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精选6篇)正文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精选6篇)》

时间: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1

【说教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要如列传》改写的,被选入10册第五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不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如果把这三个故事看成一个整体,课文的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从作品中吸收有益的启示,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借助资料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作为精读课文,自然成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载体。兼顾新课标对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语文课程的之维目标体系,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2、能力目标:

会借助资料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其中,读懂故事是重点,难点是体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课前作如下准备工作。

1、课前学生找找有关《将相和》的图书或戏曲片看一看。

2、将文中插图扫描进电脑,上课时更清楚,更直观地显示给学生。

【说教法,学法】

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指导下,我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法和教法设计的出发点,特制定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⑴ 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

⑵ 以读助讲法:在读中感悟语言。

⑶ 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立学习。

2、学法:

边读边想,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自主学习,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指导朗读重点语句

1、师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关于《将相和》的故事。

2、生思考:“将”“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3、师质疑谈话:

既有“和”,也有“不和”。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他俩闹不和的原因,并勾画相关语句。

4、生找出第16节廉颇不服气的语,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不服气的语气。

5、生互相交流:你是否同意廉颇的话?你的看法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初步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意识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因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因此,可给予学生选择学法的余地:

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谈理解,讲看法,互相补充,也可用读的方式再现自己的理解,只要有感情,听得出文字表达的内涵即可。具体操作如下:

1、生默读课文,自学后讨论,或相互朗读标划的句子;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生在文中容易找出直接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2、在此基础上渗透多角度思考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否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课文中对大臣,赵王,秦王言行的描写也可以看出来,不论学生找哪一句,都要请学生说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再进行朗读。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渗透了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又没有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观察辩论,强化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渑池之会上的秦、赵两车外交之战是谁胜了?我估计学生会持两种观点,赵国胜和秦赵打平。

2、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从文中找出理由:

学生充分找了理由之后,师总结:从秦、赵两国实力,蔺相如与秦王的地位,瑟与缶两种乐器演秦的技巧,以及渑池是秦国的地方,秦国都没占到便宜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得出赵国胜的结论。

四、在学生充分明白蔺相如与廉颇

1、一个顾全大局,一个知错就改,都具有爱国精神后,出示文中“负荆请罪”这幅插图,利用教材中略去不写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让学生思考:廉颇背着荆条来请罪,他和蔺相如会说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结合成组,演一演,并从多角度思考他们会说什么?教师则引导学生从怎样认错追悔、自愧、原谅、共谋大计等方面描述,请将有关内容表演出来。

五、回顾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学习了全文之后,请学生说说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全文第一句话与三个故 事有什么联系,完成教学目标1、解决重难点。

六、巧设结尾,延伸立体活动

教师利用课文最后一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时协办保卫赵国。”

设疑:此后赵国真的强大了吗?历史是怎样的?启发学生读课外资料,多角度想想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

【说板书】

将(廉颇) 相(蔺相如)

完璧归赵 和 不和

以上板书凸现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形象、直观地演绎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2

龙港镇第二小学 杨爱仙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三、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 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 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 “一定”说明什么?

③ 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① 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

② 什么叫“理直气壮”?

③ 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 品味“只好”、“只得”

① 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 找到并读读“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 朗读所找句子。

你们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赵王的没办法(或秦王的无可奈何)读的很好?

B、小结

① 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凭的是什么?(板书)若是“就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难怪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 齐读2-10自然段。

③ 方法小结:在完璧归赵中,我们通过对个别词语、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证明了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个故事。

(三)继续阅读(渑池会见),深入发现。

1、自学“渑池会见”,边看边思考,蔺相如还有什么可贵的品质,完成练习纸。

研究词句 研究发现

2、学生汇报

A、着重指导

□出示句子“蔺相如说:你跟我只有五步之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

②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不惜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是多大的勇气啊!谁有勇气读好这句话?

③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读一读吗?(如:怒气冲冲)

指导学生朗读

□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约赵王去渑池会见,赵王有什么顾虑?是谁“才”让他决定动身去渑池?这说明了什么?(侧面反应了蔺相如做事果断)

B、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

(估计:赵国胜;秦、赵打平。)

①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从课文中找到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教师提示: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秦王是一个大国的王,蔺相如是个小国的臣。

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是赵国胜了的结论。

C、此时,你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D、根据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给第二个故事改题目

(板书:“渑池会见”改成“渑池立功”)

(四)回归开头,了解起因

1、蔺相如在两次立功中都是与谁较量?(秦国)秦王为什么与赵国过不去呢?

