。
一路上,他细心观察和了解自然风物,即景吟诗,每逢想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之中。就这样从早到晚坚持积累生活素材,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
正因为李贺不辞辛劳,精雕细琢,才使得他的诗篇千年传诵。
诗
袋
宋代著名的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时成句,有时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瓦
罐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他积累资料的办法既不是“锦囊”和“诗袋”,也不是现代的“卡片箱”,而是一只奇妙的“瓦罐”。
他曾在松江隐居过,那时,他一边参加农业劳动,一边利用休息时间在树荫下捋摘树叶,记录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然后将这些树叶放入家中的瓦罐里。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十年竟积累下十几大罐。后来,他就用这些积累的资料写成了一部共有三十卷的巨著《南村辍耕录》。
师小结:同学们,中学时代是人生路途中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情感在丰富,心智在成熟,认知能力在提高,我们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丰富多彩的生活,既简单又复杂,既平凡又伟大!家庭让我们感受亲情的温馨与美好,校园让我们体验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而社会生活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磨砺自己的舞台。让我们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让我们热爱写作,在写作中提升能力,进一步完善自我吧。
【设计意图】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涓涓不息。此环节的交流与讨论,旨在帮助学生打通生活与作文素材的通道,认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三、写作指导
1.技巧归纳
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最近,你留心观察生活了吗?你发现你周围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了吗?
(生讨论后回答)
预设
(1)植物大多都出现了落叶现象,一些植物的叶子由绿色变成了黄色;
(2)桂花飘香,菊花争艳,一串红、鸡冠花等花儿也开放了;
(3)果园和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4)天气转凉,空气变干燥,气温冷热交替频繁;
(5)白天逐渐变短;
……
师:现在已经步入秋天了,这是一个多彩的季节,秋高气爽,黄叶翻飞,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番多彩的景致。你能把这些变化写下来吗?写作之前,我们先回顾本单元课文里的写景精彩片段,总结概括写景的技巧。
课件出示:
写景的技巧
1.抓住景物特点。如《济南的冬天》就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观察家乡九月份的气候和景物特点,可以从景物本身的色、状、形、味等方面来描写,也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如穿戴)等方面来描写。
2.合理选择写作手法。在具体描写中,还应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并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运用词语,贴切地采用修辞手法及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具体描绘出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合理安排写作顺序。按一定次序写景状物,可以让文章更有条理。如《春》中“春花图”按照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写花,《济南的冬天》中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写山,《雨的四季》按照四季变化的时间顺序写不同季节雨的不同特点。
1.范文展示
课件出示:
秋天的花
秋天是花的季节。你瞧,尽管许多花都凋谢了,但月季花仍然在露出笑脸,耐寒傲霜的菊花才刚刚开放。菊花虽然没有牡丹那么富贵高雅,也没有玫瑰那么芬芳,但是它是秋天的象征。瞧,那黄的赛金、白的如雪、粉的似霞的菊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开着,有的像扁盘,有的像无数条龙在空中飞舞,还有的一下子开放出千千万万朵小菊花,好似满天的星星降落于地面。它总是以自己纯洁、朴实的高尚品质装点着秋天这个美丽的季节。
秋天来了
秋天来啦,枫树戴上红色的手套,菊花姑娘穿上五彩的裙子,银杏扇着风,正等着迎接丰收的到来。秋天来啦,大雁排成“人”字往南飞,它扇动翅膀,好像在和大家告别。秋天来啦,大树写了秋天的信找秋风姐姐帮忙寄信,寄给松鼠,松鼠看了,赶快准备好松果过冬;寄给小燕子,燕子看了,赶快把窝用草盖得严严实实的,准备过冬;寄给小蛇,小蛇看了,赶快回洞冬眠;寄给小鱼,小鱼看了,马上游向热带取暖;寄给小朋友,小朋友看了,马上跑回家,穿上毛衣,跑到花园里面玩耍。秋天来啦,葡萄挂满了枝藤,红的、紫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苹果一个个咧开嘴笑,正等着让人去采摘呢;玉米戴上金灿灿的帽子,告诉大家收获的季节到了。
初
秋
俗话说:一叶知秋。
早晨,门前的老槐树上,几片枯黄的树叶被风吹落,在空中旋转飘舞,打了几个滚儿,缓缓落地。
奶奶说:“天气转凉,快立秋了吧!”我翻开了日历,发现今天正是立秋。望着蔚蓝色的天空,是那么的干净,我想这就是秋天的样子吧。
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凉爽的风,还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原野上的小草,不再像春天那样娇嫩,夏天那么翠绿,草尖上泛起了一片片淡黄;牧童悠闲地赶着牛群在放牧。田野里秋实累累,生机盎然:沉甸甸的棉桃压弯了枝头,好像一个个铜铃铛;火红的高粱低下了头,好像在向我敬礼;成熟了的水稻也怀揣着丰收的喜悦;就连田埂上的狗尾巴草也着实垂下了脑袋;芝麻却追着花儿直往上蹿。我不禁感叹,秋天真美!
