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1
一、图片导入,引人入胜
形象直观的图片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集中学生的精力与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教学挂图、简笔画或收集的相关图片,将丰富的教学信息寓于生动形象的图片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草原》(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通过出示蒙古草原图片和蒙古族牧民生活的图片,一边展示一边解说:“同学们,这就是蒙古草原,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图片中的这些人就是蒙古族牧民,他们吃着手抓羊肉,喝着奶茶。只要你到他们那里,他们就会热情款待你的。现在,请同学们系好安全带,跟老师一起坐着车去蒙古草原旅游!”由此引出课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故事导入,激感
小学生热衷于曲折生动的故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入手,在教学新课前有意识地将课文所蕴含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融入故事的情景中,为学习课好铺垫。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述了罗盛教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有的学生沉默不语,有的学生热泪盈眶,还有的学生轻轻哽咽。笔者用略带悲伤的语气引出课题:“残酷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志愿军也要回祖国了。他们坐在开往祖国的列车上,车站到处都是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战士深情地对送行的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见证这感人的场面吧!”通过故事的讲述,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体会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含义,真实地感悟到课题所蕴含的情感。
三、音乐导入,渲染氛围
李吉林老师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抚他们的情绪,便于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学《慈母情深》(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唱了起来,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唱得那么深情。等学生唱完之后,笔者提出问题:“这首歌中提到了谁?”学生立刻说出了答案,笔者借机引出话题:“是呀,妈妈对我们太好了。为了我们能够健康成长,她流了多少汗,也流了多少泪。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认识一位慈祥的妈妈吧!”当学生接触到课文中的母亲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情感也就融入课文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理解课文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 篇2
一、联系生活,感受情境
文章源于生活,能真实地反映生活。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追溯源头,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和情感,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秋游》一课时,结合课文中“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的学习,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让学生认真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争先恐后地说着:“这朵像白兔,那朵像山羊”“这朵像马儿,那朵像小狗”……接着,又带着学生回到教室进行《秋游》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有了直接的体验,感受了生活情境,对课文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的情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真实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理解课文内容,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绘画,再现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不但可以再现课文中的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教学《拉萨的天空》(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认真看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鲜明的拉萨天空蓝宝石般的形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映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在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中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发现、感受、赞颂美的能力。
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以凸显文章的深刻含义。如教学《这儿真好》(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绘画的方式再现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好比是荒岛;然后在纸上先画一只小熊,一张纸上就只有小熊,也就是荒岛上只住着小熊一个,它显得很孤独;接着根据课文内容再画云、树、草、花、小动物们……于是,一幅充满生机、美丽的小岛图画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图中的小熊也不孤单了,这幅图就好比是小岛,学生就如同在岛上生活过一样,真实地体会到了美化环境、爱护环境的意义。这样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在快乐的绘画中领悟课文内容,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籁之声。音乐与文学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许多大诗人以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旋律,每一首诗便如音乐般让人陶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王二小》(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时,教师通过播放歌曲渲染情境,并让学生呼唤着王二小的名字,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使教学获得了情真意切的真实效果。
四、借助表演,融入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角色,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寓言故事也是情有独钟。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如教学《狼和小羊》(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分角色朗读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头饰(凶狠的狼和温和的小羊),让学生戴着头饰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学生都非常有兴趣,争着表演、朗读。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通过表演融入课文情境,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充分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像狼一样凶恶的坏人要做坏事总是能找到借口的,对它们光讲道理是不行的的道理。
