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优秀24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
教学设计方案 1
学习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展板一块及生字词卡片。
3.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激励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程度。
2.从学生展示资料中的新奇点、趣味点入手,或教师讲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想一想: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初读感知,练习读正确流利
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注意“氏”读shì ,不读sì ;“兽”读shòu ,不读sòu ;“殖”读zhí ,不读zí ;“蔬”读shū ,不读sū ;“较”读jiào ,不读jiǎo 。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小组练读课文。小组商议读的形式,可以齐读、轮读,在组内互相正音。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接读,或派代表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默读思考:读懂了什么?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a.太阳有哪些特点,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特点的?b.太阳和地球有哪些关系,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和地球关系的?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关系非常密切这两个方面来写的。
学习写太阳特点的部分,领悟表达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愿望:同学们,现在我就是太阳公公,知道大家都想了解我。我呀,离你们很远、很远,我的身体很大、很大,我的温度特别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据学生回答进行鼓励,进入下一个环节)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3.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a.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教师板书:列数字。
b.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130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等号连接。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说出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一千八百万度。
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2.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指导学习本课生字
“抵”,不要少写一点;“氏”,不要多写一点;“兽”,下面是“口”不要写成“曰”或“田”。
抄写生词
抄写词语:差不多、抵得上、摄氏、庄稼、野兽、生存、繁殖、蔬菜、麻绳、比较、预防。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
2.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句子。
自读自悟
1.认真阅读第4~8自然段,同桌互相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2.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及生活实际,再想想对这句话的理解。
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不必考虑发言内容是否符合课文叙述顺序;可以用课文中语句,也可以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就没有自然气候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自然也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指导有感情朗读。
a.自己读,练习读出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b.多种形式的比赛朗读,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实践活动
各小组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太阳和月亮的图文资料精选一部分,贴到展示板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设计、美化展板,拟定专题题目(如“日月同辉”“神秘的星球”等)。
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教具:PPT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0+2 = 7+10=
3+10= 10+9 =
8+10= 10+6 =
利用10加几的计算,作为铺垫;
二、新授: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出示课本9+几的情境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干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板书课题:9加几
2、根据主题图“数饮料”中,让学生读出问题,并尝试列式;
组织学生讨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
①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板书:9+4=
3、请学生代表用自己的方法算出9+4的结果;
①点数出结果,让学生上讲台,用手指,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因为在之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的方法,所以在此处没有用太多的时间去让学生探讨,没有用小木棒摆,让学生上台展示就可以;
②用卡纸出示:9+4= 9+7=
10+3= 10+6=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上面卡纸的结果,然后观察比较,让他们发现哪一种比较简单,为凑十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③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
板书:凑十法
4、理解“凑十法”。
①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
②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饮料的?(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9加4等于多少?)
③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5、初步练习:
出示卡纸:
9+2= 9+3= 9+4= 9+5= 9+6= 9+8=
【设计意图】:把卡纸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利用凑十法的方法,上台展示自己的算数过程;学生完成后,让另外几个小朋友充当小老师,上黑板帮他们改正;起到了互评、检查的作用,同时的,还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三、反馈练习
1、练习二十第l题。
①先说图意,再列式。
②集体评议,订正,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练习二十第2题。
3、练习二十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闯考:40、41页。
六、板书设计:
9加几
9 + 4 =
凑十法:
9+2= 9+3= 9+4= 9+5= 9+6= 9+8=
反思:这是一堂公开课,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还不错,只是在练习方面做得还不够,时间把握得不是很好,练习方面有点过少。
教学设计策略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过程:
分了五个环节
第一部分是导入,先出示一个条件,让学生初步体验只有一个条件无法求出问题,接着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题,感悟策略。出示例题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从两个角度提炼出了数量关系,然后说解题思路,主要讲清楚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沟通了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件在思考。揭示课题。
第三环节是变式沟通,形成策略。通过两个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策略的感知。接着安排了皮球那道题目,学生对条件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题目结束后,安排了回顾反思,这一环节是新教材比较强调的,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运用策略。选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第三个小窍门。紧接着请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5题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一是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二是国际象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三是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五环节是课堂总结,交流 收获。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以及解决问题时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
优秀案例教学设计 4
课前系统部分
1、课标分析:
书法教学大纲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汉字书写的科学观和艺术观,从实用方面来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技巧和水平。从更高的层次来说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书法中包含的哲理,陶冶情操,培养想象力,形成大局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教材分析:
楷书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年级书法学习的主要课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研究楷书的基本定义和内在规律,为下一步的楷书学习打好基础。对楷书内在规律的学习和运用将决定本门课的学习效果。
3、学生分析:
本堂课所教班级是中专一年级美术专业的学生,共49人,美术专业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有很强的动手和理解能力,合作意识强。但对书法从未有过专业的、深入的学习,所以对于书法的认识是知其所以,却不知其所以然。学生进入中专阶段,首先由于将来就业的需要,写好一手漂亮的字,是同学们的主要动力;其次,教师的影响促使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崇敬之情越发强烈。
4、教学目标:
5、 知识目标: 了解楷书的发展过程,认识楷书艺术的内涵和奥妙所在。
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描述、分析、解释、比较、活动、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理解楷书艺术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鉴赏楷书作品以及运用楷书内在规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了解民族精神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设计教案 5
【学习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
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留心观察父母、家人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2、家庭成员看电视时意见统一吗?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3、教师准备明明一家人看电视的 flash 动画。
4、教师准备看电视时不同场面的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结合自家的情况,谈谈看电视的情况。
2、播放明明一家人看电视的场面,你能猜出他们正在看什么节目吗?
(尊重学生看法,只要说的合理,就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发现明明家看电视中的“奇妙”所在: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字词
1、引导学生揭开他们家看电视中的“奇妙”之处,朗读课文,找到答案。
(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3、找出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带出的词语,反复读。
(生在书中找词语)
4、学生汇报词语,师在屏幕上呈现词语。
三、引导学生选择学习生字、生词的方式
教学法: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迷的方法识字,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在什么地方或场合见到过这些字。
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例如:
学生汇报“精”时,引导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在哪儿见过这个字。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字的结构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方法:
边板书边讲解。
3、学生描红并临写生字,要求:
⑴ 书写姿势要端正。
⑵ 要按笔顺写。
五、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5 看电视
奇妙?
