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优秀13篇正文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优秀13篇》

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编辑给大伙儿整理的13篇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篇1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六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性质,并能正确地判定数的范围。

教学重点:

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理解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自然数十进制的计数法多位数的读法

整数

小数的`意义小数大小的比较

数小数小数的分类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

小数的性质

2、

3、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预表。

4、整数、小数的读法

5、万、亿做单位记数

较大的数可用万、亿作单位进行改写不是整万、整亿的数可用小数表示。

如:18000000=1800万

110600000=1.106亿

6、近似数表示:

(1)四舍五入法(常用)

(2)进一法

(3)去尾法

二、练一练

(1)填空

a.学生练习

b.反馈:说出正误理由,并讨论如何改正。

(2)判断

a.学生练习判断。

b.反馈并说明理由。

(3)

a.一个五位数加上1就变成六位数,这个五位数是(),一个五位数减去一就变成四位数,

这个五位数是()。

b.把下列各数从小到大用符号连接起来0.7、0.75、0.76、0.75。

c.用0、1、2、3、9这十个数字,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写出一个最接近十亿的整数。

d.课本第1-----6题。

三、总结:

本课复习了哪些内容?我们是怎样复习的?�

2、互质的两个数的积是68,这两个数是()和()或()和()。

3、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绕操场滚铁环,绕一周甲要3分,乙要6分,丙要9分。3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至少要()分,3人才能同时在出发地点相会。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案资料 篇3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 是多少?

(3)多少米的 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节课就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松树多少棵?

(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 ,杨树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习。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习十六第9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对于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习十六第10、11题。

教学反思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六第12~16题,练习十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及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基本方法

1、提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分析思考?

2、分数乘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是桂树的 ,玉兰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比桂树少 ,玉兰树有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算术方法解答?列出的算式为什么不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3、分数除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是桂树棵数的 ,桂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比桂树棵数多 ,桂树有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为什么列出的方程不一样?你认为,这里的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也要注意什么?

4、小结。

从上面两组题可以看出,在分数应用题里,先确定单位“1”的量,如果已知单位“1”的量,用算术方法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用方程解答比较方便。分析数量关系时,还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问题或已知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不对应,就是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先要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12题。

科书58——60页内容。

教学反思:

方程

教学内容:教科书62——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理念: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

教学步骤

一、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 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 乘法交换律。

(3)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如:3+6.5=9.5、7-4.2=2.8、3.6× 0.5=1.8、3.5+x=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x 3.2=8、11x=363、x+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 ÷7=5、2x=0、 3.5x=4、11.2-x=11.14等都是等式,但35÷ 7=5不是方程。

2、复习解方程

(1)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32是方程x-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6

解: x=6 ÷4

x=1.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 怎样进行验算 ?

解方程的依据:

A、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 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B、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应注意: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教科书62——62页的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篇4

复习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够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2、通过对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和应用。

教学重点:

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

3、公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商-余数

商=被除数÷除数-余数

1、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通过平均分一些物体,有时有剩余,就出现了余数。

如: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

其中,被除数23表示();除数5表示();商4表示();余数3表示()。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数﹤除数)

如:23÷5=4……3,其中(余数3﹤除数4)

3、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或被除数=商×除数

如:()÷()=7……7,除数最小应是(),

这时,被除数是()

解决

问题1、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列式:答:

2、十二月有31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列式:答:

一、计算题,要细心啊!

1、口算。

12×0=-174=80÷2=800-610=

295×8≈52÷7=400×2=38×4≈

2、用竖式计算。

88÷9=30÷7=26÷3=33÷8=18÷4=27÷5=40÷5=39÷9=54÷7=67÷8=

二、填空:

1、用除法算式表示下图:()÷()=()……1

☆☆☆☆☆☆☆☆☆☆☆☆☆☆☆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7﹤57()×8﹤464×()﹤36

5×()﹤239×()﹤60()×6﹤32

3、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一定要比()小。

4、51天是()个星期零()天。

5、÷5=8……▲,▲最大是(),那么被除数是()。

6、有32盆花,5盆摆一组,可以摆()组,还剩()盆。

三、:

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课堂练习

练习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够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难点: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断对判错。

1、28÷5=5……3()

2、如果△÷6=○……□,那么□最大应是5。()

二、选择题。

1、下面的数中,除以6没有余数的是()A、34B、24C、44

2、有34个李子,每盘只能装5个,至少要()个盘子才能全部装完。

A、5B、6C、7

3、☆☆⊙⊙⊙※☆☆⊙⊙⊙※……像这样依次重复下去,第40个是()。

A、☆B、⊙C、

4、☆÷○=8……5,○最小是()A、4B、5C、6

5、下面式子中,计算正确的是()。

A、56÷6=8……8B、71÷9=8……1C、61÷7=8……5

三、解决问题:

1、有43人跳绳,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2、一根绳子长24米,剪7米做一个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几米?

