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 学 纪 事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幼 学 纪 事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幼学纪事范文 篇1
关键词: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发展
一、从小培养幼儿接受纪律,遵守规则
1.使幼儿养成接受纪律,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结合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不断向幼儿渗透纪律、规则内容要求,使幼儿在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日常教养训练中形成相应的守纪律、守规则意识。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情感,以鼓励的方式使得幼儿初步认识道德行为,为以后的思想品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根据幼儿好奇心强,爱模仿的特点,开展角色游戏,以某一社会角色约束、调控幼儿的行为,进一步培养幼儿遵守纪律和规则的意识。在“大带小”活动中,要求大班幼儿自觉以哥哥姐姐的角色定位,做小班幼儿的榜样。在“我是交警”活动中,要求扮演交警的幼儿准确掌握交通指挥手势,文明礼貌的执行交通规则。这样,扮演行人的幼儿才会听从指挥……在这些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法规、纪律由概念逐步内化为个人的认知内容,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观念、态度。
2.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思想道德价值标准
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已从最初的心理健康游戏开始,不断拓展为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广泛,活动时间持续不断,将情感培养和行为练习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广内涵。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幼儿思想品德养成教育。通过角色游戏、规则游戏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友爱、分享、互助等积极的社会情感,进而培养孩子的自尊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
在语言活动中,通过听故事“小猴上街”,使幼儿意识到违反交通规则产生的严重后果。在科学活动中,教幼儿热爱我们生存的地球,保护环境。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谦让、合作、乐于助人、乐观向上的品质;在分派餐具、毛巾时,让幼儿学会不争抢;在排队集中时,学会有序、不吵闹;在集体活动时,学会听从指挥,统一行动;当小朋友有困难时,懂得要及时给予帮助。
二、培养幼儿的道德创新意识及能力
1.在认知选择―判断―内化―外显的整个过程中,促进幼儿道德创新能力的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有效地培养了幼儿协调整合能力。幼儿在角色体验中学会家长的一切行为,这是幼儿初步自律能力的表现。认同―迁移―初步自律是幼儿品德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律,是幼儿的思想品德从感性经验到行为结果,从模仿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2.让幼儿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
幼儿通过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系列活动,培养了通过模仿而学习知识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获得感情经验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际的训练运用信号调控行为,逐步养成自律的能力;通过集体活动,锻炼了表达合理要求,逐步形成宽容与谦让的态度等。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法律、纪律、规则知识,培养幼儿的纪律、法律意识;在形成幼儿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及行为习惯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在纪律的约束下,幼儿自由而健康地在玩中学,学中玩,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感、所知、所能。幼儿遵守交通规则、遵守课堂纪律及各种活动纪律的自觉性提高了,并初步形成听指挥、守规则、爱护他人、帮助同学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幼儿安全健康成长的意识
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不完整的。3~6岁的幼儿大脑发育已接近成人,他们能精确地认识周围外界事物,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容易兴奋、激动,还特别好动。因此,应着重让幼儿建立健康的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行,引导他们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不能做,并训练幼儿对意外事故的防范和处理能力。要让幼儿懂得如何防范坏人,保护自己,帮助他人,爱护公物。例如,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不玩危险的游戏;不骂人,不打人;小朋友摔倒了扶起来;捡到东西要交给老师;走路靠右边不闯红灯;不损坏公共财产,不随地吐痰扔垃圾,等等。
幼学纪事 篇2
之瑞为“新安派四大家”(即海阳四家)。《仿各家山水册》,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艺术成就。细细观赏这套山水册,如皴法、树法、点苔法、没骨法等技法,可以看出查士标正是在深厚的艺术传统基础上,将自己的心灵与自然景物交融,匠心独运,乘兴点化出不同凡响的作品来,从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仿各家山水册》,纸本,共十开,仿十大家画法,每幅纵22厘米,横17厘米。笔法纯熟,墨法精妙,其画风、画法的渊源,都是从宋元明大家的山水画汲取养料,追求他们的韵味和笔墨情趣,为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服务。
第一开,仿王蒙,设色,图作群山、松林寺塔,云雾缭绕,老者曳杖,童子随后,书“黄鹤山樵”四字。王蒙,元代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等,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善诗文、书法,工人物,尤精山水。写景多稠密,径路迂回,烟霭微茫,曲尽山林幽致,用解索皴和渴墨点苔,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尤为独到。
第二开,仿倪瓒,以水墨写平远山水景色,笔墨精妙,韵味隽秀,书“倪高士笔意”。倪瓒,元代书画家、诗人,字元镇,号云林,人称“倪高士”,江苏无锡人。擅画水墨山水、竹石,用笔方折遒劲,创“折带皴”写山石法。疏林坡岸,浅水远山,墨色简淡,意境清远萧疏。
第三开,仿张僧繇,以设色没骨法作山树人物,色彩绚丽,书“张僧繇没骨法”。张僧繇,南朝梁画家,江苏苏州人。工写真、释道人物,尤精画龙。用红绿重色画山水,先图峰峦泉石,后染丘壑岩。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墨色或彩色描绘物象,开创了“没骨法”山水的画法。
第四开,仿黄公望,以水墨作高山、林木、村舍、流泉,意境深远,书“一峰道人”四字。黄公望,元代画家,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大痴道人等,江苏常熟人。构图繁复丰满,皴笔不多,格调温润柔和,气势雄健,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第五开,仿王绂,浅设色,绘群山连绵,溪水平静,林木亭屋,富于节奏韵律,书“九龙山人画意”。王绂,明代画家,字孟端,自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擅画巨幅山水,也作平远小景,风格苍郁清润,尤精墨竹,有“出姿媚于遒劲之中,见洒落于纵横之外”之评。其墨竹,在明代很有影响。
第六开,仿米芾,以水墨作云山,云雾迷蒙,书“拟米襄阳”四字。米芾,北宋书画家、鉴定家,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祖籍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世称“米襄阳”。画山水天真发露,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即横点积叠画法,突破勾廓添皴之传统,开创了“米家云山”新风貌。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
