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精选5篇)正文

《《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精选5篇)》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精选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 篇1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这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次根式是在数的开方、实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式的概念,是后继学习无理式以及解决物理方程的一个基础。但是二次根式与无理式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在形式上是否是单一的带有二次根号,而后者则更注重对字母的运算。本章学习的核心概念是最贱二次根式及其化简,本章可以联系学生所学习的不等式、因式分解、解方程、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等知识点。学生学习的易错点还是由数到式的过度上,特别是二次根式的被开方式必须是非负数这一点,对于复杂的式子,学生很难把握,尤其是对符号的把握和理解,需要强化联系,讲解时注意和具体数的练习,把握其内在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是如何由易到难的转化。同时,本章也是规范学生正确书写书写符号以及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一章。

本节课开始时,首先由一个求修建两块运动场的草坪面积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得出两个二次根式求和的运算。从而提出问题: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这样通过问题指向本课研究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导读单,去自学课本。通过自学课本再完成问题导读单,从而自己独立学习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通过我深入小组搜集信息、指导学习,发现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独立自学时很肃静,同学们都能够通过翻阅课本自己独立完成问题导读单上的一些问题。合作学习时也很热闹,同学们都能够交流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针对一些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大家评议。

总之,本节课我感觉同学们学习的效果非常好,学习气氛浓厚,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 篇2

教学成功之处:

1、共享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2、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这种行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具体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东北虎”体现在课堂中。在师生辩论和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3、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东北虎”的活动,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加强STS的教育。在扮演、辩论和协商过程中,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参与意识,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教学不足之处: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东北虎,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我们扭转“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

《唯一的听众》课堂教学实录 篇3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检查课前预习。

1、了解预习情况,提示预习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一起来读课题——

生:《唯一的听众》

师:预习过这篇课文吗?

生:预习过了。

师: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我想知道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是怎么预习的。你们课前做了那些预习工作?

生:我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还查字典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师: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是最基本的预习工作。

生:我了解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刚学小提琴的时候受到家里人的嘲笑,失去了信心,后来一位老奶奶鼓励他,使他有了信心,最后练好了琴。

师:课文是不是讲了这样一件事?

生:(齐)是。

师:读一篇课文,先要整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我写下了读不懂的问题。

师:很好。你记下了什么问题?

生:那老妇人不是聋子,为什么她说自己是聋子?

师:这问题值得思考。你们呢,有别的问题吗?

生:原先我是不敢在家里拉琴的,后来为什么我在拉琴的时候站得很直?

师:你想问的是原先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为什么又敢在家里练,还那么勤奋,是吗?(生点头)

生: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琴拉得那么好,为什么他不直接教我怎么拉琴?

师:为什么隐瞒身份,不直接指导,与第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有联系。

生: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生:我为什么会常常忘记她是一个聋子?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用心在预习,先记下这些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我们会学得更有效。

2、学习生字词,指导学习方法

师:刚才大家说学会了生字词,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词学得怎样。

大屏幕出示词语:

仪式   抱歉    溜走     无法割舍

师: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

师:这些词语都理解吗?(生:理解)

师:无法割舍什么意思?

生1:就是两样东西无法分开。

生2:某种东西无法舍弃。

师: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无法割舍的?

生:水,水是人生活中无法割舍的。

师:你理解的无法割舍就是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无法分开的意思是吗?(生点头)

师:好,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师抚着学生的肩膀请其坐下)

生:自己的爱好是无法割舍的。

师:你有什么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我喜欢踢足球。双休日我都和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踢足球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看来踢足球是你无法割舍的运动。(生点头坐下)你们呢,有什么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1:我喜欢音乐,弹钢琴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2:画画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3:打篮球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4:唱歌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除了兴趣爱好,还有什么无法割舍?

生1:我和父母的亲情是无法割舍的。

生2::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友情是无法割舍的。

师:是啊,亲情、友情当然还有师生之情都是让人无法割舍的。

(面向刚才回答不准确的学生)现在你明白无法割舍的意思了吗?(生点头)

大屏幕出示:嘿。师:谁会读这个字?你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是什么词?

