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激趣导入。
1听——《小雨沙沙》,
2、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片春意昂然的景象,这勃勃生机可离不开沙沙的春雨。
2、春雨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人)
4、听得出来,你们都很喜欢春雨。是呀,春雨绵绵,洒落大地,点开了花朵,染绿了小草;春雨绵绵,落入田野,滋润着庄稼,唤醒了青蛙。春雨就像一位魔术师,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边说边贴小花小草)
5、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这样一首诗——板书课题:春雨
6、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指名回答)预习得真充分!你们都是知识渊博的小博士!是啊,杜甫,有“诗圣”之称,与“诗仙”李白齐名。
7、今天,就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感受一下那场——指课题《春雨》。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打开书,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生自读古诗)
2、(ppt出示古诗带拼)指名4人读,一人读一句。
3、� 2个人(边说边画;齐读一遍;同音异形“生、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样子不同,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生,发生的生,声,声音的声”。)
3、词语读得好,诗句能读好么?一人读一句,小火车谁来开?小火车接着开!再来一列。(3列)
4、 (ppt出示古诗 去拼)这样会读么?一起来。(指名2人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字正腔圆!诗,会读了,那么诗意了解么?理解诗意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这句诗的意思差不多就出来了!看!(请一人读)
(ppt出示:知:知道。 当:正当,就在。 乃:就。 潜,悄悄地。 润,滋润。)
2、把字义带入诗句中理解诗意,同桌讨论一下。现在,谁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第一句,谁来试试?
a.指名4人说,一人一句,若遇到困难老师直接帮助。
b.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请一生完整称述诗歌大意,理解大意即可,不可过多纠结。)】看来你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大意了。
(好雨是知道季节的,正当春天来临它就下起来了。它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四、品味古诗,体会雨之“好”。
1、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春雨?
2、在诗人杜甫眼中,这也是一场——好雨。(贴板书:好)
3、那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让我们走近它,细细体验一番吧。
4、(出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谁来读?(1人)
5、 这雨,究竟好在哪里呢?(随机贴“知、乃”)
6、谁来读?
(预设:好雨知时节——“真是聪明的小雨!”“你读得太美了!”“多么善解人意的小雨呀!”当春乃发生——“这小雨来得可真及时!”“小雨小雨,你真好!一到春天就来到!”
7一起来读读吧。
8、多么善解人意的及时雨呀!可是,小雨,小雨,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呢?(出示:随风潜入夜,)指名回答。
9、你是夜里来的?你为什么要夜里来呀?多么善解人意的小雨,请你读。(指名读)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你怎么一点声音都没有啊?
10、有个字泄漏了你的踪迹呢,这个字就是——?(黑板贴“潜”)
11、谁来读读这句诗?(预设:‘我听出来了,小雨点来的时候是踮着脚尖儿的,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你的到来真是静悄悄的。”“这是一个多么宁静的夜晚呀!”“读得真美!”)
12、(ppt出示:润物细无声)天亮了,春雨姐姐悄无声息地走了。瞧瞧,(小草)我被雨水洗得多么干净啊,我的小绿芽都长出来了呢!小雨小雨,谢谢你!(走到学生面前,进行对话互动2-3人)(贴雨点、蚯蚓)
13、春雨的到来还滋润了谁?(指名说,随机读。)
14、小雨,面对大家的感谢,你想说什么呀?请你读!(润物细无声。)
16、此时此刻,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一同感受春雨的美好。(配乐齐读。)
五、拓展下半首古诗。
1、(音乐未停)其实,杜甫的原诗有八句,诗名叫《春夜喜雨》(ppt全诗一齐出示,师读),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读一读。
语文六年级教案 篇2
一、预设目标
1、能够正确书写“费、商、垃、圾、秀、忆、瞬、养、忠”等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满怀期待、一瞬间、噙满泪水、熬夜“等词语的意思。
2、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妈妈写的那段话。
3、体会到妈妈无私的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意
难点:体会到妈妈无私的爱
三、教学用具
幻灯片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设目标
1、能够正确书写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预设教学过程
1、揭题
1)师:来猜一猜,老师手中的这包咖啡是怎么来的?