第七开,仿方从义,近坡显寺,远山云塔,流泉如带,淡设色,书“方上清意”四字。方从义,元代画家,字无隅,号方壶,江西贵溪人,擅画山水,“写得湖山事事嘉”。高山丛林,笔致跌宕,意境幽藏。能诗文,并工古篆、隶书、章草。
第八开,仿徐幼文,以水墨作幽舍桥亭,平湖远山,书“元人徐幼文法”。徐幼文,名徐贲,字幼文,号北郭生,江苏苏州人。擅画山水,嘉树野泉,笔墨清润,层次井然,工诗文,也擅长墨竹,浓淡配合,尤为和谐优美。
第九开,仿赵孟,平坡绿树,湖面广阔,建立小桥,彼岸流泉,浅设色,书“赵承旨”三字。赵孟,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擅画山水、人物,工墨竹、花鸟,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
第十开,仿郭熙,以水墨作雪景,曲堤长桥,枯草秃树,全景堆银砌玉,清静致远,题:“郭河阳法,拟古十册奉正于升先生,时丙午长至又二日,士标呵冻纪事”。郭熙,北宋画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人。工画山水,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爽洁。对四季山水有“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之说。
《仿各家山水册》,每幅分钤“士标”朱文椭圆印、“标”白文圆印和“二瞻”白文方印。每幅都有山东孙南氏鉴藏印:“南审定真迹”。册十中“丙午”,即清康熙五年(1666年),时年查士标51岁。可见此套山水册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保存完好,十分难得。一般说,一幅长卷好写,一部册页难画。长卷从头到尾可以有一个统一的风格,而一部册页不论多少,却要求幅幅有新意,处处有变化,稍一雷同就感多余。所以一部册页的创作时间往往较长,花费的心血也较多。《仿各家山水册》的创作,足见查士标扎实的传统功夫。一片山水风光,一个心灵境界。真是古法拈来写妙景,丹青高古称逸品。
查士标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青少年时期,一面以经学入手,事举子业,准备在仕途上奋斗;一面临习古代名家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绘画技法,家中藏有很多青铜器和古字画,精于鉴别。入清不应举,避地山中,专事书画,山水初学倪瓒,书法得董其昌神髓,后参用吴镇,专尚疏淡一路,为其特色。顺治后出山,流寓芜湖、南京,继而侨居扬州经商兼卖字画。晚年生活贫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83岁客死扬州。查士标传世作品较多,安徽省博物馆藏其书画33件,国内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此套《仿各家山水册》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幼学纪事 篇3
在开展守纪律讲规矩主题教育活动期间,我园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切实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努力做到三严三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了集中学习,主要以 五个必须以及《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论述摘编》等为主要学习内容。三月下旬,我们还进行了讲党课、组织心得交流和师德论文征集,撰写对照检查材料等工作。
现结合前期查摆问题情况对照检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方面:
1、工作纪律方面:近年来,我园各项工作成为永宁县幼教行业的佼佼者,所以,有些领导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忘记了自己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责任。没有深刻认识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忘记了要不断进取,忽略了作为一名幼儿园领导的责任,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政治纪律方面有所放松。
2、工作作风方面:个别领导对待工作的吃苦精神不够, 没能给广大教师树立很好的榜样作用,比如个别领导值班到下午离园时,就急着回家,没能够坚持到园内幼儿全部接完。
3、师风师德方面:随着幼儿园临聘教师的快速猛增,领导班子对教师专业水平的关注程度也大大增强,但却忽略了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培训。现已自查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幼儿园工作是为家长、为幼儿服务的,师德修养不加强,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保教质量;影响我们和家长的关系;影响对下一代的培养;影响幼儿园办园质量和在社会上的声誉。鉴于个别班级发生教师对幼儿不够耐心、对家长不热情等状况,我们将高度重视师德问题,边查边改,即知即改,为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政风行风建设方面:
1、发展规划不长远、不规范。没有切实从幼儿园和教师、家长的需求出发,共同谋划幼儿园的长远规划,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和服务幼儿、家长。
2、服务意识不扎实、不牢固。对守纪律讲规矩内涵和行业服务的要领领会不深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在具体落实上有偏差,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消退,引领幼教事业发展的责任感有减弱。
3、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所查找出的个别问题落实不到位,比如纠正个别教师工作中的庸懒散态度问题,至今效果不明显。
二、原因剖析: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一是理论学习和修养不足,造成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所淡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为幼儿、家长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加之受各种思潮的侵入和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思想容易产生波动。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重业务工作轻理论学习、重利益获得轻信念取舍的影响,削弱了我们的精神追求,放松了我们的自我要求,队伍的忠诚意识、大局意识、敬业精神有所弱化。
(二)党性修养自觉性不强
个别班子成员缺少争先创优的劲头,缺少创新幼教工作方式方法的勇气,奋斗意识有所弱化,工作目标要求不高。工作繁重、压 力大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任务,降低了工作标准。还有的班子成员对工作质量要求不实工作实施、贯彻不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不够强,攻坚克难的举措不够多。
(三)对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我们的班子成员中,普遍存在对自己的岗位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园一个所谓小小的园长、小小的主任的岗位需要承担的更大责任,缺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意识,认为权力观、世界观等都是上级干部才需要考虑的问题,与自己无关,遇到工作时有推诿,缺乏对政绩观、权力观、世界观的正确认识,缺乏与工作结合、向群众学习的认识和精神。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师德学习,结合具体事例,有的放矢的在班子成员中开展理论学习,让班子成员根据理论学习的内容,反思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
(二)班子成员规范值班,以身作则,值班时早到园、晚回家,坚守工作岗位,履行好自身职责,接待家长、幼儿、老师都要耐心、亲切,对家长、教师提出的意见虚心接受。
幼学纪事 篇4
一、安全责任
(一)交通安全责任。
1.幼儿上下学路途发生的安全事故由幼儿及监护人承担责任。
2.幼儿离园较远的由父母接送上学。
3.幼儿上学、放学 、返园、离园途中的一切不安全事故由幼儿及监护人、肇事方承担全部责任。坚决禁止幼儿上学乘坐摩托车、农用三轮车等其它机动车辆上学,由此造成的一切不安全事故由幼儿及监护人承担全部责任。
(二)园外安全
在下列时间段造成幼儿伤害事故,由幼儿、监护人承担全部责任。
1.节假日、周末时间;2.幼儿因病因事请假或无故逃学期间;3.幼儿请假未获批准而私自旷课离园期间;4.幼儿园每天除正常在园时间段以外的时间。
(三)园内安全
1.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幼儿伤害事故的,由幼儿及监护人承担全部责任
