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正文

《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

时间:

以前,我总觉得狼都是凶恶、残忍的。可自从我读过了沈石溪写的《狼王梦》就改变了对狼的印象,觉得它们也是个有爱心的动物。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教学要求

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6个生字,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学习并理解“灵车、、焦急而又耐心、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的内容和全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表达的人民群众对周总理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在预习时简介周总理的生平,加强朗读训练,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了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加强学生语感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这一课讲得是周总理去世后,人民群众与他告别是的感人情景,你知道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文章回答问题。)

3、教师简介周总理的生平。

二、放送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听录音的要求:

(1)小声跟读录音。

(2)思考:你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方面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两旁迎候中总理的灵车,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想: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天气)通过写天气,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悲痛心情)

2、同位讨论:

(1)课文哪些词句可看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非常多?(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引导体会:望—人们急切盼望见到灵车的心情。

(2)这许多人的心情都一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三个“都”写出佩戴意志、动作一致、沉痛悼念总理的心情也都一样。

3、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

4、等灵车时,人们的神态、动作、心情是怎样的?

(1)老奶奶: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背靠树、焦急而耐心。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对总理的热爱)

(2)青年夫妇:抱着、领着、全家出动、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3)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张望(心情也是焦急而又耐心)

(4)教师小结:这种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是长安街上所有男女老少等灵车的共同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和对周总理的热爱。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

4、接下来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读课文。(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1)课文怎样写灵车的样子?给你的感觉如何?(庄重、肃穆、缓缓而行。好像总理也舍不得离开人民群众远去。)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极其沉痛的心情?动笔画下来。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出句子中的含义。

a、人们的心情悲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灵车,盯着灵车,生怕错过了这及其短暂的时刻,因为这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周总理,都想多看一眼,写出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热爱、思念。)

b、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说明什么?(表现非常一致)

当时,并没有人指挥,事先也没商量,但是当灵车缓缓开来时,大家都怎样?(不约而同、脱帽、站直、望、哭泣着)

为什么“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因为每个人都想把灵车看清楚,多看上两眼,生怕擦泪水耽误了望总理灵车的时间。)

5、感情朗读表现悲痛心情的句子。

6、再读课文,同位思考、讨论: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

7、默读课文,思考:灵车慢慢地过去了,人们又是怎样做到?心情怎样?

理解:

牵动——表面上讲人们的心随着灵车而动。实际上时说人们的心跟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

(1)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引导体会:为的是什么?(多看一眼周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引导体会:你怎样理解“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的?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

四、回读全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要求学生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

这篇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聚集长安街迎候总理灵车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无限热爱无比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人民因失去总理而极度悲痛的心情。

作业设计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收集查找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 焦急而又耐心

望 眼睁睁 不约而同 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追 ……希望……希望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语言表达人们对周总理思念、爱戴之情,并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现手法。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重温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灵车到来之前——灵车到来之时——灵车离去了)

2、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讲述在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注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

3、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对周总理的思念、爱戴之情,总理和人们心连心)

4、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熟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二、出示投影,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2、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地等待着。

3、好像有谁在( ),老人、青年、小孩,都( )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 )地望着灵车,哭泣着,( )擦去腮边的泪水。

4、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北。(句子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什么耐心?“焦急”与“耐心”用词矛盾吗?)

三、领会表达。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交流,得到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2、想想这些地方的描写为什么能打动你?好在什么地方?

3、想想文章运用了哪些内容来表达思想的?

4、学习作者对动作的描写。(找出这样的词语来说好处)

四、指导背诵

1、学生默读课文。

2、先逐段背诵,再背诵全文。

3、根据“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的线索,抓住居与句的联系和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4、采用个人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的方法检查。

五、教师总结全文。

本课通过理解人们是怎样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结合人们等灵车、望灵车的动作、神情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课外延伸

1、出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

2、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

3、讨论交流,体会周总理的优秀品质。

作业设计

1、回家把自己听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说给家长听。

2、感情背诵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

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

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

课后小记

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星期日的安排(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难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准备:

调查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计算。

3/8+1/25/6+3/411/12+1/6

(2)口答。

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1)出示书P、68的主题图。

(2)指名说一说:根据这幅情境壤土,能获得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探索算法。

(1)列出算式。

①先让学生们独立尝试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们将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行运算。

