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7篇】正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7篇】》

时间: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1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    导入

1.  师:昨天回家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在一次大地震中,靠着相互间坚定的信念,一位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及其同伴的事。(板书)

3. 在这次地震中,父亲和儿子都抱着同样坚定的信念,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    讨论课文

1.  四人小组一边读一边讨论:从课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一直抱着这个信念的?(板书:责任、爱)

2.  指导朗读。(抓重点句子,及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

3.  父亲带着对儿子的爱和责任感,信守自己的诺言,无论儿子是生是死都要和他在一起,而儿子也对父亲充满了信心,我们一起来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4.  指导对话分角色朗读。(板书:信心)

5.  在饱受煎熬了38小时又50分钟以后,一条生命的通道终于打通了,这对父子终于可以相见了,父亲的表现是怎样的?(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

那么儿子呢?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板书:责任)

6. 你觉得他们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课文里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指导读最后一句话。(板书:了不起)

三、    扩展练习

1.  假设阿曼达的父亲也像其他人一样望着废墟哭喊一阵子离开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2.  如果所以孩子的父母都像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有信心的话,情况又是怎样的?

3.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信心是精神的支柱,是生命的支柱……)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2

一、课前环节1、【分析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主题,有讲述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有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那高尚、圣洁、无私的母爱的怀念之情。《地震中的父与子》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2、【分析学生】本班学生共有53人,其中有男生31人,女生有22人,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热情高涨,接受能力也比较好。但有30%左右的学生是外来工子女,这类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而且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所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3、【教学目标的确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给孩子的真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5、【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6、【教具准备】本课教学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二、课堂环节1、【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2、【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导入新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语:我们刚刚读过《秋天的怀念》,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谱写了父爱的赞歌。课文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倾听,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2分检查预习加强课前预习检查、落实;为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1、多媒体显示生字词语,让学生认读。2、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词语,理解“废墟”的意思。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4分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以及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和的阅读能力的训练。1、出示挂图,指导看图,提出问题:图上画的是谁?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书上哪句话形容这对父子?2、过渡语:为什么说他们是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1、学生看图,说图意。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探究学习。10分教学步骤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自主阅读,深入感悟。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中感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1、巡视指导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教师点拨。抓住父子俩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3、展示重点句段,指导朗读,感受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1、学生自读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身手感动的内容。2、生生互动,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父亲的语言、行动;儿子的语言)3、品读体会父子的了不起。16分总结谈感受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总结升华:从他们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的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父子说一说?1、学生倾听教师总结。2、学生自由畅谈心中的感受。5分拓展知识丰富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多媒体展示避震知识,老师作适当解释。学生看避震的各种自我保护姿势。2分课外作业创设亲子交流氛围,以爱教育。布置学生回去把故事讲给父母听。把故事讲给家人听。1分3、【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父亲                    儿子

父子情深  创造奇迹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我能紧扣中心,抓住关键词“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在升华文章感情时,用“父子情深,创造奇迹”进行高度概括,整个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三、课后环节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主题,有讲述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有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那高尚、圣洁、无私的母爱的怀念之情。《地震中的父与子》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首先由看图、说图意着手,直奔文章的重点:为什么说他们是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孩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里?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抓住重点句、段,力求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文中的感情。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通过其他孩子的父母与阿曼达的父亲言行举止做比较,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份执着。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源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正源于父亲“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最后感情升华:你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父与子说?这时,学生的话闸打开了,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而且深化了主题。纵观以上教学,还有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好。例如:儿子的表现部分,我让学生探讨对阿曼达这个孩子的看法时,学生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受伤,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加强写的训练。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设计写的训练,是学生对人物形象感悟的升华过程,是内化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是学生把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

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3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课时 篇4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遇到不懂的地方,用“?”标出。

2、学生自由读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初读感受和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

在初读中认识生字、读好词语促进学生的再读感受,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更是深入再读课文的动力。

三、检察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有一个字?读,所以在第一课时,重点仍以“读”为主,读会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让你感深感动的地方,读出个人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为第二课是时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设计意图】

课后让学生讲故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 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 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 交流:

<1>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中的 “挖”字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指导朗读。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 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 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6

【预习提示】

阅读课文,填空:

他满脸(        ),双眼布满(        ),衣服(                  ),到处都是(          )。

☆【基础达标】

一、读拼音写汉字。

hùn  luàn        fèi   xū            xī   rì           bào  zhà

(           )  (           )   (           )   (             )

wǎ  lì         chàn   dǒu          zá   kāi          ān   dùn

(           ) (           )   (            )   (             )