全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围绕“奇妙”一词展开,学生读第2~5小节,找找奇妙藏在哪里:
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2、学生分组讨论,奇妙在哪里。
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⑴ 身为球迷的爸爸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抓住这一点,询问学生:
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爸爸表现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爸爸孝顺母亲的感情读读这一节。
⑵ 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足球频道,奶奶不看电视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体会老人对儿女子孙的浓浓爱意。
如果学生读不出这种感情,教师范读指导。
⑶ 关掉球赛,看音乐舞蹈。
引导学生说说:
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小节,读出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之情。
⑷ 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爱好。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五小节。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四、感悟诗歌,课外延伸
配乐朗读小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出示反映谦让、礼貌、孝顺等主题的小诗:
培养学生喜爱诗歌的兴趣,同时受到好的品行的熏陶。
氧气课时教学设计 6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 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
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其他:火柴、木条等。
五、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
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2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1、生成物只有一种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练习:课本56页第一、三题
作业:56页第二题
课堂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画图(连一连、圈一圈)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教具学具: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请了很多好朋友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让大家和他一起过生日,你们瞧(出示动物图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动一:分桃子
?学生边动手分一分,边说一说分的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
2、活动二:分萝卜
学生帮小兔子分萝卜,讨论说说怎么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老师提具体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分法。
④小结。
3、活动三:分骨头
?帮小狗分骨头,讨论分法。
?小组合作分一分。
?汇报:老师用磁铁板演分的过程。
4、活动四:画图记录分骨头的过程
师:老师发现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烦,想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分的过程。
?学生汇报画的方法。
小结:小熊很感谢大家为它解决的难题,表扬大家都很聪明。
三、巩固练习,再次感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平均分”,请你们回去之后,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下节课我们再来说一说。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并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以小熊过生日进行分物串联整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感知平均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了由不知到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但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只顾虑教学环节的展开,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过渡性语言还不够提炼,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总之,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设计 8
活动目标:
1、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初步掌握生活垃圾分类。
2、培养幼儿不乱扔垃圾,树立环保意识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事先布置好的情境:干净整洁的小兔家和脏乱的小熊家。
2、动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标志ppt。
3、各类实物垃圾,如香蕉皮、废纸盒、空易拉罐、矿泉水瓶、酒瓶、坏灯泡和杀虫剂、指甲油、电池等。一次性塑料手套若干。
4、四只自制垃圾分装桶,贴上4种标志。
重点:
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
难点:
初步学会垃圾分类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小朋友,乖乖兔和胖胖熊邀请我们去他家参观,一起出发吧。(教师先带领幼儿参观乖乖兔的家)教师:乖乖兔的家看起来怎么样?幼儿:很整洁很干净。
2、老师:和乖乖兔再见,去胖胖熊家吧。(带领幼儿来到胖胖熊家)胖胖熊家看起来怎么样?幼儿:很脏很乱,垃圾到处都是。小朋友,如果经常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体会怎么样?幼儿:生病。
老师:我们来做环保小卫士吧,帮助胖胖熊把这些垃圾送到垃圾回收站。
老师:胖胖熊的家变得真干净,他非常感谢你们,黄古力也来了看一看他是怎么手垃圾的,请小朋友回到椅子上。
二、播放视频、引出垃圾分类
老师: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垃圾应该分类处理。垃圾一共分几类?幼儿:四类(教师出示4个垃圾箱)都有什么?垃圾桶都是什么颜色的?(逐一说出)
老师:每种垃圾分类都有不同的标志,这是可回收垃圾标志(出示幻灯片可回收垃圾标志)上面有什么?看起来像什么?可回收垃圾包括哪些些?幼儿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老师:看一看图片,可回收垃圾有什么?
教师逐次带领幼儿认识剩下的3个垃圾分类标志,并提出相应问题。每说一种就放一张幻灯片。
三、实际操作垃圾分类、检查
老师:生活中的垃圾需要分类,接下来你们的任务是做垃圾分拣员,将回收站里的垃圾重新归类分拣到4个垃圾箱中,要认真仔细完成。教师随机指导。
老师:分拣员的工作真辛苦,回收站的叔叔奖励给你们一个环保小卫士的标志。(教师将标志贴到幼儿胸前)要仔细看好你的标志颜色。
老师:请到前面找到和你标志颜色一样的垃圾箱,请检查你组垃圾箱中的垃圾分类是否正确,发现放错的垃圾要把它送回正确的垃圾箱中。
幼儿检查垃圾箱中的垃圾,教师随机指导。
四、小结:垃圾分类的意义
老师:今天的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把垃圾都送回了家,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呢?(节约资源,可回收垃圾集中到一起,通过综合利用,制造出新的生活用品,污染环境,有害垃圾随意扔掉会污染环境,要进行统一处理。减少垃圾处理量,减轻环卫工人的负担。)小朋友在今后的生活中要保护环境,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垃圾分类,还要记得洗洗小手,虽然今天的垃圾老师已经处理的很干净了,可是回去之后还要把手洗干净,保证身体的健康,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环保小卫士。
五、结束活动
播放录音(小朋友,我是山羊公公,听说你们的工作很出色,想请你们到我家,帮助我收垃圾。)我们去帮助山羊公公吧。
教学设计方案 9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的基本知识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2、初步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3、积累“敬业乐业、不二法门、强聒不舍”等词语。
学习重点:理解积累“敬业乐业、不二法门、强聒不舍”等词语。
学习难点: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了解演讲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自学指导一:请大家识记关于演讲的基本知识和课本注释①中作者的相关知识,3分钟后检测。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既要有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二、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理解并识记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特别注意家横向的语句),4分钟后检测。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①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a.文题 b.开篇 c.中间 d.结尾;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②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三、把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10分钟)
自学指导三:识记课本下面重点字词的音形义,5分钟后完成自学检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四:这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演讲稿,请大家模仿作者当时演讲的情形,轮流进行演讲比赛(10分钟)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和本课的生字生词,希望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并且灵活运用。
当堂训练: 请大家在当一次演讲家,模仿梁启超先生进行演讲。
自学检测一:
1、演讲是以 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 、 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2.梁启超(1873-1929),近代 ,著名 。 运动领袖之一。
字 号 ,别号 。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自学检测二:
议论文是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 、 ,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其三要素是: 、 、 ;其中, 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而且他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情况下只有两个,包括 (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和 (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 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
自学检测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教诲( )解剖( ) 骈进( ) 佝偻( ) 层累( ) 拣择(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旁wù( ) 断zhāng( )取义 xiè( )渎 强guō( )不舍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②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
③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④道理极容易明白。 ( ) ⑤轻慢,不敬。 ( )
⑥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⑦重重叠叠的层次。( )
公开课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感知文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突破方法
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文中体现心理历程的语段并加以分析,把握人物心理,体会主人公成长历程,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突破重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体验法: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
同学们,从这几句诗中我们能读出什么?(孤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板书:孤独之旅)【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受孤独,引起共鸣。
二、朗读课文,感知“孤独”
1.通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事?