②全班交流。

③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2)讨论具体的运算过程。

①师:你能算出上面两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让学生尝试。

可以是先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可以是先从“1”中减去部分,再用剩余的减去另外部分;还可以先计算两个部分的和,再从“1”中减去“和”。

(3)汇报、交流。

方法1:方法2:方法3:

1–3/8–1/61—3/8—1/61—(3/8+1/6)

=5/8—1/6=24/24—9/24—4/24=1—(9/24+4/24)

=15/24—4/24=24—9—4/24=1—13/24

=11/24=11/24=11/24

4、归纳小结。

师: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顺序相同。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三、练一练。

1、第1题,请学生独自完成计算。

2、第2题,先作草图,再进行解答。

3、第3题,先填表,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建议作草图来帮助理解本题目。

4、第4题,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第一次加水是,第二次加水是,第三次加水是,三次加水的总量是++=1,所以笑笑喝的果汁与水同样多。

5、归纳小结。

师: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顺序相同。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四、总结。

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方法1:方法2:方法3:

1–3/8–1/61—3/8—1/61—(3/8+1/6)

=5/8—1/6=24/24—9/24—4/24=1—(9/24+4/24)

=15/24—4/24=24—9—4/24=1—13/24

=11/24=11/24=11/24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钓鱼的启示》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落花生》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珍珠鸟》告诉我们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正像单元提示中写到的一样“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它要告诉我们的正是从生活的小事中去悟得至简、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领悟重点词句的含义。

3、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的小事中悟得深刻的人生哲理,得到利于一生成长的人生启示。

4、不仅要让学生收获生活上的启示,更应让学生收获写作方法上的启示。

三、教材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从而受到“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情感熏陶。

四、教学课时

14课时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运用细描写及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正确领会“从小受到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从而受到“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部分有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重点,但也是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感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吗?(学生交流)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条名言——(小黑板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学生自由读、齐读这段话)。

3、读了这段话,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质疑。)

4、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课题——

13、钓鱼的启示(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课文哪个自然段直接点出了这个词?(第11段)小黑板出示: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齐读该段。师问: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再次引导学生质疑,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

5、小结,导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是啊,三十四年前的那次钓鱼与以往有何不同?为什么会给作者以终生的启示?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回到34年前那个不同寻常的夜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吧,要求把字音读准确,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一下:作者在钓鱼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对学生读书中出现的问题,老师随即指导点拨,对于难读的句子,老师可范读,指名读,让学生读通、读对。

(2)出示:(检查学生的认读、书写及词义的理解情况)

鱼饵涟漪(读时理解)挣扎操纵小心翼翼

鱼鳃翕动(文中理解)皎洁鲈鱼筋疲力尽

3、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我”在钓鱼时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引导学生简要概括)

(2)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层次——先写“我”钓到一条少见的大鲈鱼,特别惊喜;接着写父亲态度坚决地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依依不舍甚至有些沮丧;最后写这件事让“我”得到了终身受益的启示。

三、师总结

四、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运用细描写及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检查反馈。

1、听写部分词语:捕捞鱼饵小心翼翼操纵鱼钩溅起鱼鳃

2、教师根据听写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3、引导学生运用听写的部分词语,概括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二、深入文本,品析词句。

(学习钓鱼部分)

1、请同学们先用心默读1——3段,看你能否读出这次钓鱼与以往有何不同?三十四年过去了,哪些情景一直令作者难以忘怀?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总结这次钓鱼与以往的不同:钓到了以前从没见到过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这真是出乎作者意料之外的惊喜。再以“哪些情景令作者终生难忘”这一问题引出重点段第3段的学习。)(学习第3段):

(1)、指名读、自由读。“这是一条怎样诱惑人的鱼?”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描述。

(2)此时作者和父亲的心情怎样?(惊喜、得意、兴奋)

(3)这种惊喜、得意的心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词句体会写法)

a、直接表达内心活动,如:“啊,好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的欣赏着?”

b、用月夜的描写衬托高兴的心情,如;“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c、“我”钓鱼的动作及鱼儿挣扎的情景刻画极为细腻,如:“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迅速拉上岸、得意地欣赏”;“鱼儿不停地甩动鱼尾并跳跃着,在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出不少水花?”进一步体现了作者此时惊喜的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3、教师小结:

在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作者喜出望外地钓到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当时那一美好的情景,令作者回味无穷。

接下来又发生了与以往钓鱼怎样不同的事情呢?请课下仔细品读第二部分——放鱼。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摘抄1——3段中优美句子,并尝试背诵积累。

3、进一步熟悉课前收集的有关鲈鱼生活习性的资料和有关诚信的故事。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正确领会“从小受到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2、受到“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研读,深化感悟。

(一)(学习放鱼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9段,交流“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2、面临着“是留?是放?”这样一道人生难题,我和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再深入地读4——9自然段课文,看看当时哪些情景一直清晰地留在作者的脑海中。

4、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理及情感)父亲: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你猜,父亲此时在想什么?

