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 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一去二三里 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语文第一册《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学会5个生字和4种基本笔画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教学难点 :
在田格中正确书写“四”,特别注意字的笔顺。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看图读拼音识字第1课,认识了5个生字,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卡片:一、三、五、七、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个生字。
板书:看图读拼音识字2
二、有顺序观察插图
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本课插图:
提问:你们看看这幅图的远处有什么景物?再看看近处有什么?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三、朗读儿歌
1.学生自由读儿歌,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音节,请同学解疑。
3.再自由读儿歌,把字音读准确。
4.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边读边借助插图大致了解儿歌内容。
6.教师范读,读出乡村孩子们快乐的心情,强调“一去、烟村、亭台、八九”后面要停顿。
7.学生练习朗读。
四、学习生字
(一)学习生字的音
1.读儿歌,用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3.抽读生字卡片,教师纠正èr(二)的读法。
4.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音做。
教师发给学生5个生字的卡片和生字的音节卡片,做找朋友游戏。如:拿着èr的卡片来到讲台,说:“我是èr,谁是我的好朋友?”手里拿着“二”字的同学,边说边走到讲台:“我是二,我是你的好朋友。”然后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二)了解字义
1.回忆昨天学习的“一、三、五、七、九”这几个生字是表示什么的?是什么数?
2.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生字也是表示数字的,是双数。
3.引导学生分别用这些字练习口头组词、说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三)分析字形结构
1.学习四种基本笔画:
(1)出示卡片认识新笔画:横折钩、竖弯、点、捺
(2)书空新笔画,知道这些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
(3)指导学生练习书写4种笔画。
2.请学生借助书中P51页“写一写”的笔顺,跟随说说每个生字的笔顺和笔画。
3.请同学说说生字的笔画和笔顺。教师强调:“二、六”是先上后下的笔顺;“八”是先左后右;“十”是先横后竖。
由于“四”笔画多,笔顺容易错,共同学习“四”的笔画及笔顺。
4.电脑演示
(1)请学生跟着电脑博士书空“四”字。
“四”的笔画依次变成红色,学生随着边书空笔顺边说笔画。有的学生往往把“四”的第二笔“横折钩”当成“横”和“竖钩”两笔,教师要特别强调,此外,“横折钩”的“钩”要小,能体现出运笔即可。
(2)让学生边写边悟出“四”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5.请同学按笔顺描书上第3题“写一写”中的红色笔画。
五、巩固复习
1.读儿歌,把儿歌读正确。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教学重点:
在田字格里写好5个生字。
教学难点 :
按笔顺把“四”“六”“八”3个字写漂亮。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二、四、六、八、十”。
2.指名朗读儿歌。
二、学习书写“二、四、六、八、十”
1.回忆第一课书写的方法:
(1)观察位置(2)观察写法(3)亲自实践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个字笔画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自己试着在书中写一个。
3.请学生提出书写有困难的生字:“八、六、四”
(1)书写“四”字,
①看板书“四”,请学生们再一次观察每笔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请学生说一说。
②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老师的写法。
教师边写边强调:第一笔“竖”,书写时稍微往里收一点,注意横中线上边的“竖”和横中线下边的“竖”应一样长。第二笔是横折钩,横不要写得太长,要看清楚竖中线左边的“横”和竖中线右边的“横”一样长时,顿笔写折钩,折笔画也稍微向里收一点,要与竖对称,“钩”不要太大。接着写“撇、竖弯”。注意两个笔画不仅写在竖中线的两侧,而且写在横中线的上边。最后写横。
③学生修改书中自己写的“四”字后再写一个“四”字。
(2)书写“八”字
①看板书“八”,观察占格位置。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二笔“捺”,起笔在右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注意“撇和捺”收笔处应在一条线上。
③学生修改“八”字后再写一个“八”字。
(3)书写“六”字
①看板书观察占格位置,请学生说一说。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边一点。第三笔“撇”、第四笔“点”分别写在竖中线两侧,起笔、收笔大致要对齐。教师可在起笔和收笔处轻轻画两条横线,表示要对齐。最后一笔“点”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与第一笔“点”有所不同。
4.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议。
三、巩固复习
1.每个生字在生字本上写3遍,教师巡视辅导。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1)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读读图上音节,把汉字写在里。
(3)同桌互查,比比谁书写正确、漂亮。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说】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他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的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的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难点是分辨“八”和“入”。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稍带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今天,我们用学会的汉语拼音本领去学习汉字和文章,你们有兴趣吗?