预设:是买来的,是捡来的,是别人送的……
师:这包咖啡啊,是老师去超市购物时,促销人员送给老师品尝的。
师:谁来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免缴费用,不收费),你享受过的待遇吗?
2、初读课文
1)预习过的同学一定知道,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一则关于“”的故事,让我们翻开
课本,再来读一读这课文,注意思考:这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在读课文时,请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商店 购物 垃圾 优秀
(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词语)让学生齐读词语,提问:� 预设:妈妈真伟大,“我”太不应该了……
3、再读课文
1)对于这课文,同学们都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
2)提问:课文中有两位主人公,一位妈妈,一位儿子,在文中他们是怎么进行交流的?
(利用账单进行交流,一共有两份账单,一份是妈妈的,一份是儿子的)
3)提问:这两份账单有何不同?(一份是明码标价的,一份是的。)我们现在就以四人小组的形式来研究妈妈的账单,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1)妈妈的账单中提到了几个?你对其中的哪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理解?2)妈妈在收到这份账单时,写这份账单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4)小组讨论研究
5)全班交流
预设:妈妈怀我们的时候,行动不便,很辛苦……
我们生病时妈妈抱着我去看医生,紧张极了……
(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想象其中一个或几个的画面)
6)我们说最让人感动的是妈妈的那份账单,那几个不仅让我们感到了妈妈对子女多年来辛苦的付出,更让我们觉得母亲的爱是那样的厚重和无私。让我们把感情融入到朗读中,深情地读好每一句话。(指导朗读)
7)把你最喜欢的妈妈的一句话背下来,背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让他给你作个。
4 、三读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大声朗读,解决生字。弈诲鸿鹄弗援缴矣
三、小组互读,注意停顿。
四、指名朗读,纠正停顿。
五、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意思。(提示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判定词语在文中的解释)弈:下棋通:全诲:教鸿鹄:大雁援:缴:俱:弗:不若:如是:他然:这样
六、请同学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七、全班齐读,注意语气,感情。
八、争取背诵全文。
九、作业:背诵全文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比赛,看那一组背诵的好!(评分)
二、主要词语意思掌握比赛。
三、整体感知:文章里两个跟奕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四、交流探究:“惟奕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老师的教诲?学习了本文,�
2.理清习作思路,指导写具体。
激发兴趣,指导选材。理清习作思路,指导写具体。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揭示作文题目,审题。
想想题目每个词的意思,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体裁:记事。题眼:趣,限定事情必须有趣,以主要篇幅写“趣”。童年,指“我”以前经历的事。)
2.学习课文,激发兴趣,指导选材。
(1)什么样的事可以算作“趣事”?(联系“习作提示”和“参考题目”。)
(2)“提示”例举的'事你经历过吗?简要地述说过程,好笑在什么地方?(鼓励交流。教师随机介绍几则趣事。)
(3)除厂蠢事、傻事、出洋相、闹笑话的事,还有哪些事也属于趣事范围?(鼓励拓展思路,如捉迷藏、捉蟹、粘知了。)
(4)小结:有趣的事指吸引自己、引起冲动并努力去做的,富有趣味的事。一般说来,好事、有意义的事不在题目要求范围内。
3.再学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1)我们写“趣事”是为了表达什么?(童年是欢乐的,有趣的。)还有什么要求?(叙述要真实、具体。)
(!)小结:不能胡编乱造,道听途说。也不能故意夸大,违背常情常理。恶作剧的事不能写。
4.学习“参考片断”,指导写具体。
(1)简要述说《酒醉小麻雀》是怎么一回事。
(2)你觉得哪些情节写出了“趣”‘(酒醉麻雀的办法有趣,别出心裁;麻雀争啄米的情节有趣;醉酒后的麻雀样子有趣;活捉醉酒麻雀有趣。)
(3)小结写具体方法:紧扣“趣”字,着力写好有趣的、令人发笑的情节,写出自己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及当时的心情。写出“童趣”。
5.习作。(提示可以以童年趣事命题,也可以另拟题目。)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三位名人是怎样争画的,从中感悟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从三个人争画中,你觉得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三个人之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谁和谁争画?他们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画的结果如何?)