2、齐读第一小节。

3、强大的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它早对自己的邻邦——赵国虎视眈眈,无论是换璧,还是渑池会面都是一种挑衅行为,想找借口吞并赵国,蔺相如在这种严峻的时刻,接受任务以自己过人的机智和胆识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从一介平民升为上卿,你说他的官该不该升?

(五)把握层次,分清因果

蔺相如的官越当越大,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经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了,那三个故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幻灯片出示:

(1)词语搭配

总 因 秦王骗璧

故事一起因 想占赵国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 秦国最强大

故事三起因 职位比廉颇高

(2)根据三个故事之间联系填空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的( ),前两个故事的( )又是第三个故事的( ),三个故事构成了( )这一有名的历史故事

(六)课外延伸,开放课堂

课外阅读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人物辩论会。

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注:让学生参与板书的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进行设计。◆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3

《将相和》教学杂谈

【山东省青岛市新世纪学校 徐学红】

〖“辩论式”学习──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时下很多专家学者都把主体性参与作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主体参与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辩论式”学习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辩论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学生学习“渑池之会”这一部分,我们就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认为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在渑池之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学生在辩论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新华小学 江忠波】

〖诌议小学语文教学入课语及应用·破题法〗

入课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和感染力较强的教学语言。

有些文章的题目即概括了全文的故事情节,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破题法导入新课,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做到对全篇课文主要内容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师直接使用这样的导入语:“将”指的是谁?“相”指的又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最后他们为什么又和?他们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说明了什么?教师导入新课以后,学生即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把握课文内容。

【湖北省仙桃市大新路小学 许先红】

〖语言训练方式举隅·语言分析〗

语文教学必需抓好语言教学这个根本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对精美典范语言的学习,感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表现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挚感情,并通过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形成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教学一篇课文要根据年级的要求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抓好几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操作训练,其语言教学训练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对某些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句群,可用语言直接分析法,在体会语感的基础上加强对情感的领悟。例如《将相和》中蔺相如的一段话:“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闹不和,就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例教学片断。

师:蔺相如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第一句是反问句,这一反问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秦王比廉颇历害,蔺相如连秦王都不怕,更不会怕廉颇。

师:既然不怕为什么又要避着廉颇,这个问题在哪一句话里得到了回答?

生:第四句“……为的是赵国的利益?”

师:有了开头和最后两句,问题都说清楚了,为什么还写中间的两句。

生:中间两句是用事实说明,为什么要避开廉将军是为着赵国的利益。

师:什么事实?

生: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怕蔺相如和廉颇。

生:再用一个假设,如果将相之间闹不和,秦国就会乘机而入。

师:这四句话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讨论后作如下图示

句①(不是怕)句 ② 句 ③ 句 ④ (是为赵国的利益)

(解释为什么不是怕而是为赵国的利益)

最后通过逻辑引读加深理解。

【湖北省恩施市来凤县实验小学 田 琼】

〖试说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合作性,围绕问题和现象,相互启发相互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先从课题入手:有和就肯定有事先的不知,再布置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不和的原因。这时各小组都积极地去组织自学讨论,然后各组长归纳小结。在全班交流时,其中一组找到的答案是:蔺相如就凭自己一张嘴而得到信任的,所以廉颇就不服气,因此产生不和。另一组补充:通过大家的讨论而得知并不是蔺相如仅仅凭一张嘴,而是他的语言里包含着胆识、才略、智慧,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样让学生合作、自主学习,从问题上去探究,不仅让语文课改掉枯燥无味的氛围,更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

因势利导 寓教于乐──《将相和》教学浅谈

江苏省通州市西亭小学 李 钰

【主导思想】

遵循单元教学重点,对本学期学习的训练重点加深理解,综合运用。这篇文章由三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组成。教学时,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显示“将相”的品质,推动全文情节发展。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课上依次出示两张挂图,当出示第一张挂图时,同学们顿时被蔺相如、秦王两个对立人物的形象吸引住,回顾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品质及足智多谋才能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正义感而敬佩蔺相如,憎恨秦王*诈的恶劣行径。出示第二张挂图时,同学们哄堂大笑,为廉颇的这一举措而笑。经指点,由表象感知转入理性辨析,悟出有错就改的崇高精神,继而推出课题《将相和》。