二、借助拼音,初读感知
1、请小朋友打开课文,自己拼拼拼音,读读这首诗。
2、这首诗中有哪些数字?用铅笔圈出来,拼拼拼音读准他。
3、出示生字卡片齐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诗中再读一读,自由读诗歌。
5、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或者同桌一起读一读。
6、指名读请会读一句的小朋友读一读,请会读两句的小朋友读一读,请全都会读的小朋友读一读: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自由说)
三、借助画面,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刚才脑子里看到这幅画的小朋友请起立,掌声表扬自己。你们不仅会读课文,而且读懂了课文,多能干呀!
2、看图。师中国有句话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们能读着诗看到画,能不能看着画读出诗呢?
老师指着行走的孩子学生读“一去二三里”。
老师指着炊烟袅袅的房屋学生读“烟村四五家”。
老师指着亭子学生读“亭台六七座”。
老师指着路边的花学生读“八九十枝花”。
老师指着整幅画学生读整首诗。
3、情趣练读,读出节奏感:
老师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前一句,学生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后一句。
一学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前一句,另一学生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后一句。
4、当小诗人有感情的读一读。试背。
四、巩固生字
1、巩固字音“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
2、巩固字形和生字说再见的游戏。(读卡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唱对数歌。师我说一,谁对一,哪个最爱把脸洗?
生你说一,我对一,小猫最爱把脸洗。
师我说二,谁对二,哪个尾巴像把扇?
生你说二,我对二,孔雀开屏像把扇。
师我说三,谁对三,哪个驮着两座山?
生你说三,我对三,骆驼驮着两座山。
师我说四,谁对四,哪个满身都是刺?
生你说四,我对四,刺猬满身都是刺。
师我说五,谁对五,哪个头上长小树?
生你说五,我对五,小鹿头上长小树。
师我说六,谁对六,哪个爱在水里游?
生你说六,我对六,鸭子爱在水里游。
师我说七,谁对七,哪个叫人早早起?
生你说七,我对七,公鸡叫人早早起。
师我说八,谁对八,哪个唱歌呱呱呱?
生你说八,我对八,青蛙唱歌呱呱呱。
师我说九,谁对九,哪个会用头顶球?
生你说九,我对九,海狮会用头顶球。
师我说十,谁对十,哪个学话有本事?
生你说十,我对十,鹦鹉学话有本事。
2、领奖游戏。老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上台领奖:
一生说我得了第一名。
众生说对对对,你得了第一名。
3、读《咏雪诗》。
二、写字
1、认识田字格: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他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认识笔画“一”:
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师范写。
3、写字姿势歌:
写字时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正,脚放平……
4、指导写字:
“一”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
“二”两横上短下长,先写上横后写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
“三”第三横长,第二横写在横中线,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
师范写,学生描红,再在田字格上练写。
5、把优秀作业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学生看,并加星。
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1、老师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近呀,老师想回家看看,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吗?想去的小朋友得先学会本课的生字。(复习本课生字的12个音节。)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1.小组交流学会了哪几个生字?你在哪里见过它?
小组派代表当小老师教大家学生字。
2.学习写字
(1)认识田字格
画面出示田字格,依次向学生介绍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
(2)认识笔画
多媒体依次出现“一(横)”、“|(竖)”,老师分别向学生介绍笔画的名称并跟说几遍。
3.指导写字
“一”
(1)出示生字卡片“一”,让学生说出“一”的笔画名称,并仔细观察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示范写“一”,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运笔方法。
(3)学生描红(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握笔姿势、写字姿势)。
“二”
(1)让学生说说“二”由几笔组成,并说说这两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长短的不同。
(2)学生尝试描红,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示范,指出学生书写时的共性问题。
“三”
(1)小组讨论,说说该怎么写。
(2)学生交流,教师示范(提醒学生注意三横的不同写法)
“十”
(1)说说由哪两个笔画组成。
(2)独立探究,尝试练习。
(3)反馈,师生评议。
学生描红、临写, (教师巡视,给优秀作业贴上五角星)
师: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数字,你能用今天学的数字说一句话吗?