(1)住家幼儿两饭期间不回家吃饭或提前到园发生的安全事故。(2)幼儿违反法律法规,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 、幼儿园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安全的行为而为之造成的安全事故。(3)幼儿或监护人知道幼儿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以书面形式告知幼儿园而造成的安全事故。(4)幼儿身体状况、行为、情绪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已被幼儿园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职责的。(5)在放学后、节假日或假期及幼儿园工作时间以外,幼儿自行滞留幼儿园或者自行到园发生的一切安全事故。(6)上课不听从老师的统一组织,私自活动或不按要求活动造成的安全事故。(7)幼儿违犯校纪校规打架斗殴造成的安全因素由双方幼儿及家长根据情形承担相应的责任。(8)幼儿上活动课因不按指导老师的要求造成的安全事故。(9 )幼儿园严禁幼儿携带小刀、棍棒、器械、易爆易燃等危险物品,幼儿经教育不听因携带危险物品而造成的自伤或伤及他人的不安全事故。(10)幼儿园要求幼儿一律穿平底鞋,因穿高跟鞋或皮鞋等造成的一切安全事故。(11)幼儿不得在电源、取暖炉周围***、烘烤东西。注意防火、防电。因幼儿不听幼儿园教育造成的一切用电、取暖等安全事故。(12)幼儿不得携带贵重物品上学,因携带贵重物品发生的丢失事件。(13)因幼儿违犯法律法规、校纪校规造成的公共财物、师生财物损失或丢失的安全事故。
2.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幼儿伤害事故,幼儿园已履行了相应的职责,幼儿园不负责任:
(1)地震、雷击、洪水、疫情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2)来自幼儿园外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3)幼儿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异常心理状态,幼儿园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4)幼儿自杀、自伤的;(5)在对抗性或者具有危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6)其它意外因素造成的。
(四)饮食安全责任
幼儿园要求幼儿自带食物、水等食品,早餐、晚餐应回家用餐,所有幼儿不允许购买三无食品、不卫生食品用餐。幼儿因购买三无食品、不卫生食品、饮料或喝生水造成一切安全事故由幼儿及监护人负全部责任。
二、 事故处理
1.幼儿发生伤害事故,班主任应及时告知监护人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救助受伤害幼儿。
2.发生幼儿伤害事故,幼儿园与受伤害幼儿的监护人或事故责任双方监护人可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协商方式解决,也可书面请求公安机关进行调解。
3.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可由当事人依法直接提起诉讼。同时幼儿园保留诉讼权。
三、事故赔偿
1.幼儿对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由监护人承担相应的赔偿。
2.幼儿园鼓励、提倡幼儿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幼儿园为幼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创造便利条件,但不强行保险。
3.幼儿发生安全事故,经幼儿园调解生效后,各责任人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
4.受伤害幼儿的监护人、亲属或其他有关人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无理取闹、扰乱幼儿园正常教育秩序,或者侵犯幼儿园、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在校幼儿的合法权益的,幼儿园报告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造成损失的,依法要求赔偿。
5.违犯幼儿园纪律,对造成幼儿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幼儿,除承担经济赔偿外,幼儿园将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说明:
1.依照《幼儿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XX年第12号令),幼儿园对未成年幼儿不承担监护职责。本责任书中所称“监护人”,系指幼儿家长或家长委托监护幼儿的其他亲属。
2.本责任书一式三份,幼儿园、班主任、监护人各存一份。
有效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班级:班幼儿(签名)
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
家长或监护人(签名并盖章)
班主任(签名):
幼学纪事 篇5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的过度行为
(1)过多地使用灌输。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运用非常普遍。杜威认为:“这种灌输教育主要是通过外部‘训练’的方法,将成人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并趋于成熟的幼儿。”在幼儿园常规管理中,幼儿需要遵守的规则大多数是成人教授的,往往要求幼儿不求甚解的死记住某些规则条例。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也往往是采用说教、命令、监督、奖惩及变相体罚的方式进行规则灌输与教育。灌输教育完全把幼儿当成了接受和执行命令的机器,孩子的主体性地位荡然无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被完全否定。
(2)过多地使用限制。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常常走向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对幼儿的高压控制,使得幼儿能力低下和主见丧失,从而对教师唯命是从,这又加剧和强化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些教师把常规教育等同于“管住孩子”。同时,教师非常善于对幼儿说“不”,不准随便下位置走动、不许打人等。幼儿在教师一项项的限制下,畏手畏脚,什么事情都不敢做,毫无自,自我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教师为了减少安全隐患,也会限制幼儿的行动。这样,教师限制了幼儿的活动,也就减少了幼儿的社会刺激,减少了幼儿智力水平提高的机会,减少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机会。
(3)过多地使用奖惩。笔者在工作中就曾看到有的教师非常喜欢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管理幼儿,如当幼儿吃饭吃得又快而桌面又干净的时候,教师便会奖励小贴画;当幼儿在教室大喊大叫或打人时,教师则会训斥、批评。教师通过奖励与惩罚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做老师希望他做的事情,不做不允许的事情。奖惩是行为主义理论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它的优点是便于教师控制全局,见效快,所以是教师们最喜欢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过度地使用奖惩不利于幼儿规则的主动建构和良好习惯的主动养成,外在的控制离不开成人的监督,所以奖惩只能起到暂时的、短期的效果。
2. 教师的不足行为
(1)榜样示范作用不足。榜样示范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榜样力度不足。教师往往对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但自己却是另外一种做法。比如,有的教师要求幼儿保持安静,自己却和另一个教师肆无忌惮地聊着与工作无关的问题。教师这样的做法就如同自己抽自己嘴巴,显然对幼儿不能起到什么说服力。二是教师没有创造幼儿相互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没有通过树立幼儿中的良好的榜样形象来让幼儿明白最合适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自己应该向谁学习。如果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那么幼儿的自我约束和积极行为都会增加。
(2)处理纪律问题时忽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纪律问题的发生往往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但很多幼儿教师在处理纪律问题时却只处理症状,而忽视问题产生的原因。幼儿纪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幼儿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二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引起纪律问题,三是环境布置的不合理引起纪律问题。
