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说课稿 > 生物说课稿优秀9篇正文

《生物说课稿优秀9篇》

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生物说课稿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学习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绿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机物。这两节知识是连贯的,顺接起来也非常自然。内容上本节主要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里有三个演示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上分析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目标设定

依据新课标,紧扣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强化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落实动手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课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并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首先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推测: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应该能够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时我会顺着学生的思路,设置思维的障碍: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是由学生讨论交流,并上台演示实验,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我将教材中的三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分小组自学加讨论,研究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选拔学生上讲台实际操作,其他学生观察,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演示实验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实验,教师只是个引导组织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过程,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观察时要伴随思考。给学生质疑。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作为实验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讨论,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善于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长处,交流方法。在学完呼吸作用后,立即列表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让学生体会二者的分别,也让他们看到比较法简洁实用的优势。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认识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实,学法的指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设计的是利用12分种的时间来完成课后练习和伴随的习题,在这当中,有问题随时提问,讨论,交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位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教材地位:

本章教材共分三节,三节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首先从多个角度阐明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接着介绍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本节内容则是对前两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为第六章《爱护植物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4、教学重点及难点:

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5、课前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二、说教法:

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引导发现法就是教师用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未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营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人类已跨入现代文明的21世纪,新的世纪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实验探究法: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时,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3、 总结归纳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互动交流,归纳出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

4、发散思维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渠道,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设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品质。

此外,这节课还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对抽象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层层深入,练习设计突破了固有的模式,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程序

1、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首先,我创设情景,通过一曲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求知。﹝示课件﹞

正如歌中所唱,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用他母亲般的胸怀,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同时也滋润着祖国大地的绿色植被,那么同学们从这动人的旋律和美丽的图片中,能否悟出一个生物学道理呢?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诉说中,学生们感到一种震撼,一种共鸣,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唤起学生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和探究之情,并且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真正达到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双重目的。然后教师又提示学生:“长江流入东海之后,又到那里去了呢?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看下面一组数据﹝示课件)

这是一株玉米一生中所需的水量,其中……在这里教师巧妙地设置问号,对学生质疑,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很容易答出这些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了,那么要想知道植物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还必须了解叶片的结构。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要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那就是——

2、探究DIY,互动你我他

DIY是自己动手的英文缩写,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由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实验操作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首先请同学们以二人小组为单位,练习徒手切片,﹙示课件﹚制做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叶面的颜色总比叶背深?”学生带着疑问重新回到镜下世界去寻找答案,很快便发现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中叶绿体多而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中叶绿体少,同时学生也会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许多问题,诸如“秋天的落叶为什么总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清晨的露珠为什么能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枫叶到了秋天为什么会变红?水分在叶中通过什么结构被输送?”等等。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教师则给予准确提示,于是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达到了第一次高潮。(示课件)此时,教师又及时利用CAI课件出示叶片横切面的立体结构,并进行简单总结和反馈检测。

接着,教师结合刚才展示的玉米需水量图表继续质疑“植物体内近99%的水分究竟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蒸发到空气中?”引导学生将目光定格于叶片的表皮,由于临时装片中观察表皮中的保卫细胞及气孔很困难,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出示气孔的电镜下照片。关于气孔的开闭机制是本节课又一难点,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提出问题,及时点拨。如保卫细胞的形状如何?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当保卫细胞失水(吸水)时气孔怎样变化?我还设计了气孔开闭的FLASH动画,真实再现了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变化与气孔开闭的关系。那么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植物体内99%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第二个课堂活动,那就是——

3、你说我说,讨论交流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为什么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却凉爽湿润?由于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一定的准备,所以教师有意安排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同学根据课前亲手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至此,学生们对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达到第二次高潮。最后在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通过CAI课件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并请同学上台发言。CAI课件的使用,使这部分知识由抽象变直观,化静为动,打通了学生因抽象思维造成的障碍,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创编故事,拓展视野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怎样把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真正地切入主题——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呢?我要求同学们当堂创编一个小故事并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假如,你是土壤里的一滴水,请说出你经过绿色植物又回到土壤的旅游路线”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维加工,沉醉于角色之中,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播放录象﹚紧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认为这首诗有缺憾吗?不但阐明了水循环的过程,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信念。

在这幅图中,红箭头表示海洋湖泊之水的循环流动,蓝小球表示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之水。显然,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虽照样进行,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年降雨量为1950毫米,其中蒸腾水量就占了80﹪,约1570毫米。由此可见,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大大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并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一组漫画以示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家园,它不但是一座绿色的水库,而且是一座天然的氧吧,它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5、知识拓展,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热点之一,它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常言道: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环保教育及人文精神。

①结合具体事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爱护植被的情感。

这是98年的长江特大洪灾,

这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是我国从1978年开始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修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树立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彰显得淋漓尽致。