生1:(举着手中的卡片)我今年八岁了。
生2:我的爱心上已经有七颗星了。
生3:我家住在四队。
生4:我是一班的小学生。
……
(二)、借助画面,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小朋友朗读得那么认真,老师都听入迷了,眼前仿佛就看见了那座美丽的山村?你们也看见了吗?看见的小朋友举手,还有些小朋友挺诚实没看见,这样吧,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小朋友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到的景物就越多越美,四人小组小声读一读,试一试看。
2、谁告诉老师,你在读的时候都看见了哪些景物呢?你是读哪一行诗看到的?课堂交流。 烟村四五家:有几户人家在做饭,炊烟袅袅,谁也看到了?你读的真好,老师好象闻到饭的香味。还有谁也能让老师闻到饭的香味?男孩子读,女孩子读。
亭台六七座:你觉得这些亭子怎么样?怪不得你读得这么美,看到这么美的亭子,你想干什么?恩,你已经坐在亭子里了,还有谁也想去坐一坐?想坐的小朋友一块儿读。
八九十枝花:喜欢这些花吗?为什么?你能读一读,让老师和小朋友也喜欢吗?谁和她比一比?开火车读?双组赛读。
一去二三里:那么美丽的地方,离我们不太远,相当于这里到塘桥的路,所以课题说?这是诗人在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一起读一读。
3、小朋友说得那么好,老师仿佛看到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让我们再一起夸一夸燕子姐姐的家乡,能背的可以背诵,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棒了!
三、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小朋友,朗诵到这里,你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对,在这首诗里诗人巧妙地把十个数字藏在里面,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谁当小老师读?(指名读卡片1-10)
2、我们来写个一字吧!看!这是什么格子?中间两条线是什么?一的笔画是横,你能说说怎么写好这一横吗?(指导写“一”)
四、总结全课。
今天,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十二个汉字娃娃,学会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古诗,还参观了美丽的乡村,喜欢吗?现在,我们要离开了,可是,那炊烟袅袅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还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我们对燕子姐姐家乡的喜爱用朗读表达出来,好吗?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琅琅上口,充满儿童情趣的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第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非常富有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一、去、……”十二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笔画“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利用情景图识字,念儿童歌谣中识字,把识字和数学课中数的认识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
3、让儿童喜欢这童谣,乐意朗读,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正确书写“一、二、三”。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意境,体会小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四、教学策略
1、让学生反复接触汉字,创设情景,配以生动的图画,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文中出现的常用汉字。小朋友已在生活中认识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展识字的形式,加强写字指导,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情趣。
五、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录音磁带。
六、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创设情景,寻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真能干,开学到现在已会背好多儿歌,谁来背几首。
2、复习汉语拼音(创设情景:拼音王国里的拼音朋友多想跟我们一起去念儿歌。你们看,他们已在城门口等着了,他们是谁,跟他们打声招呼吧!)
ai iu an un ing er zhi si chi yi wu jia zuohua
(城门一) (城门二) (城门三)——图表示
(汉语拼音朋友能帮我们识字、读书,是我们的好帮手。)
二、听读童谣、学习汉字。
1、放录音《一去二三里》,要求听仔细,说说听到了什么?
(给学生的大脑进行强烈刺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提高听的能力。)
2、这首儿童歌谣很想 跟小朋友们见面。自由读《一去二三里》要求:
①用手指着读,不认识字的请教拼音朋友,也可以问同学、老师。
②念准前(后)鼻韵母,平(翘)舌音。
3、小组间互问,帮助纠正。
4、反馈:指名读(一句、两句都可以)随机教学“去、里”
(举例了解“一里”的路程。用“去”说句话。在生活体验中识字。)
5、离开拼音朋友读。
6、质疑:仔细看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培养问题意识,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语文数字娃娃。拼读。说说怎样记住它们。
(重点指导:“八”“四”,激发学生想像:见到“八”字;会想到什么。编个故事记住“四”)
8、游戏:“数学数字宝宝”和“语文数字娃娃”找朋友。
(让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写出数学数字宝宝,指名把语文数字娃娃的卡片贴在对应处。)
9、再读练读儿歌(再一次让学生与汉字见面。)
10、出示挂图,看图说话,了解“亭台、烟村”
(带领学生感受图画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体验。)
1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2、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三、实际运用,巩固汉字。
1、(创设情景:小朋友真能干!看,谁来了?原来是邮递员阿姨给大家送信来了。)要求:
① 把语文数字小卡片贴在图下方。
② 看哪一组贴得又对又快。并读好图下方的一句话:(小组合作,评比冠军)
2、交流
3、编儿歌。