(3)教师缺乏有效引导幼儿的方法。由于教师在教授常规和处理幼儿不合理行为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只得机械地运用某一种方法来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如不管是什么样的规则,教师所用的教授方法都是:引出集体范式的规则——个别提醒幼儿——重复指导幼儿遵守规则。教师不管规则所涉及的问题是否是全体幼儿共同的问题,都对全班幼儿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样做能起到预防幼儿同样的不当行为,但也势必会让幼儿背负累累规则,畏手畏脚;同时教师还一相情愿地认为只要是自己向幼儿讲过的规则,幼儿就没有理由明知故犯。事实上,没有产生问题的情境,幼儿很难有将规则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相同情况下灵活运用的本领。当幼儿出现纪律问题时,教师也不管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只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呵斥、训诫或惩罚的方法。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师理论知识匮乏,对常规教育缺乏全面理解
一方面,由于理论学习的不足,教师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教师往往很难考虑到事物的关联性,孤立地看常规。另外,还有一些教师由于理论学习的不足,还错误地以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住孩子。
2. 教师对幼儿能力的低估以及对安全的考虑,不敢放手
有些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是没有能力的,大多数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教师迫于安全的压力,采用高控制的手段管理幼儿,涉及到安全问题的事情就尽量不让幼儿做。
3. 教师追求省力和速效的方法来实施常规教育
由于教师的“惰性”在作怪,使得他们在常规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省力的方法。教师不愿费力去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也不愿意去寻找和分析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而教师追求速效的方法则主要表现为倾向于使用外在的奖惩和示范,倾向于规则的直接灌输和强制执行。另一方面,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的成果也很难给幼儿教师带来什么即得利益,因为幼儿园的评估标准并不关注这些,所以教师缺乏动力。
4. 教师缺少榜样示范的正确认识和有效方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儿童影响最显著的榜样是给儿童温暖和关爱的人,拥有更多权力、影响或技能的人,以及与儿童相似的人,或同性别、同龄的人。教师是幼儿最好的行为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也没能成为幼儿良好的学习榜样。另外,幼儿同伴的观察学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常规教育中也有浪费这一资源的做法。
幼学纪事 篇6
关键词:陌生化
“陌生化”这一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陌生化”是相对于习惯、传统而言的,它产生于变形与破环,产生于差异与独特。通俗来说,就是推陈出新,变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所谓语言的陌生化现象,则是指作者在语言运用和表达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违反一般的语法规律、违背正常的逻辑原则的非常规语言现象。即以各种方法和手段,使普通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便是“陌生化”的语言。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经常出现,且形式多种多样。当下就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语言陌生化现象作简要的介绍。
1 语词运用的陌生化
文言文中的陌生化现象主要体现为词类的活用。在现代文里,这种活用也常常出现,不管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数量词,都被非常规的运用着。
1.1 名词活用为动词或直接作状语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友邦惊诧”论》)这原是国民党政府通电全国的电文内容,第二个“国”字被动词化处理(前面有了一个副词“不”,使之变成了“成为一个国家”),使语义变得尖刻起来,语气也显出一种威逼之势。反动派妄图用“国将不国”来恶意中伤学生运动,不想被作者直接引出,反而使人们认清其狼子野心和卑鄙伎俩。
1.2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雨中登泰山》)中,形容词“小”动词化后成了“使之变小”(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而“小”字后却有)。这里用对比和反衬手法赞美了泰山的雄伟高峻。
“…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的小来。”(《一件小事》)句中的“小”字由形容词变成名词的过程中,就包含了“我”这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自惭、自责、自悔和自新等多种含义。
1.3 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登褒禅山记》)句中的“至”本是动词“到达”,此处应理解为“到达的人”,作名词讲。
此外,还有数量词的活用,如“六王毕,四海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二句中的“一”,前者活用为动词“统一”,后者活用为形容词“一样的”,在句中均作谓语。
2 词句顺序的陌生化
按语法要求,单句的次序常常是先主语后谓语,先修饰成分后中心词;复句则先因后果,先条件后结论,先顺说后转折。如果把它们倒置过来,则形成了这种陌生化现象。教材中这种倒装的句式一般以文言文为多,但现代文中也不乏其例。以单句为例,常常表现为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前置或后者等。
如《荷花淀》中,水生嫂见夜半归来的丈夫笑得不寻常,就机警地问:“怎么了,你?”谓语前置,充分表现了水生嫂的机敏以及对水生的关切之情。《幼学纪事》中:“多么美呀,多么精巧呀,我们祖国的语言!”也是倒置了谓语(“美”“精巧”),强调了祖国语言的个性特点,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又如《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常规语序应该是“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着走着。”作者把定语后置了,起到了协调音节、强调春天迷人可爱的特征的作用。
词句的倒装,均可起到突出或强调倒置的那个成分或句子所表达的内容的效果。
3 语言习惯的陌生化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往往有着固定的语言习惯,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或为了渲染、烘托某种气氛、情绪,往往改变这种习惯的语言,使之陌生化。语言习惯的陌生化,主要体现在词语的精心配置上。
3.1 大词小用
《幼学纪事》里作者写自己小学三年级时,替拉洋车的老郝叔写了份“请会通知”,然后引经据典地把它说成是一篇“为人生的文学”,而且是“发表了的”。作者这里故意大词小用,夸大其词,既符合儿童心理,又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辛酸,意味丰富而深长,还使行文显得幽默、意趣横生。
3.2 贬词褒用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观察,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在这里体现了儿童的机灵纯朴,它深刻地揭示了师生之间的深挚感情,已无丝毫的贬义了。
3.3 褒词贬用
“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纪念刘和珍君》)“伟绩”“武功”显然是褒义词,却用来形容反动派对学生的残酷屠杀,深刻的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反动派无耻暴行的极端愤懑与揭露,讽刺效果十分突出。
3.4 化庄为谐
“(傻二哥)上街卖糖,要穿上一身专用的行头。”(《傻二哥》)“行头”原指演员演出时的专门穿戴,事实上,傻二哥在外出卖糖时只是在上身套上件干净点的白衣服以示卫生而已。由于作者新凤霞是评剧演员,傻二哥又爱唱上几句戏,所以就把这件衣服戏称为“行头”。
4 修辞手法的陌生化
