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和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迁移到更大数的比较大小上来,学会改写大数。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在设计比较大数大小的过程中,先着重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通过类推的方法分步进行尝试,解决更大数的大小比较的几种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位的意义和数位的顺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比较的方法,最后引入教材情境,完成多位数大小的排列。
2.突出观察比较,掌握方法。
在设计大数的改写活动中,先用课件出示两组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以“万”或“亿”为单位计数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对比两种计数方法,观察特点,探究出改写的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43600 607003 5897100 56427800
2.比一比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出示课件)
1098○998 4378○4387
引导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引入新课。
生活中还有很多较大的数,我们不但要会读写,同时还要会对它们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数的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迁移过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大数比较的方法。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
(1)激趣引入问题。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和自治区的位置: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师:你去过这些省吗?你能比较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尝试比较。
(3)汇报比较方法。
(迁移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4)排列各省、自治区的面积。
①排列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
师:你能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吗?
学生自主排列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660000>1230000>490000
②排列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你能把情境图中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与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学生独立试做,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5)引导学生归纳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多个较大数进行比较时,可以按位数分一分,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会简便些。
2.大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信息,发现不同。
①课件出示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大约是:166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人口总数大约是:14亿人。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新课
1.计算并观察下面两组题目,找一找它们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式子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并分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都是4。
2.继续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式子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分析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商都是2。
3.教师引导总结:
强调: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二、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1.问:下面的式子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强化学生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
2.王叔叔送货从工厂到商店,一路上都是匀速行驶,下面是他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表格,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发现。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三、应用与拓展
问:给你一堆铁丝,你能用台秤测出它有多少米长吗?
1.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引导:台秤是测物体质量的,那么铁丝的长度和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小结本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 78×4—78
168
—17×4 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