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整理的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做好“两个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我校语文教师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特制订《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教学模式》及推进方案。
二、基本模式:
根据我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研究整理了以下4种基本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分别为:
1、拼音教学“趣味模式”。
2、识字教学“导练模式”。
3、阅读教学“活动模式”。
4、作文辅导“说写模式”。
对这4种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我们还结合具体课文的教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案例(附后)。
三、推进方案:
1、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模式的基本框架和操作方法。特别是“操作方法”,须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说明。培训分为两级,先是对镇级学科教研组长进行培训,然后由镇级学科教研组长组织全镇的培训,要求培训到每一位任课教师。
2、活动。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来推进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如基本模式专题研讨、基本模式课堂教学比赛、基本模式教案设计、基本模式案例评比等。镇际交流活动的公开教学要成为展示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平台。
3、展示。校长室将通过整体教学展示活动推进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运用。展示活动将邀请市县级骨干教师进行公开教学,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围绕基本模式进行业务讲座,组织听课老师开展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教学沙龙。
4、提升。我们要求将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推进作为一种课题来进行研究,要做好教学日记,把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和自己的反思及时记录下来,并收集整理,最后通过对这些教学日记的分析和研究,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存在问题,从而不断修改和完善已有的模式。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并释读以下字词:栖息聆听肆意咆哮翩翩起舞乐不可支、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注意查找工具书、
②读顺文,注意声情并茂的朗读、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2、开课导语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那么,英国作家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童话《巨人和孩子》、
活动过程
1、正因活动下列加点的字该怎样读(以多媒体显示,或小黑板显示,学生提问后随时补上)
栖息聆听肆意咆哮翩翩起舞乐不可支
2、听读活动
(1)听的要求
①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花园
②你在预习时对本文的立意,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⑵读的要求ˉ
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特点基础上,为课文选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范读力求做到:音(清晰,准确,优美)的示范,情(欢快与苔闷)的感染,意(天真,稚趣〉的导引,发挥教师范读的多重隐性教育功能、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其他名人的诵读录音替代不了的、
3集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⑵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一思考、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4、交流活动
⑴关于动人的故事,花园的变化、可以以下列问题带动同学、
①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到花园去玩
②巨人为什么要筑一道围墙
③孩子们被赶走后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④巨人是怎样搞懂原先不懂得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的问题的
⑤巨人被感化后做了哪些事花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⑵关于本文的立意,可以从思考练习一入手、
习题一: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出花园后,春天不再光顾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窜下跳、而当孩子们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后,树上开满了鲜花,鸟儿们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花朵也纷纷从章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习题二:
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我真弄不懂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他也急切地盼望着天气发生变化、正是由于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是由于自己自私而带来了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去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放声欢唱,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这些变化更让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理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
教案《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教案三》,来自网!http://
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形成,使课堂出彩、)
最后以这篇童话告示了我们怎样的道理收束讨论、(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1、开课导语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这一课我们将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品析文章的语言、
2集思考交流活动
⑴关于结构切分
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并讲清理由、教师可从花园有几次春天上加以引导、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1—2段)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花园,从此花园只剩下肆虐的冬天、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用神话般的惰节,形象地写出了巨人由于自私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巨人威力再大对此也无可奈何、意在告诉读者:人们会为自私付出沉重代价、
第三部分(11—22段)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也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巨人看到由于孩子们的到来,花园里又出现了春天的景象,而大受感动,幡然醒悟: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了、……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场所、作者写得起伏有致,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巨人已经变好了,见到巨人吓得都逃走了,花园立刻又回到了冬天里、富有戏剧情节的是只有一个小男孩没有跑,这是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眼泪,没有看见走过来的巨人、接着写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由于他把孩子放到了树上,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方声欢唱、使巨人尤为感动的是,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其他孩子也不再害怕巨人,纷纷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写得真切感人、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写出了巨人的改变是那么的真诚和彻底、
⑵关于品析文章的语言
①活动形式:
教师指定范围,明确品析的角度,让学生讨论、可设计以下问题带动学生
*第2节写巨人不再花园,措辞有何特点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很有特色
*第8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文中还有哪些运用修辞的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活动引导
关于第2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十分注意语言与修辞的使用!写得形象生动而富于感情色彩、写巨人不在时的花园:青草是绿茸茸的;花朵是粉扑扑的;果实是累累的;用叠音词表现出了一种欢乐喜爱之情、表现巨人的自私,则用了祖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之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悄悄地打开前门、悄悄和轻轻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准确地写出了巨人内心对孩子充满了爱、当巨人再次看到他所喜爱的小男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急切的心情
关于第8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第八段中,写花园没有了孩子,则大量使用了拟人手法: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用以表现小鸟儿,树儿,花儿也对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满,对孩子们充满同情,是那样的爱憎分明、写雪,霜,北风,冰雹在花园里肆虐,写孩子们回到花园后,树,乌,花对孩子们的欢迎,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使用了比喻修辞:鲜花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另一个比喻是写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丽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③活动的深化
教师指定对象请学生造句,要求运用相关的辞格、话题可选择思考与练习三。
3、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阅读王尔德的其他童话,讲给同学听。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目标重难点:
习作练习及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教学时间: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及习作
(一)口语交际
1、生自由读要求,思考: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2、生自由分组交流。师提示: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奇在何处?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3、生推荐生一名参加全班交际。
4、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
5、全班评议。
(二)习作
1、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生与同桌同学交流。
4、生拟定草稿。
5、师初评:
(1)语句通顺。
(2)没有错别字。
(3)有条理,有顺序。
(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
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
7、定稿,抄习作。
二、我的发现
(一)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四)总结
三、日积月累
(一)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三)生上台表演。
(四)师生齐读,再背。
四、趣味语文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4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 …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
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4)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近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明,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写作文。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我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