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子,经受磨难,逐渐变得成熟、坚强的故事。 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撑船赶鸭,初到苇荡--苇荡遇雨,经受考验--与鸭共成长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设计意图】提炼内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体会“孤独”通过大家对内容的理解,情节的把握,我们发现其实孤独之旅就是一次成长之旅。少年杜小康面对突然的变故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请同学们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找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他的成长过程。
1.思考探究:找找文中表现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他的成长过程。(请用圈点勾画法画出相关语句,用批注法标注他当时的心情。)
忧伤、茫然——害怕、恐惧——坚强
2.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从杜小康的心路历程,我们能感受到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流浪,流浪使他发现,这绝对不只是一趟放鸭之旅那么简单,事实上,一路流浪中,有一个被他们称之为“最大的敌人”的东西一直跟着他们,并离他们越来越近,那是什么?(孤独)是的,孤独。下面,就请大家进入文本,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的,并陈述你的理由?(提示:可以从人物的心理语言行为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感受)
茫然恐惧的孤独与世隔绝的孤独近乎绝望的孤独生活单调、精神空虚的孤独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杜小康心路历程的梳理,重点体味“孤独”的含义。让学生感悟孤独的同时,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感悟成长这些孤独一直跟随着他,那又是怎样的机会让杜小康在成长起来的呢?(暴风雨)可以说暴风雨给杜小康提供了成长的舞台。经历了这场暴风雨胆小、脆弱的杜小康成长为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呢在文中找出体现杜小康成长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感悟杜小康由“孤独”到“成长”的过程。
五、,拓展延伸,书写孤独
1、同学们,大家有过孤独的感受吗?请你也写一写自己的孤独,完成后与大家交流。
(在书写时,可以尝试通过人物描写和环境烘托来表现你的孤独和认识)
2、孤独对于我们来说,与其说是磨难,不如说是什么?(磨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大家想知道老师眼中的孤独吗?
孤独,让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历练,变得更加坚强和无畏;
孤独,让我们的人格变得更加成熟,少了很多盲目与追随;
孤独,让我们的心灵远离了尘世的浮躁和喧嚣,多了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宁静和超然。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提升对孤独的认识:学会承受孤独,战胜孤独,并在孤独中成长。
六、教师寄语,收获成长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走完了这段孤独之旅,我想我们每个同学的内心一定品尝到了一份孤独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小说:《青铜葵花》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后反思:
1、教材认识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
2、设计思路
“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以一首感悟“孤独”的小诗为导言拟定了这样的思路: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二、细读课文,体会孤独。
三、合作探究,感悟孤独(体悟成长)。
四、拓展延伸,书写孤独。“板块一”通过内容概述、情节梳理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孤独之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板块二”通过细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引领学生走进“孤独”,体验主人公的孤独。 “板块三”引导学生从孤独中体悟成长,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疼痛。“板块四”则启发学生关注自我,书写并畅谈人生感悟,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且洋溢着淡淡的诗意,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对文本、对孤独有了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收获还不少。
3、执教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我只能将第一板块的阅读放置课外,而第
二、三板块中采取了两种阅读方式:细读和赏读,使学生对孤独的感悟落到实处,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这节课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也因为“孤独”的话题过于严肃,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教学才会相长。
教学设计教案 11
教材简析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主题学习的探究任务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2、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4、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学习方式指导
1、自己和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来开展研究。由组长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2、选定一个研究方面,收集学习资料。可查阅书籍,也可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查阅关于长城的网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分析、筛选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报、演示文稿或网页)设计完成小组的汇报讲稿。
探究1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探究2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探究3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伟大奇迹?
探究4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教法:
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
1、字音深邃 (suì) 葱(cōng)郁 俯瞰(fǔ kàn) 黛(dài )绿 渲染(xuàn rǎn) 调(tiáo)和 模样(mú yàng) 一泓(hóng ) 菖蒲(chāng pǔ) 熠熠(yì yì) 黄澄澄 (dēng dēng)
2、词义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嬉戏:游戏。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如许:如此这样。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 ”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2、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3、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4、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并没有颜色,是由于湖水太纯净而产生的折射或倒映缘故。
5、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明确:通过在湖中潜游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掉到湖中不动的斧子”、“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及“绿亮亮的水苔”等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7、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蒙蒙细雾”、“习习南风”、“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鸭、天鹅等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瓦尔登湖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充满生机。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明确:《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小结:
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三两题。
(八)板示设计: 瓦尔登湖梭罗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远眺而现对瓦尔登湖的赞美 [近观而现 奇湖水颜色 站在同一点上,湖水忽蓝忽绿 幻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角度湖水的颜色都有明显的变化对大自然的热爱深却见物 纯湖水清澈 水中捞斧 净游泳所见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五 13
为了切实增强全体教师课堂研讨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决定举行全校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现制订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切实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促进教师加强学习,钻研教材,规范教师备课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二、组织领导
三、参赛对象:学校全体科任教师。
四、活动时间:20xx年3月1日至20xx年6月20日。
五、参评教案要求
(一)合格教案要求:
1、全期教案;
2、教案课时数充足(书写教案要标注课时数);
3、教案各环节齐全(课题、目标、重难点、教具、前置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等不得缺项);
4、教学过程科学有效,容量适中;
5、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二)优秀教案评选要求:(在合格教案基础上,优秀教案应具备如下要求:)
六、工作安排
1、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制定的“合格教案、优秀教案评价标准”。
2、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参照“合格教案”及“优秀教案”评价标准书写教案。
3、在期中、期末两次教案检查中,各教研组对本期以来教师书写教案进行初评。初评分一、二、三等三个等级(一等占25%,二等占35%,三等占40%),选送评为一等的教师的教案(1—2位教师的)到教导室集中参评。
4、教导室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教研组选送的教案进行评比。评出1—5位教师的教案为优秀教案。
5、将获学校教案评比优秀的教案集中向全校师生展示,供全校教师参观学习。
七、奖励办法
每期对荣获优秀教案的教师分别奖金60元,并在期末教师综合考核中奖励浓缩分0。5分。
20xx年3月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用课件出示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图片)
学生汇报:不买,因为两边不一样,不对称??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生:比划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的了。师板书:两边一样
师:这两幅中买一个可以吗?看来眼镜我得选一个对称的才行。感谢同学们,真会出主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对称”的数学知识。板书:对称
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课件出示图片:外国国旗、脸谱、飞机?)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喜欢外出放风筝,看这两只风筝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左右一样,都有翅膀。追问:左右两边的翅膀长得怎样?
