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 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3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导入----由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灌满瓶子,以及进行吹气球比赛。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的实验方法是保证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这一过程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为学生后面的推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
1、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物质条件基础。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在学生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本课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丰富材料的是十分重要。
2、把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带入课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根据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用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意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事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证,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3、领略和把握课堂层次,保证课堂的结构性。具有强烈的结构性是本课的最大特点之一,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和设计都是为满足"思维发展"这一主题而设置和存在的。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时要充分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随时精心观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活动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活动环节的层次性,推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
学情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在前面一课时,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或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存在并且具有流动性,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感知。但是要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一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4
一、教学理念
1、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科学的机会。
2、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创建科学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都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失败与教训、成功的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实验能力弱、不完全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加之“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又比较抽象,孩子的思维水平不容易提升上来。面对这一切,教师怎样搭建一个合理、科学的框架,让学生把认知点由“到处都有空气”,提升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上来呢?
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情况的基础上,在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活动中,我并没有一味的依托教材,对教材适当地增减了一些教学内容。
本课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大部分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又能流动。空气占据着我们周围的空间这一性质,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但这种概念是模糊的,未形成系统的、较深刻的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
三、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要占据空间。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发现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六、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合作探究、实验法、
八、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橡皮泥、吸管2个、瓶子、水;烧杯1个、纸巾、水槽1个
小组材料:一组:气球、塑料瓶;二组:水槽、水、乒乓球、玻璃杯三组:水槽、水、玻璃杯、纸巾;四组:塑料瓶、漏斗、橡皮泥、水;每人准备一张实验报告单
九、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一个气球并提问:谁能帮老师把这个气球吹起来?(请一个学生上来吹气球。)
师:这个气球鼓起来了,是什么让这个气球鼓起来了呢?生答。(板书:空气)
师:空气是什么样的?
生答:看不见,摸不着?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5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6
【教课目的】
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空气能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用对照实
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察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实验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优异习惯,形成尊敬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
让学生经过自己着手实验研究发现空气是占有空间的。
【教课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 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方法与手段】
合作研究、实验法、
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 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是能够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 1 个玻璃瓶、 1 个玻璃杯、 2 个注射器、 4 根吸管、纸巾 2 张、 1 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课过程】
一、空气占有空间
1.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指引学生思虑:瓶中的水为何会上涨呢?假如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涨吗?
2. 出示资料,用这些资料可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涨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 联想平常喝盒装饮料时, 有什么经验?这些资料该怎样使用?
4. 知道学生疏组实验, 提示学生注意察看并思虑: 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假如橡皮泥没有完整塞住瓶口, 水能上涨吗?是什么原由让水上涨的?假如停止吹入空气, 水还可以上涨吗?假如想让瓶中的水不停上涨,你们的方法是什么?
5. 分组实验达成后,沟通。要点解说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 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 把杯子倒扣入水中, 请学生展望: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润,为何?
2. 请各小组实验, 请学生思虑实验中要注意: 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备掉下来。
3. 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虑。
沟通实验状况: 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润,水为何不可以进入杯子里面。
思虑议论:这两个实验都说了然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
三、空气占有空间的变化
1. 出示注射器,请学生疏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 而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相同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照一下,有什么不一样。
2. 学生实验
3. 报实验中察看到的现象, 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 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一样。并请学生思虑,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试试联合图来进行解说。
4. 沟通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 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等。
6. 把这节课所认识的对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增补。
四、讲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经过今日的学习,你懂得了空气有什么的特色呀?
板书:
空气占有空间。
空气能够被压缩。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占据空间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设计,直观展示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杯、纸巾、水、吸管、气球等。
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存在及占据空间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确保每组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引入:教师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比如“为什么我们吹气球时,气球会鼓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
提出问题: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它是否占据空间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新知讲授(约15分钟)
理论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分子结构图,简要介绍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虽然看不见,但它是真实存在的物质,因此能够占据空间。
实验演示:
实验一:玻璃杯与水槽。将纸巾揉成一团,放入玻璃杯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槽中,观察纸巾是否湿透。讨论为什么纸巾保持干燥,引出空气占据玻璃杯内空间的结论。
实验二:吹气球。让学生尝试吹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气球膨胀的原因,即空气被吹入后占据了气球内部的空间。
三、学生实验(约20分钟)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上述两个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提出疑问。
小组讨论:实验结束后,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四、总结提升(约10分钟)
汇报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发现及理解,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问。
教师总结:强调空气作为物质,确实占据空间,并通过实验直观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轮胎充气、风力发电等。
五、拓展延伸(约5分钟)
提出问题:除了空气,还有哪些物质也占据空间?它们与空气在占据空间上有什么不同?
布置作业:回家后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另一种物质(如水、沙子等)也占据空间,并记录下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