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10篇正文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10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语文教案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会写“院子、树枝、浅绿色”等8个词语。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枣树宽广的胸怀,谦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会写词语,是重点。

难点是体会小枣树宽广的胸怀,谦和的品格。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放大的教学挂图或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将生字画上记号,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文中生字组成的词和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3.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和朗读情况。

4.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什么故事?

三、识记生字。

1.“我读你找”。师读生字,生在“我会认”中迅速找出这个字。读准枣、忍、虽、乘、思。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选自己熟悉的字组词。

四、自读课文。

1.学生高声朗读课文。

2.相互交流读懂了什么?

3.找出与插图相应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自主观察书上的范字,说说字形特点。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穿:上下结构,上部分为“穴”字头,下半部是“牙”。

弯:第四笔是竖,不是竖钩。

3.学生描红临写,完成“读读抄抄”。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l~4自然段。

1.自由读。

2.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弯弯曲曲,浅绿色的衣服、光秃秃、又细又长”。

4.指导朗读,小黑板或课件出示。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读出骄傲、得意、瞧不起别人的。语气。)

5.引导想象。

面对小柳树的骄傲,小枣树可能会怎么想?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比较小枣树和小柳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3.从“过了一天又一天”“实在忍不住了”可以看出什么?

4.再读读第5、6自然段。

三、学习第八8自然段。

1.指名读,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理解“温和”的意思,指名用温和的语气读小枣树的话。

3.你从中看出了小枣树的什么品格?

4.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此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四、朗读全文。

l.接力读,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还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2.赏读。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然后小组同学在一起开展比赛,看谁读得好听。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小柳树 小枣树

外形: 腰细、枝绿 弯弯曲曲

浅绿、真美 光秃秃

性格: 骄傲,得意, 不懂礼貌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能掌握所学知识点和思想感情,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一些细小的问题设计的不精巧,前期的备课情况也不够充分!在课堂上总是想着自己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讲,虽然表面看来很顺利,但实际是教师设计好了一个个陷阱往里面跳!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语言学生理解有困难,提的问题总感觉学生有些不明白。我认为原因是老师的语言太过成人化!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点注意这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篇2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及有关的柳树图片)

(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柳叶、柳树形象。)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课题,解题。

3、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5、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1)(放远看柳树的图片)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想象意境,美读成诵

1、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2、直到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的自己被一遍。

五、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六、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1、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说说怎样记住它们。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指导书写“妆、柳、丝”。先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再师范写。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设计理念

《家乡环境》是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组课文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的主旨是通过学生在历时两周的观察、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并在进行此次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主动搜集各方面的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之情,让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语文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家乡过去的环境状况,培养环保意识。

2、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调查、观察、访问、资料收集整理)获取知识,了解某一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

4、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三、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讨论确定学习内容分为四个板块,组合活动小组,小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组内分工。

第二课时:将各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第三课时:学习成果展示,在同学间相互交流调查研究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学习成果展示

1、小组合作把设计的环保宣传标语张贴在相应的位置。

2、小组通过手工活动设计身边环境的版图。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学生认识全班同学的姓,学习识字,增加识字量,了解有关百家姓的一些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学生知识面。初步学习搜集和运用信息,和别人交流信息。

活动重点:让学生认识自己班上同学的姓,了解有关百家姓的一些知识,了解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学习方法与过程。

活动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是本课难点。

教学总课时:五课时。

活动准备:

教学总过程:

一、准备阶段(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学生对自己姓什么这个问题感兴趣。

2、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确定探究内容。

3、根据探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组内分工。

4、指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数学老师姓XX,美术老师姓XX,我姓XX。

你们也有各自不同的或相同的姓,请大家介绍自己姓什么吧!教师随机板书学生介绍的姓,让学生自己教读黑板上的姓,让全班同学认识这些姓。对你们自己的姓想知道些什么,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设计理念:用学生自己的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去思考,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身边事物的兴趣。)

(二)确定探究话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归纳出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自己跟谁姓?

2、自己姓的来历?

3、有关姓的趣事。

(三)寻求探究方法

既然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哪你们该怎么办呢?(众说纷纭)

老师归纳出可行的办法提出建议:

1、请相同姓的同学分为一组,进行商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回去问家长,不懂就问长智慧!

3、上网查资料,勤动手,万事解决不用!