师:再看下面几张图,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称的,两边都一样。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教师里有吗?
生:举例?
师: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图形。我这里请来了几个图形,认一认,(衣服、树、葫芦、箭头、医院十字形符号。)
师:请问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动手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可以动手折一折。
师:衣服这个图形,谁来证明?(请生操作)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对折。)
怎样对折的?(生:左右对折)
然后你看到了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重合了,一样,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还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师:我用这四个字表示你们对折后看到的。板书: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对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师:下面再请4个同学用对折法,折一折这4个图形。依次说一说??。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对称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像这些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数学上叫:“轴对称图形”。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吗?(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紫金花形图片它是对称的吗?用对折法试一试。(生:示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对称的)
三、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直直的折痕,这条折痕刚好
把这个图形怎样了!(生:分成两边一样了)
师:可以把它分成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着的两边一样了。我们也给这条折痕取一个数学名字:“对称轴”
师:衣服的对称轴,我们用虚线把它画出来,画的时候,要超出图形的两端,这样就更容易看到折痕所在的位置了。师依次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指出紫金花图没有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四、练习巩固
1、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指一指
2、找出轴对称图形,对的打“√”,错的打“×”。
3、数字、字母、汉字也可以写成对称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车,银行标志也是对称的。
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生:略)
五、实践操作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图形吗?如:松树、桃心、葫芦等。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六、课堂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张贴学生及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播放戏剧片断、教师讲解、课堂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
教学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曾有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大学学生,他给沉闷的中国剧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他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那部戏剧就是他的处女作《雷雨》。
二、《雷雨》简介、人物关系:
1933年,曹禺完成了第一部多幕话剧《雷雨》。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1卷3期。他从自己青少年时期熟悉的社会圈子里,提取了《雷雨》的题材,通过周鲁两家8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纠葛,反映了从光绪二十年(1894)到1920年以后约达30年的复杂社会生活和冲突。
故事梗概一:写某矿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遗弃了为他已生二子的婢女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携次子投河遇救,离乡远走。周误以为她已死。后周家亦北迁,与侍萍再嫁的鲁家共居一地,互不相知。鲁家父女皆在周家为仆,次子大海在矿上做工,周妻繁漪与长子周萍有私情,后知周萍爱鲁女四凤,繁漪欲遣去四凤乃召来侍萍,两家关系始被揭开。周萍与四凤知为异父同母兄妹,双双自杀。繁漪之子周冲为救护四凤也触电身亡。大海为罢工代表在周家受辱被殴,逃奔而去。侍萍与繁漪不堪重压,一呆一疯,只剩下周朴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人物关系:《雷雨》人物关系表:
繁漪周朴园侍萍鲁贵
周冲周萍鲁大海四凤
三、预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并概述全文情节、拟小标题。
①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都以场面为基本单位,划分场面的依据,一般是主要人物的上下场或主要场景的转换。
第一部分:相认梅、周狭路相逢。(家庭内部冲突)昔日情人意外重逢
第二部分:冲突鲁、周针锋相对。(社会阶级斗争)父子成仇亲人难认
②戏剧结构要集中,冲突要强烈,同时还受到舞台、时间地点的局限,本剧是怎么解决这样的矛盾的,选段部分情节设计巧妙在哪里?
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发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
四、分析戏剧语言:(重点)
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投影:“话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投影)
黑格尔显然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戏剧语言的特点主要是:个性化——话到人到;动作化——言为心声;潜台词——言外之意。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体会戏剧语言的特点,并进一步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①周、鲁两人相认经历了怎样的阶段?周又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偶遇———试探———相认
注意分析的不同前提:偶遇——周认为鲁侍萍已经死了
试探——周认为鲁侍萍活着但不知道是不是眼前的这个人
相认——周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鲁侍萍
提示:偶遇部分抓“哦”这个台词来分析周朴园语言的潜台词,体会周的心理。
试探部分抓长短句式比较分析
相认部分抓“那句话最冷酷”来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和学生的阅读首先来体会台词的个性化——话到人到;动作化——言为心声;潜台词——言外之意这样三个特点,然后在学生对台词中人物心理的体会中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探究主旨。
②延伸:学生可以采用相同的办法欣赏鲁侍萍的台词:比如“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比如:对鲁侍萍台词中多次提到的“你们”的分析等等。分析舞台说明。
五:人物、主题探究:
结合周朴园三十年前的“怀念”和三十年后的相认后的“理性“解决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注意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的关系)
分析一:
周朴园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他年轻时到外国留过学,因此可能还有点浪漫,所以他会或者说敢于同侍女相爱。他与侍萍曾应该产生过真正的爱情,仅从这一点上看,周朴园就可能会对侍萍怀念。因为感情这种东西是很古怪的,失去了的才会觉得它可贵我们自己不也是如此吗?何况他失去的是一个曾经爱恋过的、有血有肉的、美丽柔顺的女子呢?
