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案设计(最新9篇)正文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案设计(最新9篇)》

时间: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案设计(最新9篇)。

数学广角 篇1

今天我当家                   ——数学广角《怎样安排合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4页“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做早餐、沏茶、烙饼等家务劳动的分析、研究,体会如何安排节省时间。 2.了解运筹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每组学生准备1口“锅”、3个“饼”(硬纸模型)。 教学过程: 一、   当家中的“省时”策略 1、早餐 课件播放小学生明明在“叮叮”的闹钟声中起床,一边忙乱地做事,一边自言自语:“今天我自己当家,一定要做得像妈妈那样好。怎么安排呢?先洗脸刷牙吧!哦,该点火煮鸡蛋啦!(做等待状)快熟吧!噫,不能急,平常妈妈说鸡蛋要多煮一会儿,才能预防禽流感呢!只有再耐心等一会儿啦!呀,还要用微波炉热牛奶呢!终于可以吃饭啦!好香呀!不好,要迟到啦!快走!” 电脑出示明明一大早耗时43分所做家务情况。 (1)师:“明明为什么会迟到?你能帮他出个主意吗?” 生答,教师出示改进方案: (2)师:“为什么要把洗脸刷牙、热牛奶与煮鸡蛋同时进行呢?” 生:“因为利用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洗脸刷牙和热牛奶,就可以节省13分钟,现在总共只要30分。” 师:“真是当家才知‘时间’贵呀!不过,只要合理巧妙地安排,时间是可以节省下来的。明白了这一点,明明以后做早餐完全不必那样慌慌忙忙了。”(板书课题:怎样安排合理) 2、 沏茶(教科书例题2) 课件展示: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明明烧水沏茶。明明小声嘀咕:“这次我得好好安排安排。 我们来看看明明沏茶需要干些什么。电脑出示沏茶所需的工序(略)。 (1)    师:“沏茶的工序这么多?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2)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间交流。 (3)       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们认为只用9分钟就能让客人喝上茶。先烧水,在等待水烧开的8分钟里就可完成洗水壶、接水、洗茶杯、找茶叶四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用9分钟。” 生2:“我们不同意他们小组的意见。水壶还没洗、里面又没有水,能放到锅里烧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先洗水壶、接水,再烧水,烧水的同时只能做洗茶杯、找茶叶两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需要11分钟。” (4)    师:“你们觉得哪一组讲得有道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图。 (5)    教师小结:“对!我们首先得分清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必须先做,哪些事情可以与其它事情同时做,再作出相应安排。” 3、烙饼 (教科书例题1) 师:“看来,当家真不那么简单!烙饼中又有什么学问呢?”  电脑出示关于烙饼的一些要求。 (1)    师:“烙1个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齐:6分钟。 (2)    师:“烙2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齐: “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3)    师:“如果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 怎样烙?” (4)    师:“6个饼呢?8个饼呢?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饼的个数是2的几倍,就要用几个6分钟。)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且把这种烙法称为一次成型法。” (5)师:“现在明明要烙3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安排专人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6)各小组策划安排,再交流,并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锅”和“饼”演示。 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第一步: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步: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 第三步: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7)师:“只烙熟某个饼的一面,就换上其它饼继续烙。我们也给这种烙饼方法起个名好吗?” 生:“交替成型法、两次成型法、替换法……” 师:“好!姑且叫它‘交替成型法’吧!这种烙法与一次成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8)师:“那么烙5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烙7个饼呢?……” 生答,教师板书: 张数

1

2

3

4

5

6

7

8

…… 分钟

6

6

9

12

15

18

21

24

…… (9)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饼的个数是单数时,都可以先两个两个地烙(一次成型法),最后剩下3个饼,是单数个,采用交替成型法来烙。” 生2:“我发现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有几个饼,所需时间就是几个3分钟,它的规律和烙双数个饼时一样。” 生3:“除了1个饼以外,烙饼所需的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 (10)师:“生2和生3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为什么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呢?”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一次成型法也好,交替成型法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二、  实践运用策略 1、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的事例呢? 生相互交流。 生:我打开电脑边听音乐边上网下载资料; 在家拖地板和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可同时进行; 在车站等车时记英语单词; …… 2、你对下面几件事情有什么好的建议? (1)两个小孩到肯德基餐厅吃饭,甲说:“我们快去排队买吃的吧!”乙说:“我们应该赶快去寻找座位才对!” (2)如何安排炒菜顺序? (4)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的第1题:怎样给餐厅里的三位客人安排炒菜顺序才合理?  (题略,教科书第114页“做一做”第一题。) 小组1:“可以安排两个厨师给1、2号桌分别炒一个菜;再分别给2、3号桌炒一个菜;再分别给1、3号桌炒一个菜。这样就比较公平,不会让任何一位客人等待的时间特别长。” 小组2:“我们不同意。因为2号桌是位老人,所以先让两个厨师都给2号桌炒菜;再分别给1、3号桌的客人炒菜。这样对两位年轻顾客还是公平的。” …… 师:刚才我们有的从客人等待时间长短的角度,有的从尊敬老人的角度谈了各自的意见,都很有道理。 三、提升“合理”、拓展认识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 你对此有何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 教师小结: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要考虑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数学广角 篇2

