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5篇)》
教案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
《老北京的春节》
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1、学生在原有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学9个生字并会组词。
2、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书、问别人)
3、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结:看来呀,只要我们肯动手去找,动脑去想,动口去问就能获得知识。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年的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一个热闹的场面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通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_”。
(五)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同桌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用“……要……还要……”说一句话并互相订正。
4、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教师引读第三段
师:到了腊月十九日——(生读)
5、范读第四自然段,生细细品味并做出评价。体会除夕的热闹景象。
6、男女生比读第五自然段。解决不理解的词“截然不同”并摘抄下来。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7、师生对擂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个排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读全文,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师同时板书)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气氛。
3、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八)课外作业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大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课后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小结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
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分类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写明是哪类材料,以备用。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抓“争气”,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
教师板书《一定要争气》,学生围绕题目质疑:
(谁一定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为谁争气?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
板书:什么情况下 怎么做的
二、学生通读全文,找出答案。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指名读文,纠正读音。
“鄞县”的“鄞”应读“yín”,不要读成“jǐn”。
“成绩”的“绩”应读“jì”,不要读成“jī”。
“平均”的“均”应读作“jūn”,不要读成“yún”。
可采用让学生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
2、识记字形,区别形近字。
“基”上下结构,上边是“其”,中间不要多一横,“其”的最后一笔是“捺”。
“考”下面不能多写一横。
“试”左右结构,右边千万不要多加一撇。
“厕”是半包围结构,“厂”要包住“则”,不要错写成左右结构的字。
“努”上下结构,第一笔是“撇折点”,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捺”。
“需”上下结构,“雨”字的第三笔是“横折”。
“末”字与“未”要区分开。“未”字上横稍短,“末”字上横长。
区分“震”与“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也都有“动”的意思,但用法不同。“振兴、振奋、振作”用“振”。“震惊”“震荡”“地震”同“震”。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形近字、同音字组词的方法,进行巩固练习。
末( ) 试( ) 震( )
未( ) 式( ) 振( )
厕( ) 努( ) 技( )
测( ) 怒( ) 枝( )
3、理解词义。
发愤:下决心,努力。本文指童第周下决心努力学习。
资助:用钱帮助。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
尝试:做一做,试一试。
钻研:深入地进行研究。
再三:不止一次,一次又一次,文中指童第周一次又一次地请求校长让他跟班试读。
偏僻:离城市比较远,交通不便。
震动:本文指童第周的重大成就使欧洲生物学界感到惊讶。
鄞县:浙江省一个县名。属宁波市。
四、练习读书,巩固生字,了解大意。
五、作业:
生字、字词、读熟课文、查阅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两次提到的“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2、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抓“争气”,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几次讲到“一定要争气”。边读边标画出带有“一定要争气”这个词语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一定要争气”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学生读文后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经过讨论,学生弄清文中两次“争气”的事情。
(第一次是讲童第周中学时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经过刻苦努力,仅用半年时间就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得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心里想:一定要争气。)
(第二次是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刻苦钻研,成功地完成了教授做了几年都没有成功的试验,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童第周为中国人、为祖国争了气。)
板书:基础差 成绩不好
二、抓“争气”,理解重点词句。
1、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1)通过查字典理解“[再三请求]”。
(“再三”是一而再,再而三,即多次的意思。“请求”说明是诚心诚意的。“再三请求”表现出童第周当时求学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
(2)根据本句的意思,判断、选择词义。
投影出示练习:判断句中“才”字的意思。
“才”字有三种解释:①刚刚;②仅仅,只有;③勉强。
A、第周17岁才进中学。(①)
B、均成绩才45分。(②)
C、同意让他跟班就读一个学期。(③)
在上述判断带点词的连续句中,第1句“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的“才”字是“刚刚”的意思;第2句“平均成绩才45分”的“才”是“仅仅,只有”的意思;第3句“才同意让他跟班就读一个学期”的“才”字是“勉强”的意思。
通过这样的练习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当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定相同,要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词义,即据句选义。同时,也要通过反复练习朗读,来进一步体会童第周渴望学习的坚强信念。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刻苦钻研。
(3)联系下文,理解“[发愤]”的意思。
“发愤”在字典中的意思是:自己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做。
那么,童第周是怎么发愤学习的呢?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画出童第周发愤学习的句子。
(一是“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
(二是夜里在路灯下看书,被老师发现,路灯关了,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学习。)
这两方面内容就已清楚、具体地解释、说明了“发愤”的意思。
在理解了重点词句后,再理解“一定要争气”就不难体会出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一要争气,即要有志向;二要自信,“我并不比别人笨。”;三要刻苦努力,“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
板书:再三请求 发愤学习
2、读4—5自然段,理解重点句。
(1)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手术非常难做?
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两个基本方面思考:一是联系上文,童第周的老师是欧洲一位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他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二是同学们都不敢尝试。由此看出手术的难度之大。
板书:手术难做、教授没成功 同学不敢尝试
(2)童第周是怎样做成功的?