生:这是象声词。

师:这是一个叹词,叹词一般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把这个词放到课文当中,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体会一下“嘿”这个词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感情。

生读,出示句子:

“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个聋子。”

师:谁再来来读读这个句子。(指二生读)这个“嘿”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1:被人夸奖的兴奋之情。

生2:他非常激动,因为以前都没有人夸奖他,父亲和妹妹都说他拉琴像在锯床腿,现在有人愿意听他拉琴还夸奖他,他觉得很高兴。

师:是呀,一个叹词,一个字,在一段文章当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感情。我们再读一读,读出这种感情。

生:(齐读这个句子)。

大屏幕出示:悠悠的小令

师:谁来读?一起读一读。

师:小令就是小曲,在小令前加一个“悠悠”,你感觉这小曲怎样?

生:这是一首动听的小曲

生:这是轻轻悠悠的小曲。

生:这小曲感觉很悠扬。

师:我们把这个词也放到课文的句子当中去体会一下,谁能来读出这个句子。

生读:“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读着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个比喻句。

生:林子的静由声音衬托出来。

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明白吗?我们说阶梯教室很静,静得——

生1:静得没有一点声音

生2:静得能听到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生3:静得能听到同学们沙沙的写字声。

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林子的静。(生读)

师:这一句啊,写的是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这个景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请你读读所在的这个段落,体会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出示: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生1: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充满神圣感的,好像要去干一件伟大的事情。

生2: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十分兴奋激动的,从他的行动可以看出来。

生3:我也认为他的心情是很兴奋的,沙沙的足音,他听起来都像悠悠的小令。

师:是啊,是兴奋的,为什么沙沙的足音这种平常的声音,在他听来像悠悠的小令呢?因为心里兴奋。如果他心里很烦闷,这声音听起来会有这种感觉吗?

生:不会。

师:如果今天你们要去春游,外面下雨了,去不成了,那沙沙的雨声你感觉会是悠悠的小令吗?

生:不会。

师:所以,景和情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心情,看到的景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请同学们记住:写景就是写情,写景就是写人。

第二板块:体会作者心理变化。

师:生字词语就学到这里。对我们六年级同学来说,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不难的,但有的词是不能孤零零理解的,要把它放到句子中,甚至放到段落中,它就变得鲜活起来,就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读课文也一样,要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体会到作者的心理变化。本文作者在练琴过程中,心理有一系列的变化,请同学们读课文,用心去体会一下,作者在拉琴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体会到作者心理变化了吗?心理往往和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作者先后在哪些地方拉过琴?又先后拥有哪些听众,分别拥有怎样的心理?

出示:  拉琴的地方         听众          心理

生:作者先是在家里拉琴,听众是父亲和妹妹,他们嘲笑他的琴拉得不好,他的心情很沮丧。

师:是啊,沮丧,就是灰心失望,失去了信心,以致于不敢在家里拉琴了,这也叫自卑。

生:接着作者到树林里去拉琴,一位老妇人鼓励他,使他有了勇气。

师:原来自卑,没信心,现在——

生:有了自信。

生:后来作者又在家里拉琴,他也很有自信。

生:最后作者在舞台上拉琴,听众成百上千,心里很高兴。

师:只是高兴吗?面对成百上千的听众,心里——

生:激动、自豪。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

家里          父亲和妹妹       自卑

树林          一位老人         自信

舞台          成百上千         自豪

师:刚才是一句一句说的,六年级学生可不能这么一句一句说。谁能连起来,用上“先……后来……最后……”说一说。

生1:作者先是在家里拉琴,他的听众是父亲和妹妹,他们说他拉的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作者很自卑。后来他到了树林里拉琴,一位老人是他的听众,老人的鼓励让作者拥有了自信。最后他到了舞台上拉琴,成百上千的观众听他拉琴,使他非常自豪。