以上方法进行综合使用效果最好。

(设计理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尝试解决问题

1、每个同学都用上面三种方法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姓进行分组,同姓的分在一起确定组长。

3、指导组长根据同学的特长分工。

(出示要求:组长负责召集全体组员,安排具体工作;每组有资料收集员、资料整理员、成果汇报负责人等;做到每个组员有事做。)

(四)布置探究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任务搜集相关资料。

二、搜集整理阶段(两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根据内容来分类搜集整理资料;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时逐步找出问题的答案;

3、根据***内容,帮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展示成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经过辛勤的劳动,我们有了丰收的成果。

(二)学习方法

1、出示资料筛选标准(是否与提出的问题有关。)

2、教师以“王”这个姓为例教会学生如何筛选资料。

(1)“王”姓的来历?

(2)有关王姓的趣事。

要求:选择的资料必须与问题有直接关系,资料的排列要归类,要有序。

(三)筛选资料(小组讨论,共同决定。)

(四)形成观点

以“王”姓为例指导学生找出前面提出探究问题的答案。

(五)作业布置

利用课余时间修改并完善本组的探究出的答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成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成语的含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

二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抓重点词理解句子。

三教学思路

四教学准备:布置预习,自学生字词语;准备小鸟和青蛙头饰。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解题。

1在《识字4》一课我们学习了一组成语,大家背一背。

2板书“坐井观天”“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连起来是什么意思?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坐井观天吗?青蛙都看到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2、3部分对调)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画出不认识的字。

2说说读懂了什么。(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它们在争论什么?

3检查生字词语:青蛙、井沿、边际、相信

(1)比一比,再组词。

井()沿()抬()开()没()拍()

(2)用“答”字扩词。

三讲读课文,悟出道理。

1你们也争论争论,读一读小鸟和青蛙的话。

2分角色朗读,在读的时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小鸟和青蛙的语气,抓住它们的“笑了”有什么不同理解小鸟的讲事实、摆道理,青蛙的自以为是。同时,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天到底大还是小?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呢?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天很大?抓词、句:飞了一百多里,无边无际。

青蛙为什么说天小呢?替青蛙想一想,用本子卷成筒状试一试,明白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3戴头饰表演课文内容,深化理解。

表演当中启发学生理解青蛙这样的人目光短浅,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四总结、拓展:假设你是那只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青蛙

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见识少,看事物不全面

小鸟

天无边无际

四作业:星级:认读词语。

二星级:积累词语:井底之蛙

见多识广

鼠目寸光

无边无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读一读自己积累的词语

二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生字。

1观察8个生字,想一想每个字的特点,找出结构相同的字,先示范写一个。学生仿照写其他的。

2重点指导写“慢”。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感受文中我和女儿对小松鼠的怜爱和他们善良的性格。

2、初步认识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3、认识10各生字,会写12各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流露的对小动物的怜爱之情,有感情第读文。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读书指导

1、 解题。让学生看题,从问题中可以判断,这篇课文内容与松树有关。《那只松鼠》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读书。

2、 自读课文。让学生御用多种方式来充分读书。通过独立读书,基本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我”捉了那只松鼠但又给放了。

3、 理解课文。这篇课文叙述的顺序是倒叙。在学习时,课时先学第四---七自然段。最后归纳出这部分记叙的顺序:发现松鼠---捉松鼠---放松鼠。并按这样的顺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简单讲解倒叙方式。

二、 情感深化

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发誓回家后只字不提那只松鼠?听了女儿的话我为什么心里的 一块石头落了地?从而去体会女儿本性的纯真、善良。

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1、积累内化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用此的准确,生动。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2、识字写字

布置学生字学文前对本课的生字进行预习,初步认识这些生字。然后进行检查。检查的形式可以读卡片,也可以设计游戏来进行。

3、指导书写 要求会写的字。

4、迁移练习

结合课文结尾处的省略号,让学生去扩展想象。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新课导入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对于我们人类的进步是多么重要啊!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也和书有关,请大家一起来读课题:出示课题:这是英国的作家尤安艾肯写的,看了题目,大家知道作者把书当作什么?板书:伴侣。看到伴侣,你自然会想到哪些词语?作者把书当作他的伴侣,和它形影不离,如影相随,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读书啊!带着喜爱之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大家把课文读通顺,如果觉得有难度的句子,就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第一第二题,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交流:

板书:原因方法

3、过渡:

课文不长,但是我们却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课文的1~3自然段中有一个词把他对读书的`喜爱非常好的表现出来了,你能读出来吗?

三、体会“毫不犹豫”

1、学生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喜爱读书的词语。

课件出示: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你能给毫不犹豫换一个词吗?

2、大家知道,环球旅行需要多少年吗?猜猜看。

出示课件:

那么同学们,如果是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同样的问题问一问你的同桌,让我们听听大家会选择什么?