这里所说的修辞手法的陌生化,主要是指作者运用一些不常见的但却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如通感、移就、互文、仿词、拈连、顶针等。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琐忆》)这里的“倔强”用的是“移就”修辞格。显然作者是借用头发的形象,来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又如“仿词”,鲁迅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以上两例中的“婆理”“他信力”是故意仿照现成的词语“公理”“自信力”生造出来的。前者改“公理”之“公”为“公母”之“公”,使词语变得不伦不类,又借“婆理”二字活画出这批绅士们不男不女的形象;后者则说明一些“中国人”原本没有自信过,却在叫嚷“失去了自信”,企图掩饰他们无力治国的真相,却被鲁迅先生一眼洞穿,揭露批判了当权者的无能腐败和御用文人的真面目。
除此之外,语言的陌生化现象还有表达方式的陌生化、书写形式的陌生化等,由于中学语文教材里体现的不够鲜明,这里就不一一赘叙了。
语言的陌生化现象由来已久,今后仍将会出现并呈现出旺盛的活力。陌生化使语言不仅新颖别致,且更准确精炼,生动而富有文采。同时,这种超常规的语言陌生化运用得当,能激发读者的参与意识,调动读者的思考力,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之沉浸在“再创造”的审美享受中。
参考文献
[1] 孙际垠。 王培学。 例说散文语言的“陌生化”[J]. 写作。 2013(11) .
[2] 林卫星。 张日明。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审美意蕴[J]. 文学界(理论版). 2014(01) .
[3] 薛金金。 意象与诗歌语言的陌生化[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04) .
[4] 田文强。 语言陌生化与文学语言形式审美[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作者简介
幼学纪事范文 篇7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参加时事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同时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从教的水平,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关心、爱护每一位幼儿,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保教工作
(一)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
工作中虚心向从事幼儿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观摩其他教师上课,积极参加园本教研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年龄特征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月计划、周计划,并认真组织好半日活动。在活动中,能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教具,重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加幼儿的实践操作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使幼儿为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还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改进教育的方式、策略等,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年以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围绕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了《快乐小帮手》、《有礼貌的猪宝宝》、《白米饭》、《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我的一家》等多次主题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使孩子们从刚入园时的哭闹、害怕、乱扔果皮纸屑等,变成一个个活泼可爱、懂礼貌的乖宝宝,家长们都说我的孩子现在变得有礼貌了,愿意主动与人打招呼了。
幼学纪事 篇8
首先从幼儿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个性培养等方面剖析这种传统做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在幼儿教育中应具有的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提出应当为幼儿创造一个民主、宽容的就餐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幼儿园,常常可以听到都是这样善意的提醒:“你怎么还说呀?”、“你聊上了是不是?”、“好好吃,别说话”……膳食活动中幼儿保持安静,不说话是指幼儿园的纪律。许多老师、家长十分认同。一些幼教专著也认为幼儿吃饭不专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会发生厌食”。吃饭不说话还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春秋时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时,提到边吃边谈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除了被视为传统美德、有益于健康外,也有益于幼儿园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曾听到一个幼儿老师说:“让孩子边吃边玩一个小时也吃不完。”吃饭不说话,有利于加快进食速度。教师可以及时将用过的餐具给食堂送去,不耽误食堂员工的工作,教师也可以及时地让幼儿做好午睡的准备,不耽误教师的换班。由此,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幼儿园的这一项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对长期贯彻的规定重新修正。说话问题与幼儿的健康发展有何种深层的关系?对健康的标准的理解是关键。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推而知之,在幼儿园中要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做好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大方面的工作,也即不仅要照顾幼儿身体发育,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还要对幼儿的心理加以保护,不断增进幼儿的心理能力。因此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
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却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外界刺激会造成各种兴奋灶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兴奋灶的弱化。进食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别说话,好好吃”、“快点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注意细嚼慢咽”等等。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幼儿必须运用较低的记忆能力记住相当数量的规矩,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这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另外,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反应的区域与消化腺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响食欲,其中情绪起了重要作用。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教师对吃得慢的幼儿的催促(事实上,就餐一开始教师就不断地对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地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食欲,甚至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