师:说得很有条理,还有谁愿意来说,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

生 2:我在家里拉琴的时候,父亲和妹妹说我是音乐白痴,拉的小夜曲像在锯床腿,他们的嘲笑使我非常自卑。后来我来到了树林里拉琴,一位老人成为了我唯一的听众,他的鼓励令我重拾了自信,我又敢于在家里拉琴了。最后我能在文艺晚会的舞台上拉琴,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我觉得非常自豪。

第三板块:了解作者心理变化原因,体会老人语言和眼神。

1、体会作者自卑心理。

师:作者的心理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呢?先来看看他在家里拉琴的时候,父亲和妹妹这两个听众为什么让他那么沮丧、自卑呢?给了他一种什么评价?

生:父亲和妹妹说他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师:(板书:音乐白痴)什么是白痴?

生1;就是智力低下的人

生2:就是弱智,什么也不会。

师:音乐白痴呢?

生1:音乐白痴就是音乐方面的弱智者。

生2:音乐白痴是练不好琴的。

师:父亲和妹妹还给了他什么评价?

生:说他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

师:听过锯床腿的声音吗?

生1:听过,是非常刺耳的声音。

生2:简直就是一种噪音。

师: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评价你会有怎样的感觉?能不能打个比方来说?

生1:我就像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整个身子都凉透了。

生2:我就像从高处一下子跌入了低谷。

生3:我就像跌下了万丈深渊。

生4:我就像被迎头打了一棒,被打蒙了。

生5:我的心就像被刺了一刀。

生6:我就像掉进了一个冰窟窿,心都凉了。

生7:我就像从温暖的春天一下子到了寒冷的冬天。

2、体会老人的四处语言。

师:正因为这样,他才那么沮丧、自卑,他才决定到林子里去拉琴。在林子里,他又怎么找回自信的呢?

生:是那位老人的鼓励使他找回了自信。

师:老人到底说了什么话,让他找到了自信呢?去课文里找一找,画出来。

生读句子,师出示老人的四句话: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老人的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我发现了这位老人,觉得打扰了她,想溜走的时候说的。

出示: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师:我原以为这么僻静的地方不会有人,可却发现一位老人正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于是,准备溜走。这时,老人怎么说?

生:(读)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师:第一次就说了这一句吗?还说了什么?

生:(读)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生:(读)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老人为什么这样说?她说这话有什么用意?先来看第一句话。

生1:明明是我打扰了老人,老人却责备自己,说自己打扰了我,她的话让我很动心。

生2:老人说这话是不想让我走。

师:是你打扰了老人,老人却责备自己,听了老人的话,你还想走吗?

生:不走了,走就对不起那老人了。

师:老人一句话,就留住了我的脚步。

师:老人说第二句话的用意又是什么?

生:老人说自己是聋子,是因为……是因为……

师:你坐下再想想。刚才有位同学提出,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为什么说自己是聋子,这问题谁提出来的?(生指提问的同学)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她是故意这么说的。

师:你本来拉得那么难听,紧张吗?

生1:紧张,当我发现背后有人,吓了一跳。

生2:我拉得那么难听,觉得自己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现在又被老人听到,就更紧张了。

师:听了老人的话,你还会紧张吗?

生1:我就没那么紧张了,反正她听不到我拉琴的声音。

生2:我不紧张了,我拉得再难听,她也听不到。

师:老人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消除了我的紧张心理。

师:老人说第三句话的用意又是什么?

生1:因为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告诉老人我拉不好。老人在鼓励我。

生2:父亲和妹妹都不愿意听我的琴声,现在老人却说要当我的听众,我很感动。

生3:老人说每天陪我练琴,会用心感受我的音乐,让我不好再推辞。

师:老人与你素不相识,却愿意每天做你的听众,陪你练琴,你能拒绝吗?

生:不能。

师:是啊,你不能拒绝,你也难以拒绝。刚才我们体会了老人的三句话,老人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作者的心里去了,所以作者感觉老人的话像什么?