二、组词。

机(         )  虚(          )  埋(          )  屈(           )

矶(         )  墟(          )  理(          )  掘(           )

乐(         )  辟(          )  甚(          )  振(           )

砾(         )  僻(          )  堪(&n()bsp;          )  震(           )

三、查字典填空。

1、“疾”字的部首是______,在字典里的解释有:a疾病;b痛恨;c急速。“疾步”中的“疾”应取第______解释;“疾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绝”字用音序查先查字母______,在字典的解释有:a断绝;b穷尽,完全没有了;c绝对;d极,最。“绝望”的“绝”应取的解释是:______。

3、“昔”字用音序查,字母是______,部首是______,“昔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近义词。

颤抖(             )    悲伤(            )    绝望(             )

伤害(             )    安顿(            )    疾步(             )

☆☆【巩固运用】

一、连线题。

态度                坚定            悲痛的               琴声

性格                坚决            悲惨的               故事

身体                坚毅            悲壮的               心情

立场                坚实            悲凉的               生活

二、缩写句子。

1、这位父亲的双眼直直地看着好心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

a疑问句;b反问句;c感叹句;d陈述句。

1、“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                 )

2、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                 )

3、“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                 )

4、《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                 )

四、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坚决          坚定

1、他想起对儿子说的话,(                )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2、小明认识了错误,(                    )改正。

☆☆☆【拓展运用】

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一下,那些被救的其他孩子的父母会对阿曼达父子说些什么呢?

被救的其他孩子对阿曼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救的其他孩子对阿曼达的父亲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救的其他孩子的父母对阿曼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救的其他孩子的父母对阿曼达的父亲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知道有关地震的谚语吗?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1、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2、教师引读:

谁来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地告诉大家。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大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完之后,问问自己: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

2、检查词语:

洛杉机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瓦砾

学习词意:

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从录像中可以读懂哪几个词语?

3、整体感悟:

说说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三、研读文眼,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过渡: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同学们最有感触的是父亲用双手挖废墟的场面。(以诗句的形式出示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很多的联想。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⑴ 体会“时间长”:

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⑵ 感受“父亲累”:

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在做什么?

⑶ 感情朗读:

机械单调、繁重危险、势单力薄、无休无止,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句话?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⑴ 了解内容:

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人们为什么要阻挡他?

⑵ 深究原因:

后来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

⑶ 体会情感:

没人来帮助他,没人来阻挡他,更没人能理解他,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与苦闷呢?谁能读出来。

3、研读“可怕的样子”:

⑴ 理解形象:

“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的?

⑵ 丰富形象:

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⑶ 感情朗读:

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时候,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的情的时候,你又会怎么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亲眼看到父亲为了自己,这样痛苦地挣扎,你又会怎样读这首诗?

4、总结提升:

⑴ 自由讨论:

这位倔强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重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⑵ 回放画面:

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回响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⑶ 总结提升:

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这首诗就是这座大山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父亲的倔强、坚强、对儿子深沉的爱。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儿子的形象。

二、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找找儿子的哪些表现最让你难忘,画下来,想想为什么。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

⑴ 指名交流:引出第16自然段。

⑵ 细读推论:

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呢?

⑶ 想象艰难:

大家认为阿曼达的同学害怕了,那我们讨论一下:阿曼达害怕过吗?让我们再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再次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

⑷ 想象写话:

我们可以想见,在漆黑的废墟底下,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发抖过,不只一次地绝望过。后来他又是怎么战胜恐惧,战胜饥饿、干渴,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学呢?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请把自己当成阿曼达,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⑸ 师生对读:

这位了不起的男子汉就是这样,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小男孩的永不放弃,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感动吗?带着这份感动把奇迹出现的一幕呈现给大家。

2、感受儿子更加勇敢的画面:

⑴ 听中感悟:

50分钟后,安全通道打开了,父亲向朝思暮想的儿子张开了双臂……请听他们的对话。(多媒体出现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的画面,同时播出对话。)

你们听到他说了什么?

⑵ 语言渲染:

同学们,他们刚刚经历了38小时,不,几乎是39小时的生离死别呀!现在,儿子终于可以逃脱死神的魔掌了,儿子一定也是第一个探出小脑袋来的,因为,他盼得最急,等得最切。可是……

⑶ 再听感悟:

好,让我们再一次听这位小男孩的声音,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倾注你的真情,对小男孩说句话。

三、回复全文,升华情感

1、品味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

2、回复全文:

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3、升华情感:

第一次读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卢老师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我把它送给大家。(配乐)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