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    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生活中运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l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各项教学内容全部贯穿于活动当中,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关注合作,促进交流: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组织活动,引发思考: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体,我组织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所独有的特点——数学思考。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114页。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中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五件衣服(出示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活动策略: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                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三)、课堂实践,巩固新知。 l、破密破。(课件出示课件密码门) (1)学生用数字抽拉卡拉一拉,并记下结果。   (2)学生汇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展示密码)   (3)生生相互评价。    2、早餐搭配。(课件出示情境图)   (l)老师提出要求: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2)学生独立练习,在书上连一连。   (3)学生汇报早餐搭配方案。

3、路线选择。降件展示游玩景点图)   (l)师引导观察: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几条路线?从百鸟园去猴山有几条路线?(2)学生独立思索后小组交流   (3)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4、评选小小节目主持人活动。    师提出要求:主持人要求一名男同学与一名女同学搭配,每小组根据男、女生人数设计搭配方案,由组长作好活动记录。   (1)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2)各小组展示记录方案   (3)师生共同评价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 篇3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一109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 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 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 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 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

(1) △+□=240 (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数学广角 篇4

数学广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1)出示情境图片: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学生讨论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汇报4)找出最优方案三、巩固新知:1、书后做一做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补充练习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篇5

《排队》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所涉及的是统筹学中的排队论,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本节课我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研究、探索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了排队论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我注重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之间交流,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培养。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清洁值日中的排队用水的情境,这个开课设计,不花哨,朴实平淡,却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情境中的小红安排了用水顺序,并指出这样安排能提高效率,到教师提出小红说的有道理吗?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思维积极启动。很好的体现了情境的主要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暗示主题,引人深思。接下来的新课教学中又来到码头上,解决了怎样安排货船卸货顺序等候时间的总和才会最少的问题。巩固练习中又出现了三位同学排队等候打针的事例。拓展应用中学生安排降落顺序,使四架飞机在空中的等候时间总和最短。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知道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就是统筹学中的排队论一项研究。这样拓宽了学生对于“排队问题”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1、引导学生分析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了解题目的意图,挖掘出条件背后隐含的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帮助的深层次的信息。如:学生初读条件,能够提炼出一个关键的条件“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而通过对这个条件的剖析,学生体会出:“一艘船卸货时,它自己不能开走,要等着,其他的船也必须等着。”通过老师进一步讲授分析,学生感悟到等候时间包括等别的船卸货的时间和自己卸货的时间。有了这样的理解,我欣喜地看到在后面研究怎样计算等候时间总和时,学生很顺利的理解了连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乘加的方法。我想,这样的训练,对学生形成捕捉有效数学信息的灵敏性,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2、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体现了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把握了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等候时间总和时,我先以第一种方案为例,算三船等候的总时间。引导学生在连加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得到乘加的方法。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第一个的时间要乘上3,第二个的时间乘上2……这个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正是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总时间=第一个的时间×3+第二个的时间×2+第三个的时间×1。为后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要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就要按卸货时间从少到多的顺序来安排,认识到这样安排的合理性做了铺垫。接着,让学生自己计算出其它几种方案的时间总和。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节课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这时学生要选择用连加的方法还是乘加的方法计算出等候时间我并没有提出统一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了难得的体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思维的活动,当表格完成后我及时提出:“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比较计算结果,有的学生发现了有的等候时间是一艘船的时间,有的是两艘船时间的和,有的是三艘船时间的和;还有的学生发现第一个卸货的只用等它自己卸货的时间,第二个卸货的要等待第一个卸货的时间和它自己卸货的时间,第三个卸货的等待的时间就是三艘船卸货时间的和;当然也有学生发现了按照方案6的卸货顺序来安排,三艘船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到这里我又提出了“为什么这样安排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呢?”通过学生进一步观察表格,独立思考,在交流碰撞中学生明确了三艘船都要等待的时间最少,只要一艘船都等待的时间最多。也就是说小的数算多一点,大的数算少一点,最后的和就比大的数算得多,小的数算得少加起来的和要小一些。此时我又提出了“想一想要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我们应该怎样安排呢?”有了前面的分析学生很快的概括出了把每件事情按用时由少到多的顺序排队,这样可以减少总体等候的时间。此时,学生很容易明确像此类问题,再也不用把每种情况都计算出来进行比较了,只要通过合理的安排就能使等候时间总和最短,并能算出这个方案等候时间的总和。数学活动追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而不是表面上“热闹的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思维能力。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一些遗憾。课堂上我让学生计算出了全部方案的时间总和,这样一来就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填好的表格进行信息的分析和提练就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本来学生可以从表格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便于揭示出等候时间总和如何安排才会最少。可由于时间关系对于表格的观察没有完全展开。我想如果这一环节把握好了,我们在课堂上就能看到学生更精彩的表现,他们的收获也会更多。