生:像诗一般的语言。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老人这诗一般的语言。

生:齐读三句话。

师:作者和老人素不相识,怎么知道我心里自卑,需要鼓励呢?

生1:如果不自卑,作者就不会到小树林去拉琴,可以在家里拉。

生2:我想老人自己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她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3:因为老人听我拉得那么难听,见我一见人就准备溜走,所以她猜到了。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老人为什么不直接教他拉琴。你想,作者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他最需要的是自信。

师:是啊,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教授,她深知此刻这位小伙子最需要的不是琴技上的指导,而是帮助他建立自信。懂了吗?(生点头)

师:再来看第二次老人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出示: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老人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她是为了鼓励我,树立我的自信心练好琴。

师:第一天,我拉完琴停下来时,她说上这样一句——

生:(齐读)“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第二天,我拉完了,她又不忘说这样一句话——

生:(齐读)“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第三天,她又这样说——

生:(齐读)“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以后每一天,老人总不忘说这么一句——

生:(齐读)“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就在这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的鼓励声中,我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了。

3、体会老人的三处眼神。

师:刚才我们体会了老人的语言,是老人的语言使作者找回了自信。给作者自信的除了老人的语言,还有什么?

生:是老人的眼神。

师:把写老人眼神的句子划出来。

(生划句子)

师:谁来说?生答,出示:

①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②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③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女同学来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大家一起来读第三句。

生读

师:你们发现了吗,在写老人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

生:都有“平静”这个词。

师:你们觉得老人用平静的眼神望着作者,有什么含义吗?

生:因为她告诉作者自己是聋子,所以就要当成什么都没听到。如果老人表现得不平静,她的身份就会暴露。

师:除了她说的这些还有什么原因?

生:(沉默)

师;如果老人 的眼神闪现一丝异样,你会怎么样?

生:我就会知道她是骗我的,心里有些恐慌。

生:我就会觉察自己拉得不好,也不好意思再在她面前拉琴了。

生:我刚树立起来的自信又要没有了。

师:读一读第三个句子

生:(齐读)

师: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呢?他从老人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刚才有位同学也提出了这问题。

生:老人的眼神中有鼓励。

师:鼓励,肯定有的。生1:有赞赏,当作者有了进步时,老人的眼神中就流露出赞赏。

生2 :老人的眼神中有满意,她相信作者通过努力,一定能练好琴。

师:这也就是期望啊,同学们,鼓励、赞赏、期望、关爱,都蕴含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

生:(齐)深深的潭水。

师:如果说,老人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老人的眼神就是无声的激励。作者在老人的语言和眼神的激励下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作者心理上的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感受“我”行动上的变化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老人的语言和眼神。老人那诗一般的语言,平静得像深深的潭水似的眼神,带来了我心理上的变化,使我由自卑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自信了。我心理上的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呢,课文哪个小节告诉了我们这些?

生:第8小节

师:自己读读第8小节,细细地品味一下我的心理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

学生读后出示:

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

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

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偷偷地练琴,现在?

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现在她说?

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

师:体会到这种变化了吗?看上面,用书上的语言来说说。

生: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师:先不忙坐下,我问你,你不怕父亲和妹妹嘲笑了吗?

生:不怕,因为我以前很自卑,现在已经有了自信。

师:有自信也就有了勇气。你呢,你为什么不怕了?

生:因为我有了进步,相信自己会越拉越好。

师:有进步所以不怕了,这也是因为有了自信。谁接下去说。

生: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师:你这样站着练那么久,不感觉累吗?

生:我不感觉累,有了老人的鼓励,累也是快乐的。

生:我已经把练琴当作了快乐的事,所以不感觉累,

师:你已经全身心融入了练琴当中,所以才不感觉累,是吗?你呢,也不感到累吗?

生:我感到累,但只有不怕累才能练好琴。

师:是啊,只有付出艰辛才有——(生齐:收获)。你呢?