②播放精美的公益广告,唤醒学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在这里教师有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又能为节水做些什么呢?同学们踊跃发言,节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鼓励学生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学的确有所用。

③结合媒体新闻,从人和自然唇齿相依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了解世界……同时,教师将与本节课有关的网页链接于此,使意犹未尽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尽情浏览。

6、创新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请你填空,创编故事”等学生对课本知识已当堂掌握,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以两道开放性习题为载体,突破了教材的文本限制,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等科学素质,使得“课已尽而意无穷”。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选用了一首环保歌曲的歌词作为结束语,意在激励每一位同学保护森林,珍惜水源,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不再拥有清甜的山泉;如果不再拥有绿色的波澜;

如果不再拥有小鸟的歌声;人类在这世界上多么孤单。

谁愿看到洪水淹没家园;谁愿看到沙漠一望无边;

谁愿看到大海不再蔚蓝;谁愿这世界寒冷没有温暖。

我们同住一个家,同在蓝天下,

伸出你的手我的手,把所有美丽还给自然……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二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对激素的发现和激素调节的实例(一)进行说课。神经-体液-免疫是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本节内容即相对对立又与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相互联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通过神经的调节”,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会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概述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激素

描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能力目标

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情感目标

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通过阅读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接受科学的熏陶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的激素之间抗作用的结果

五、教法与学法

1、小组讨论:由学生阅读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知识。 2.模型构建:通过构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拟后,认识激素调节的过程及特点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伦敦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场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奥运热点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教材问题探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学讨论,重温经典

给学生预留时间阅读“资料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由学生分析出“假说—演绎”的四大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验证、得出结论。

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么?激素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概念,所以现在通过引入科学发展史,学生阅读不仅知道激素是什么,怎么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体其他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学的知识的熏陶,体会了科学发现中的不迷信权威,大胆探索的精神。 3、构建模型,化解难点

(1)血糖调节的引入

阅读易解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从而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线条化,在解答中学生更易抓住人体正常血糖浓度的平衡点。引入胰岛细胞,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一步得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机理。

由学生识图直接解决问题,引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衔接自然,能够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图文并茂,对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2)构建血糖平衡模型: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担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担小组内的汇报工作,这样四人之间必须协调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动。

小组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和初步了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同时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XX》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XX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XX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XX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XX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XX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XX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XX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XX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XX和有丝XX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

(1)什么是有性生殖?

(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

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XX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XX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XX自然想了解减数XX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XX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XX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XX过程与有丝XX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XX"和"等数"。"XX"即着丝点XX,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XX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XX后期与减数第二次XX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XX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XX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XX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XX时期细胞的名称。

生物说课稿 篇5

本节课是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总体讲述的是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先是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接着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最后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本节课的难点是: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

说课内容

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副图片——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分布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对前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很轻松回答出: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接着问:“那么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先让学生复述再通过课件演示,直观感受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最后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是否都被储存在了体内?”通过这个环节,不仅对前两节课进行了系统的复习,也可以以水为线索引出本节课,把本章的三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纵观全章,更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水循环的促进作用。

通过植物吸收水量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一天要吸收大量的水,再通过讨论法和实物列举法(发蔫的青菜和套有塑料袋的花卉)来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可以散失的,并加以介绍这一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接着再通过一个问题:“水分是如何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呢?”引出下一个环节——叶片的结构。

讲解叶片结构时,我先通过讲述法介绍叶片结构,再通过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和叶片下表皮结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看到这一微观世界,我又通过多媒体将这一结构进行展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讲解气孔时再简单介绍一下蒸腾作用的规律,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让瓶插的鲜花保鲜时间更久一些?仙人掌类植物的叶片为什么变成了刺状结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还可以建立生物要适应环境的观点。

通过一组植物每天蒸腾量数据的展示,让学生思考:这是不是一种对水的浪费?如果不是浪费那蒸腾作用对生物体及生物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体现了一定的合作精神。最后让学生欣赏一段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动画,这段动画把水循环的过程及植物在其中的作用巧妙生动的展示出来,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谈一下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将会怎样,借此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植被的意识。

为了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堂最后我让学生畅通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植被保护森林,并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植被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也为社会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植被、节约用水。

生物说课稿 篇6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第三章最后一节,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一是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二是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对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关点。

(二)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归纳知识,掌握知识。)

2、通过环境改变会影响生物生存、繁殖、进化的事实,让学生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目的是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理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关点。这两个过程都较复杂抽象,需要教师的高效指导,需要同学间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

二、说学情

本节是生物进化原因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探究了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知道了关于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历程等生物知识,并亲手做过了许多生物探究实验,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好本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方法

教法: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通过生动逼真的图片和有声有色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图代文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增长知识体会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生活问题,引入新课

师问:谈一谈你感冒的经历。学生说很多,当有的学生说到以前感冒用的药现在用不起作用时(师出示2问题引入新课)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本节课的学习———板书课题