对比一下,美国幼儿园孩子们的用食环境十分宽松,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座位,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孩子们很愿意告诉大家他吃的是什么,也很喜欢讨论饭桌之外的话题,如《忍者神龟》或是同爸爸妈妈上哪儿玩了,等等。老师也同小朋友坐在一起边聊边吃,只是在幼儿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如将大块的三明治或奶酷切小,剥水果皮等,颇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气氛。孩子们吃饭十分愉快,吃不完的孩子也不会受到催促。而在中国老师们忙个不停,为每个孩子盛饭菜,并注意随时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说话。然而让幼儿专心吃饭还是让老师大为伤神。在观察中,仍有些幼儿不吃饭或是吃了半天了也没有吃几口。有些保育员为了让幼儿把饭菜都吃完,就给幼儿塞饭,往往没等幼儿咽下便一口接一口地喂,幼儿的嘴鼓鼓的,嚼也嚼不动,有的甚至出现呕吐现象。是美国的饭菜香吗?中国幼儿园食堂的精美饭食比起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幼儿食物十分简单。宽松的进食环境使美国幼儿吃得更愉快。然而这又与我国传统和幼儿园中的“吃饭说话易呛食,不利于专心吃饭”的告诫大相径庭。中国幼儿的咽食能力、呼吸能力比美国幼儿差吗?在观察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有老师的督促,幼儿之间仍进行着悄悄话,“吃完了,我去看《小蝌蚪找妈妈》。”“那我跟你一起去看好吗?”发生呛食的幼儿很少。在家庭中幼儿也不免与父母在饭桌上谈话。种种迹象表明幼儿说话与吃饭不专心呛食没有密切的关联。而幼儿在吃饭不许说话的要求下引起的对吃饭活动的反感、厌食、畏食、食欲不振却值得我们关注。
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有说话的兴趣,在相互交流中体会着说话的乐趣,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环境总有摸一摸、动一动、说一说的欲望;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大于抑制的特点,幼儿不能十分安静地坐着吃饭。长期以来,对此项纪律的维护给幼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即在教师管理下能较好地要求去做,如碰巧其他老师同该老师说话,幼儿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表现出异常兴奋。如果老师不在或是管理松懈时,他们还常伴有攻击性或发泄行为的产生。进食中,幼儿紧紧地并排坐着,在老师的监督下,幼儿之间的“小摩擦”仅仅表现为瞪一眼或是不理睬,如果老师有所松懈,特别是忙着给一些幼儿喂饭时,孩子们就便有机可乘,大声说笑、指责、踢闹,有些大孩子则凭借力量“强占”更大的桌面或欺负小孩子。
其次,不利于幼儿同伴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幼儿园生活的8个小时中,由教师控制的时间占去了绝大部分,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在共同进餐活动中,小朋友们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饭”,幼儿之间极少能够交流,其中“听话”、守本分的幼儿常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成为全班幼儿学习的榜样。这不仅强化了“乖”孩子的行为,而且使其他幼儿为了取悦老师纷纷模仿:不说话加快吃饭的速度,自我封闭式的进食环境,使幼儿特别是缺少伙伴的幼儿,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机会。
再次,易造成教育者于被教育者的对立,不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幼儿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了发展主体、完善主体的进程。4至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说话,想用语言来表达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现。教师屡次强令禁止“快吃,还聊哪?”、“你吃不完了?”,给幼儿心理造成相当大的精神负担,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动中发泄出来,幼儿变得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或是公然违抗。作为被影响者的幼儿,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必有意无意地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评价态度和处理方式等。长此以往,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最后,易使幼儿情绪低落,消极被动,处处依赖成人,缺乏活动的兴趣,思维求同性高,有从众心理倾向。幼儿园中老师对幼儿保护有加,生怕幼儿受到伤害。如吃鱼,教师要挑鱼刺;吃饭时,老师要主动添饭加汤;吃得慢的,教师便会亲自喂饭。幼儿无须解决活动中的一切困难,甚至在困难未出现前,教师已将之化解。幼儿之间无须互相学习,交流吃饭的心得。在家里更是如此,家长或许是害怕幼儿吃不来,或是幼儿吃得慢焦躁不安,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多数幼儿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吃完饭。幼儿没有自我服务的机会,长此以往,幼儿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处处依赖成人。在严格的膳食制度下,幼儿如同被人操作的木偶,没有了吃饭的兴趣,不能享受到进步的愉快。为了避免惩罚与责备,严格遵守着各式各样的规矩。幼儿被人为地剥夺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变得胆怯、退缩,缺乏创造性。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也正是幼教事业如此受到世人重视的根本原因。幼儿园里,都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小班开始就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吃饭不说话,保持安静就是其中之一。在进食期间,幼儿只有一件事可做--专心吃饭。而这种习惯是否因此形成?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说话不多,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生活中也不例外,尽管许多人受过幼儿教育,但人们往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交谈,甚至一些重要的事往往是在饭桌上决定的。边吃边聊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幼儿园老师在用食时也经常在一块交谈。为什么幼儿就不能说话?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吃饭速度相当快。如某小班最早吃完的与最迟吃完的相差20分钟。教师几乎从一开始用餐就开始催促。教师更多看到的是没吃完的孩子,吃得慢的孩子。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许自由活动,并严格将他们与没吃完的幼儿分开,以免干扰没吃完饭的幼儿吃饭。在观察中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坐在另一个没吃完的孩子旁边,老师立刻走过来:“到那边玩去,没看见他在吃饭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饭速度快的孩子越来越多,而老师关注的孩子越来越集中,在让所有的幼儿都吃完后,教师才开始关注所有的孩子。一些幼儿为了能够自由活动或是免受教师最后的“关照”,狼吞虎咽。这就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吃饭是阻碍活动自由的负担,吃饭是惩罚的工具。有些教师经常说:“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给你添一碗。”这更使幼儿对此深信不疑。二是吃饭越快越好。有些幼儿在几分钟内便可吃完,所有的幼儿都希望加快自己的吃饭速度。幼儿园所规定的科学用食时间成为最后期限,教师只关注那些吃得慢的,却没有担忧过那些吃饭过快的幼儿是否因速度影响了消化吸收。观察中发现一男孩因吃得过快而发生呕吐现象。此外,人进食后血糖会慢慢升高,当升至一定水平就会刺激大脑,发出饱足感信号,于是人们会停止进食。而快食者进食过快,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进食速度滞后,发生饱足感信号较晚。由于进食过快,在停止进食之前,可多食入一些食物,快食的结果是超量进食,有可能引起肥胖。
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对“吃饭中说话”的理解是有极大的偏差的。吃饭不说话除了能方便教师,维持幼儿园各项工作按时有序进行以外,其他作用较少。尽管它确实可以避免呛食洒汤,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与生俱来有趋利避害的能力,只要需要,本能便可得到发展。而在现实中的过度保护,会让幼儿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国外,家长特别重视不替孩子干事,几个月的孩子学习自己吃饭,吃得满脸满身满地,也被视为学习的必经过程而听之任之。一味防范的不当的教育行为、要求、措施,给幼儿身心造成了负面影响,并由此使幼儿形成对吃饭的错误态度。另外,从长期效果看,“吃饭不许说话”也没有得到世人的普遍遵从。人们喜欢在进餐时聊天,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认为饮食中,人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乐于接纳新想法,富于创造性联想。让幼儿边吃边聊,体验进餐的愉快,不仅有助于增进食欲,也可以为幼儿多方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是否因此而对幼儿的吃饭放任不管呢?在进食活动中毫无纪律的约束也是不利的。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保证群体生活有序进行,就必须对不同个体进行约束。