生:我也感到累,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父亲和妹妹对我的看法。我不是音乐白痴,我能练好琴。

师:有动力了,也就不怕累了。接下去说。

生: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偷偷地练琴,现在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师:你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地演奏,她可是个聋子,听不到你的琴声呀?

生:虽然她是聋子,但她天天陪着我练琴,鼓励我练琴,我不能辜负老人的期望。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你呢,你为什么要尽心尽力为老人演奏?

生:老人的耳朵虽然听不见,但她能用心感受我的琴声。

师:我知道,你和老人是用音乐在交流,用心灵在交流。你还当她是聋子吗?

生:不会。

师:上节课有位同学提出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常常忘记那老人是聋子,现在明白了吗?(生点头)

生: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现在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你觉得老人前后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是在鼓励我,现在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想一定是我的琴技有进步,她才这么说的。

生:以前我拉得那么难听,老人为了增强我的自信才说不错,现在我的琴声可能真的让她享受到快乐。

师:是啊,老人不仅因为你的琴声使她享受到快乐,更因为你的进步使她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生: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师:以前你看到过老人这样的动作吗?

生:以前我的琴声很难听,像是锯床腿,没法打节奏,老人平静地望着我,给我鼓励。

师:老人现在为什么有这样的动作?你来说。

生:现在我的琴拉得越来越好了,曲子有节奏感了,所以老人会有这个动作。

生:现在我琴越拉越好,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已经沉醉在我的琴声中了。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没有发现,“我”已经完全变了,变得怎么样了?

生:我变得更加自信了。

师:心理变了。

生:我练琴更加刻苦了。

师:态度变了。

生:我的琴艺提高了。

师:我心理和态度上的变化,带来了琴技的提高。请大家齐读这一节,再品味一下我的这种变化。

生:齐读第8节。

《唯一的听众》课堂教学实录 篇4

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真正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以生为本,因学而教的理念 陈翠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这一课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该课例较为巧妙地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水乳交融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这已是今天最后一节课了,上了一天的课累不累 这节课你想怎么坐就怎么坐,舒服就行,听明白了吗

……

(哨声响起,师生问好。)

师:看到你们那一张张活泼的笑脸,陈老师非常高兴。今天啊,有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有这么多的听众在关注,关心我们,这是一件非常难得,幸福的事。要知道,曾经有一个演奏家,在最初的时候,他只有——

生:唯一的听众!

师:来,咱们再把题目读一遍,把"唯一"这个词读好。(生齐读,强调了"唯一")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最佳的方法是要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本课从听课导入,引入到演奏中的听众,简洁自然,别出心裁。

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来,让我们一睹为快,打开文章。

这么着吧,刚开始上课,咱们班的同学先在老师们面前露一手,喜欢读第一段的同学站起来就读。

(生雀跃,纷纷站起就读。)

师(笑吟吟):请坐。虽然陈老师数学并不好,但我数了一下,起码有三分之二的同学站起来读书,你瞧,才刚上课,就这样踊跃,真了不起!(装作略为腼腆)陈老师也想露上那么一手,给不给这个机会我

生(大笑):给!

(音乐响起,师动情地读第二段,第二段较长,较难理解,师的范读将"林中奇遇"的情节再现。)

师(读完后瞪着眼示意):来点掌声啊!

(生哄然大笑后赶紧鼓掌。)

师:接下来的几段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可以默读,自由读,找伙伴合作读等等都可以。

(生以各种形式读文,许多同学转过身去跟几个小伙伴一块儿读得特别起劲,有几个同学甚至离开座位到好朋友那儿读。)

师:都读完了吗 (许多学生打算表达,跃跃欲试。)

师:别急,好文章不厌百回读,咱们再浏览一遍文章,在你有所感悟的地方写上旁注,这样你的收获会更大。

(整个课堂静思默想,许多学生拿起笔圈点勾画……)

