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4篇)正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4篇)》

时间: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一、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为学生健康成长排忧解难

作为学校的德育主任,为学生健康成长排忧解难是自己的职责。要想更好地为学生排忧解难,首先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习。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教育他们,处理好学生日常心理问题,解除学生心理疑难,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二、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某同学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得不到家庭温暖的他,令每一位老师都感到头疼,平时打架、骂人、恶作剧样样都做,只有作业不做,闹得邻里怕他,家长恨他,老师恼他。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通过细致观察,通过一次次家访的了解,决定采取如下“五步曲”教育挽救他:第一步是同他交知心朋友,千方百计接近他。当这个常遭白眼,备受歧视的心已变得坚硬而冷漠的孩子一次又一次从小事中感到教师是在用真情待他时,他睁大眼睛说:“老师,我真能改好吗?能考出好成绩吗?”这位老师因势利导热情地鼓励他,还跟他勾起了小拇指;第二步是用放大镜在他身上找闪光点,当他一个星期没迟到,当他背会了一小段课文,当他哪怕是做完整一次家庭作业,这位老师都在班上表扬他;第三步是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大肆宣扬他做过的点滴好事,让全班同学都喜欢他,关心他,用集体的友爱温暖他;第四步是在学习上帮助他,让他上课时不至于“开小差”、“坐飞机”;第五步是当他在前进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而灰心丧气时,既指出危险,晓之以理,又耐心细致,动之以情,帮助他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两年如一日对他,浓浓的关切与爱,彻底溶化了他心中的坚冰,毕业考试时,居然想不到他竟以班级总分前三的成绩跨入了初中的'大门。毕业后他给他的老师寄来了一张贺卡,上写着:“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摘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这让这位老师感动了好久,也更加坚定了他在班主任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还有一位同学是班级的班长,成绩自然是没话说,但却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特别是女同学,对他是怨声连连,老师就告诉他,一枝独秀不算春,草的伟大就在于它总是一簇一簇、一片一片的,个人永远是集体的一分子,领头羊走不好怎能带领羊群找到肥沃的草地,班干部不以身作则,班级又怎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老师了解到他父母刚去广州做生意后,就更加从生活上,学习上的每一件小事关心他:书包脏了,为他洗干净;下雨了给他送去雨伞;生病了,带他去上医院;假日里,一起去拥抱大自然。老师让他觉得生活不再寂寞,渐渐地,他又开始关心班级中的每件事、每位同学了,又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称职的班长了。可见,教师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去暖化他们冷漠的心,教育者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净化心灵

近年来某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净化心灵。一是突出主题活动。某校依据学生年段特点,把对学生的教育与月重大节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月一个教育主题。如三月份的三八妇女节,某校开展“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为母亲送上一份礼物,从今天开始培养自觉做力所能及家务事的好习惯。活动期间,既有宣传教育,又有行为成果展示,使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得到具体体现。二是活跃大课间活动。学生大课间活动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释放自己心理的最佳时间。某校一方面让学生集体参与文明礼仪健身操、广播操、武术操,跳兔子舞,唱文明之歌等活动,另一面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自己选取“跳绳、转呼拉圈、打羽毛球书法、绘画、器乐、球类”等等,让他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地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用健康有益的爱好,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三是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某校在敬老院、歧阳茶厂、歧阳养鸡场等地建立了三个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我们带领学生到歧阳茶厂,和那里的叔叔阿姨们同吃、同劳动,让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充分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独生子女们,亲身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从而让他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爷爷、老奶奶洗衣服、打扫卫生等,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找到无穷的乐趣,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作出最大的努力。

作者:龚仁宣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歧阳小学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2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同时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高校师生应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心理学是现阶段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xx-3089(20xx)11-0086-02

大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分析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学习能力强、健康向上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两类。据调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已经成了导致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是,大学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偏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压力、困境)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良好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各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高校的具体教育工作予以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高校深入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积累经验,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其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教育工作开发了大量科学的心理测试软件,能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更及时的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分析

1.積极心理学的涵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前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赛里格曼提出的,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受积极心理力量和消极心理力量的共同影响。前者给予人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而后者却恰恰相反,阻碍了人的前进脚步。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也就是说生活态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促使其激发自身潜力,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未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心理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积极乐观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2)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利用其新颖的理论引导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3)指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缺失

尽管已经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目标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式为主,缺少有效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没有实现预防教育为主的重要目标。解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免为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但该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问题出现后寻找解决措施,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学手段陈旧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陈旧,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效果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实现团体辅导、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育对象个体化

我国很多高校都以消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导致教育工作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身上,忽视了正常的学生群体。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和矫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为上门咨询的学生答疑解惑,并强制干预心理疾病严重的同学,然而该种工作范围主要涉及个别学生,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育对象个体化。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信念,不利于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医学化