周朴园既然敢于同侍萍相爱,为什么最后却“忽然不要她了”呢?这就要从周朴园的阶级本质来说了,任何一个阶级,在阶级社会里,他们的任何一种情感都必须服从本阶级的利益,离开了现实的利害关系来奢谈感情,不过是骗人的鬼话。因此,周朴园“忽然不要”侍萍,不管他是迫于压力,还是出于自愿,因为周朴园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属于整个资产阶级的,而他同侍萍相爱却是后来的事,他们曾经相爱正同他们后来分手一样是真实的,
周朴园与繁漪的婚姻不幸福却是肯定的。从这一点来说,周朴园在同鲁侍萍分手后的岁月里为寻找自己感情的寄托(即使这一点很自私),他也可能对侍萍产生怀念的感情。人,常常是不能克制自己的,尤其是一种情感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周朴园亦如此。为了自己,他最后抛弃了侍萍,但对一一个曾经倾心相爱的女子起码的顾念和内疚之情总还是有的。后来他又听说侍萍抱着出生才三天的儿子投水自杀了,在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他相信或者说不如说希望侍萍是为自己而死的,因此,对于一个死人,一个为自己而死去的美丽的女子,他怀着那样一种永志不忘的追忆、顾念之情总还是有的,合情合理的。尽管这或许更应该称之为一种自我蒙蔽、自我陶醉,但却总还是有的,不能说它从未有过。于是为了让自己常常能感受到侍萍在时的那样一种淡淡的温馨,屋里的家具都还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而周朴园自己也要穿三十年前的旧衬衣和旧雨衣,而他最后的表白“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总是留着为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 但是他后来又忽然翻脸、不认帐,“冷笑”、“(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要多少钱吧!”、“(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这一系列动作和表现我们也不会感到吃惊,因为这也是我们早已料到的。相反的,如果周朴园知道面前这个“像貌老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女人”就是侍萍时,马上跪下来请求她留下,向她忏悔,向她倾诉思念之苦,表示他们一定要破镜重圆,更不能使人相信,让人接受,因为我们眼前的周朴园已不再是与侍萍相爱时的周朴园,三十年的生活磨练使他的一切都变了,他比从前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名誉、地位的重要,他要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周公馆的“平静”,更不愿意在儿子的面前戳穿自己三十年来的谎言,使一切大白于天下,在一份过时的爱情与现实的名利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一点也只能说明他的资产阶级本质,而并不能否认他的情感。
分析二:
(一)有真情实意
周朴园固然是一个自私,冷酷,狠毒,狡诈,老奸巨滑的资本家。他身上有虚伪的一面,但他的虚伪更多的不是表现在对待侍萍怀念的真假上,而是表现在他对侍萍有真情实意而没有结婚这一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他虚伪倒不如说他软弱。他对鲁侍萍有真情实意,表现在:
1、30年如一日怀念侍萍。
(1)赶走侍萍的30年中,他虽然结过两次婚,但始终怀念侍萍,并一直把侍萍当作正式嫁到周家的人看待。
(2)每年4月18日都为她做生日。
(3)30年来无论搬到那里都带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并一直按照她过去喜欢的样式摆设。
(4)因生周萍着凉,侍萍爱关窗户,于是30年来即使是闷热的夏天,周朴园也不允许开窗户。
(5)常向周萍谈及他的母亲。
(6)儿子名为萍,是为了纪念侍萍。
(7)听到陌生的“鲁妈”有无锡口音便打听“梅小姐”的下落。
(8)客厅时时摆放着侍萍的大照片。
这些生活细节把周朴园对侍萍的真情实意外化出来。
2、周朴园和繁猗、周萍、周冲关系不太好,也是因为侍萍。因为他心里只有侍萍,所以和后来两个妻子关系不好。
3、周朴园是一个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实业家,而非一贯玩弄女性的浪荡公子。
(二)、没有真情实意
周朴园采用血腥和罪恶的手段,拥有了财富、身份、地位。他刻意把自己标榜成一个“仁厚”“善良”的“好人物”,一个“正直”“有教养”的谦谦君子。其实,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正的伪君子。
1、不可否认,他对侍萍确实付出过真情。但当他面对家族的压力和前程的诱惑时,他放弃了感情。这说明,他并不非常看重这份感情。
2、一个人对失去的总觉得珍贵,倍感怀念。侍萍已死去,不会对他的前途构成威胁。而侍萍的死又和他有关系,内心的愧疚和赎罪的想法让他怀念侍萍。但他并不是怀念侍萍的悲剧,而是把怀念侍萍当作回味温情浪漫故事和用来点缀、美化自己的装饰品(向别人显示自己重感情,有情有义)。
3、对侍萍的怀念是以侍萍已死为前提的,如果侍萍还活着,他不一定会怀念她,甚至可能时时防着她。因为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向侍萍忏悔,而是想到侍萍可能影响到他的名誉、地位、利益,立即翻脸不认人。由此可见,他的所谓“怀念”是虚假的,完全是为了标榜自己。
(三)、30年前真心喜欢,后来的回忆是虚伪的
1、“人之初,性本善”。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他对侍萍一见钟情。可是由于双方地位差别悬殊,他们不可能在一起。
2、30年后的周朴园是留学回来开工厂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他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不能告诉别人周萍的母亲是他家的佣人,他必须美化侍萍的身份。为了让别人相信,他必须假戏真做,所以才有几十年的“怀念”前妻。
②“雷雨“标题的意义和主题的探讨。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是剧中一切灾难的制造者和痛苦不幸的播种者。其妻繁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出于嫉妒,繁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繁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是和雷雨有关的。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教学设计策略 16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抓住描写前两幅场景的句段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自读自悟认识泉水“多、清”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品词析句。
教学难点:
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教学教具:
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搜集泉水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导入。播放泉水的画面:你知道什么是泉水吗?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泉水的样子。(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泉水的相关资料)
2、诗歌导入。生读书p22[我会读]。
师:丁冬的泉水多么美妙!但是你们知道泉水是从哪里来的吗?(板书课题)
(师展示泉水资料:[泉水]从岩石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地下水。泉水在山区较为常见,因为山区的地形多经山体运动的强烈切割,有利于地下水流出。泉水按流出地面的差异,可分为下降泉和上升泉;按泉水的温度可分为温泉、冷泉和普通泉。许多江河湖泊都是由众多泉水汇成溪流聚集而成的。泉水不仅可以灌溉农田,供给人们饮用,有些泉水煮熟后还可提制食盐,还有的泉水具有保健作用。)
二、感知
1、学生听师范读,思考:泉水从哪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交流
1、二人小组同伴互认生字,你指我读,我指你读。
2、小组长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字情况。注意“哦”和“我”读音的不同;“脆”是平舌音。
3、组内学生轮流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读不好的句子大家共同指正,反复多读几遍。
4、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在组内展示朗读,互相评价打等级。
5、师用各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文段的。掌握情况。(开火车、做游戏、比赛读。<检查主要是面向差生。>)
四、朗读1、细读课文,思考:泉水流过哪些地方?一路上遇到了谁?