教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熟悉教材,为下一步的探究感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的方式一改流行的单调的学生自由读为灵活多样而行之有效的多种方式读,既有自主地站起来读,又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既有如痴如醉的琅琅而读,又有静心投入的细细默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声情并茂的配乐范读,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大有裨益。

师:同学们的学习习惯非常好,来,想说点什么

生:请同学们跟我看到第五段,"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知道了"聋"字打上双引号是为了说明这位老人不是真聋,而是对小伙子的善意的帮助。

师:嘿,刚读过两遍文章,你瞧这个同学读得多细啊,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注意到了,收获真不少。

生:我从第二段知道了,"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知道这是老教授在鼓励我,不要放弃拉小提琴,让我坚持下去。

师:你体会得多好啊,请你用上"鼓励"的语气把这个句子读得更好。

(生读得比前次要好,特别强调了"真不错"这个地方。)

生:我读懂了这里"终于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妹妹大吃一惊。"我从这一句以及刚才那位同学读的那句话联系起来知道了,正是因为老教授的鼓励,我才弹得这么好。

师:我真佩服这两位同学,他们把文章最主要的内容都抓出来了,很会读书。

生:我发现文中还有一处也提到了"聋子",在第四段"你竟说她是聋子!"从"竟"字我体会到老教授并不是真的聋子,而是打算装聋来帮助小伙子鼓起勇气。

师:抓住一个"竟"就弄明白了老教授的秘密,你真不简单。

生:我还从第三段发现"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知道了这位老教授很欣赏这位小伙子,说他的琴弹得很好。

师:我发现同学们很会读文章,两位同学都明白了老教授的用意,是通过鼓励,欣赏来为小伙子树立信心。这些都是同学们读书的成果,请你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兴奋地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鼓励 欣赏。)

学生的自主表达完全是在与文本对话之后的有感而发。教师鼓励,赞赏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学生的心门似春的柴扉轻轻洞开。在这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中,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体验。

师:看来大家对老教授都很感兴趣,(出示媒体)这些是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来,我们细细读读,看看你还体会到什么 谁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把你刚才所有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生(富含感情地读):"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师:谁会拒绝你的要求呢 对于我这音乐白痴,竟有人想当我的听众!谢谢你,很荣幸!

(师感激地与生握手,众笑。)

师:谁还想当老教授

生:(摇头晃脑读)"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喜滋滋地对众人):听出来了吗 老教授在——

众生(抢着说):夸你,鼓励你呢。

生(绘声绘色读):"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师:老教授啊,你可是有名望的音乐家啊,你怎么能撒谎呢

生:我故意说自己聋,是想让小伙子能留下来拉琴,不要灰心。

师:非常善良的老人。

生:我补充一点,老教授在林子里听到作者并不动听的琴声,并听到他在诅咒自己的白痴,他想帮助他,让他没有什么顾虑去拉琴,不要放弃。

生:我还从"我摇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知道了作者很沮丧,老教授了解到他的想法想激励他。

师(高兴地):看来同学们十分理解老教授的作法。来,让我们再以"鼓励,关爱,欣赏"的语气一起来读读老教授的话。

(生富含感情地读。)

在初步感悟语言,体味情感的基础上,对重点句子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赏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悟情,以读体意,这是教者灵活处理教材,娴熟地驾驭课堂的一大特色。朗读不但要有时间保证,更要有明确的要求与指导。不论提出何种要求,采用何种指导方法,有一点总是应该强调的,那就是要让学生读得投入,读出味道。陈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无疑是让人印象深刻的。

师:确实如此,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这唯一的听众在小伙子的音乐的成长道路上起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回顾作者整个心路历程,你还会有更多的体会与发现。

(学生静思默想。)