“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
文中只用一句话讲述童第周成功的经过。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刻苦钻研;二是不怕失败;三是耐心加细心,最终以顽强的精神和熟练的技巧,使手术获得成功,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
三、抓“争气”,深化中心。
讨论:童第周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深入理解童第周为祖国争气的崇高思想境界。
首先让学生自读4、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带有“争气”一词的句子,然后想一想,童第周这次成功是在什么情况下为谁争气?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认识到全文两次提到的“争气”含义是相同的。即:一是要有志向,二是要有自信心;三是要肯努力。但是第二次争气要比第一次争气更深一步。第一次是为自己争气,不甘落在同学的后边。第二次是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争气,不让外国人讥笑我们,不甘心落在外国人的后边。
四、抓“争气”,练习朗读。
这课的朗读,应该重点放在第三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童第周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刻苦学习的精神后,应集中体会他是怎样学习的,把对童第周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如,这一段的最后童第周说的话,“一定要争气”,他是说给谁听的呢?是说给自己听的,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话,应指导读书。另外,“我并不比别人笨”这个“并”字就突出了童第周下决心,要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的坚定信心,让学生把这个坚定的语气读出来。
五、作业:
1.找出描写童第周发愤学习的词句,再抄下来。
2.预习27课。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诗人 …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全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通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深入感受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
二、教学目标
1、“落、荒”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5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享受着学校生活的快乐。花们也和你们一样有
自己的学校,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去体验他们的学习生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及简要资料,教师介绍作者。
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等五十多部诗集,曾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提出疑问。
3、自学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读音,口头给生字组词。
4、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1)课件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
荒(hung)野 口笛(dí) 罚(fá)站 放假(jià) 衣裳(shng)
教师相机点拨:
“假”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ià”,“裳”在“衣裳”中读轻声。
(2)去拼音读一读。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这些生字的。
预设:
生1:“荒、笛”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
生2:我家附近有一家店铺,名字是“霓裳”,所以我就记住“裳”的字形了。
(4)多音字练习。课件出示:选一选。假:jijià真假()暑假()假()发假()日
(5)理解“荒野”和“口笛”。出示“荒野”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情景。出示实物口笛,向学生介绍。会吹口笛的同学为大家吹一吹。
(三)再读质疑,感知大意
1、再一次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汇报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预设:花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花们的妈妈是谁?花们的老师是谁?……
3、指名读文,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交流解疑。
(1)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有不明白或有疑问的问题,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部分问题。
5、整体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说一说。
诗人以孩子的视角,想象到了:当______在天上轰响,__________落下的时候,__________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他们在______的学校里上学。雨一来,他们便______。他们的家在______。(横线上的内容依次是雷云、六月的阵雨、一群一群的花、地下、放假了、天上。)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观察示范,学写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轮读。
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
2、学生独立观察,了解生字的书写要领。
3、请同学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在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落: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要注意各部件的穿插与避让。
荒:不要在“亡”上多写一个点。
笛:下边是“由”,不是“田”。
舞:一共14笔,课件展示笔顺,指名反复书空。
4、教师示范“舞”“扬”“臂”。
5、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引导学生抓住“雷云在天上轰响”来想象画面。播放雷电交作的图片和声音,直观感受“雷云在天上轰响”。“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读到这一句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呢?
小结: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东风以人的特点。东风可以“走过荒野”,可以“吹着口笛”。这种写法多么形象生动啊!
(2)指导朗读,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第1自然段时,运用了“抓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的读书方法。我们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想象,就能和作者心意相通,仿佛看到了作者眼中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2、学生运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2、6自然段。
(1)过渡:下面我们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第2、6自然段的内容。请同学们放声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可以用笔画一画能让你看到画面或听到声音的重点词语。
(2)学生汇报第2自然段的学习成果。课件出示: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群一群”想象花很多,抓住“跳舞”“狂欢”来想象花随风摆动、特别开心的情景。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3)学生汇报第6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课件出示: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指名汇报。预设1:“簌簌地响”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树叶扇动的美妙声音,似乎是一曲美妙的音乐。
预设2:“互相碰触”让我们想象到树枝在林中互相碰撞着,似乎在欢呼、在摇摆;“拍着大手”仿佛让我们看到黑云在翻滚,仿佛听到了那隆隆的雷声,像是雷云在为花们鼓掌。
预设3:通过“冲”这个字,我仿佛看到了花很快地出来,像孩子一样着急出来。过渡: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花好看吗?
(引导学生抓住“紫的”“黄的”“白的”这几个词,看到花的五颜六色,非常鲜艳。)
指导朗读。下面请同学们用朗读的方式把这么美的画面展现出来。尤其是描写颜色的三个词,在读的时候要读得生动,语调要有高低变化。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3、学习边读边思考。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学校里学知识。但是古时候,人们把学校不叫学校,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
(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3.不懂就要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
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怎样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后来怎样?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
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
指名五个学生按1、2节;3节;4~7节;8节;9、10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
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
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
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
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
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
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
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指名读(注意语调)。
你为什么要重读“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4-8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9、10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男女生轮读句子。
齐读句子。
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二、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教具准备
有关泉水的资料
五、预习提纲
1、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搜集关于泉水的其他资料
2、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珍珠泉”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全班交流关于泉水的资料
2、板书课题:同学们介绍了那么多泉水,各有特点,令人惊叹,那么珍珠泉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读讨论,朗读体会。
1、生自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
(1)说说为什么叫珍珠泉?
(出示句子:
①“开始,水泡……消失了!”。
②“水泡闪亮……珍珠啊!”
③“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
(2)从中你知道了珍珠泉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跟同伴讨论讨论。
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体会珍珠泉水绿、探、清的特点
(4)指导朗读,读出珍珠泉水的特点,重点练习朗读2、3自然段
第2段指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形成画面“水是那样绿,绿得像……”
第3段要读出泡泡的趣和美。
(三)、练习朗读,体会感情
假如你是作者,向别人介绍珍珠泉时,语气是怎样的呢?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练习朗读,体会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赞美之情,为家乡有此泉而自豪。
(四)、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文章先介绍了珍珠泉的位置,接着重点描述了珍珠泉周围的景物,以及潭底冒出的泡泡。
(五)、布置作业:
1、在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摘抄背诵。
2、看看自己的家乡有没有这佯美好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