五、实物演示,强化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来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快捷的方法。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初读课文,老师和学生心中都充满疑惑,苹果横着切真的会出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吗?为了揭开这个谜,学生分组带来了苹果,课堂上现场做实验,面对真实出现在眼前的五角星,不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3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对事物观察认识的持久性和专注性远不及成人。而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手段,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强烈心理需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如我在上苏少版三年级上册《金孔雀轻轻跳》时,我先播放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雀之灵》片段,同时提问:杨丽萍是我国著名的舞蹈家,这段原创舞蹈描写的是什么鸟类呢?这段舞蹈让你想到了哪个少数民族?这种鸟类和我们想到的少数民族的联系为什么如此密切呢?设下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并通过探求找到答案。在该过程中,我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和补充,这样很自然地,我们就把学生以前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这种氛围下的学习效果当然比以前好很多。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主体发展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创设声情并茂的场景,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言,心中有想。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在创设的场景中尽情发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我在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教材“郊游”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柳树在河边迎风飘舞,鸟儿在树上快乐地唱歌,小伙伴们迎着美丽的春景踏入了郊游的行列……”与此同时播放《郊游》的歌曲与画面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与音乐主题相符合的意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被这种情境所影响,走进音乐情境中,随着音乐感同身受地融入音乐学习环境中来。又如我在上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美丽的星座》时,先播放一些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各类风俗习惯的影像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每个民族都有哪些自己的风俗习惯呢?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历史的积淀下,成为一家人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使他们深深认识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组成了五十六个美丽的星座,组成了我们的共和国。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音乐教材中有时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无从下手的苦衷。如我在上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爱的祝愿》时,对于乐曲的结构,学生往往难以记住。我在课堂上使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旋律的走向和乐曲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经过用线条和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记住乐曲的结构,这样收到了其他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又如我在上苏少版三年级下册《芦笛》时,对于歌曲的节奏,学生的掌握不是很牢固,我在课件中出示基本乐理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复习简单的,然后渗透进歌曲的附点节奏中,通过多媒体出示歌曲的基本节奏,将歌曲中的带附点基本节奏出示,这样一来,学生就顺藤摸瓜,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三年级要求识谱,在熟悉歌曲基本节奏后,再通过课件出示歌谱,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对接下来的歌曲学唱奠定了基础,这样本课的重点也就解决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式教学应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我在上苏少版二年级上册《钻山洞》时,学生必须在《钻山洞》的歌声中做小兔跳,穿过“山洞”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用多媒体演示“钻山洞”的走向和游戏规则,老师作适当指导,让学生相互合作,最后被套住的“兔子”要为大家表演节目。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又如我在上苏少版四年级上册《彼得与狼》时,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彼得与狼》舞蹈剧,聆听感受音乐带来的奇妙之处,展示每个人物所代表的不同乐器,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去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以及演奏方式,学生能很快融入进来,自己也能模仿《彼得与狼》中的角色,与同学互相合作表演,感受童话故事中不同人物带来的音乐体验。
五、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
1.目的明确。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服务的,为此,在备课时,要备教材、方法、手段。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整体目标,研究如何实现整体目标。尤其是要注意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跟学生的学习有关联。如我在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美丽的星座》教学设计时,全课的立足点就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教育,为了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我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五十六的民族举国欢腾的场景和画面,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深刻感受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繁盛而努力学习。