生:请同学们跟我看到第二段,"虽然这里没有父亲与妹妹的评论,但是我…(☆)…"我发现作者在遇到老教授之前是那样的懊恼。

生:我想补充刚才那个同学的发言,我从刚才那个句子里发现小伙子把自己拉的琴声称为锯桌腿,这说明他也同意了父亲和妹妹的评论,他对自己感到沮丧,灰心。

师:你真会读书,来,到黑板上把"懊恼,沮丧,灰心"写出来。

生:请同学们看到第二段倒数第二句"如果她的耳朵不聋,一定早就捂着耳朵逃掉了。"我发现小伙子对自己非常失望,对自己评价很低。

生:我从"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知道作者不想别人知道自己去拉琴,他很自卑。

师:是啊,曾经这位小伙子对自己是那样的灰心,可是在老教授的鼓励,欣赏,帮助下,他又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我从"我暗暗有几分兴奋"知道老教授的鼓励很有作用,作者鼓起了勇气。

生:"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我发现作者很高兴,因为第一次有人赞赏他。

生:"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我感受到小伙子开始有了自信,因为老教授不但表扬了他,还愿意做他的听众。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瞧,这是描写作者心路历程中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句子,来,将你们刚才所有的感悟都融入读中来吧。——出示媒体(请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突破重点后,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来学习文本,揣摩情理;抓住反映"我"心路历程的两个句子研读,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与深刻性。

男生:读了后我发现作者用两个"一定"强调了"我"内心的沮丧,灰心,写得很生动。

女生:我知道"我"在老教授的鼓励,欣赏下奏出了"真正","美妙"的音乐,两个"充满",写了作者的自信与快乐。

生:我还联系到文章第四段的一句话知道作者成功了,"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生:我也想说这一点,你想啊,妹妹是专修音乐的,她也"大吃一惊",说明小伙子的进步真的很大,可以说是成功了。

师:对,这就是(指板书)——

生(大声说):自信的力量,鼓励的力量。

生:我还想说——

师(笑):想说就说个够吧!

生:我从家人听了"我"拉琴后"难以置信"这个词知道我的进步很大,说明老教授的帮助真的非常重要,而且我在鼓励下鼓足了劲头,发奋练琴。

师:对,有了鼓励,自信还不行,还要付诸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生:我从"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知道作者当时肯定被震撼了,他可能在想……老教授真……(沉吟,不知用什么词。)

生:我来说,老教授为了帮助小伙子真是"用心良苦"啊!

(众笑)

师:是啊,我发现这位老人不但是一位音乐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生:我对比屏幕的这两句话,觉得作者的心情前后有着天壤之别,这全靠老教授的"鼓励,欣赏".

师:同学们真棒,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来,让我们将最后一段读读,一起来分享作者成功的快乐,感受他对老人那份无言的感激。

(生深情地读。)

师:还想读是吧。这样吧,(对前排的一个小男生)你来推荐一下咱们班读得最好的几个同学读一读好吗 有没有你佩服的。

(生张目四顾一下子说不上。)

师(笑):读得最好的该不是你吧,好,老师算上你一个。

另一生(抢着说):我来推荐,周蕴诗,何培瑜。

师(幽默地)要不要也算上你一个。

生(急了):不要。

(众大笑。)

(音乐缓缓流淌,学生读得更投入了。)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我"的心路历程,体会"我"在老教授的鼓励,赏识之下的变化很巧妙,很有艺术性,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而自然地结合了起来。课堂上,老师用真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用挚爱点燃孩子们的思维火花,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心灵的自由,课堂是和谐的,是焕发生命活力的。

师(回顾板书):同学们,一个人的成功,既离不开别人的鼓励,欣赏,也离不开自信,努力。只有在爱的土壤里,只有在汗水的浇灌下,人生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来,这是老师在读文后的一些感悟。请同学们拿起笔吧,将你们的感悟写成一句格言!来,咱们也来当一回作家。

(生纷纷提笔……)

生:鼓励是人生最美丽的礼物!