3.写作实践
学生现场完成写作实践一的片段写作。
4.教师点评
师检查并点评学生的习作。
点评标准:(1)特征突出;(2)层次清晰;(3)描写细致;(4)语言优美。
师小结:生活就像五彩的万花筒,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把生活中自己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记载下来,有了“源头活水”,我们的写作必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享受。
【设计意图】在谈话交流中搜集整理素材,从课文、范文中学习写作技巧,在具体点评要求里明确写作方向,只为一层层搭设台阶,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观察生活,热爱写作。
四、学以致用
师:这个秋天对大家来说是新鲜的,认识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融入了新的集体。此时此刻,一定有许多见闻、感受、想法令你印象深刻,请同学们畅所欲言。(生自由交流)同学们的见闻、感受和想法的确很丰富,老师建议大家围绕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来说。例如,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话题:
课件出示:
参考话题
1.新的校园,新的环境
2.我是中学生了,感觉真棒
3.我的新同桌真幽默
4.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
(生选择一个话题互相讨论并讲述,教师点评)
提示:可从人、事、景、情、理五个方面简要评议。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那么,让我们根据刚才在写作实践一中学到的方法、经验,课下完成写作实践二,把你的所见所想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这是教材中三道写作实践里最容易写的一道题,因为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所以安排为课后写作训练。为预防选择素材的面撒得太广,造成重点不突出,此环节设计了必要的限定与帮助,用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心,积极参与作文实践。
五、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教材P18写作实践二。
要求:(1)明确写作中心;(2)写出真情实感。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析读例文,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2.学习写记人叙事的文章,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过程】
一、展示交流
师:上节课课后,我让大家写写进入初中后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这节课,我们首先一起来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诊断,方法如下:
课件出示:
诊断方法
1.是否有错别字、语病或标点符号误用?
2.作文是否扣住了“新”字?中心是否明确?
3.材料是否典型,是否有真情实感?
4.条理是否清晰?
5.语言是否流畅?表述是否精确?
