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词句【优秀8篇】》
《古诗两首》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能初步理解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重难点:对七言古诗的朗读和对重点字词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说起背古诗来,老师也要向你们竖起大拇指了。但要是吟诵古诗,我们小朋友可要虚心学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代两位最著名诗人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1)拼读庐、瀑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2、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仰望)
(2)“庐山”,你熟悉吗?前面我们在哪里接触过呀?谁能再来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
(3)生交流。
(4)庐山的云雾给庐山戴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庐山的瀑布又给它增添了怎样的色彩呢?
三学习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观察幻灯片。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发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生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字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的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中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云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得精巧。好象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儿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出、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该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四指导书写
“遥”“瀑”要写得左窄右宽。
“疑”的左上方是“匕”,不是“ㄙ”。
练习用钢笔描写这首诗的生字。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以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壮美山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绝句》诗中部分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 是唐代又一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华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地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时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 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象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大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近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 舒畅欢快
窗含西岭千秋雪, 远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重点练习诗句中的部分字词的意思;
2、完成《练习与测试》;
3、复习用自己的话描绘;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两首》;
2、指名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出示图画,对照图画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
二练习巩固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含: 泊:
三扩展练习
出示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两岸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默写课文。
3、抄写词语。(课后练习三)
板书:
入诗、入境、入情
《古诗两首》词句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设计理念:树立问题的探究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以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爱动是他们的天性,老师要允许学生动一动、说一说、想一想。学生才会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会知识,也会从实践中得到创新。)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 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 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⑴ 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
⑵ 全班交流。
5、品读悟意境:
⑴ 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古诗两首》|人教版 篇3
在本次重庆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浙江的《古诗两首》犹如一朵奇葩,光彩耀人。无论是评委还是听课教师,对整个课堂设计和课堂效果都赞誉有加。本课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特撷取出来供大家细细学习揣摩。
古诗二首
执教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 王自文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
题临安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清凉 凄凉 悲凉)
南 杭州 北 汴州
秀丽 壮美
醉 泪
权贵寻欢 金兵横行
└ ┘
忧国忧民
评价:
1、课程资源的整合。把同一个时代的,情感有密切联系的两首诗同时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并补充另外的诗词。这在古诗教学中,有别于主题拓展式的处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教学流程的设计。整体的大气和局部的精致的巧妙结合。
3、诗歌特色的把握。诗歌意义的理解与重点词句意蕴的开掘和谐统一。
附: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 王自文
【教学内容】
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古诗二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理念】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文本解读】
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所作所为,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因此,如果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则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
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 】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
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对历史上曾经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自学诗意,感受诗境。
1、了解诗题。
2、根据注释,利用收集的资料,自学理解诗意。
四人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质疑,提出解释不清或不顺的词、句。
(2)交流,说说这两首诗的诗意。
(3)随机引入,展开想象。
关于《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师: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4、“暖风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吗?你能看到他们在干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说话。(游人——掌握国家命运的统治者们。想象他们穷奢极欲、沉迷酒色的无耻丑态)
5、自由练读。指名读。
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遗民泪尽胡尘里”
1、什么是“胡尘”?
2、听录音,想象:金兵的铁蹄践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诵读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充分地、饱含深情地朗读两首诗,想象:你在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将两首诗所勾勒的画面相互交织起来,形成对比。教师随机点拨,将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被南宋统治者们抛弃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当权贵族们在小小的临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断、歌舞不绝;沦陷区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骑之下苦苦挣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几乎将眼泪流干。他们还挣扎着,是因为他们的心底还有一丝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见南宋军队的旗帜在南边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
③补充陆游《示儿》。
过渡: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④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3、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满江红》
古诗两首 篇4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自由记生字。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范读。
自愿读。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词句 篇5
《草》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2个生字,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面刚刚学过的几首古诗吗?
谁能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略。)
几位同学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草》。这首诗摘选于《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前四行诗句。
出示灯片1:
草
唐 白居易
离 离/原(yuán)上/草,
一 岁(suì)/一 枯/荣。
野 火/烧/不 尽 ,
春 风/吹(chuī)/又(yòu)生。
2、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
(领读题目和作者)
这首诗有4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
(学生拼读,指明读)
二、听录音朗读课文
师:在灯片标出读法。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这首诗是写草的,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2、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
原因 原来 高原 草原 原人 ***
小结:同学们知道的不少!请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草原。
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草原。
“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3、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出示一幅“草原图”。
(指名回答)
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茂盛,一棵挨一棵。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小结: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就是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老师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指名回答)
刚才有同学说的句中都有“岁”字。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8岁是8年,1岁就是1年。
问:一年有几个季节?
春 夏 秋 冬
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
出示四季草图。
(指名说说)
小结: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绿一次,黄一次。春夏长得茂盛,秋冬就枯黄了。“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5、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完!
问:“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都冻死了,枯黄了,大火一烧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出示一幅“火烧图”。
地下的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出示一幅“草根图”。
6、学到这儿,我想同学们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谁能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
(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长出来了)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这首诗。
总结: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们觉得小草顽强吗?正因为小草的生命力很顽强,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
2、全班用赞美的语气读全诗(配乐):
分角色读:找一名学生读一、二行,女生读第三行,男生读第四行。
自由读;
会背的站起背。
3、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谁背的好,各组评出两名优胜者;参班里赛,评出“之星”和“小标兵”。
4、同学们,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请“朗诵小标兵”表演,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师:我女儿真行,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5、愿意背给奶奶听吗?