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维护其他幼儿享受自由的纪律是必要的。让幼儿在吃饭中体验着如何吃(即使是边吃边聊)才不引起呛食洒汤,对幼儿也十分有利。纪律有内部纪律与外部纪律之分。在幼儿园教育中,常常是对外部纪律强调有余,特别是对纪律的权威性强调有余,而对内部纪律重视不足。外部纪律只是一种表面的、暂时的、脆弱的、不可持久发挥作用的。只有被幼儿主动、自觉、自愿接受的纪律,才会在需要纪律时发挥作用。然而,我们也看到幼儿的心理尚不成熟,自律源于外部纪律的内化。整个幼儿阶段,接受成人的意志,服从成人的安排,构成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外部纪律,并将之转化为幼儿的自律,从而帮助幼儿通过自律使自己充分享有个性发展的自由。如果外部纪律不是幼儿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就无法内化为幼儿的自律,幼儿的服从只是暂时的,幼儿无法享受到自由,无法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由此,教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需要维持纪律。在进食活动中,幼儿喜欢说话,愿意相互交流或是自言自语。只要他的活动没有妨碍其他幼儿吃饭,没有破坏整个进食活动,个体行为就不应当成为纪律问题而受到束缚。观察中也看到有些小孩喜欢干扰别的幼儿吃饭,如拉拉她的小辫子,扯扯别人的衣服,踢人等,这时,教师就需要维持纪律,让幼儿明白,纪律不是用来管儿童的,而是帮助幼儿主动自由活动的。幼儿只有了解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并逐步学会自控。幼儿园中,老师不希望幼儿说话,源于幼儿吃饭不专心,吃得过慢。如果每个幼儿都能在四五十分钟内吃完饭,而且吃得很快乐,并形成类似于工作餐的氛围,相信比硬性“快吃饭,少说话”的纪律对幼儿的发展更有利。
第一,创设宽松的就餐环境,有助于促进食欲。在膳食活动中,幼儿可自由选择座位,选择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共进午餐,教师只在幼儿请求帮助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教师多给幼儿一些吃饭时间,不在就餐活动中处理有关纪律的问题,如“快吃”、“保持桌面干净”等。教师与幼儿边吃边聊营造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的氛围。幼儿园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纽带,与家庭不能截然不同。让幼儿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就餐心情,可以促进消化腺的分泌,增进食欲。同时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有利于幼儿积极适应社会。观察中,曾看到一个孩子生病吃不下饭,在就餐时间内独自看书,主班老师怎么劝也不吃,而配班老师走过去,轻轻地安慰他,劝了几回,让他坐在桌边,自己拿了小椅子同他坐在一起,陪着他说话,半个小时过后,幼儿把饭吃完,高高兴兴地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去了。不应强迫幼儿进食,不用严格的纪律约束,而是通过情绪状态的调整,促进幼儿食欲。
第二,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自我服务的机会。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今天,很多幼儿乃至青少年被过度地保护起来,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幼儿园教师工作十分辛劳,要到食堂取饭菜,整理桌子,给幼儿分饭分菜,时刻关注幼儿吃了多少,是否需要添加,给吃得慢的或吃饭能力差的孩子喂饭,吃完饭后还要收拾干净,组织幼儿睡觉,结果是幼儿无须自我服务。实际上幼儿在3岁左右便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的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听见孩子说:“我自己来”,幼儿有自我服务的欲望。让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如何进餐,如收放餐具,自取食物,互相鼓励不浪费粮食,不挑食等。要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教师往往重视“保”,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忽视了“育”--教育幼儿独立、自信。过多的保护剥夺了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权利,导致了幼儿在自主感的发展上的失败。
第三,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同伴融洽交往、师幼积极互动的场所。使幼儿在语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发展。民主宽松、开放的教养方式中,幼儿自由选择伙伴,畅所欲言,不时地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形成融洽的班级气氛。这可以使幼儿多方面受益。
首先表现为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4~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特别快的阶段,他们的说话乐趣决不亚于呀呀学语的婴儿。语言产生于人们交流的需要。幼儿通过应用新词、新句式,聊天、辩论、置疑等对听说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
其次,有助于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讨论、聊天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交谈,认识饭菜的名称、味道、颜色,了解吃饭的礼节。有些话题虽然也与吃饭无关,如有的小朋友告诉自己的伙伴前天爸爸带他到游乐园玩了,那里有好多好玩的东西,但是孩子们依然听得很仔细。幼儿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愉快的交流中,幼儿不知不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再次,宽松愉快的就餐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的交往机会减少了。虽然人们可以很轻易地了解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而匆忙的生活,高层建筑、单元房使人们更多地封闭起来。幼儿大部分时间呆在家中。幼儿园成为幼儿相互交流的最重要途径。但是,老师却控制住了大部分时间,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很少。研究发现,我国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差,能主动与人交往,敢在老师面前发表意见的仅占50%。在与幼儿园老师交谈中,教师也谈及近年来班里情绪过激,不懂得与人交往的幼儿有所增加。
如果能让幼儿在就餐中聊聊天,将有助于幼儿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孩子喜欢孩子,幼儿有相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相互理解与沟通。小伙伴对孩子而言如同空气和水,在自由开放的时空中,幼儿可以逐步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这种技巧是在与成人交往中学不到的。撒娇、霸道在这里不受欢迎,幼儿必须习惯于使自己适应他人和环境的需要。教师是幼儿的大朋友,在积极的师往中可以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及师幼关系。
最后,通过幼儿间及师幼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加深对幼儿认知水平、交往的技能、语言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了解。还可以了解当前幼儿的兴趣、特点和需要,这对于改进及进一步开展教学十分有利。幼儿的学习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交谈中,教师可以把握教育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促进幼儿在各方面的提高。