(2)“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从哪个字中你体会出父亲态度的坚决和不容争辩?“我”: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我”的不理解)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的委屈、不舍得)

(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此时,“我”没有再争辩什么,可从“乞求的目光”你想像一下作者想对父亲表达什么?

(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我”的依依不舍、鱼游走时的沮丧)

5、指导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

6、展开辩论,深化理解。

这条鱼的确太诱人了,到底是放是留呢?文中的“我”和父亲都没有讲出其中的理由。假如你是作者,你会以什么理由来劝父亲把这条鱼留下?假如你是父亲,你又会以怎样的理由劝孩子把鱼放回湖里?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以及课外的相关资料,找出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辩论过程,教师要做好方向导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环境、生态需要、做人诚信的故事等进行)

7、教师小结。

(1)小结:尽管只有两个小时就到鲈鱼捕捞开放时间,尽管除了他们父子二人不会再有他人知道这件事,尽管詹姆斯是那样的不舍得放掉那条少见的鲈鱼。但是,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他还是把鱼放掉了,遵守了钓鱼的规则。

(2)过渡:虽然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的严格要求,但34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想起这件事就对父亲充满崇敬之情。所以,作者说——父亲当年的劝诫给了“我“终生受益的启示。下面咱们跟随作者一起再次品味父亲的教诲。

(二)(学习启示部分------第10段)

1、同学们,把鱼放回湖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作者却经历了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理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原因——它往往需要我们放弃自己的利益,需要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这么难以抉择的事情,我还是做到了。这得感谢谁?

(2)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引导体会)

a、这诱人的“鱼”还是海里的鱼吗?(对自己有利却违背道德的事物)b、在人生的旅途中,“我”还会遇到哪些与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各抒己见,理解透彻。如:金钱、名誉、地位等的诱惑。)

C、面对这些诱惑,“我”抵制住了吗?是什么力量让他战胜了诱惑,战胜了自我?(在次读父亲劝诫自己的话)

d、“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用“因为?所以”说一说“放鱼”与“成就”之间的关系。

e、“我”当年放弃了那条大鲈鱼,却在人生路中收获了更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2、老师小结。

作者正是因为这次不同寻常钓鱼,受到了父亲严格的教育,才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所以(引读11段)——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三、联系实际,理解升华。

同学们,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生活中,你也很可能遇到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是怎样选择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启示?是否也像作者一样乐于与大家分享?(引导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钓到鱼时:惊喜异常钓鱼的启示(终生受益)放鱼回湖:依依不舍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4、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

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货轮:运输货物的轮船。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布样: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四、师总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2、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交流体会:(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试讨论讨论。又有什么收获?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幸福的云”指什么?(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作者为什么而懊恼?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三、拓展实践

(1)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20xx年,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30岁左右。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也许还深处逆境。当2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2)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四、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五脏、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演读课文。

15.落花生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教师板书课题。

“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花生。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你们查资料了吗?生简要回答。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师:我们知道了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的音像资料。看了以后,你来说说和预习时相比,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师:音像资料看完了,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三、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读自然段,激励发现问题。

师:我们看了音像资料,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对课文有深入了解,光看音像资料还不够,我们还要自己读书。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每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师:下面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自然段?读懂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师:大家读书的时候发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通过自己读书读懂了不少自然段,还有了自己的感受。更主要的是,还发现了不少问题。同学们很会读书!不过,我们发现问题还只是完成了学习的一半,我们还要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呢?

