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 1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为大家分享的3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 2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 3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合计狗兔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苏教版数学《厘米》教学设计 4
苏教版数学《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估计和测量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2、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估计和测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3、在具体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概念和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直尺、软尺、卷尺、小正方体、长方形,小棒、方格纸 学具:每人一把学生尺、一个小学具袋(小正方体、小棒和小长方形)、一个大学具袋(花生、红豆、长方体、橡皮、方格纸、小棋子)一张作业纸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对线段有怎样的认识?(小组交流后自由汇报)2.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并理由。3.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宽,看看有多长?(2)自由汇报。
(3)质疑: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4)小结:为了更加准确,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尺子来量。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跟你同位说说。②自由汇报。
③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
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4)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在直尺上观察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你有办法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吗?�
(2)动手测量后,指名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课本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5)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条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第二条呢?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6.画线段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①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②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③点上另一个端点。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四、课堂总结,反思评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堂课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师:瞧,老师新买了一个杯子,我想美化一下我的杯子,在这一圈贴上一张彩纸,彩带要多长呢?可这尺子不好量,怎么办呢?学生说方法?(有的用皮尺围绕杯口一周;有的把尺子放在桌子上用杯口滚动的方法测量;有的用根小绳绕杯口一周后测量绳子的长度……)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法。
师:为了测量方便,人们发明了直尺、三角尺、卷尺等(课件演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和合适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下面你们可以用直尺,也可以用卷尺,选择你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
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cm)
量: 刻度线 对准 刻度0表示起点。
放平
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5
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比例尺。教学目标:
1、理比例尺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课前我先学
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并完成表格。
要求:(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长 宽
二、课中学习: 1、小组汇报。第1页/共4页(1)选出大小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各是多少,它们的比值是多少。2、集体交流。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2)什么是比例尺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3)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 =比例尺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或后项),一般应化简成1.
(4)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4、教学第48页中的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4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10
第2页/共4页 厘米,宽画了5厘米。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 ∶400。()(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 ∶160000。()(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 ∶1。()2、课本P55练一练第1、2题。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
第3页/共4页 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四、课堂小结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页/共4页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 6
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过程,培养他们能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
师:这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
生2: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二、探究体验新知。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一起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相同。
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
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练习提升。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271271271。
+122+31+903。
———————————。
3933021174。
【课外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26+242320+485107+385542+175。
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7
苏教版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体积”的含义,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体积单位大小的概念。,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意义,掌握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怎样计量出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量杯、石块、体积单位模型、课件。
教学策略: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分组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导入新课: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
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其中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授新课:
1.学习并建立“体积”概念。
实验一:先让学生看看量杯里有多少水,然后把小石块放入该量杯中,你有发现什么?说明什么?”请学生读题,分组操作实验。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实验二:在两个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让学生确认),然后把大小不同(让学生确认)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这两个量杯中,学生观察后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出示实物:火柴盒、铅笔盒、书包。
教师:观察这三个物体,你能知道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体积”是怎样理解的?
师生归纳出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
[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第一个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都“占有一定空间”。通过第二个实验,使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的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出示图(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设计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自然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
教者: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大家数一数,就知道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教师小结: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学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师板书
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15页内容。
自学方法:看一看(它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
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全班交流。(主要说出体积单位有哪些?并用手比划每个体积单位各有多大)
[设计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练习:
(1)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设计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1(),表面积是6()
(2)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6()。
(3)一台电视机的体积约是120()。
(4)一辆冷藏汽车冷冻箱的体积约是9()
⒋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教师出示立体图后问:已知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者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
[设计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四)、课堂总结:
师: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七、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有: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 “比例尺”教学设计 8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具准备:江苏地图和常熟地图各一幅、练习纸、课件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江苏地图和常熟地图(一幅线段比例尺,一幅数值比例尺)师:请看这两幅地图,是什么地图呀? 师:整个江苏和常熟就这么大吗? 生:不是,是被缩小了画上去的。
生:它们是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画出来的。
师:整个江苏和常熟,怎么画在了同样大的地图上呢?难道它们一样大吗? 生:常熟缩小的倍数少,而江苏缩小的倍数多。
生:因为它们缩小的倍数不同,所以可以画在同样大的图纸上。
师:确实,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将一些事物缩小一定的倍数,画到平面图上,便于我们了解、分析它的构造等情况。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操作计算。师:你们喜欢画画吗?那我们来画几个最简单的图形。我说图形的长度或大小,你画出它的平面图,行吗?