2、指名读课文前三自然段,重点指导泉水说的话,揣摩它的心态和神情。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重点读出泉水自豪、欢快的语气,突出“多”“清”的特点。)
3、范读仿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竞赛读。
五、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1至3自然段。(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2、练习背指名背分组竞赛背。
六、写字
学习“瓦、泉、然、结、塔”
1、学生观察先练习书写,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范写指导,重点强调“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泉”字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
2、开展“小小书法家”擂台赛,师生共同评选。
评教师:老师写的字请学生评价。
学生互评:学生田字格中的字,互相评价。
3、写得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作业设计:
1、练写生字,听写生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1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 知道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了解主要内容。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
4. 读懂第1、2段课文。
5. 认识并列段式,能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形状,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列段式,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朗读录音;
2.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谁能介绍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师简介黄山: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山体雄伟奇特,有岩、洞、潭、瀑等自然景观,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黄山“四绝”。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欣赏一下“四绝”之一的“奇石”(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 播放全文录音
2. 自读课文,把课文介绍的奇石用“——“划下来
3. 说说课文写了黄山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
4. 这4块奇石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5. 你觉得文中哪个段落与众不同?为什么?
三、预习课文
四、检查预习效果
1. 多音字组词:
tán ( )
弹
dàn ( )
2.辨字组词:
徽( ) 尤( ) 陡( ) 状( ) 臂( ) 峭( )
微( ) 龙( ) 徒( ) 壮( ) 避( ) 消( )
3.字形分析:微、脖,并交流如何巧记难字。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神奇、陡峭、云海、闻名中外、奇形怪状
5.质疑问难。
五、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共有几句?分别写了什么?
a) 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b) 黄山风景区的景色特点。
3、“那里”指什么地方?黄山风景区整体景色的特点是什么?哪一句总写了黄山石的神奇?哪个词点明了在黄山景色中,“奇石”是最有名的?(尤其)给“尤其”找个近义词。
六、研读第2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2自然段
2.指导学生认识并列段式:
像第2自然段这样在一段话中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的“段”叫并列段,并列段中的几个内容可以调换顺序,它与总分段式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总起句,各句之间是表示并列的关系。
3. 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并列段式可分几步来学?讨论后出示小黑板:
1).这一段讲了几个内容?
2).每个内容是怎样写的?
3).这几个内容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4. 根据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几个内容?
(2)这两个内容分别是怎样写的?
①(出示“猴子观海”投影片)齐读写“猴子观海”的话,“猴子观海”奇在什么地方?
a) 在哪里观海?
b) 观什么“海”?
c) 怎样观海?圈出3个动词
②(出示“仙人指路”投影片)齐读写“仙人指路”的话,说说“仙人指路”又奇在什么地方?
a) 第5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b) 圈出写仙人姿势动作的3个动词,并在投影上指认“仙人”、“手臂”等。
(3)这两个内容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
a) 默读,用“~~~~~~~~”划出这句话,并圈出最重要的连接词。(“仙人指路”也很有趣。)
b) 指导朗读这句话(“也”读重音)
c) 你能把“也很有趣”换个词说说吗?(也很有意思……)
(4)小结:口头填空后完成《作业本》第5题。
(5)指导朗读并背诵第2段。
六、作业:《作业本》第2、3题。
板书: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黄山奇石 仙桃石
金鸡叫天都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 读懂课文第3段是怎样具体描写两块山石的奇特,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认识并列段式的结构特点,掌握其阅读方法。
3. 背诵课文第2、3段,听写第4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继续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3自然段。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文字,读懂第3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录音;
2.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多音字组词。
2. 解释词语。
3. 听写。
4. 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 复习“自学提示”,出示小黑板。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3段。
2.这一段讲了哪几个并列的内容?为什么说它们是并列的?
3.读句理解怎样把这一山石的“奇”写具体。
① 第1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山石比作“桃子”和“盘子”,你看像吗?)
② 前面写到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都很有趣,作者不但写了它们像什么,还写出了它们的姿势、动作,把这些奇石给写活了。这段写“金鸡叫天都”与前面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
① 作者想像“金鸡”还能报晓
② 有色彩,很好看,也很像。(理解:为什么叫“金鸡”,能金光闪闪的原因。)
③ 看着投影说说“金鸡”叫“天都”是怎样的奇景,并说这一景为什么“著名”。
4. 课文中是怎样把“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这两个景观连接起来的?
5. 小结段式特点和阅读方法。
6. 齐读。
三、讲读第4自然段
1. 导入:学到这里,请你们说说黄山的奇石为什么“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如果黄山只有第2、3段写的这4种奇石的话,它能“闻名中外”吗?
2. 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等等”,叫得出名的和叫不出名的。)
3. 这段中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奇石的奇?