(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
现在,我当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6、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唱“小草”的歌曲。
结束语: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语境导入:
同学们,这些日子老师看到许多小朋友在操场上放风筝,不禁使我想起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喜悦的,此时你脑海中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
生吟诵古诗。
2、让我们带着春天的气息,一起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生齐读)《宿新市徐公店》。
3、释题:
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出示诗文内容。
2、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把诗读准了。
3、同桌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
4、指名读(读得怎样?)
师范读──齐读。
三、借助意象,入情入境
1、我们常说诗情画意,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真想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可又不知道该画哪些景物,怎么画?你愿意帮帮老师吗?
(愿意)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你们还得认认真真读上几遍古诗,一边读一边想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四人小组讨论画什么景物,怎么画,呆会儿我们在黑板上一起画,能做到吗?
2、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
3、集体交流:
你想画下什么,什么样的,从诗中哪儿知道的?
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画菜花,师画一朵,问:你满意吗?
黄蝶,什么颜色?为什么?
急走,你能表演一下吗?走,在古代就是跑的意思。
师:面对着这样一望无垠的油菜花,面对着急切追蝶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⑵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过渡:一心只忙着追赶蝴蝶的孩子,并没有留心周围的迷人春景,你看到了吗?你会留下什么景物?
篱落疏疏:(篱笆,什么样的篱笆?你从哪里看出来?)
一径深:组词理解:径,路径(在篱笆的旁边还有什么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小路?
树头花落,树上的花会形成浓密的树阴?
未成阴?(引导:夏天枝繁叶茂,绿树成阴,未成阴就是还没有树阴的新叶已长出来了……)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4、想把美丽的春天和活泼的孩子放在一幅画中吗?
5、齐声配乐朗读。
6、说诗意:这样的诗,这样的画,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就更精彩了!
7、春天是一幅画,春天是一首诗,春天更是一首歌。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8、我把同学们描绘的春天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歌,愿意听一听吗?
三月,是美妙的
一剪剪嫩芽的叶子
一丛丛微笑的迎春
一只只跳跃的飞雀
都是
美丽的音符
三月
是柔软的风
是细腻的雨
是含羞的花
是新绿的草
……
四、拓展延伸,创作诗文
1、学生尝试创作诗文:
其实,春天就像我们同学,相信你们的笔描绘出来的春天会更美,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试一试?也可以像杨万里那样写一首四言绝句。
2、全班交流,读诗。
【板书设计】
枯 野火烧不尽 景 美丽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荣 春风吹又生 人 可爱
【课后反思】
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赏读,不在解释词句的意思。第一首古诗首先以问题带学生入境,通过看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再在学生的自读自悟、组内讨论、全班交流中入情。朗读从读通──读懂──读美──背诵体现层次的递进性,特别是背诵这一环节,用口语交际情景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然是一举多得。
绘画是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第二则古诗意境优美,画面生动,让学生给诗配画,把古诗教学形象化生动化了。在赏读环节上设计了让学生给课件配乐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快慢、语调、情趣等有了充分的练习,学生喜欢,好。
《古诗两首》 篇6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 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 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 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 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古诗两首》词句 篇7
【多音字组词】
sù(宿舍、宿愿)
宿:xiǔ(住了一宿) 处:chǔ(处分、处世)
xiù(星宿) chù(人事处、深处)
尽:jìn(尽头、尽力、尽情)
jǐn(尽量、尽管)
【同音字组词】
未:(未来) 枯:(枯了) 店:(小店) 荣:(光荣)为:(为了) 哭:(好哭) 电:(电灯) 融:(融化)【形近字组词】
徐(徐徐、徐缓) 未(未来、未必)
除(除法、开除) 末(末日、末代)
【近义词】
树头——枝头 儿童——小孩儿、孩子
疏疏——稀稀 尽——完 岁——年
【反义词】
疏疏——密密 无处——到处
生——死 深——浅 枯——荣
【离离】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荣】干枯和茂盛。
【篱落】篱笆。
【疏疏】间隔很宽、稀疏的样子。
【径】小路。
【急走】奔跑。
【岁】年的意思。一岁:一年。
【尽】完。
【野火】荒山野地燃烧起来的火。
《古诗两首》 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一切是那么充满生机。春天在人们心中是那么地美好,在画家、诗人的眼中更是别具一格,许多诗人把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感受融入到一句句诗句中,
谁能背几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指名背诗)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句,首先我们学习第一首《江南春》。
二、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3)介绍时代背景:唐代贵族统治者大兴建寺之风,妄想借神佛保佑,长治久安,这使诗人想到了南朝统治者的覆灭,所以诗人在诗中借古讽今。
三、 初读质疑。
1、自读诗歌,扫除字音障碍。
2、根据诗句、插图,想想诗句意思。
3、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 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诗歌以哪些景物表现江南春色?
(莺啼、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景物。
师补充: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2、品读三、四句
从诗句中可以知道南朝什么很多?
师补充介绍南朝为什么有这么多寺庙。
现在这些寺庙怎么样呢?
(并不都在,有的倒塌,有的破损,飘摇于苍茫的风雨之中)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师补充: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五、精读解情
1、 有感情地朗读。
2、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眼前是一派美好春景,将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多么令人陶醉!诗人随之而来的触景生情,联想起历史上南朝兴寺而亡,而今的唐朝依然重蹈覆辙,怎不感慨横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指名背诵《江南春》,并说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春日偶成》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初读解疑
(1)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2) 解疑:
“傍”“随”“过”“川”怎么理解?
“时人不识”怎样理解?
“偷闲”是什么意思?
3、再读解意
(1) 品读一、二句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 品读三、四句
“时人”为什么“不识”?
诗人担心人们说闲话吗?为什么?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