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八则》教案范例(优秀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八则》教案范例(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论语八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3)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
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权贵子弟。《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
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论语教案 篇2
导入:(成语)
同学们在小学的课程里,学了多少成语?你还记得它们的含义吗?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请学生说几个成语,并解释意思,进行点评)
板书引出新成语,询问同学们对这些成语意思的掌握。接着一个个为大家解释意思,最后讲明每个成语的出处,引出《论语》一书的介绍。
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任重道远
(论语泰伯篇)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述而篇)【原文解释】: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论语》十则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询问大家对孔子和《论语》有多少了解。
一。介绍孔子、《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名列于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我国古代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孔子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现存《论语》20篇,这些篇章分别是: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20个篇目里共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体式包括语录体、对话体和叙事体。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初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把握文意,圈出疑难之处。(请学生注音)
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诲女(rǔ)知之乎 是知(zhì)也
三。听录音朗读,注意停顿、语速语调,录音读完之后尝试着用铅笔划出需要停顿的地方。【写板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板书完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把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斜线画出来,并进行点评,最后班级齐读(省)。
五。在板书基础上进行文章内容讲解。
(分小组合作,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
翻译
第一则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害。”
第五则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文言代词
吾――人称代词“我”
女(汝)――人称代词“你”
通假字
说――悦
女――汝
知――智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把。
今义:表示许可。
是知也
古义: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
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是知也
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故”指旧知识,“新”指新知识)
(2)传不习乎 ( 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
学习探究:
分成四个小组,组内组织讨论。
要求学生分别从1到5则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则,最后组
内派出一名代表发言,谈谈喜欢原因是什么,以及有怎样的启发。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
2、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书中《论语》前五则,下节课抽查。
2、掌握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多音字以及古今异义字词等。
3、熟读后五则内容,找出文中成语或者名言警句。
论语八则教案 篇3
教学简说: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习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
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
学情预估:
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与“走进儒家传统文化”相比,“走进孔子”“走进《论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搜索与分析。
说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本节课学深学透的基础,同时随阅读量的增加,疑点会呈波浪式出现,有些问题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点则会呈现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景。我们正是抓住这点点滴滴的疑,从而展开探究。
二、文本导读质疑
任务:依话题为导向,结合文本交流汇报资料,从而使资源共享达到最优化,依此激趣导课
活动:话题预设“遨游儒家传统文化”、“感悟传统经典”“我心中的孔子”“我与孔子的心灵对白”“走进《论语》”……依小组为单位,依据搜集资料的实际选择言之有物的话题,结合文本具体信息完成初读学习的生疑、质疑,进而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铺垫!
学情预估:
初一的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可能不很主动,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题,这需要教师既要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又要进行方向性极强的指导。
说明:
关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与创新是文言学习的主旨所在,依据资料生疑、质疑,进而围绕文本展开讨论,走进文本,深入探究。(重点参读南怀瑾《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读赏析
任务:圈点文言重点字词,训练句读,分类商译文本内涵
活动:
1、抄读文本,删除标点,训练句读,自主探究
2、圈点字词,商译(商讨、翻译)文本,分类整理
3、交流异议,反复诵读
4、《论语》成语、格言、警句集锦
学情预估: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词义的演变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的解决产生障碍,诸如“说”同“悦”;“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这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正确诠释!同时,在进行句读训练时,注重语法,商译文本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说明:
句读训练是文言学习的最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商译与诵读做好了铺垫。而商译与诵读的过程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探究研读。由文本归纳总结成语、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学活用文言文的标志,更容易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四、交流感悟,强化体验,自省笃行(实践)
任务:沉浸文言经典体验感悟实践
活动:
1、诵读感受,体验经典
2、交流感悟,结合所搜集资料,整体感悟孔子思想及《论语》
3、归纳大家的想法,进行类的升华
4、参照文本,强化自我体验,实践真知
学情预估:关注学生的是实际情感体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内化文本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和人文素养。交流这个环节是最具开放性的,学生依据《〈论语〉十则》的文本信息,加之补充读物和所搜集资料,从而学生会更有可言之的话题,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学在这里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民主与开放,也更具有人文关怀,因为我们始终在关注着学生。
《论语》的教案 篇4
知识和能力:
学会四个生字,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
过程和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像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
查阅资料:
孔子的有关资料
第1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过《论语》一则,你们还记得《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
这就是孔子。(出示孔子图片)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孔子又要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27、《论语》二则。
二、学习课文:
(一)小声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
教师检查字音,出示全文:
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注意指导句子间的停顿。
(二)引导学习、理解课文的意思。
1、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
教师出示自学:1、运用看注释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句子中字或词的意思。如果你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画下来。2、提示: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小组汇报:把你的问题提出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的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等一会儿再向全班同学询问。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1、说说你们小组读懂了什么?交流时一人说,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他说完后提出来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提出来全班交流。
2、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故:你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字典中还可以解释为:老的、旧的、过去的。想一想:以前认识的人、老朋友我们可以称为什么?(“故人”),你还能用这个意思组个词吗?(故事、故书、故宫……)板书:故
从书上找找与“故”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新)板书:新
或从书上找找与“新”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故)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添加板书:温故知新
(四)读文,想一想,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和同学讨论讨论。
三、练习背一背。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其它论语吗?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把论语改写成,学生能够基本理解论语的意思。
《论语》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论语八则教案 篇6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
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
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