4. 看投影,仔细观察各种岩石的造型特点,试着给它们起个好听的名字。
四、总结谈话
1. 有关黄山景观。
2. 有关并列段式。
3. 小结:黄山石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有机会,大家不妨亲自去看一看,你一定也会陶醉其中的。
五、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全文。
六、背诵第3自然段课文。
七、质疑问难。
八、作业:
1. 背诵第2、3自然段。
2. 抄写第4自然段。
板书:
猴子观海 一动不动 望 翻滚
仙人指路 伸着手臂 巨石
黄山奇石 仙桃石 像大桃子
金鸡叫天都 金光闪闪
课后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18
活动名称:越开越大的花
活动目标:
1、尝试沿着花心的形状一圈一圈不断扩大的方式表现花儿越开越大。
2、感受春天的季节特征,乐意进一步去发现春天的美。
活动准备:
画纸(画有心) 、蜡笔、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集中注意力,激发活动兴趣
地上有一粒小种子,种子想快快长大,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结:浇浇水,晒晒太阳,给它施肥都能使种子快快的长大。
二、 情景化演示——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演绎具有挑战性的绘画方法
1、太阳公公看见了,对种子说:“别急,别急,我来帮帮你吧!”太阳公公发出暖洋洋的光照着种子,她吸收阳光,开出了一朵小花。(老师在花籽外画一圈)。小花开心地叫着:“谢谢您太阳公公,谢谢您帮我长大!可是我还想再大一点。”
2、春风姐姐吹来了,他对小花说:“小花,小花,我也来帮你长大吧!”春风姐姐轻轻地吹着,小花抖了抖了身体,真的又长大了一圈。(老师再加大一圈),小花真高兴,说:“谢谢您,春风姐姐,谢谢您帮我长大。”
3、还有谁会来帮助小花呢?你听,滴答滴答,下小雨啦!雨点落在小花身上,小花喝着雨水,挺直了胸膛,越长越大了。(请一幼儿画)小花太高兴啦!“谢谢您,春雨哥哥!谢谢您帮助我长大。”
小结:春风吹、太阳照、春雨淋,花儿啊一层一层越长越大,越开越多
三、幼儿操作——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1、瞧,草地上还有很多小小花,他们也想长得越来越大。你们愿意帮助他们长大吗?
2、重点指导:
1)鼓励幼儿沿着花心一圈圈不断地将小花画大,注意连接点。
2)可以给花儿涂上漂亮的颜色或自由添画背景。
小结:小花从花心一圈圈的往外长,越长越大越长越大。
四、同伴欣赏——分享成功的快乐
1、作品展示:我们来做扮演小蝴蝶,去找找哪朵花儿很美的?看看花儿是不是越开越大的?
2、原来花儿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和五彩斑斓的颜色,春天的花儿可真好看!
四、活动反思:
描述:
今天的学习活动中,直接用故事进行导入。“地上有颗小种子,它想快快长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着它快快长大啊?”这时候盟盟说:“可以给它浇水帮助它长大。”“那除了浇水还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时候孩子们感觉有点难以回答了,随后我就做了一个风吹的动作。马上汤智晨说:“可以让风吹一吹也能帮助它长大的。”伴随这孩子们说出的各种方法,我一圈圈的把花往外画。请他们仔细的观察我的花瓣是从哪里长出来的。但是幼儿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个别幼儿画的花瓣并不是一圈圈沿着轮廓往外画的而是直接就画了一个大圈。
分析:
可能在讲解的时候不够细致,有部分幼儿没有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圈圈的往外画,导致了出现了一整圈画的现象,而且沿着花心往外画对小班的幼儿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有部分幼儿没有成功。
调整:
在幼儿作画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幼儿画的是一整个的圆,于是我用语言引导“三瓣花的种子开出来的花朵也是三瓣的,一瓣一瓣慢慢的开出来”听到提示后有些幼儿尝试着画出三瓣花的样子。
教学设计策略 1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习。
达成目标: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问:你们喜欢草原吗?那里的风景优美,牛羊又肥又壮,可是牧民叔叔准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的羊圈,你能为牧民叔叔设计一下吗?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问: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的上来汇报一下,有多少种长方形?你能通过有条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吗?感觉怎样?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2、进一步探究
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周长是多少?如果宽是1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2米,长是多少米?……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订阅的方法可以分几类?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这三种订阅的杂志可不可以用其它什么来表示?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1)用1、2、3代表不同的杂志。(2)用a、b、c代表不同的杂志。(3)用甲、乙、丙代表不同的杂志。(4)用(0、00、000)代表不同的杂志……
引导:如果只订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订1本杂志要分几列?订2本杂志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应分几列?3本呢?你是怎样想的?最后怎么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3+3+1=7种。
师说明:无论你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三种杂志,列举之前都要将它们分类。这样会有什么好处呢?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20
本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习,让我开了眼界,颇有一些感想。
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不能有半点差错。他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大量的实践证明。凡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而案例分析更是教师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途径之一。 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心得体会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因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能力。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由此不难看出,不论是有经验的或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要上好课,必先学会制定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级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语文教学设计。这是保证教师顺利地、成功地走上讲台、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小学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小结,他的最终目的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所谓最优化,就是教学投入少,而又能达到高效率,使全班学生的语文学习都能达到优良水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24篇
小学语文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语文是个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学习语言,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及思维能力、丰富情感。所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二、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小学语文所载负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完成语文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蕴含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课文歌颂了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迹;有的课文介绍了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创造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动人故事;有的课文揭露了旧社会儿童悲惨的生活;等等。课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会发生变化,会逐步懂得做人应该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辉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其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长的巨大动力。只要学生对作品语言有透彻的感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学生也只有感受到语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不仅在于“知”,而且要利于“行”。不过这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日久天长地熏陶、积累。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教学设计方案 21
【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的运动能力逐步增强,规则意识也逐渐形成,但合作互助的意识相对较弱,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在游戏中正确运用交往合作的能力,逐步积累合作互助的经验。我依据班内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设计了体育游戏《跳跳车》,让他们在自由组合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并积累经验,感受同伴之间合作互助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互助的技能。同时我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材料——米袋,并贴上了四种色彩不同的图形,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以配对、分类组合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知,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知图形,体验游戏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巩固双脚蹬地跳跃的技能,发展身体的弹跳力。
2.巩固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增强同伴间合作互助的能力。
3.感受体育游戏带来的快乐,能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
1.贴有各种图形的米袋数只。