2、新课自主探究活动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3——7。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片时师问:图片中的动物与它所生活的环境有怎样的关系?(适应环境是一种保护色)。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好处?生答出具有保护作用(出示8)。动物的保护色只是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还有哪些?请同学看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感悟到警戒色、拟态和释放气味等。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生举例子9—16如:毒蛇和有毒的蘑菇颜色比较鲜艳。师启发生问:那么这种颜色是适应环境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生说是,有的说不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3、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提出人是达尔文,出处是《物种起源》,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师生活动:教师要求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各自主动提出看法,进行意见交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利用图片17—19,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帮助学生理解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之后,老师出示图片20—21,指导学生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历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图片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4、总结通过学习你认为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示22—25

5、智能训练

1)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狼的凶猛、善跑、狡猾的特性的形成过程出示26

2)用农药消灭害虫,开始时,效果显著,但过一段时间后,药效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农药使这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吗?出示27—28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学会运用

6、渗透环保教育

通过对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生物生活环境的改变将会对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进化产生影响,我们人类也是生物,离不开生活环境。现在,由于人类生产和活动的原因,已经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你认为我们有必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吗?为什么?如果你认为必须保护,那该做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师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放性的回答,只要回答有理就行。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课前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

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设疑自探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围绕自探提纲,进行解疑合探,在学科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尽心,对难点进行探讨整理,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强调补充,归纳,教师利用评分榜计分,尤其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要双倍加分。经过此过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识(完成“J”、“S”型曲线及相关知识)

质疑再探:

给予学生反思时间。启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采用了学生直接质疑,全班学生争相解答,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直接解答,或引导学生课下带着兴趣探究。

运用拓展: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我结合本节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等知识内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遍题,在此环节中对及时编题,抢答者加分鼓励。

四、全课总结:

学科组长对此节课进行评价,评价出本节课的展示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及诺贝尔小组。

五、教学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尽最大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8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中: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多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边联想、边思考,从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生物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册内容共有6个单元,第二单元《遗传和变异》是在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动植物生命基本形态之后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情况,了解生物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我所说的《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教学内容是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了解遗传现象,进而发现动植物也有遗传现象。最终让学生了解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后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孩子的长相总是惟妙惟肖地像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性格、脾气,甚至动作、习惯等等也都会很像父母,这就是遗传现象。

经过三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认识,但却又会产生一些困惑。因此,让他们了解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和100多年来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十分复杂,因此我们的教学又不能讲得太深奥,千万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词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遗传现象,并能对动物和植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由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外貌、性格、头发、肤色等。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3、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照片中的几个孩子及其父母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或实物的特征, 知道人和动物的很多特征是会遗传的,对遗传的现象能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同时会查阅和搜集有关动植物的遗传资料,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愿意为遗传和变异这个科学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对遗传的现象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

遗传和变异现象虽然很普遍,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却有一定难度。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这种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推测这些自然现象,并通过课前调查对遗传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根据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授方法外,还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探究发现法: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人的遗传现象入手,发现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解遗传在不同生物中体现出的现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教学观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善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根据教学内容,将上述方法综合地、交替地使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说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适当采取了以下学法:

(1)小组讨论法:

根据小学科学探究序列安排,此时六年级学生应该以自主性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采取小组讨论法作为主要学法是完全适合的。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遗传的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想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和了解。

(2)观察法:

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结合相关活动,例如:在寻找生物间的相似处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有了理论的支撑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的目标达成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下面就谈谈本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一:

为了让学生认识人的遗传现象,教师准备了一个分组活动:让同学从家里带来爸爸妈妈的照片,看能不能在同学中找到是谁的父母。最后,由照片主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在仔细观察对照照片后,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一家到底哪里最相像?…… 除了外貌,你和父母还有那些相似之处?

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接着出示遗传定义: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活动二:

本课第二个重要的教学活动是通过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我准备了动物家庭的挂图、多媒体课件。

我先让每组学生分别观察几组动物家庭的照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师生共同交流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并能总结出动物亲代的相似点包括外形、毛色、花纹、神态、食物及生活习性等。

在这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活动三:

在了解了动物的遗传现象之后,提出探究问题: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教师出示荷花和仙人球图片,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在出示两幅豌豆地的图片,提问: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植物的遗传现象?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把想到的所有方面都一一说出来。

再出示遗传学家孟德尔研究豌豆植株的发现,主要是从植株的花、茎叶、种子等形状特征研究(板书),同时向学生介绍孟德尔先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及他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这里一定要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活动四:

最后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妈妈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课堂总结:

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遗传性使生物的物种保持相对稳定性。因为有遗传,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嫁接,才能得到更优良的品种,现在人类为了不断丰富自身的需要,培育出数不清的动植物新品种,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新品种出现。子代与亲代之间有没有差异呢?我们下节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