师:我觉得同学们应该相信自己,我们先依靠自己的力量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2.读句子、词语、标点符号,自己解决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同意,我们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通过读懂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懂的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观察读书情况。

师: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读书所得。

师:看来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

师: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大家通过读书解决了不少问题,读书更加深入了,可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怎么办?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

1、小组合作。借助课文和查阅的资料解决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2、汇报时,可以把你们的理解说出来。把还没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补充说明: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就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以自由的和别的小组交流,当然也可以和我交流,因为我也是这个学习群体的一员。如果本小组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把你们认为好的段落、句子读好,争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师总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感悟

师: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生: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生:姐姐说它味美;

生: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生: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师: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生: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却埋在地里。

师:回答得真好。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我认为应该抓住“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些关键词语;

生:我认为还应该抓住“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板书: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上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抽一生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我认为他抓住了关键词语来读。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流畅。

生:他读出了桃子、石榴、苹果那种炫耀自己的语气。

生:(齐声说)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我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生:一生读。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师:作者“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生:“我”认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生:有些人,你看他仪表堂堂,可是他却没有什么本事;

师: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边走边吃香蕉,吃完香蕉就把皮扔在大街上,如果把过路的老大爷、老奶奶摔到了,怎么办?

生:有些人,虽然长得很丑,可是他很乐于助人。

生:我的邻居是个清洁工,他每天天没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像那位普通的清洁工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生:有,老师为了学生在工作上默默奉献

生:清洁工,为了一方的清洁,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

生:蜡烛是伟大的,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给我们带来光明。

生:春蚕,为了让人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到死都还在吐丝。

生:太阳,因为你无私地奉献光和热,所以大地才一片生机昂然、万紫千红。

师:大家说得真棒,在我们的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和事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

四、布置作业。

师: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看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

2.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教师推荐书──《空山灵雨》《春的林野》,网址印在发给学生的资料上)

板书

落花生

味美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榨油

便宜

父亲的话牢记心上?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傍蹦腻扭蔓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雏儿细腻淘气扭动不由自主信赖索性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住处:舒适温暖安全

3、引导学生体会:

(1)开头用“真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巢”指什么?舒适而温暖的巢是谁安排的?这反映了“我”对珍珠鸟什么样的感情?

(3)“我”喜欢珍珠鸟还有哪些表现?

(4)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导朗读(用喜欢、亲切的语气读)

5、师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我”给珍珠鸟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和安全的住处。

三、学习第3——6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圈出有关词句。

(1)出示句子;

三个月后,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背后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a学生自由读,体会并找出描写鸟特点的词语。

b学生交流,师板书:雏儿外形:红嘴红脚,毛灰蓝色蓬松球儿

(2)齐读第3自然段

(3)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写了雏儿的外形特点。

2、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生交流(板书:活动)(3)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珍珠鸟雏儿的活动的?圈出有关词语

(4)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飞落站撞挨近蹦到喝瞧

啄笔尖啄手指

(5)“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它完全放心了”这是用什么手法写雏儿的?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5、6自然段

(1)师引读,第5自然段,用一句话来写雏儿的活动情况。

白天,生接读?

傍晚?

(2)板书:飞到扭动挤开钻进

(3)指名读第6自然段

a出示图,观察图上“我”“雏儿”在干什么?展开想象B指名看图说说(板书:落到趴睡咂嘴)

C这一自然段里哪些句子写到了“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D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4、师小结:第3—6自然段讲了珍珠鸟雏儿的外形特点。

活动范围以及与“我”的亲密相处,想想该用什么语气读?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3—6自然段

四、作业

1、试背4、5、6自然段

2、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7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

作者称珍珠鸟是可爱的小家伙,这些概括了上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2、指名回答

3、“不由自主”是什么意思?

4、课文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能不能换种口气来说?

5、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板书)

6、指名朗读

7、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四、指名背诵第4—7自然段

1、分段指导

(1)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看着板书引背

(2)第5自然段,出示:白天,它____________;信晚,它_____________。

(3)第6自然段,出示: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________,我手中的笔__________。不一会儿,_____________它睡得好熟呀!_________。

(4)第7自然段,出示:看着___________我不由自主地_______________;信赖,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四人试着完成填空,练背。

3、连起来背诵。

四、再读课文

1、生默读,想想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2、同桌互讲

五、布置作业

1、组词。

拨()淘()换()纽()

拔()掏()唤()钮()

2、造句。

居然——

不由自主——

3、解释字义。

1).雏儿在我肩上睡得好熟啊!()

秋天,果实成熟了。()

米饭煮熟了,香喷喷的。()

2).珍珠鸟在里面,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这个问题他讲得深入浅出。()

夜已经很深了,王老师还在备课。()

口语交际·习作四

学习目标

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小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课前准备