整节课,我注重了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注重提供有效的探究材料。如果能注意到一些细节问题,该放的放,该收的收,随时注意课堂上学生的生成资源,这节课会更有数学味!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篇6

今天讲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抽屉原理,这个内容在以前的课本从来出现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我弄了一些课件,并把这个内容分成两个课时来讲,第一节课讲抽屉原理,第二节讲它的逆运算,让这难懂的内容变得变得轻松愉快。

第一课时,我先和学生做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把3根小棒放入2个杯子,并把放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课件演示,让有些同学方法不够完整的补充好,得出:不管怎么放,至少有2根小棒要放进同一个杯子里,板书:

3÷2=1……11+1=2

接下来让学生再动手操作把5本书放入2个书包(抽屉)同样把放的情况记录下来,得出:不管怎么放,至少有3本书放进同一个书包里,板书5÷2=2……12+1=3

到这时,就有些聪明的同学发现规律了,我顺势提出如果是7本书放进2个抽屉呢,至少要有几本放进同一个抽屉里?9本呢?小组讨论得出:7÷2=3……13+1=4

9÷2=4……14+1=5

再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更深刻理解。

当学生发现其中规律时我总结抽屉原理:要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如果A÷N=B……C(C不等于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可以放B+1个物体,也就是说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进B+1个物体。

应用原理让学生练习课本中的`做一做,此时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已经很快就可以解答此类问题了!

此时学生对挑战更难的问题兴趣盎然,就很自然地导出课本中的另一道题: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六年级里一定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的,六(2)班中至少有5个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对吗?为什么?

对有困难的学生我稍作提示:可把一年365天看作是365个抽屉,同样的道理一年12个月看作是12个抽屉,学生就恍然大悟了。有了这题的铺垫,在做“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把5镖转换成5个抽屉了。我及时表扬了学生的聪明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篇7

数学广角——重复现象”是人教版数学3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反思。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教学设计上,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在观察、交流、反思、体验等数学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真正落实在自主探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提升的`目标。

集合思想对3年级的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早就已经在体验和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分类时,学会将同一种物品圈在同一个圈里;在学习数数时,学会将5棵树、6枝笔、8只小鸟圈在一个封闭圈中,其实这些都蕴涵着集合思想的原型。陌生,是因为学生此前对集合从没有主动、充分地感知过,教材中的集合图也仅仅是以单个圈(或框)的方式来呈现的,而本节课学习的却是含交集的集合图。因此,针对3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复问题。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篇8

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是尝试开启智慧的钥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本节课以一个故事为导火线来展开学习活动,生动有趣。在整节课的时间内,同学们都表现极大的兴趣与热情,不论是在小组内摆卡片、三人互助的“握手”游戏,还是在电脑上演示衣裤的搭配,同学们都是兴趣盎然。当他们自己解决一个个问题后,当发现自己的解答是正确时,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鼓掌、欢呼。这种场面使我真正感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必须在课下花力气、动脑筋、设计既能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能符合课标要求的课堂预设,在课堂上也要适当的语言、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获得成功的喜悦。

单元:数学广角 篇9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间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饿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 …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过程与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关键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 8 7 6 5 4 3

兔 0 1 2 3 4 5

脚 16 18 20 22 24 26

(2)、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4x=26

32-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

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1)、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

2x+(35-x)×4=94

2x+35×4-4x=94

140-94=4x-2x

2x=46

x=23

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2)、算术解:

假设都是鸡。

2×35=70(只)

94-70=24(只)

24÷(4-2)=12(只)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三、巩固与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后,列式解答。鼓励用方程解。

2、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根据图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一条大船乘6人,一条小船乘4人)

请同学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解释算术解的每步的算理)

6×8=48(人)

假设8条都是大船可坐48人。

48-38=10(人)

假设人数比实际的人数多10人。

多10人的原因是把部分的小船当成了大船,也就是每条小船多算了2人。多的10人除以每条船多算的人数,就是有多少条小船。

10÷(6-4)=5(条)

8-5=3(条)

这是表示有3条大船。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一、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