2.科学设计。不管是制作单一的课件,还是设计媒体教学,都要做好准备,合理设计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实用性,不繁琐,利教利学,实现有效信息最大化。如苏少版五年级上册《步步高,新春到》一课,教材配有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视频《步步高》和广东音乐《步步高》民乐合奏,而后者包含了前者的内容,所以,从小学生认知角度考虑,我就省去了第一首,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只在课堂上展示了第二首,而将第一首的相关信息整合到了第二首中。这样,不仅避免了课件的重复繁琐,也便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感知。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 篇4
关键词:创新 编写 音乐教材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版中学音乐教材,包括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课本)、教学参考用书(教参)、教学辅助材料(音响资料、影像资料及配套音乐课教案设计与评价等)。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是在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的有关要求,在对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及其近十年来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38个实验区的使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认真总结并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及教材编写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主要领导、音乐教育专家、优秀音乐教师、教研员组成编写组,资深编辑、音乐制作人、顶级设计公司共同参与,历时三年编辑而成。
现就音乐教材编写特点及使用事项加以说明。
一、音乐教科书
音乐教科书(课本)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它是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考核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本版教科书(共6册,包括简谱版、五线谱版)的内容选择、编写体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学习兴趣,并按照教育性、科学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编写原则,创编出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的精品教科书。本版教科书具有准确诠释音乐教学课程性质,体现音乐课程人文性、审美性与实践性的学科特点。
(一)创新布局 合理设置
1.全套教科书按学期编写,共分为6册,每册5个单元,共30个单元(见表一)。每册按4个板块布局:第一板块内容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尊重历史、生命、自然相关,充分体现了“以音乐之美育人”的指导思想。第二板块以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为主,意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第三板块介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以期共享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阔视野,加深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理解。第四板块围绕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与姐妹艺术相关的音乐作品展开(见表二)。在突出音乐体验的同时,关注学科综合,传达音乐学科与其他艺术门类或学科间有机联系的信息,深化学生对音乐文化艺术性的认识,全面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2.每册教科书除包括5个单元之外,另设有供学生自主学习、课余学习的小网站(音乐常识)、随心唱响(自主选唱歌曲)、演奏(器乐曲)三个栏目。
(二) 创新选材 坚持原则
教科书曲目的选择充分注意艺术质量。音乐教科书以音乐作品为依托,教科书的质量优劣关键在于歌曲、乐曲的选择。本套教科书的选材原则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统一;音乐作品的经典性、代表性与时代感、时尚性统一;教育性与兴趣性统一。简而言之,选材必须是内容健康,具有审美价值与感染力的音乐精品力作。
1.与时俱进 更新曲目
全套教科书共有演唱曲目四十余首、欣赏曲目百余首、演奏曲目近十首、自主选唱(随心唱响)曲目十余首。较2001年版演唱曲目、欣赏曲目的更新率在70%以上,演奏曲目大部分重新编配,自主选唱全部更新。(因教科书每年微调,故统计难以精确)
例如,“歌唱祖国”单元中的歌曲《复兴之路》,堪称近年爱国主义歌曲的优秀作品。如“流行乐风”单元所选曲目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同属一个世界》、《隐形的翅膀》、《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等,既是关注人类、参与公益、励志的歌曲,也是流行音乐中的代表作品。如《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在流行风格发展变化多样性上确为上乘之作。此外,人民音乐出版社当代作曲家曲库中如《御风万里》、《台湾风情画》、《热巴舞曲》、《巴蜀山歌》、《赶摆路上》、《地平线交响曲》、《金陵祭》等作品均入选,成为本套教科书的亮点。
2.调整比例 科学合理
全套教科书单编中国作品单元占50%,中外混编单元占36.7%(见表三),中外作品比例合理,中国作品约占65%以上,中国作品为主,体现了教科书的中国特色。其中学唱歌曲兼顾了多样性,如演唱形式特别是合唱轮唱每册2—3首,京剧与地方戏曲每学年l首,中英文对照歌曲每册不少于1首。重点欣赏与一般聆听的音乐作品中声乐与器乐作品比例适当,声乐作品约占60%,体裁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
3.细化“课标” 落实标准
教科书按照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的风格与流派、音乐的情绪情感与音乐表现的学习目标要求加以细化,并据此选材(见表四)。
按“课标”关于音乐表现要素的4项要求,作品选择涵盖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介绍了包括汉族在内的二十多个民族代表性作品。重点学习民歌、民族器乐、民族歌舞、戏曲、曲艺说唱等表演形式的中国民族音乐。如民歌中的号子、山歌、小调,蒙古族的长调、短调,侗族的大歌,苗族的飞歌,回族的花儿等;器乐曲中的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河北吹歌、绛州锣鼓;戏曲中的京剧、昆曲、老腔、越剧、豫剧、黄梅戏等;歌舞音乐中的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弦子、囊玛、堆谐;曲艺说唱音乐中的京韵大鼓、苏州评弹等10个品种的地方说唱音乐。其中多项内容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著名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瞿希贤等人的代表作,梅兰芳等大师的表演流派均有介绍。
全套教科书介绍了近二十位著名外国音乐家的代表作,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著名音乐家的代表作品。重点介绍了世界近三十个国家、地区多彩的音乐表演形式,如非洲的鼓乐,亚洲的西塔尔、佳美兰、安格隆,欧洲的木吉他、排箫等乐队、乐器演奏的作品。源自欧洲的圆舞曲、波尔卡等舞曲,美洲的墨西哥歌舞,阿根廷的探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