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为您整理了《白杨》教学设计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白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
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 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篇2
作为一个小学的老师,要通过写教学反思来总结自己得工作,如果你还不知道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3篇关于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一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中点词句来理解文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从哥哥的问题入手,带着爸爸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另外,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绍爸爸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小组中讨论每一次表情变化是为了什么?你从中理解了什么?这样做,不光是对文本的一次整体贯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们能大胆的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从对文本细读,对文本细想,对文本细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二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三
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时,我就心潮澎湃,对那些边疆的建设者产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杨》跟上学期学的《落花生》有相似之处,学生很敏锐的发现:《落花生》一课通过写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告诉我们要做具有花生品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一课,好像也是通过写白杨树,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好像”,看来还不是很确定,没有充分的读书,自然不够确定了。但积极性可嘉,值得鼓励。“说得很有道理,你们说好像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与《落花生》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
孩子们听了这话,马上投入到了阅读中。渐渐地,读书声小了。“读完了?”“读完了。”“跟《落花生》一课一样吗?”“一样。”“那告诉我们什么?”“不知道”。呵呵,异口同声。“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读上两遍课文,你就读明白了还用我这语文老师干嘛呢!”“哈哈。”引来一阵笑声。“现在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又是一阵议论。“课文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有这些特点,与爸爸接兄妹俩去新疆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爸爸跟兄妹俩介绍白杨树,目的是什么呢?”在读书过程中,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孩子们逐步明白:爸爸跟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目的是表明爸爸的心愿——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爸爸的这一心愿?”学生找出了文章的重点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我觉得作者的这种写法跟《落花生》一课的写法非常相似,还记得这种方式叫什么吗?”“借物言志。”有个孩子喊道,学得比较扎实。我将“借物言志”四个字板书到黑板上,“借什么言什么志呢?”“当然是借白杨啦!”“表明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决心。” “只是这些吗?”“不是,还有爸爸不仅决√★√定自己建设边疆,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建设边疆。”“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中写到‘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就这样,在《白杨》与《落花生》的比较中,学完了本课。我想孩子们对文章“借物言志”的这种写作方法肯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源于已有知识的更新,更源于教师在执教时将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开,使问题简单化,学生再来理解,再来学习就容易得多了。教学本无定法,特别是语文教学每一种文体教法不一,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让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带劲儿,学有所获。
白杨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白杨》这篇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训练设计的特色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提前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资料,尽量对新疆有较多的认识。观看时事新闻系列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从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拓展训练:想象戈壁滩的环境,用一词概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想象训练。学生直观感受白杨的形象特点高、直。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概括:高大挺秀。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品味理解白杨的品格:生命力强、坚强。
(3)朗读训练。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质疑训练。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5)情感训练。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白杨》。(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与两个孩子谈论白杨的事。
二、师:爸爸和两个孩子谈论白杨,那你能从他们的谈话中能体会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书
三、交流,析句悟情
(一)白杨特点。
1、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谁起来说一下白杨有什么特点?生:高、大、直,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高大挺秀。 (板书)
2、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从哪能看出来?生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还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句:生命力强、适应力强、服从需要,板书。文中哪儿指的是?(大戈壁)
上节课同学们介绍了很多关于大戈壁的资料,那我们就知道了大戈壁的环境怎样?(非常恶劣、异常恶劣)。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来形容?白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很快地生根发芽,足见生命力强。
第三句:坚强不屈(板书)
师:不论遇到什么情况,白杨总是那么坚强不屈
3、下面请同学们闭目想象白杨与各种困难抗争的场面,感受白杨的品格。
a、太阳炙烤着大地,久旱无雨、大地龟裂、草木枯死,白杨树依旧郁郁葱葱。
b、突然,狂风四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白杨树依旧昂首挺立。
c、洪水肆虐,土地流失,沟壑纵横,白杨树依旧顽强生长。
师:看到白杨树了吗?此时的你对白杨树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生:(敬佩,爱,了不起)
师:带着你的情感自己练读这段话,找2—3生读,齐读。
(二)白杨品格。
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树吗?(不是的,表白自己的心)
对此孩子们还不能理解,从哪能看出来?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的火车,还要坐几天的汽车。
1、师:在这一段中,作者连续用了3个只知道,这就说明孩子们还有不知道的。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也正是爸爸希望他们知道的,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那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不知道?(生自由叙述)
那爸爸要表达的心愿其实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板书)
2、爸爸不仅自己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将来接好父辈的班,为建设边疆作贡献。下面我们看一下最后一段,齐读。
(1) 沉思?(思考)思考?(能否经受住考验?)