3、指名演示对话。

4、一个人独自驾舟旅行那该多么寂寞啊。但是作者却毫不犹豫地回答:引导学生接:我会选择一本书。再肯定一点好吗?

5、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背诵下来。你为什么还要选择一本书呢?请大家细细地读课文4、5两个自然段,你能把它读成一句话,告诉我们作者之所以选择一本书的原因吗?

四、研读喜爱读书的原因

1、学生读课文。

2、交流,出示: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请问你一本书最多看过几遍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呢?那就请你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

3、在作者的心中,书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呢?请大家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4、出示: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看到朋友,家使你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哪些词儿?多么温馨,多么亲切,请你读出这份感觉来好吗。

5、对作者来说,家和朋友还有着更深的内涵。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你能慢慢体会出来吗?出示:你已经见过你的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光线怎么那么美!”

指导朗读:

是啊,真想不到啊!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你带着惊奇再来读好吗?光线怎么这么美!看到这么美的光线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哦,使一份前所未有的发现,真让人喜悦啊?你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好吗?仅仅是惊奇和喜悦吗?

日日相见的朋友,每天都回的家,也常常带给我们新的惊喜,新的喜悦,新的自豪,这真是常见常新啊!

板书:常见常新。

6、读好反问句:

出示:

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难怪作者会做出这样的回答。

引读:难怪作者会发出如此的感叹。

7、小结:

对作者来说书和家和朋友都是一样的啊。你常常都读它,它也总能带给你新的发现,新的惊喜,读上一百遍也不厌倦。这就叫百读不厌啊。

板书:百读不厌。

大家真会读书,把作者喜爱读书的原因读成了8个字。

一起读:常见常新百读不厌。

五、课堂练笔

1、出示要求,作者把书比作朋友他和家,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在你的生活中,书还像什么呢?请大家动笔来写一写。

2、指导读好。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位酷爱读书的人喜爱读书的原因,下节课作者还将和我们继续探讨关于读书方法的话题,请大家把自己平时读书的方法简单的总结一下,我们下节课一起来交流。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常见常新百读不厌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自主识字若干个。理解本课“百思不得其解”、“雷打不动”、“弥留之际”、“沧桑”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和积累含义深刻的句子。发挥想象能力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从故事中,感受人间真情和温暖,领悟到人生的财富是善良、真诚的爱。

教学重点:

共同的秘密是什么? 12个矿工是怎样保守着共同的秘密的?

教学难点:

第三部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熟悉导语,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交流有关矿工生活的资料

3、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交流矿工生活的艰苦

解题质疑

初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通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根据段意分段(将段意熟读,背下来)

讲读第一部分内容 理解“抚恤金”、“闭塞”;体会矿工妻子的艰难境遇和队长们的帮助

第二课时: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50课,齐读课题。

1、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个矿工在意外事故中去世了。为了帮助他的妻儿维持生计, 12位矿友坚持每天到她的馄饨摊吃一碗馄饨。十多年过去了,什么都变了,不变的是12颗爱心。

2、说一说课文的段落层次

(1——3)矿工被炸死后,他的妻儿生活无靠,在队长的建议下开起了馄饨摊,每天至少有12人光顾,从不间断。

(4——6)12个矿工们坚持去吃馄饨,令他们的'妻子不明白,直到队长弥留之际说出了秘密,从此后队长的妻子也加入到12人的行列。

(7——8)十几年过去了,来吃馄饨的人也在变化着,但从未少过12人。

二、过渡、导语

矿工的妻子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精神上无依无靠、生活上举步为艰的时候,有12个人毅然决然地支持着她、帮助着她。那么“共同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从中我们能领悟到什么呢?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下一部分

三、读4——6自然段,思考“共同的秘密”是什么?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1、生:12个矿工约定每天去馄饨摊上吃一碗馄饨。

2、生:在第5自然段。[出示:队长的话]

(1) 读中理解、强调重音约定——经过商量而确定的,相约要遵守的。 兄弟、自己的兄弟——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的工作中,建立的阶级感情

(2) 比较句子,体会反问表达效果,体会语调 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要帮。 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能不帮。 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帮谁帮?

(3)小结:多么善良的12个人啊!这是次意外事故,无论从法律上,道德上,还是经济条件上,他们都可以不帮他的妻儿,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使他们把帮助这孤儿寡母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4)再读

四、原来这共同的秘密就是12个矿工的约定。

从哪能看出这是一份约定呢?默读全文,找到相关语句用“——”画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读一读。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汇报(引导学生按行文的顺序)

A.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个人。 “一下”:12个矿工都信守约定,如期到来。[出示图一]

B.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1、(学生想象)“风霜雨雪从不间断”那会是怎样的情景?