二、激发情趣,注重朗读

让学生分组朗读后讨论:

1、语调清新,适宜场面人物刚柔兼顾的性格特征,使听者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2、音色、音域宽而美,渲染气氛,促人深思,展示人物内心。

3、感情充沛,爱憎分明:

通过朗读,学生们对蔺相如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的中心。

三、理清条理,加深理解

教学时,让学生理清以下层次:

秦王    蔺相如       结果

设骗局 → 献璧而借故要回 → 完璧归赵

↓        ↓       ↓

用15座城换璧 战胜骗局    封上大夫

侮辱赵王 → 雪国耻 →  渑池之会

↓     ↓       ↓

鼓瑟:    记录 逼秦王 击缶:记录 封上卿

廉颇       蔺相如     结果

因其位高不服 → 让步:回避 → 负荆请罪

↓        ↓       ↓

伺机碰之:懈愤  不上朝     顾全大局 有错就改

板书设计:

将相和

(性格直率、有错就改) (勇敢机智、顾全大局 )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爱国主义

四、把握重点,进行教育

蔺相如两次与秦王斗智,秦王越有权威,越狡诈,越突出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精神品质。数次较量,屡次获胜,晋爵而不以功臣自居。知道廉颇碰之,他让步避开。廉颇得知,深感内疚,敬佩蔺相如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而登门认错,表现出廉颇性格直爽,有错就改的崇高精神。两位古人为后人做出表率,勉励我们陶冶高尚情操,使自己更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这堂课,同学们在积极地探索中,在愉悦的氛围中飞快地度过。将相的高尚品质深深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以说促读 长文短教──《将相和》教学体会

河南省灵宝市实验小学 雷茹霞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教学时,我采用了以说促读,理解课文,从而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所谓的以说促读就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种方法。

一、说人物

让学生说说本文的两过人物。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文中“将”和“相”各是什么样的人物?你是根据什么说的?

2、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在渑池会见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让秦王击缶的?

3、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4、你喜欢谁?为什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具体分析了人物性格,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说故事

让学生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讲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以及三个故事间的内部联系。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很多,结合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课文内容作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先分清每个故事各自的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再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认识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说感受

主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和廉颇勇于改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四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4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攻无不(   )             理(   )气壮               同心(   )力

无(   )之宝             战无不(   )              负(   )请罪

完(   )归赵              宁死不(   )             (   )口不提

二、按拼音写词语。

bì 关(   )和氏(   )墙(   )(   )草 (   )免(   )须 隐(   )利(   ) 奴(    )

yù 防(   )犹(   )(   )望 淋(   )监(   )富(    )(    )备  忧(    ) 名(    )

yán(   )料 房(   )边(   ) 迟(   )(   )王 (   )究 (   )热 (   )水 蜿(   )

qū 身(   )弯(   )(   )赶 (   )服 崎(   )(   )势(   )别(   )虫(   )除

三、结合课文,填空。

1、课文中的“将”指的是          ,“相”指的是         ,“和”在这里是          的意思。全文的叙述顺序是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将相不和是因为                。后来将相又和好是因为                    。

2、课文讲述了                、                  和                 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成了              这个完整的故事。三个小故事反映了蔺相如是个                  的人;廉颇是个              的人。

3、课文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和          ,当时有         、         、         、         、          、          、          七个强大的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        是最强的一个。

四、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一段有两句话:先写廉颇心里想的,说明                ,后写他的行动,说明            。

五、写一段话,概括介绍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并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

六、请写出以下这些名著的作者:《红楼梦》         、《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聊斋志异》    、《闲情偶寄》    、《史记》     、《资治通鉴》       、

《老人与海》    、《巴黎圣母院》    、《复活》    、

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对你做人有什么启发?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壁、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背诵古诗

(二)导语:刚才同学们背诵了五首古诗,我最喜欢这两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多么豪迈的情怀,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识的文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史记》,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聆听千古流芳的故事。

(三)交流预习:通过课前的预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1、搜集的资料

2、解题

3、交流生字词:和氏壁、允诺、胆怯、鼓瑟、击缶、拒绝、上卿

4、主要内容

5、人物特点

(四)提出问题,自学感悟。

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你最喜欢谁?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走进廉颇,蔺相如的心灵深处,看看究竟是哪些美好品质让我们喜欢。同学们可勾画出他们的语言,也可随时写上自己的感受。

(五)全班交流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一定有了更深的感受,我们来一起交流交流。(引导学生从完璧归赵的故事说起。)

1 适时补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俗语。

2指导读第9自然段中蔺相如的话。

3客客气气是秦王的性格吗,从这个词你又体会到什么?