1.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诊断结果和写作体会。
2.小组推荐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由同学互评或教师点评。
二、例文析读
1.回顾经历,积累素材
师:从第一个写作实践中,我们明白,仔细观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从第二个写作实践中,我们明白,深情凝望生活,用心感悟生活,敏锐地捕捉生活中动情的瞬间也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身上还自带着一个个素材大宝库,你们发现了吗?(明确:我们丰富多彩的记忆)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一书的“小引”中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鲁迅先生从自己记忆的宝库中撷取了十个篇章联珠缀玉,写成了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请大家也从自己记忆的宝库里寻找一件让你最难忘的事,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生自由发言,师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到自身,回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悟被自己忽视的真情,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赏析例文
师: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它,叙述出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有位小作者以“手”为线索,为我们串起了两代人的幸福回忆。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作文《奶奶的手》。
课件出示:
奶奶的手
记得小时候,曾经偎在奶奶的怀里,听她讲故事。忽然,我发现,自己的手是又红又圆,奶奶的手却是又瘦又皱。天真的我,禁不住问出声来。
奶奶笑了,没有回答。晚上,爸爸对我说——
以前家里很穷,一大家子的生活只靠奶奶一个人打理,但奶奶凭着那双热爱劳动的手,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奶奶在园子里种了许多的菜。松土、施肥、浇水都要奶奶一人操办。肥料需要到几里外的县城去买,水也要到村外的河里去打,但奶奶从没有一句怨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回来,那双手都沾着厚厚一层泥。
每逢秋天,园子里的果实都成熟了,这也是爸爸和叔叔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吃上一顿好的饭菜了。放学归来的他们,还没到家,就闻到一阵饭菜的香味。奶奶做的饭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吃,她那双勤劳的手总能把普通的饭菜做出不一样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日月如梭,在那个贫穷却又最真最切的年代,在奶奶的劳作中,爸爸和弟兄们度过了一个美好而又快乐的童年,他们长大了,一个个相继离开了家。
离家的时候,奶奶每次都会用那双已不再细腻的手,连夜缝制一床又松软又舒适的棉被。可以想象,那床一针一线,用一个母亲的爱缝制出的棉被,一定很舒适,一定有种“家”的味道。那时,也许奶奶在抱着棉被泣不成声,也许奶奶会笑着抚摩棉被,但她一定是幸福的。
奶奶老了,本该尽享天伦之乐,可一个个孙子孙女的出生,使她再一次忙碌起来。我是奶奶看大的,我的童年是快乐的,身上穿的是奶奶为我缝制的小花袄,脚上穿的是奶奶缝的老虎鞋,顶着奶奶扎的羊角辫,快活地奔跑在奶奶的园子里。
奶奶就是用那双劳动的手,托起她的子女,把他们托出这穷乡僻壤,托向美好的未来。
那晚之后,直到今天,我一直相信奶奶的手是神奇的,就是那双劳动的手,带给我们刻骨铭心的爱,无法割舍的情。每当回想起奶奶那双劳动了一生的手,我就感到,这一双手一直在身后托着我,很轻很柔……
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习作撷取的是谁的回忆?
预设爸爸和“我”,两代人的回忆。
(2)本文有哪些优秀之处可供借鉴?
预设
①小作者用含情的目光凝视奶奶的“手”,并以此为线索,串起两代人的幸福回忆,让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②小作者选材视野开阔,既有爸爸的回忆,又有自己的感受,文章内容丰富。③文章素材丰富,如奶奶做让人回味无穷的饭菜,奶奶连夜缝制松软舒适的棉被,奶奶用双手为孙辈创造幸福童年。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文章通过两代人的回忆,写出了小作者珍贵的人生感悟,表达出了一种时代变迁、亲情不变的厚重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一来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进一步明确写作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二来用例文引路,唤醒学生潜意识里的写作欲望和灵感。
三、实战演练
1.明确题干要求
师:阅读教材P18的写作实践三,读读题干和“提示”,然后集中讨论一下,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写作实践暗含的要求的。
预设
(1)这个题目可以简单概括为成长中的事件,范围比较宽广,类似于经常碰到的《难忘的一件事》一类的作文题。
(2)一定要注意“成长”这个关键词,在描述这个事件时,一定要写出自己人生体悟的变化。
(3)要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使“我”成长的事来写,在文末还应升华主题,写出自己在经历这件事后得到的人生启示。