1.留心生活中带给自己启示的事情或漫画。2.搜集平时在书中和生活中读到的有启示意义的句子。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明确要求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小事、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让我们获得启示。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

◆请三位同学阅读一下书上的要求。◆明确要求。说一说生活中让你受到启发的事情,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交流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要先说说是什么,再说是怎样理解的,还可以联系生活,通过事例来说一说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介绍一幅漫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直接写漫画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也可以根据画意编一个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体会漫画的含义。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生活中给你带来启发的事情;给你带来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幅漫画。◆自己根据要求先想一想怎么说,再练一练。◆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评议:不仅要评同学说得怎么好,还要说说自己听后受到的启发。◆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提示。教师总结。提示积累

看来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启示的东西还真有不少,一件小事,一句名言,一幅图画,甚至一件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和思考。第二课时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写作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同学们有的选择了一些小事,有的选择了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二、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的是什么。三、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

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鼓励优点。培养兴趣

◆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巧妙的构思,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

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教师点评。好文欣赏

◆教师从优点和不足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宣读比较优秀的习作,让学生欣赏。小组合作,自己修改

自己朗读自己的习作,再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请他们帮着评改,自己进行修改。回顾·拓展四

学习目标

1.积累交流课文、课外书中有启示意义的语句。2.了解、积累生活中的座右铭。3.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课前准备

搜集课外书中有启示意义的语句。一课时

交流平台

◆从课文中找出使你受到启发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感受。◆把你平时从课外书中积累的、使你受到启发的句子进行展示,和同学进行交流。◆把从课文、课外书中找出的语句,摘抄在本上。日积月累

◆自己读一读5个句子,注意读准字音。◆简单说一说5个句子分别是什么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在作业本上抄写。成语故事

◆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吏、懈”。◆跟同桌合作练习读,互相帮助、点评。◆指名读,比一比谁的读音最准确。◆交流一下怎样理解“水滴石穿”这个故事。◆齐读第2自然段,理解成语的含义。◆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会认1个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使学生学会用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

4.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设想:

讲这篇课文不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而是要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文章的内容。课前先让学生把自己心爱的礼物带来,给大家介绍这个礼物是什么时候,谁送的。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最后再让学生仿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礼物。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带来了什么心爱的礼物,谁来说说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时候,谁送给你的?

2.有位小朋友她的宝贝可多了,你想不想看看是些什么?就让我们大家把课文打开,看看都有什么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抽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卡片

礼物发芽懂得一套书

精彩寄托果断滋润

(2)理解词语

渐渐指针精美

期盼幼小博大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短句的停顿。教师重点指导第三节。

3.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重点指导:

我收到了哪些礼物?

我从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读懂了哪些自然?(种子在春天会生根发芽,生长时需要阳光,水。植物给大地带来了绿色,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释放出氧气)

看到小鸡渐渐长大,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小鸡是那么可爱,只要对它们好,它们也会对你友好。它们和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可贵的,动物长大是多么不容易呀,我们要保护动物。)

看着手表的指针不停的跳动,我懂得了什么(时间就这样不停歇,当你玩的时候,它就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为什么说世界是博大和精彩的?能把你知道的精彩的事讲给大家听吗?

为什么说小小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你收到过亲人什么礼物?

5.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四、熟读课文,体验情感

同学们,本文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找出来有关句子读一读,并在句子旁写上你的感受体会。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感受了这份“礼物”的厚重,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不一样的“礼物”,回忆一下,下一节课与大家交流。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直奔重点,体验情感

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

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

3.女儿又落泪了,这是为何?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三、复习巩固

1.读完课文后你又认识哪些字?你会用吗?

2.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种得

这两个字你还知道什么

3.学习会写的字

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指导:

礼:左边一个“”,右边一个“”

组词:礼物礼品礼貌

芽:注意牙的第2笔是“”,不要封口。

组词:发芽嫩芽豆芽

懂:重的笔顺:

组词:懂得懂事懂礼貌

套:上面一个“大”,下面一个“”。

组词:套装圈套套话

精:左边一个“”,右面一个“”。

组词:精神精彩精力

托:右边第一笔是“”

组词:寄托拜托托人

四、写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中线上的笔画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五、课堂总结

学完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被父亲的伟大感动着,也被女儿的懂事折服了,把自己的行为与文中的“女儿对照一下,你一定会倍加珍惜你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礼物

买自行车

回忆往事倒叙

买车原因插叙

选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