2.场地上画有大型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图形。
【活动过程】
一、开汽车进场。
幼儿开车进入场地,找一个地方停下来。
二、以检查汽车的形式,开展热身运动。
幼儿随教师口令,做从头到脚的热身准备活动。
三、幼儿取米袋,练习单人跳。
1.幼儿自取米袋,想办法让自己跳起来。
2.在场地上找到和自己一样的大图形,按箭头所示沿图形的边缘跳一跳。
四、两辆图形一样的跳跳车组合,练习双人跳。
1.选一个和你一样图形的跳跳车组合,变辆双人跳跳车。
2.两人合作自由跳。
3.在场地上找到和自己一样的大图形,按箭头所示沿图形的边缘跳一跳。
五、四辆不同图形的跳跳车组合,练习四人跳。
1.四个幼儿组合,变一辆跳跳车,每辆跳跳车要有四个不同的图形组成,四辆车连起来一起跳。
2.教师与幼儿一起尝试。重点检查幼儿的组合情况,引导幼儿的合作互助。
3.游戏《逛大街》。
六、以检查车的形式,开展放松运动。
幼儿检查自己的车,从头到脚做放松运动。
七、以变魔术的形式带领幼儿整理米袋。
教学设计策略 22
授课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P89~90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运用策略意识,提高运用策略水平。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位哑巴走进商店想买一把锤子,他用手语比划了好几遍,店主硬是不明白他想买什么,哑巴灵机一动,做了一个敲钉子的手势,店主就立刻明白了哑巴想买把锤子。此时来了一位盲人,他也想买一把锤子,你们猜
他会怎么做呢?为了买锤子,哑巴和盲人,采用的方法不一样,这些方法我们称“策略”,可见,策略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各不相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香港迪斯尼乐园,去过吗,想去吗。这是迪斯尼乐园的喷水池,喷水池周围有四个长方形的花坛分别种有郁金香、月季花、兰花和蝴蝶花。建筑师们在修建工程中,遇到了些数学问题,看看,我们能帮他们解决吗?首先让我们走进郁金香花坛。
⑴1号长方形花坛里种的是郁金香,花坛长8米,在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从这题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想想看,我们能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得更清楚些呢?谁来说说看(生:整理文字、列表、画图等)
用你喜欢的方法在草稿本把这道题的信息整理一下。(教师巡视,收集资料)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策略(1、整理文字或列表的方法,2、画图的方法等)
整理文字: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列表: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画示意图:
请你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策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要求不要太高,学生只要能清楚表达出条件和问题就行)
⑶比较:比较这几种策略,哪一种整理的方法让人看得更清楚一些(列表、画示意图)列表整理信息是上学期学过的策略,今天我们将研究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策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一下。 ⑷教师示范画图。
要先画长方形表示花坛原来的面积,长是8米,修建时长增加3米,这个花坛的面积增加18平方米,增加的18平方米在什么地方?谁来指一指,怎样表示呢?
8米3米
⑸你们能用这种画示意图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信息吗?拿出练习纸,画画看。
⑹要求花坛原来的面积,它是个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知道吗?宽呢?(板书:宽)怎样求?18÷3为什么?求出了宽,下面的问题会解决了吗?在练习纸上做一做。
⑺交流反馈解题的情况。
宽:18÷3=6(米)
面积:8×6=48(平方米)
⑻刚才我们采用了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的,通过画示意图可以把题中的信息表示的更清楚,分析数量关系更直观,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继续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深入问题。
出示题目2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月季花,原来宽20米,后来因扩建道路,花坛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的花坛是多少平方米?(在下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⑴还有哪些信息示意图中没有表示出来呢?
⑵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跟老师的一比,看看你们画的对吗?为什么用虚线表示?
⑶根据画出的示意图,�
⑷同样是用画示意图的策略分析问题,这题与第一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3、深入交流,展开问题。
3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兰花,如果这个花坛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⑴“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这里的'或者是什么意思,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策略分析并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⑵四人为一小组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⑶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下面还有一道题,要考考大家了。
4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蝴蝶花,长50米,宽40米。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花坛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或在纸上列表,再解答)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交流:让学生先用列表的策略方式来解答。
⑶有不同的策略吗?
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根据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⑷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今天我们学习的策略现在看来是最简便的。但是,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解决面积问题的策略
策略:画示意图
寻找长方形的长和宽
教学设计方案 23
教学目标:
1、通过写景,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通过接触、描写、赞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习作让学生掌握一定写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描写细致,感受真实。
课前准备: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景,观察景。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重点观察。
2、准确地把握景物特点。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设计意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教者有意识地的在课前让学生走进秋天,感受秋天的美丽,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减轻了课堂习作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游玩拍摄的照片)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课件让学生感悟秋天的美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
二、交流信息,激发写作兴趣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想必你们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我们吗?学生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快乐时光,与其回忆,还不如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那样看起来更清楚,对吧?【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自己的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写作内容,做到写作时言之有物。】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学生讨论。
2、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其中一个地点和内� )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去公园所看到的景物。
4、范文引路。(出示范文)
秋天是迷人的,也是五颜六色的。
记得上次去公园玩,我看到了一片火红的枫林,一片片枫叶看上去那么可爱,那么充满生机,像天边的晚霞,像梦中的油画。我不由得想起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哦,秋天是红色的!
我继续往前走,路旁开满了雪白的百合,闻一下,还带着露珠的芬芳。百合虽然没有菊花的灿烂,也没有牡丹的华贵,但他们清新脱俗,形态高雅,令人百看不厌。哦,秋天是白色的!
我停下来,坐在路边的木椅上想,现在是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田里的稻谷已经熟了吧。恍惚间,一幅画浮现在我的眼前:沉甸甸、黄澄澄的稻穗压得稻秆抬不起头,秋风吹过,掀起阵阵稻浪,我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哦,秋天是金黄色的!
啊,秋天,我是多么迷恋你!我已经醉倒在你色彩缤纷的怀抱之中了!
(1)同学们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秋天美吗?要怎样写才能把秋天描绘得更美呢?
(2)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了素材,只能解决言之有物,而怎样使文章写得更好,需要教师的指导。课堂上采用范文引路的方式,对写法加以暗示,使学生明白了该怎样表达。】
四、学生写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并适时给予引导。
五、品析评价,升华主题
1、请同学们品读自己的文章,将最满意的句段朗读出来,让他人分享,方便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推荐、评析同学的作品。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下面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点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将最佳作品推荐给老师,并在班级展板上展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互动,将作文臵于一种交际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广泛地交流,抒发了真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板书设计:
用心观察真情表达
教学反思:
张开想象的翅膀,品味人间的真情。
教师教学设计 24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x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