蔺相如靠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被封为上大夫,可阴险贪婪的秦王并未善罢甘休,在接下来的渑池之见中,蔺相如又有怎样的壮举让我们肃然起敬呢?

1、通过蔺相如以命相逼的勇气来自哪里?

2、想象蔺相如逼秦王时是什么表情,加上提示语读一读他的话。

3、在这件事上两国扯平了吗?

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针峰相对,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重用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于是引发了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看看谁又让我们为之动容?

1、初步认识廉颇是居功自傲战功赫赫的人。

2、蔺相如躲着廉颇到底怕什么?

3、指导读蔺相如的话。

4、结合插图说说廉颇负荆请罪时你的感想。

5、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想对谁说些什么?

(六)弄清三个故事的联系。

(七)小结:蔺丞相机智勇敢,智斗强秦,廉将军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齐心护国,文武和璧,传为佳话。同学们,老师也想让大家记住这个“和”字,家和万事兴,人和国昌盛。

板书设计:

18 将        相        和

廉颇      蔺相如    爱国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 篇6

学习目标:

1. 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附:《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将相和》根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课文《将相和》  出示幻灯片。文中“将”、“相”、“和”分别指什么呢?准确地书写将、相的名字。要求写正确、端正。“和”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

二、走进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出示:初读课文要求。1、仔细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2、读完后想想: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主要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3、说说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和”)

1、检查自学情况:

(1)、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填空)作者是怎样将这三个故事衔接起来的呢?

(2)、生字词的读与理解。.

人物:蔺相如    廉颇

完璧归赵

和氏璧  无价之宝    推荐

理直气壮    宾馆

渑池会见

胆怯  示弱    抵御  拒绝

负荆请罪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同心协力

导: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两件事后,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最先的平民——上大夫——上卿,步步高升,真不简单啊!(【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可这样一来,他的职位比廉颇高了,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找出廉颇不服气的话读一读。朗读指导(愤愤不平的语气)如果你就是廉颇,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三、.学习“完璧归赵” 感受人物形象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吗?

1、.默读第一段:让我们走进由秦王设计的这个骗局——“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边读边思考:事情因什么而起?蔺相如是怎样面对这个骗局的?找出文中的话说说。随机简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出示链接2——和氏璧。

2.识破“骗局”。(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着急?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引导对“秦王”个性的了解。指导读出“为难”的语气。

(2)蔺相如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的?找出文中的内容读读。出示幻灯片自由读读。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那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b、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c、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所说的“如果……就……”和“如果……一定……”两句话。还会有第三种可能吗? 听了蔺相如的这句话,你了解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d、胸有成竹地读读这段话。

3.以“骗”对“骗”。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敬献给秦王后,他又是如何识破秦王的第二次骗局的?找出文中的话体会体会。

此时蔺相如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出示幻灯片。(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点给你看。”)

这时我又发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智慧超群,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的能力很强。)。

拿回和氏璧后,蔺相如的第二策略是什么呢?往下读读你就会发现了。

出示投影(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读完这段话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a、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c、读这句话,读出蔺相如的“理直气壮”。

d、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此时此刻,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呈现在了你的眼前?此时的你还认为他是仅靠着嘴皮子轻易成功的吗?

出示幻灯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a、将这句话改写成直接叙述的方式。(换一种说法)

b、 借口!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幻灯片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这是蔺相如所使用的第四策略。

a、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b、为什么一直跟秦王谈“信用”

c、在蔺相如采用四步应对措施后,结果?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指导理解“只得、客客气气”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说说你现在对蔺相如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后果是(                                     )。

四、 课堂小练笔   内化人物形象

读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从蔺相如在故事中说的话,以及他的一些行为,我了解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如果我是蔺相如我一定会在心中暗暗地想——————,并且我还会找机会跟他说——————。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