① 线段长5厘米 ② 铅笔长18厘米
③ 我们教室长8米,宽6米
第三个图形学生可能一下子不知道如何画。
师:那么,你准备将教室的长、宽画多长呢?怎么想到画这么长的呢?请带着这两个问题来试画我们教室的平面图。学生投入操作活动。
2.交流分享。
师:大家都画好了,请拿着你的作品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在图上你画的长、宽分别是多少?为什么画这么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在图上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我是将原来的长、宽缩小100倍画的。
生2:我在图上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2厘米,我是将原来的长、宽缩小50倍画的。
生3:我在图上画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我是将原来的长、宽缩小200倍画的。
„„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8厘米 8米 100倍 6厘米 6米
4厘米 8米 200倍 3厘米 6米
16厘米 8米 50倍 12厘米 6米
„„
师:有这么多不同的画法呀,老师都没想到!请同桌间再互相介绍一下你画的尺寸以及你的想法。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与想法。【如果学生长和宽缩小的倍数不同,如 8厘米 8米 100倍 3厘米 6米 200倍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如果这样画,形状就改变了,所以同一幅图的数据只能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3.意义建构。
师:刚才介绍了这么多不同的画法,像这些图上画的长、宽的厘米数,我们称它为图上距离,而教室实际的长度,我们称它为实际距离。你们将实际距离缩小了一定的倍数画在了图上,就成为图上距离。(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师:能说一说你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吗? 生1:我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生1:我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200。生1:我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
师:像这些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1∶100、1∶50等,就是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课题)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你们画的平面图都一样吗?(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师:都是画教室,怎么会出现大小不同的平面图呢? 生1:我们缩小的倍数不同。生2:我们确定的比例尺不同。师:对呀,所以在比例尺的意义中还特地点明“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将概念补充完整)教师选出部分作品,在上面标上比例尺,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上也标出。
【如果有同学画的教室平面图的长是1厘米,宽是0.75厘米,让学生评价: 生:他画得太小了。
师:结合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想想这种画法存在什么问题呢? 生:选用的比例尺不太合适,比例尺应该根据图纸的大小来确定。】
师:你们说得真不错!确实如此,瞧这儿同样大的江苏地图和常熟地图,它们的比例尺一样吗?谁来读一读呢?
学生读图中的比例尺,教师板书。师: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看了这幅图的比例尺1∶100,你想到些什么呢?
生1:图上距离的一份就是实际距离的100份。
生2:我们也可
师:那图上距离1分米就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呢?(学生补充回答)还有谁想说说?
生: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师:那反过来说呢?
生: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
4、认识线段比例尺 师: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数字比例尺以外,还有一种线段比例尺。结合说明,教师板书:比例尺是1:100,同学认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就是实际距离100厘米,100厘米等于1米,所以还可以表示成:(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这个线段比例尺的意义就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1米的实际距离。师:你能在自己刚画的图上,把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吗? 学生改写。
5、在江苏地图和常熟地图上找出比例尺,说说这个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6、学习例4:
师:现在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你们会不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1)出示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3)强化重点、难点:
①比例尺与一般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三、应用巩固:
1、完成练习七第一题。
2、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是()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改写在线段比例尺是()。
3、完成36页第3题。
4、任意选择相关条件求比例尺: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苏州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020千米,图上距离是17厘米;上海到南京的实际距离是270千米,图上距离是4.5厘米.学生计算后可知比例尺都是“1:6000000”,说明在同一幅地图上比例尺不变.