由此可见,创设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多给一些就餐时间,鼓励师幼共同进餐,边吃边聊,是一种本质上不同于当前幼儿园普遍实行的“过多强调纪律”的就餐活动,而这种不同源于不同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给幼儿自由说话的权利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幼儿身心虽然尚处于稚嫩状态,但具有发展潜能。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愿望和需求,有独立的人格,成人必须尊重儿童,将儿童作为独立的人来对待。教师允许并积极鼓励幼儿提出合理的愿望和要求,主动参与自由自主的活动,从而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对幼儿说话自由的限制强调了成人权威的不可违抗性,在教育上表现为无视幼儿的特点、需要,以传递固有知识技能,维护既有规则为主,无视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这无疑是对幼儿信任感、认可感、自尊感的剥夺,更多地助长幼儿的自卑、怯懦、退缩的体验,扼杀了幼儿主动性、创造性,造成幼儿缺乏学习和适应生活的主动性能力。给幼儿自由说话的权利,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必须做的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育不应限于对幼儿提供成型的观念、知识技能,更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探索的机会,富于个性化的环境,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特点去思考、尝试、发现、创造,让幼儿挖掘自身潜力,获得不断学习和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的进食活动反映出人们长期以来对幼儿教育中的“保育”和“纪律”的认识,值得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资料
1.万钫《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3.薛烨《小朋友们,吃饭不许说话》《中国青年报》1999年9月13日
4.张博《正确认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学前教育》1996年第4期
5.李岱玲《幼儿心理卫生浅议》《教育导刊》1998年第6期
6.唐华《幼儿的进餐环境及其创设》《学前教育》1995年第5期
7.刘馨《全面保育--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保证》《学前教育》1999年第6期
8.徐颖《更新教育观念--维护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教育》1995年第12期
9.姚念玖《孩子为什么不快乐》《启蒙》1994年第11期
10.涂艳国《教育中的自由与纪律》《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10期
11.张博《哪些因素影响纪律的维持》《学前教育》1998年第9期
12.张博《纪律及其维持》《学前教育》1998年第6期
13.曹能秀《蒙台梭利关于自由和纪律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幼儿教育》1999年第2期
幼学纪事 篇9
幼儿园开展环保纪念日活动,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丰富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幼儿园开展环保纪念日活动,可以丰富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拓宽视野。比如,通过世界人口日,幼儿可以了解地球入口已突破50亿;通过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幼儿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萌发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不同的环保纪念日活动,幼儿可以逐步了解到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萌发可持续发展理念。比如,世界反水坝目、世界人口日更多地体现了人类对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世界湿地日、世界林业节、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更多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而世界粮食日、世界旅游日、世界住房日则体现了人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再次,可以增强幼儿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在环保纪念日活动中,幼儿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了解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遇到的挑战。这种全面的了解可以激发幼儿保护地球妈妈、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幼儿园在利用环保纪念日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时,我们要根据环保纪念日与幼儿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及幼儿对相关话题的熟悉程度对环保纪念日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环保纪念日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我们将16个环保纪念日分成重点主题纪念活动日和一般纪念活动日两类。重点主题纪念活动日包括世界林业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世界动物日及世界旅游日。这八个纪念日的主题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且时间正好集中在3~6月及9~12月,与幼儿园的学期安排吻合。其余的纪念日则作为一般纪念活动日。在重点主题纪念活动日中。我们根据每个环保纪念日的内涵,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在一般纪念活动日,我们主要通过环境创设、简单宣传,让幼儿了解相关的信息。
在重点主题纪念活动日中,我们需要根据主题内涵。综合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效果。比如。“10·16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为了让幼儿从小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我们通过点心品尝、小品、歌舞表演、亲子游戏等形式,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举行了“我和粮食做朋友”的亲子活动。通过品尝各种点心,让幼儿了解不同点心的成分,知道粮食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小品表演《奶奶,我不爱吃……》,展示幼儿在家不愿吃饭及备受家长溺爱的情景,让幼儿看到自己不良的用餐习惯,从而激发他们节约粮食、养成良好用餐习惯的愿望:在学唱《香喷喷的大米饭》《大大的馒头哪里来》等歌曲中,培养幼儿珍惜粮食的情感;在亲子游戏“小蚂蚁运粮”中,让幼儿感受农民伯伯的辛劳及粮食丰收时的喜悦。这些活动环节不仅增加了幼儿关于粮食的知识,更培养了幼儿珍惜粮食的情感。又如,在“12·29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们以鸟为主题,设计了看看说说各种各样的蛋、欣赏故事《鸟旅馆》、绘画“小鸟”、美工制作“小鸟的家”等活动,最后让幼儿自己布置活动室的墙面——“美丽的天空”。在活动的尾声“放飞小鸟”的环节中,有的幼儿依依不舍地对小鸟说起了悄悄话……这一系列活动激起了幼儿爱鸟、护鸟的情感。使幼儿懂得了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好鸟类就是保护好人类自己的道理。
在开展重点主题纪念日活动中,家长是我们需要充分挖掘的资源之一。我们通过家园互动,不仅举办了一次次成功的活动,更扩大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通过幼儿,一批批家长也被吸引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队伍中来。
我们的家园互动包括各类亲子活动(如上面介绍的世界粮食日主题活动)及“家长做老师”活动。比如,在“3.22世界水日”主题活动中,我们邀请在节水办工作的家长介绍节约用水的好办法。这位爸爸老师带来了形象可爱的小老虎图片,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幼儿了解到了节约用水的许多好办法,如要一水多用、洗澡要选择淋浴等。接着。这位爸爸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把学到的好办法制作成宣传画,告诉更多的人。不同形式的家园互动不仅确保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更促使家长明确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