……

(哨声响起。)

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写"鼓励,自信"方面的格言,这不失为本课的一处精妙设计:既让学生自主对课堂进行小结,更让学生在深刻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后水到渠成地外化表达,升华,同时也体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总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本课例以"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串起了读,品, 悟,说,写的心智活动,教师富含激励,赞赏的语言,将文本中的因激励,赞赏而走向成功的故事演绎得异彩纷呈;将40分钟的课堂演绎得个性飞扬。

一,这是一节"生本"的课

整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学而教。课堂中,教师几乎没提什么理解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真正体现生本的理念,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读"方面,让学生自主读,自由读,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效果。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美读,赏读后,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

二,这是一节"生动"的课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本节课上,教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

情感熏陶,自主感悟,自由表达"的语文学科个性。教师以饱满的情绪,热情洋溢的鼓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谈得津津有味。教学中,适度适时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运用,美妙的音乐也为课堂增色不少。教师活化教材,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使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三,这是一节"生态"的课

"生态"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本节课上,"生态"性体现在多方面:

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课堂上,教师除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外,在关键处点拨,问题之间过渡,重点之处强调,思路阻塞处沟通。如引导对老教授的语言的品析;对"我"心理活动变化的体会等。

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课堂中,师与生,生与生互相欣赏,真挚的情感始终在课堂间自然流淌。整节课笑声贯穿始终,老师语言幽默,亲切,如

"谁还想当老教授 你这老教授怎么撒谎了 " "咱们握握手!"学生乐了,思维也就活了。

读,悟,议,写的同构共建:整节课,学生读书,感悟,议论,表达与结尾处的写格言,浑然一体,处理得张弛有度,舒卷自如,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结构,又感悟到了道理,提高了认识。

四,这是一节"生成"的课

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教师没有预设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机依据学生的学路来推进。这样,课堂教学就显得自由,自如,自在,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你读懂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 "开放的话题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习得,"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前一个同学的发言……"等等,都是自然生成的。

本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1,应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引导学生感悟内容,体验情感的同时,应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训练。对重点词要扣,要品,使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2,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始终给予欣赏,鼓励,这很好,但让学生之间评价就少了,应将评价权适度地让学生行使。

3,应重视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课堂有前松后紧之感,对感悟"心路"纠缠太久,而让学生写格言谈格言安排时间太少,仅一位学生在匆忙地谈自己的格言。

当然,瑕不掩瑜,何况至今还没有任何一节课是十全十美的。陈老师的《唯一的听众》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希望她的课拥有越来越多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 篇5

以下我从课堂教学情况和自身原因两个方面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就课堂教学情况而言,我重点地思考了三点:

一、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

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教案中,我还设计第五个环节,就是书写指导,但在课堂上我还来不及实施这个环节。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糜老师帮我计算了一下时间,总共花了十分钟的时间。之后是学生读词、还有问学生问题的时候,都显得在时间衔接上不够紧凑,存在一些脱节的问题。这些应该把握好时间的地方,我应该在下次引导好学生,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从而让整个课堂显示出一种精神抖擞的气氛。

二、目标意识不够强烈

很惭愧,一个教了七八年语文的教师还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概述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往仅会认真地参考教参中的教学过程,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给于的关注偏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也是过多的把时间花在了过程的设计上,对整体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充分全面的思考。上完课之后,特别是听了老师的评课之后,才真正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当一个环节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环节便沦落为只是老师的一种修饰,而学生只能是吃力地配合老师的演出。这怎么能够是一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呢?而又怎能是一堂好课呢?所以,一堂课设计的好与坏以及学生上课情绪的调节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一个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的。

三、发展观念不够明确

刚才说了目标重要性,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确定的目标太低,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意识。我潜意识中还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级只要会读词,读通课文的要求上。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远远是不够的。三年级学生还更需要的是培养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却一直都担心学生答不上来,从而没有设定专门为培养概括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环节。大家说得对,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这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所以,通过这个课我认识到,定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准确目标,要努力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目标。

我再仔细地反省了一下,我会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最后是我自己还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的位置上,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在座的听课老师能让我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所在,是我今后进步的前提。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师在以后能给我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