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正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主折纸得到的算式,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折纸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利用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三、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

加减法。

(2)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折纸高手,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通过折

纸研究解决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有信心吗?

2.请看要求

①折一折:平均折出你喜欢的份数。

②画一画:用斜线画上你想画的份数。

③说一说:画斜线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师:老师已经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张,请你拿出其中的一张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开始。(学生明确要求后,进行折纸、涂色、交流等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展示。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汇报,老师将学生的折纸和涂色情况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旁板书相应的分数)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把黑板上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加起来你可以列出哪些加法算式?(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想一想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几类?你是根据什么分的?(同分母、异分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还记得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谁来说说?(齐读同分母分数加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将同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口算出每道题的结果。)

师:从学生汇报的异分母加法算式中任意选择一道问:异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进行算理探究。

师:出示生自编算式(1/2)+(1/4),请大家猜猜看,这道题的结果会是几呢?独立尝试,汇报各自的计算过程与结果。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结论1:(1/2+1/4=1/6)

结论2:(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结论3:(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二)

2、讨论验证

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3、理解算理。

注意通过展示学生的折纸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通分过程,明确()+()=()=()是错误的,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

师: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或相减呢?

出示小数加法算式“4.21+5.3”,提问:“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感受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

师: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

生1:不可以。因为相同的数位没有对齐。

生2:小数点没对齐。

师:小数点没对齐也就是什么没对齐?——数位没对齐

师:数位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计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当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在来看这道分数题,他们的什么不同?(分母),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吗?(生:不可以。)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现在大家明白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减的原因了吗?

4、小结算理

谁来说究竟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呢?

生汇报:先要通分,(也就是统一分数单位),把异分母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总结规律,内化提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

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加减。(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通分转化同分母分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中,渗透面积计算的策略思想。

3.使学生理解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使学生认识基本图形面积计算的本质特征。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较熟练的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1.填表。

教师引导学生看表了解表格的`结构和要填写的内容。

2.练习二第2题

量出数据实际上就是要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学生练习画高,也就是画垂直线。

提高学生图形面积计算的熟练程度。进一步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复习垂线的画法。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3.观察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它是怎样通过剪、拼等手段成为三角形的。

4.学生独立进行练习

教师巡视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5.布置作业

实践活动和探索题。

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然后小组交流。

分别给这些图形的底和高标上字母,并写出计算面积的方法,算出面积。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积累图形变化的经验。进一步熟悉简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不但要思考还要会思考。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2)学生思考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师:你能算出结果吗?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是1个,是3个,合起来是4个,即。

(4)师:+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同桌商量后举手发言,教师归纳: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5)课件动画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示,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强调: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教学例1的第(2)题

(1)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指名学生说一说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应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师:为什么-的分子可以直接相减?

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3个减去1个,得到2个,即,也就是。

3.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加法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巩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1页第1~5题。

3.完成教材第92页第6题。(提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连加或连减)

课后小结

你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吗?

课后习题

工程队铺一条公路。六月份上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四,下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八,还剩这段路的几分之几没有铺?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4

学习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教材26页第11~13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二、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m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5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两个量杯、土豆、红薯、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能够观察教室的物体,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

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二、讲授新课:

1、感受和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师出示土豆和红薯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大一些?

学生观察后纷纷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测出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同学们设计的最佳方案。

让学生分组分小组测一测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教师提问学生测量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量杯里的水一定要完全能够浸泡土豆和红薯。

教师提问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对描述有困难得学生及时帮助。

2、比较物体的容积。

教师出示一个量杯和一个水槽,并问学生哪个装水装的多一些?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小组内演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3、感受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个方案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42页的课后练习题。

教师巡视并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参与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体积和容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6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客气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