2、在你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平凡的矿工,感受到了他们善良的心灵,真的很敬佩他们这伟大的举动。(再读)

3、小结:之所以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人,随后从未少过12人,而且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从不间断,就是因为(引读:男同学读“这是?”)

C、第四自然段内容

1、雷打不动:形容坚定,不可动摇。——信守诺言、恪守约定

2、妻子的“百思不得其解”。除文中提到的猜疑、跟踪、质问,还可能怎样?

3、她们不理解是因为,她们不知道“这是?”(女同学改人称读)

4、 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能想着帮着别人,这是好事,为什么要把它当作秘密不告诉别人,而且对自己的家人也如此?讨论汇报(多么善良的人们,在献出爱心的同时,也在用心维护着这对母子的尊严,让她感到她是自力更生的,让她觉得生活得很坦然。)

5、 说话练习:想象一下,当初,矿工队长和矿工工友们约定时会怎么说?

C、第五自然段

1、 结合下文,理解“弥留之际”,换词理解(临终之前、临死之前、即将离开人世)

2、 因为“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所以“你一定要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馄饨。”

3、这说明什么?(他把这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得重于一切,他要把自己未完成的责任传承下去。)

4、此时此刻队长的妻子什么也没说,但她思绪万千,她会想些什么呢?(过去对丈夫的猜疑是不对的。原来他的丈夫这么伟大。一定将这艰巨的任务,厚重的责任坚持到底!)

4、[出示,6小节和图二]引读第6自然段:“于是,从此以后每天的早晨,在”

D.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惟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时间更迭,万物变迁,而惟一不变的是“12个”数字,那是12颗善良的心从未动摇过,哪怕只是微薄的力量,也一定要它持久,进行到底。带着对这12个人的赞扬和佩服之感,再读。 过渡:就这样,十几个春秋过去了,几千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来到那个馄饨摊,还会见到那12个熟悉的面孔吗?

五、指读7、8自然段

[出示:图三] E.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穿透十几年岁月沧桑,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1、既然12个人都这样信守约定,为什么还要“代替”?这十几年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2、过渡:是啊!无法阻挡的“生、老、病、死”,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十几年来,这些矿工们经历着生活的变化,也在经历着的世事的沧桑。

3、引读:所以,“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

4、这不仅是12个矿工的秘密了,已经成了12个家庭的秘密,甚至是更多帮助者共同的秘密。(扣题)

5、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但是“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6、怎么理解“金灿灿的爱心”?

7、这仅仅是12颗闪光的爱心吗?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善良、朴实的人群,再过10年、20年会是什么样?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精选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知识点

1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被称为“诗仙”。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mǔ)吟留别》《将(qiānɡ)进酒》《古风》《李太白集》等。

相关背景: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主要内容: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2望洞庭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主要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浪淘沙》等。

相关背景: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

主要内容: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3忆江南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为题材。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相关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主要内容: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筛选重点词句,清晰地列出文章提纲,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及过渡。

感受莫高窟艺术之美,理解文章记叙与描写交替,详略得当的写法及其意义。

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塑画和藏经洞的艺术价值,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

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抓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莫高窟》,看这些词语,能读正确吗?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神态各异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宏伟瑰丽

丰富多彩漫天遨游

492个

两千多尊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六万多件

个别读,(提示:读出这些词语不同的意思。)

2、你能从这两组词语中选用一些说说你脑海中的莫高窟吗?(相机完成板书)

3、所以,有人禁不住要赞叹她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出示课文最后一节,学生读)

4、过渡:莫高窟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声誉呢?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那里去看一看。

二、走近“彩塑”,感受彩塑的精妙绝伦。

1、自由轻声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彩塑?哪尊彩塑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自读后谈自由受)

2、交流前三种彩塑。

(1)(相机出示慈眉善目的菩萨图片)理解:慈眉善目:仁慈、善良,和蔼可亲;

(2)学生交流完天王和大力士,相机理解:威风凛凛:很严肃,有令人敬畏的声势和气派;强壮勇猛:身体结实,有力气,很勇敢。

(3)(出示彩塑图片天王和大力士)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4)指导朗读前三种彩塑的句子: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到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个别读、齐读)

3、交流卧佛

(1)学生讲到卧佛,(出示卧佛全景图)。

(2)16米有多长?(有四块黑板那么长,正好是阶梯教室的长度16米)

(3)(出示卧佛的特写)静静地看着这尊卧佛,你感觉到什么?(他正在闭目养神,或者凝神静思,我只能屏息凝视,生怕惊扰了他,我们好像听到了卧佛轻微的呼吸声。)

(4)指导朗读描写卧佛的句子:卧佛闭目养神,来,我们轻轻地读,别打扰他。

(5)这尊彩塑多么逼真啊!真是——相机引出【惟妙惟肖】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怪不得游人要啧啧赞叹呢!