我国高校在长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学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全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及时寻找有效地解决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知识宣传一般以心理问题为主,主要作用是传播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矫治性的方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干预。但在当前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这种教育方式尽管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无法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发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发挥。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其观念较为陈旧保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很丢人,羞于启齿不敢医治,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大学生可能不敢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2.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的问题。为了降低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引进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是困扰我国心理学者的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指导,很多研究工作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开辟新视角,促进该工作的良好发展。

3.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够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引进的西方理论,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良。西方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实际国情中发展起来的,可能只适应某一特定时期与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会加重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乏系统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下应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重视学生在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心理体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理念作为指导理论,加强对大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等方面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涉及众多方面,主要包括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优良个性心理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利用发展性课程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尽可能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品质。预防性课程也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见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咨询调整,避免影响自身的健康生活。

2.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稳定,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面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给出最正确的指导意见。

3.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内讲授体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有意义的心理教育课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活动在在校园内营造关心心理健康的氛围。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

4.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与发展潜能,教育工作者应格外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潜能,避免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疾病。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扩大范围,一方面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全力激发其内在潜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希望,帮助其树立信心,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韧性,显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优化积极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的教育环境是由和谐的家庭、高效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组成的,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是建构积极个性品质的核心力量。高校应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知识宣传,社会也应予以当代学生关心与爱护,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方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应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總结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社会、学校、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优化积极教育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变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xx,(5):32-33.

[2]刘雯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界,20xx,(15):112-112.

[3]汤静,汤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学院学报,20xx,5(3):145-148.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综合素质。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的融合策略展开探讨进行经验分享。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小学德育教学

1、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思想与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课堂教学中应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出发点展开。在小学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塑造。教师应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2],发现其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知识。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更具针对性。例如,在“我和规则交朋友”单元教学中,教师可由以下几方面对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进行说明,如游戏规则、学习规则、交通规则等。同时应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列举并总结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规则。教师由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出保护公共设施、遵守交通规则、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等德育知识。下一步,教师可从课堂规则与《学生守则》出发,与学生共同分析常见的违反规则的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规则所具有的规范作用及约束力。例如学生在课堂上高声喧哗会对教学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等事例,进而得出课堂规则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保障作用这一结论。通过课堂教学,将生活常见事例引入教学中,使学生更易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帮助其形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达到心理教育与德育的目的。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实践中

检验德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为德育实践。自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教育界对教学实践的关注度也随着上升,从而使人们在重视品德教育的前提下,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投入性也日益增强。通常而言,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共青团活动是小学德育实践的主要手酸。通过德育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使用较为广泛。教师可以把握校园活动的契机在班级开展相应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提升道德水平与心理素质。如学校开展了“你我共建文明校园”教育活动,教师则可以借此机会在班级开展“礼仪伴我左右”的实践活动,并鼓励、动员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活动的热情。此外,教师可以采用歌曲创编的形式,让学生将文明礼仪以歌唱的`形式进行演绎,另外也可以宣传手册的形式向学生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礼仪指导。强化情感、人格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其更加注重礼仪,并树立积极阳光的心态。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社会文化之一,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同样承载着精神文化。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德育教学效果的优化。校园文化涵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能够使全体师生形成奋发向上的内驱力;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师生的凝聚力;物质文化建设可使校园人文气息更为浓厚[3]。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人格健全、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对学校、师生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从升旗仪式、校歌、校训、办学理念、先进代表评选等方面入手,从而强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弘扬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与远大的理想。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德育教学,方式较为丰富,如在小学生目光所及之处,如道路、花圃、餐厅、校门等位置设置有教育功能的物质设施(警示语、宣传画等),将德育知识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将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物质设施布局的优化,使校园环境更和谐宜人,从而增强师生开拓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4、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体现在良好班级环境的建立上。但现阶段我国在积极的学习环境的构建上尚存在较多的缺陷[4],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为达到纪律性与规范性的目的,教师设置了较多的规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使其抵触、叛逆情绪增加。二是在管理方面,低年级与高年级没有明显的区分,使用高年级的标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管理,使低年级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为了更好地创建班级环境,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与教学入手,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注重完善自身人格,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给予学生建设性建议,防止事态恶化。为了创造良好和谐的班级风貌,教师可定期开展“吾日三省吾身”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上台讲述自己从事件中学习到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善于反思,且更为全面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认知,使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5、结语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相融合能够促进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形成与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方法的应用与创新,以实现两者更好地融合,进而完善学生性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1]曾如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启迪与智慧(教育),20xx(08):93.

[2]华琳智。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德育教学中[J].辅导员,20xx(06):43.

[3]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xx,(12):14.

[4]吴湘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xx(01):78-79.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4

1.中小学儿童适于做团体辅导的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4.总结

就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现状来说团体辅导确实是一种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展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心理训练和能力提高的团体训练是很有价值的。需要不断探究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团体心理辅导、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没有终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