2.补充写作提示
师:为了帮助大家完成好这次习作,老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还另外补充了三条“提示”。
课件出示:
提示:
1.选材要小。选取生活中的一两个片段来刻画人物、表达感情。从小事入手,于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见大,突出“难忘”“印象深刻”。
2.叙事要详略得当。叙事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把最能体现事件意义、最能展示人物形象的言行、心理描写得真实而详细。同时,要讲究剪裁,选取典型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有说服力的材料表达中心思想,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3.写好感人的细节。选择展示的细节必须真实,要有生活实感,这就要靠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3.课后完成写作实践三
结束语:宋朝大诗人陆游说,写诗“工夫在诗外”,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积累生活素材,不仅要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同学们,希望你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拿起手中的笔,搜寻过往的时光,记录令人感动的瞬间,写下喜怒哀乐,道出所思所想,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写下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看似容易,实则有难度的习作训练。在上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在此要让学生搜寻一些特殊的记忆印象。设计里的分析题目暗含的要求及补充的写作提示,可以带领学生有效地突破写作障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此次的写作实践是初中语文学习的第一次写作课,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留心身边发生的事,勤于思考,并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写作的热情,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信心。
为了帮助学生在初中写作之旅的初始阶段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本设计基于教材上的三道写作实践题目,从观察感受自然、摄取生活瞬间和选取提炼素材三个角度设计写作训练。第一次片段训练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习得方法,热爱写作;第二次自由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凝视生活瞬间,思考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心;第三次全文写作旨在帮助学生提升理解、筛选和提炼有意义、有启发性的生活素材的能力,抒写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三次训练,循序渐进。由于设置了一系列学生活动,课堂整体推进较为轻松;在一个个写作训练环节中,采用不同形式,为学生搭建了能力攀升的台阶,指导性强。
【范文赏析】
妈妈,您听我说
亲爱的妈妈:
住校的我和在家的您又一周没见了。您说过,要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不要念家。可每天晚上,寝室一熄灯,我就会想起您,眼泪便悄然无声地淌下……
您每天晚上都会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抱着我和我说笑;我一困,您就让我躺进香香的被窝,哄着让我快快睡觉,那时的我是多么幸福呀!……不过您放心吧,我不会影响学习,相反,每次想您,只会让我的学习更有劲头。真的。
妈妈,我很爱您。您说我就是您在黑暗中时突闪出的明星,闪动了您的动力和能量,让您更有力量生活。这样说的话,您就像那春天中细密的春雨,滋养了我的心灵,润湿了我的眼睛,使我用更明亮的眼睛去注意生活中的细节,用更美好的心灵去感受自然世界。您是我学习和向上的动力,是我奋发前进的源泉啊!
都是您的精心呵护和培养,才使得我成为一个富有情趣、敏锐开朗的孩子。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您在月下给我讲故事的情景。您坐在阳台上,我侧躺在您的怀中。星空下,我吮着拇指,静静地听您讲故事。月亮,弯弯的,夜,那么的恬静。您讲的故事总是那么的精彩有趣,我听得如痴如醉:荷花精灵牵着我的手和我跳舞,萤火虫串成的项链戴在我的胸前,闪着蓝莹莹的光;滚着南瓜的小兔子正唱着歌;小猪看见狼,仓皇地躲到砖垒的房屋里;兔子和乌龟比赛跑步;狐狸在狮子面前假威风……
如今,您的手上裂口横纵,皱纹错杂在您的头鬓两端。您的头发因为爸爸的几次生病而迅速花白,白丝中镶了多少您所付出的心血。您苦涩的酸痛,也同样深刻在我的心中,无法磨灭。时间悠悠而过,它洗刷不走您对我的恩、我的情。您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多少,操劳了多少呀!您平时的待人接物,也教会了我多少做人的道理啊!
秋尽冬来,天转凉了。您要记得添衣服,注意保暖啊!您的贴心小棉袄不在您身边提醒您,您也要注意休息啊!
千丝万缕表不完我心中的爱——我的母亲!
【赏析】这篇文章写得自然、大方。小作者十分注意观察生活,带着真实的情感回忆与妈妈朝夕相处的欢乐时光,进而用抒情的语调、优美的语句抒写对妈妈的想念和感激之情,处处彰显一个小姑娘的细腻和动情。平淡的语句直接感染着每一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