2.简单交流上述问题。
二、学前准备
根据自己了解的材料,讲一讲对毛泽东、齐白石和郭沫若的了解。为读懂课文做一个铺垫。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谁和谁争画?课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尽量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感悟。
3.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讨论时与同学、老师研究。
四、再读课文
1.思考:三人争画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组织学生讨论,解疑。达到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五、小结
1.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老师小结:从毛泽东、郭沫若、齐白石争画这篇文章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三位大家的知识渊博,才思敏捷,不愧当代的伟大人物。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到理解。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诵读。
六、作业
摘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6
(教学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导入课题
1、一首乐曲,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了知音,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不仅音乐艺术如此,绘画艺术也同样能震撼人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绘画作品。课件依次出示四幅著名画作(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为戴嵩画的《斗牛图》,顺势导入课题。
2、介绍背景: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尤其这幅《斗牛图》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因为这幅图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吧。(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
蜀轴囊曝搐婢拊掌
(3)指名朗读,正音。
(4)齐读全文。
2、指导课文,明确节奏。
(1)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2)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学生试读,熟悉节奏。
4、自由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三、自学质疑,理解文意
1、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课件出示:
(1)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2)用“△”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预设一: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理解“轴”在不同语境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理解“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预设三: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相机理解“奴、婢”的意思。
2、整体感知,梳理脉络。相机指导会写字“曝”的书写。
四、入情入境,精读课文
1、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
课件出示:
自由读课文,用“_____”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画出写小牧童的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
2、学生汇报,交流分享。
预设一: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尤、锦囊玉轴,自随”,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预设三:处士笑而然之。
(1)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写“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现。
(2)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言。
3、朗读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读出趣味。
五、变换角色,练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
2、讲讲“我”的故事。
课件出示:
①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②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
③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讲“我”的故事。
(2)指名讲故事,评价交流。
课件出示:
合理想象角色转换形象表达
六、回顾细节,品读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课件出示: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课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七、再读课文,明白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艺术再美也是来源于生活。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7
1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
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
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⑶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全册教案 篇8
一、班况分析:
本班学生40人,男生19人。语文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有:秦瑞雪、柯余婷、付莹莹、陈军等,后20%的学生有:蒋玲玉、王杰、袁海敏等。大部分学生需继续加强双基的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由于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不够,阅读面不够广泛,因此将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力争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
二、全册教材分析:
1、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全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作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凭借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整册教材的重、难点:
1、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
3、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注意读中有悟,重视独特感受。
4、习作训练既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切实培养学生写文尤其是写记叙文的能力。
5、积累语言也是一个教学重点。本学期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谚语,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做到熟读成诵。要充分利用好我的网站(琴梦乐园教师博客)上的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积累运用的训练。
五、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组: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第二组:
1、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2、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组:
1、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第四组:
1、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
第五组:
1、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3、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4、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
第六组: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第七组:
1、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第八组: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六、作文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同学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材、组织材料、完成习作。大部分同学也养成了看作文书,做摘抄积累语言的习惯。但从习作内容看,仍存在立意不新,选材不典型,层次不清晰,表达不具体,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等不足之处。
(二)训练内容:
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记实作文主要安排在第三组、第五组、第八组,分别是“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学习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或写“一件艺术品”、“一次艺术欣赏活动”。想象作文有:第一组,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或听音响讲想象到的、感受到的;第四组,借助漫画写感受或编故事;第五组,根据材料扩写;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写故事。应用文分别安排了写演讲稿或读后感,写建议书以及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三)目标要求:
1、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
2、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关注事情发生的环境,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侧重点不同;
3、看图作文,写出理解和感受;
4、续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5、根据图片报道习作,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6、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训练重点:
1、注重激发兴趣,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2、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感受。
(五)训练措施
1、针对每次习作的训练内容及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使教师灵活教学,学生有感而发。
2、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的自由表达。
3、多写多练,从多种形式上让学生经常练笔。
4、注重习作以后的修改、交流和展示。
七、教学措施:
1、看图学文教学时要将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紧密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教学时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
3、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4、加强信息反馈,注意师生沟通。
5、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6、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多一些体验教育,为语文学习提供实践经验。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文本分析:
本文由四份阅读材料构成。材料一介绍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材料二介绍了故宫因火而遭毁坏,后又修复的过程,具体介绍了梁九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重建太和殿的工作的,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的一幅截图,向游客简单介绍了故宫,并介绍了去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方案;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材料虽然多,但是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阅读材料,因为在本单元的前两课中已经进行过类似的阅读训练,所以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故宫的建筑群非常复杂,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握故宫的整体面貌。同时,本课不仅仅是描述了故宫的建筑、布局,更体现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了解事物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感受材料一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4.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体会材料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学会从纷杂的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过渡: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去过北京的同学都参观过哪些景点?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如果有机会去那儿,又想去参观哪些景点呢?(同学们自由发言)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或想法,大家应该发现了一点,不管是去过的同学,还是没去过的同学,都提到了几处同样的景点,比如长城和故宫。今天啊,我们就去故宫看一看。
2.出示课题,师生交流准备的资料。
预设: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做准备。可以请去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说说课文中的四则材料分别讲了些什么,明确阅读任务。
预设:本文整体篇幅较长,阅读材料比较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应该对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了解。请同学们说一说,再结合课前导语提供的阅读任务,分组学习。
2.学生交流汇报,分组填写任务表。
明确:材料一:介绍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材料二:介绍太和殿被毁和重修的过程。
材料三:网页资料,简单介绍故宫以及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方案。
材料四:网站资料,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3.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阅读相关材料。
预设:因课程时间有限,而这两个阅读任务都涉及实践操作,所以此处只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可对重点字词、语段进行圈画,交流简单思路,具体操作可放在课后完成。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合作学习“材料一”
1.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在本文中,材料一篇幅最长,内容最多,信息量最大,不管是完成哪个阅读任务,材料一都是阅读的重点。下面是一份自主学习卡,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认真思考,分组交流。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②小题。