3、四年级一班有44人玩激流勇进的游戏,每船可以坐5人,我们都玩激流勇进,最少该租几条船?

4、儿童读物每本5元,小红带了36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本?

5、刘老师给每8位小朋友发苹果,每位小朋友分3个,最后还剩下2个,老师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6、李老师有60张邮票,最少要加上多少张,才可以平均分给9位小朋友?

7、马小虎在计算一道除法算式时,将除数9错看成6,得到的商是5,余数是2。正确的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8、幼儿园搞活动,发给每个小朋友4个小面包、2瓶饮料和3个苹果。现有39个小面包、17瓶饮料和26个苹果,能发给几个小朋友?

9、用5枝康乃馨,3枝玫瑰,3枝水仙可以扎成一束花。31枝康乃馨,17枝玫瑰,8只水仙最多可以扎成几束这样的花束?

10、○○○○●●○○○○●●○○○○●●……那么第21颗棋子是什么色的?第43颗棋子是什么色?

四、: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平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平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师生合作,复习整理

(一)平面图形

1.平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活动,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二)复习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习活动,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进行系统的复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自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识。】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感悟习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习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习感受与体会,并将这些与同学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学会简单的原理分析方法。

2.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抽屉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

二、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1.木箱里装有红色球3个、黄色球5个、蓝色球7个,若蒙眼去摸,为保证取出的球中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则最少要取出多少个球?

2.一幅扑克牌有54张,最少要抽取几张牌,方能保证其中至少有3张牌有相同的点数?

3.有11名学生到老师家借书,老师的书房中有A、B、C、D四类书,每名学生最多可借两本不同类的书,最少借一本。试证明:必有两个学生所借的书的类型相同

4.有50名运动员进行某个项目的单循环赛,如果没有平局,也没有全胜。试证明:一定有两个运动员积分相同。

5.体育用品仓库里有许多足球、排球和篮球,某班50名同学来仓库拿球,规定每个人至少拿1个球,至多拿2个球,问至少有几名同学所拿的球种类是一致的?

6.某校有55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已知将参赛人任意分成四组,则必有一组的女生多于2人,又知参赛者中任何10人中必有男生,则参赛男生的人数为多少人?

7.有黑色、白色、蓝色手套各5只(不分左右手),至少要拿出多少只(拿的时候不许看颜色),才能使拿出的手套中一定有两双是同颜色的。

8.一些苹果和梨混放在一个筐里,小明把这筐水果分成了若干堆,后来发现无论怎么分,总能从这若干堆里找到两堆,把这两堆水果合并在一起后,苹果和梨的个数是偶数,那么小明至少把这些水果分成了多少堆?

9.从1,3,5,99中,至少选出多少个数,其中必有两个数的和是100。

10.某旅游车上有47名乘客,每位乘客都只带有一种水果。如果乘客中有人带梨,并且其中任何两位乘客中至少有一个人带苹果,那么乘客中有多少人带苹果。

11.某个年级有202人参加考试,满分为100分,且得分都为整数,总得分为10101分,则至少有多少人得分相同?

12.20xx名营员去游览长城,颐和园,天坛。规定每人最少去一处,最多去两处游览,至少有几个人游览的地方完全相同?

13.某校派出学生204人上山植树15301株,其中最少一人植树50株,最多一人植树100株,则至少有多少人植树的株数相同?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102页—109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

微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笔算加法 笔算减法笔算加减混合 估算

2、教师: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减。

3、练习:算出下面每组数的和与差。

42、3654、29

4、教师:笔算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练习:计算。

29+35+9 61-30+15

75-46+31 53-9-37

5、教师:估算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方法?

练习:一本80页的书,小明第一天看了32页,第二天看了27页,他大约看了()页,大约还剩()页没有看。

二、综合练习。

1、计算比赛:105页第1题。

2、先估算,再笔算:105页第4题。

第二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内容: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 ,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重点:

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

微机、三角尺。

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厘米1米=100厘米线段

角和直角

角直角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 ) 橡皮长2( )

小明身高1( ) 课桌宽60( )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

(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

小学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应用题。

复习要求:

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基本一致的,能熟练解答百分数三种应用题。

复习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百分数应用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下面的每句话中,哪个量为单位“1”,另一量相当于单位“1”的百分之几?

(1)上半月完成了月计划产量的58%。

(2)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大20%。

(3)经检验,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99.8%。

2画出线段图。

一 本书已看了80页,还剩全书的40%没有看。

3.下面的句子中,哪些数能用百分数表示的化成百分数,哪些不能用百数表示,为什么?