4、像这样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莫高窟里有两千多尊呢!请欣赏——(出示其他彩塑)

5、多么精妙绝伦的彩塑啊!余秋雨先生欣赏了莫高窟的彩塑后,说:

(出示:“这里的每一尊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看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何等壮阔的生命!)

6、再次指导朗读:来,用你的朗读再现这些活了千年的生命!

7、指导写法:莫高窟有两千多尊彩塑,作者寥寥几笔就让我们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他采用了什么高招呢?速读第二节思考。(总分总,“分”的部分面点结合:面:有……有……有……——给人整体感。点:卧佛——典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8、小结: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描摹事物的常用方法。

三、走近“壁画”,领略魅力。

1、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出示壁画图)

2、壁画的宏伟瑰丽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节,边读边圈划出你认为能证明壁画“宏伟瑰丽”的关键词句,然后大胆想象,要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

3、交流:

①“宏伟”:A、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上课的阶梯教室,它大概是160多平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学生计算)

想象一下,宏伟瑰丽的壁画,相当于281个这样的阶梯教室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

补充:如果以壁画的自身高度,把壁画连接起来,其长度可达三十公里,这是世界上的画廊。

B、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的,有描绘……的,有反映……的,有描摹……的。

教师补充:敦煌壁画的绘画时间前后长达一千多年,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内容极为丰富,除了佛教故事,还有劳动人民艰苦劳动的场面,有反映历代统治者奢侈豪华的生活,还有许多交通工具、古代建筑、各族服饰、音乐舞蹈等场面……西方学者把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这还真是一本敦煌民风民俗的百科全书!

②“瑰丽”:飞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

(1)快去读读描写飞天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美妙的音乐、芬芳的花香、动人的舞蹈、曼妙的舞姿……】

(2)指导朗读:是的,细细品读,文字是有声有色有味道的,请同桌互相朗读,要读出画面,读出美感,并能打动你的同桌。(同桌互相练读)

(3)个别读: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并欣赏画面。(相机指导朗读:比较“把描写壁画的句子中的“有……的”改成“有的”,比较有异同之处吗?(意思是相同的。语气上“有的”惊讶多一些。)

(点评:谢谢你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点评:真好,你们把这穿越千年的飞天表现得绚丽多彩,栩栩如生。

老师仿佛也看到了风姿绰约的飞天。

听你们读书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美丽迷人、婀娜多姿的飞天在云海中轻歌曼舞

我真有一种***的感觉)

(4)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身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课件出示)飞天图片)

(5)啊,真是美妙绝伦!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

4、引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

5、看到这儿,我们禁不住赞叹——(课件出示最后一节,学生再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四、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1、每一个到莫高窟的人,参观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欣赏了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定还要去看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板书:藏经洞)。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现在的藏经洞又黑又小,空空如也。(出示第四节)

2、(板书:曾)“曾”是什么意思?(从前有过。)

3、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现在没有了。这数万多件珍贵文物到哪里去了?(学生简要回答)

4、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出示: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5、此时此刻,再读第四节,你心情怎样?(很气愤,a、清政府腐败无能,诺大的中国,却存不下这些文物!那些官僚们可以讲究豪华的生活排场,竟穷到筹不出运送、保护文物的经费,我们好恨呀!b、帝国主义的可恶行径。提问:你从哪个字看出?)

比较:“掠”换成“抢”、“偷”如何?(“抢”动用武力,“偷”趁人不备,而“掠”是帝国主义分子利用中国人的无知,在光天化日之下,盗走珍贵文物的,一个“掠”字更体现了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与无耻!)

6、小小的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它成了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7、请看,这是我们国家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

(出示一些流落在其他国家的文物图片)

8、无论这些文物流落何方,它的身上永远镌刻着两个字——“中国”。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2、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豪地说:(出示: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板书:艺术宝库)

3、余秋雨先生说——

出示:她是一种聚会,

一种感召。

她把人性神化,

付于造型,

又用造型引发人性。

于是,

她成了民族心底

一种彩色的梦幻,

一种圣洁的沉淀,

一种永久的向往。

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有感情朗读。

结语:“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让我们带着这种梦幻、沉淀、向往,走出课堂,走向每一处刻上“中国”烙印的传世珍宝……

(出示流失海外博物馆的珍宝)

板书设计:

彩塑精妙绝伦

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艺术宝库

藏经洞(曾)藏品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