四、全课总结:
五、机动:
1、某种零件的长度是8毫米,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4厘米,求这张图纸的比例尺。
2、试画自己家住宅的平面图。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 9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 10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11
负数的初步认识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编号:01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的例
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时候用正数表示,在()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 (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板书:+20(20)、-20、0 3.交流例2(1)小组交流: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分别比海平面高或低多少米?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
(2)全班交流。(以海平面为标准,超过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板书:+8844.4、-155)
(3)想一想:气温在()时候用正数表示,在()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4.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说说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认识?(2)全班交流。
(3)相机引导小结: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拓展 1.练习一第1题。
生自已阅读第5题后全班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说说哪个是正数,哪个是负数? 2.练习一第2题。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表示的?为什么?学生订正。3.练习一第3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追问:正数和负数能写完吗?)4.练习一第4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交流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0刻度线以上表示零上温度,每格表示10摄氏度,半格表示5摄氏度,特别要注意表示零下温度时数的方向)。
五、总结延伸
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负数初步认识
+20(20)、-20、0、+8844.4、-155 像+20、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5页例4及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归纳的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价值,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从家里找一个长方体纸盒带到学校来,都带来了吗?(带来了)请大家先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用尺量一量,你带来的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练习纸上,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练习四第1题的填空部分。学生测量数据并完成填空,组织交流。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手中的纸盒,讨论一下,你打算从哪个方面来研究这些纸盒。
反馈:� 今天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来研究,就选“做这些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来研究吧。
[说明:让学生测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为后续探索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活动提供了具体材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展开自主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算一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为后面学生主动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算法做了必要的铺垫;讨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纸盒”,为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提供了机会,也教给学生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由学生自己确定,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自主探索
1. 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谈话:确定了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下面要思考的问题就应该是用怎样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计算做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带来的纸盒为例,按下面的要求开展研究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1)独立思考,想办法求出做自己的这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2)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3)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做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把纸盒拆开,再计算每个面的面积。(2)先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加起来。(3)在计算6个面的面积时,发现计算的方法不够简便,改为分别求出3组相对的面的和,再相加。(4)分别求出每组相对的面中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后再乘2。
[说明: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为了让学生扎实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计算做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的方法。开放的活动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空间,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策略,找到自己能够理解的富有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可以在小组内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方法不够简便的学生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启发,主动修正自己的算法。三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怎样计算做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的硬纸板,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个别经验上升为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引导:每个小组都完成自己的任务了吗?再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你们小组刚才的研究过程整理一下。看一看,你们小组的同学想出了几种求做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是比较简便的,然后再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怎样的形式向大家汇报。
[说明:学生活动后,并没有马上组织学生反馈,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前面的小组活动进行整理和反思,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更深刻的再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下一环节反馈与交流的质量。]
反馈:哪个小组先上来,把你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在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仔细地听,认真地想,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向他们提问。
学生按小组带着自己的纸盒和计算过程,到实物展示台上汇报。[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两点:(1)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2)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先求出每组相对的面中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后再乘2比较简便。]
提问:求做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长方体纸盒6个面的总面积;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并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提问: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做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认识了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总结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帮助解答。
如果学生提出: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还需要留出一些连接的地� 所以,实际问题中经常出现至少需要用多少硬纸板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学生提出:有些纸盒只有5个面怎么办?则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算,再告诉学生,应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下节课我们将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说明: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意识,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刻。]
2. 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试一试。
提问:求做这个正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硬纸板,就是求什么? 再问: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
反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你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一练”。出示第15页的“练一练”。
提问: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并组织交流。2. 完成练习四第2题。
出示题目(长6 cm、宽5 cm、高3 cm的长方体)。提问:第一个问题要求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练习后,提问: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想到了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先求出每组相对的面中一个面的面积,再用三个面的面积和乘2,比较简便。)
3. 完成练习四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反馈。4. 完成练习四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指名把填的结果拿到实物展示台上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每一个物体的形状的?计算第二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时,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课外延伸 出示练习四第6题。
提问:我们知道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怎样解决这里的问题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到生活中找一些这样的例子,再想一想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下节课将专门研究。
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13
苏教版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比例尺。教学目标:
1、理比例尺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课前我先学
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并完成表格。要求:(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长 宽
二、课中学习:
1、小组汇报。(1)选出大小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各是多少,它们的比值是多少。
2、集体交流。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2)什么是比例尺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3)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 =比例尺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3)比例尺的前项(或后项),一般应化简成“1”.(4)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4、教学第48页中的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4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10厘米,宽画了5厘米。(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 ∶400。()(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 ∶160000。()(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 ∶1。()
2、课本P55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