预设:如果能正确填写此图,说明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已经把握到位了;若填错,则引导学生再回看相关文字或段落,修改错误的同时也能加深印象。教师无须再逐字逐句地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了。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③小题。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④小题。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1、2自然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第3—15自然段)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第4自然段),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第5—8自然段)、中和殿(第9自然段)、保和殿(第10自然数)。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别是乾清宫(第12自然段)、交泰殿和坤宁宫(第13自然段),接着概括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第14自然段)和御花园(第15自然段)。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进行综合总括,再次突出故宫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5.师生共同解读疑难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作者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2)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还可以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
明确: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即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大殿上才会有这么多龙的造型。
预设:明确这一点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找找文中出现的其他动物的造型,若学生感兴趣,教师可简要讲解,如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它是长寿的象征,而且人 在古代,每当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又如鹤,也被看成长寿的象征,神话中� 可见,故宫的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却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找出一些语句来朗读、探讨。
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明确:这些语句的共同特点是连用四字词语。本文原是一篇针对听众的广播稿,作为广播稿,更须注意语言上的锤炼。文中连用四字词语,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显得整齐匀称,富有节奏,增强了语势,有助于表现故宫建筑的壮美、典雅。
自主学习“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快速默读后三则材料,根据提示自主完成下面的练习。
材料二:
(1)关注时间:
太和殿突然起火后,并没有立即修复,而是荒芜了( )年。
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距离清朝此次决定重建相隔了( )年。
梁九主持修复太和殿的工作,历时( )年。
(2)概括修复太和殿时遇到的困难和修复的方法。
材料三:
信息概括:
1961年,故宫被定为。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名录。
明明打算周末去参观故宫,他应该从进入故宫;参观结束后,他应从 或 离开故宫。
材料四:
画一画:
可根据材料一中的说明顺序,在故宫平面示意图上画一画,说说你的发现。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画一画,说一说。
要求:明天我们班要开一次家长会,打算在校门口摆放一块小黑板做指示牌,请你画一幅简明示意图并做口头解说,注意方位词的运用。
(2)试一试,练一练。
要求:以教室正中位置为立足点,分解说明教室内的布局与主要物件,并选择其中一处作为解说重点。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本文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巩固训练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根据阅读任务来确定阅读方法。我们也能够从文中得到非常好的写作借鉴——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介绍事物,就会介绍得清楚明白。我们更领略了故宫建筑的壮观、精美和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时间有限,故宫太博大精深,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但大家课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宫,去领会它的美。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找出文中表明故宫总特点的句子
师:我们的第三项任务是什么?
生:寻找故宫的总特点。
师:找到了吗?一起读——
生: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眼看到故宫的图片时,都发出了“哇——”的惊叹声。现在我们看了课文后,在文中找到了这个重点句,这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啊!我请同学们就在这句话旁边写上“哇——”这一批注,要的是大家明白:声音与文字是相通的。
(生做旁批。)
师:这篇文章很奇怪,要说明的是故宫博物院,可是有一段文字却写了另一处风景,请问是哪一段?写的是什么风景?
生:最后一段,写的是景山。
师:咱们来齐读最后一段,看是否离题了。
(生齐读末段。)
师:离题了吗?
生:没有啊,因为这景山是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与故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仅凭此理由就来写它,那与故宫相关的东西多着呢,要知道故宫里面有九千多间房屋啊,作者干吗不一一写来?
生:因为作者还要站在景山高处望故宫。
师:站在景山上望到的故宫是怎么样的?
生: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师:此话好像前面有过?
生:没有的。
师:话当然不是这么说的,意思还是这个意思的。
生:就是换汤不换药。
师:对,能找到吗?
生:找到了,就是第2自然段里的内容,“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相当于这里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
生:还有写故宫总特点的句子,也是这个意思。
师:是啊,所以作者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赞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现在明白了吧,最后来上这样一段,这不就是前呼——
生:后应!
师:此是其一,还有一个奥妙大家可能就看不出来了。(学生面现好奇。)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介绍故宫的时候,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变化的,能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句吗?
(生纷纷回答:“从天安门往里走”“走进午门”“进了太和门”“从保和殿出来”,等等。)
师:再来看最后一段里,作者此时的观察点是站在景山高处。如果说刚才是作者身在其中的话,那么现在是跳出其外,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故宫了。学到这里,给课文分段已呈瓜熟蒂落之势。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给课文划分层次。
(生划分层次。)
生:分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总起;第二层,是第3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具体说明;第三层,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
师:思路是对的,不过层意的概括有些笼统,说最后一段是总结也似乎不太妥当。现在我们来给每一层概括一下意思。
(生动笔。)
生:第一层介绍故宫面貌,指出它的特点。第二层具体介绍故宫,写各部分的位置、外观、内饰、功能。第三层写从景山望故宫的印象,照应开头。
赏析:说明文中常常有些中心句,或说明每段段意,或概括文章内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便技巧性地引导学生留意这样的句子,且引导学生注意前后呼应的内容。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作者观察位置及观察视角的变化,可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自然融合了许多知识点和方法的讲解,可见教师对课堂的巧妙安排。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通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