(1) 一块花布长 米。

(2)另一块红布长0.6米。

(3)花布长度是红布长度的 倍。

(4)红布长度是花布的 。

二、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应用题。

1、把下面的应用题补充完整后再列出算式。

一本书,已看了25页,还有20页没有看。求XX百分之几?

可以做下列补充:

(1)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百分之几?

(2)未看的页数是已看的百分之几?

(3)已看的页数比未看的多百分之几?

(4)未看的页数比已看的少百分之几?

(5)已看的面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

(6)未看的页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

2、提问:

这几道题都是哪一种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哪一种应用题是相同的?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什么?它与这种应用题又有什么不同?

3、小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是相同的。解题时都要抓住问题部分,弄清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用比较量÷标准量。但是,这两种应用题结果的表示形式不一样,求几分之几的用分数表示,求百分之几的用百分数表示。

4、用3020千克的油菜籽可以榨油1208千克,油菜籽的出油率是多少?

(学生解答后提问:求百分率的应用题是哪一种应用题。)

5、 小结:求百分率应用题实际上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但是求百分率应用题在书写格式上有它的特点即在列式的后面添上“×100%”。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篇10

通过期末复习,可以让学生对本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理清脉络,掌握知识要点和规律,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以便更好地将所领会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同时,注重在总复习阶段温故知新、拾遗补漏和提优补差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百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使学生理确求平均数的意义,明解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们的面积,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4、使学生进一步会用字母表示数、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6、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算单位,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用四舍五人法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熟练掌握多位数读法和写法,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会将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数,能按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熟练求平均数。

3、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会用字母表示数量,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5、熟练掌握小数的有关知识。

难点:

1、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注意的处理。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3、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4、列方程解应用题。

5、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

6、理解小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

1、 多位数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1课时

2、 分数的初步认识1课时

3、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课时

4、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1课时

5、 简易方程(一)1课时

6、 简单的统计(二)1课时

综合练习2课时

共8课时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2、培养学生数数、读、写和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的能力。

重点:20以内数的组成。难点: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4、学生做教材第107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07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2、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 ○○○

———————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4=7 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1、填数

4________7___ ____ 9___________12____

20_________16___ ____ ____12___ ____

六、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使学生体验分类,归纳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汇报表

教学设计

一、分类

1.出示一组口算卡片(贴在黑板上)。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生:加法运算题)(板书:加法)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分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a.25+821+636+759+242+3

b.50+1639+4037+40

第二种:a.21+642+3

b.25+836+759+2

c.50+1639+4047+30

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过程中学习归纳、。

师:告诉小朋友们你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在下面计算过程中再继续分)

┌进位加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不进位加

2.计算各题,计算方法。

师:这些题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计算出来吗?

a.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b.突出进位加法。

师:(指25+8)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

生1:5+8=1320+13=33

生2:25+5=3030+3=33

……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仍然是练习重点。因此,进一步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体现教学开放性。

c.练习:

师:这一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出几道这类题?

找学生出题大家回答。

把出题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分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呢?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在引导孩子们加法后,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减法,给了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了他们概括、归纳的能力。

2.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在巡视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瞧,这一小组四个小朋友配合得真默契,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还有一个当小老师检查对错呢!

巡视中,教师提示的话比当做要求提出来要有效的多。因为孩子们喜欢表扬的形式。这样很多小组就会去模仿。一组做汇报,其他组,既可以做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又可以增加孩子们的练习量,比单纯做题效果要好。

3.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让大家评一评。(把汇报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小代表做讲解。重点提问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课本上有这样一组题(P78第1题),请直接写在书上。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四、作业

第79页的第1题、第2题。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是对全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和提炼,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二是配合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计算、归纳等能力。

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年龄小,但已经有初步的归纳能力的特点,编排了加法、减法两种不同的复习方式。

1.在加法中,突出教师的引导,从分类,到归纳,教师都是通过几道计算题来进行的,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参与。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练习中,摆脱了以往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形式,而采用了学生出题学生回答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2.在减法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减法。由于有加法的基础,学生就有一种“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体验。

同时,通过适当的表扬,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让学生在不断合作完成“任务”中养成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评析

本节课是100以内加、减法(一)的与复习,教师的教学突出了知识的。金老师有意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分类、归纳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提高归纳能力。

1.引导学生加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各种情况。

接着,关于计算方法的复习。通过具体的计算,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在计算和交流中,既关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了算法多样化。

在复习的基础上,练习加法计算。金老师把“出题权”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小组合作减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复习加法的基础上,金老师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减法知识的。金老师用谈话的方式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同时以“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设问,激起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学生有经历加法知识的基础,再尝试减法知识,实现学习方法的有效迁移。学生在合作完成减法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归纳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一改往常复习课上大量做题的设计安排,注重知识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发现。课堂上尽力给学生尝试成功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习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