(2) 微笑?(因为他看到……,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3) 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从这我们也能看出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情怀。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段话。
(三)课文学到这,大家想不想知道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情况以及建设者们当年的建设情况。老师播放课件,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点评:建设者和当地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让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目前情况看,新疆比沿海一些地区还不行,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现在咱们国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出台了很多支持西部发展的政策,激发全国人民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热情,很多大学生、有识之士都先后到西部去支边、支教,和西部人民一起改变西部贫穷的面貌。
今年春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大家看了没有?其中支教的是?(徐本禹)这个大男孩在提起西部的孩子时竟哭得泪流满面。的确,西部的贫穷让人难过,开发西部已经刻不容缓,也正是爸爸及千千万万个支边支教的建设者,是他们告别了故土,离开了亲人,投身西部,克服重重困难,耕耘着西部的土地,换取西部的繁荣。所以在作者笔下,白杨树已不单单是树了,而成了建设者的象征。像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也就是借着白杨来赞美建设者。(板书)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的心灵一定产生了强烈的震撼,那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用你们的知识,用你的本领服务于社会,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教学反思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一、抓思路,和谐有序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从爸爸的话中引出白杨的外形特点,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句理解其 “生命力强”的特点;第三句引导学生理解其“坚强不屈”的特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文章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评析: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白杨》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 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 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⑴ 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⑵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 ……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白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表白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妹认为白杨就只是种简单的树,很直很高大而爸爸则认为白杨树不仅高大挺秀的树,还象征着某种精神。)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习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白杨》教案 篇7
一、对句子的理解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二、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篇8
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草地小学 张叶生 赵素英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感情朗读,感悟人物的言行 ,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 ,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段, 揣摩重点词,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及以后的做法。培养学生良好竞争及积极向进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小白杨》歌曲光盘 磁带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 :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师板书课题 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掌握生字新词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教师启发诱导 (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读懂了吗?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能说一说你在读书中快速理解记忆的好方法吗?同桌之间然后自由交流。
(3) 处理学生在读中出现的字词问题 介绍中的”介”易读成jiai “,多音字“干” 两种读法及干旱 枝干 ,“强”两种不同读音,让学生分辨清楚。再就是“限”要和恨、根、很、狠、跟等字区别开来。抽几名学生快速找一下课文中词语 如:清晰 高大挺秀 浑黄一体 根据课文上下内容说一下大体意思,为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课堂中可进行你说反、我对正、成语接龙和词语类型扩展,如接龙高大挺秀----秀丽无比-----比比皆是----
是非分明----明知故问-----问寒问暖----暖风习习----习习凉风----风调雨顺----顺心如意----意味深长---长年累月---月明星稀---稀奇古怪 ---怪声怪气----气势磅礴。(此法能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大家不妨一试。)此过程要注意对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评价
三、品读课文 理清脉络 读中感悟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再去深入品读课文、读中进行感悟(1)提问,文章中那些地方描写了白杨树,想一想你对白杨树又有了哪些了解。(2)小组交流 从“每隔几秒钟,窗口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说明了白杨树外形的特点:板书;高大、直。再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回答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出示重点段 爸爸对儿子和女儿的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为加深理解,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两个孩子的对话要指导学生读出天真和稚气来,爸爸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读时应注意透出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语感)。引导把自己的体验及感受真正读出来,(可通过听录音、范读)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朗读中抓好自然段中的“从来” “哪儿----哪儿---” “粗壮” “不管----不管----总是----”重点词和两组关联词组 ,边读、边交流、边思考,回答白杨树在你的心目中具有了那些可贵之处, 板书:不怕困难、生命力强。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再进一步精读,启发,诱导:同学们,本课表面上是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赞扬白杨树的品格,赞美具有白杨树不屈不挠、拼搏顽强的人。引领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表白”是告诉、说明的意思。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而不动摇。这种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拓展 七册中我们学过的《落花生》、《古井》、《丑菊》)都是借物来赞扬人的美好品质的。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多尝试这方面的题材,你会体味到独特的无穷的乐趣。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集体朗读,提问,还用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交流。 重点让学生从“沉思”、“微笑”两个词想象一下爸爸当时在想些什么?从而体会到爸爸希望孩子像白杨树那样不怕困难,为边疆做贡献的心愿。
新疆是什么样子?(贫穷、落后、荒凉 )西藏呢?介绍孔繁森献身西藏、万名大学生自愿去西部贡献力量资料,再提问学生,现在你能正确说出爸爸在对自己的孩子表白什么吗?让学生自己回答。如果老师现在再让大家读一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应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好,大家再一齐来感受白杨树带给我们的那特有的高尚品质吧/齐读。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在歌声中来体验白杨那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吧。(播放歌曲)
白杨
18
五、板书设计
赞美 ---->白杨----->建设者
高大 直 茂盛 扎根边疆
不怕困难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六、作业 设计 1、搜集西部变化新成就资料 举办一期“我可爱的西部”演讲比赛 2、写一篇借物喻人的小片断 进行交流3 巩固练习 看一下是否能填完整,别忘了记一下时间喽。附表:
白 杨 我
生长的环境 遇到的艰苦 怎样的品质 受到的启发 十年后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