四、课外拓展,感受汉字的妙用。
1、玩拍手游戏。
2、听含有数字的成语和古诗。
3、小结:小朋友,别看简单的几个数字,可我们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它们。课后,可以在书上,教室里,超市,自己家……去寻找“语文数字娃娃”
4、在《数鸭去》歌曲中结束教学。
第二教时
一、 召开汉字数字娃娃聚集会(联欢会)
摆出学生找的资料,玩逛“超市”游戏。
二、 指导书写
1、认识田字格。
a激趣:小朋友,我们知道了四线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宝宝的家在哪里呢?(出示放大的田字格)
b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c拍手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上。
2、欣赏(已写好字的田字格),感受汉字的美。
3、指导书写“一”
a认识笔画“一”(较长叫长横)
b观察所在位置。
c书写要领:起笔重,向右行笔,略向上斜,收笔稍顿。
d学生描一个,写一个。师巡视。
4、同上指导二、三。
特别注意:横的长短变化。
5、开展书写比赛,当小老师评一评。
七、链接资料
1、我知道,我会连
一月一日 国庆节
三月八日 劳动节
五月一日 教师节
六月一日 元 旦
五月四日 妇女节
九月十日 儿童节
十月一日 青年节
2、玩拍手游戏(根据教学时间定)
你拍一,我拍一,妈妈在家织毛衣。
你拍二,我拍二,王小二后山斗敌人。
你拍三,我拍三,三毛流浪记。
你拍四,我拍四,四只青蛙蹦蹦跳。
你拍五,我拍五,参见五娘娘。
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包子六个角。
你拍七,我拍七,七仙女下凡到人间。
你拍八,我拍八,阿里爸爸真有趣。
你拍九,我拍九,欢欢喜喜喝喜酒。
你拍十,我拍十,蒋介石,我知道。
语文第一册《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5
刘庄小学:柴姚法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WWW.BAIHUAWEN.com】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满生命力!
2004年10月20日
◆[2004
去二三里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学生能认识 12个汉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五个汉字能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并且喜欢学习古诗。
教材简析:
本课包括一首古诗和一幅插图及 12个生字。通过学习古诗,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并且喜欢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能认识 12个汉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 5个汉字并能背诵古诗。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数字朋友,有 10个老朋友想考考大家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有信心吗?(出示 1到 10数字卡片)这些老朋友真高兴,同学们都记住他们了。
二、学习生字
1 、还有 10位新朋友也急着跟大家见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这些新朋友是 1到 10的汉字写法,让我们赶快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2 、打乱顺序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学生读)看来大家已经和这些新朋友成了好伙伴,说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如:八和入的区分,十和七,四和十、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3 、游戏:找朋友 .“师:我的朋友在哪里?生:你的朋友在这里。”一起读。
三、学习古诗
古代一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巧妙地用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出示古诗读)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 请小朋友们在书上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圈出来,仔细观察读音有什么变化。
(出示带拼音的十个字,练习拼读)
2 、其实还有两个生字宝宝特别着急跟大家见面,出示“去和里”拼读,组词,说反义词。
3 .师范读:这么美的诗,老师也想都,能给我个机会吗?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4 .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
5 、引读 : 一去——烟村——亭台——八九——
6 、展示读。
(二)了解诗意
1 .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现烟村、亭台、花图片)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
2 .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3 .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4.关于这首小诗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背诵全诗
( 1)根据图片试背诵。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
( 2)配乐背诵:让我们跟随音乐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再次走进这个美丽、安静的小山村。
四、写字
1 、认识田字格
2 、指导写字
五、学唱数字儿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教室,在操场,
我的朋友在这里。
教学反思:
“三” 和“山”
今天的同研一节课轮到我这个“新手”上路了。同研的内容是古诗《一去二三里》。昨天我认真地做了准备,整理了一下自己讲课的思路,修改了丛老师用的课件,还制作了 10张生字卡片,感觉一切准备就绪了,昨天晚上我睡得很香。
很快到了第二节课,孩子们显得很有精神,他们可能也非常想得到别的老师的夸奖和赞扬,特别是在我说完“让别的班的老师来看咱们班是不是表现最棒的”这句话后,坐得更直了。
听课的老师们都来了,我和孩子们马上开始了新课的学习。首先学习一到十十个汉字的认读,齐读、男女对读都非常好,热闹的小火车开起来了,本以为会非常顺利,没想到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
火车开到了崔一诺,他读“三”这个字,因为是开火车,所以他读得很快,声音也不是太大,当他读完后后面的同学马上就接着读,我没有听仔细。这时我听见个别同学很小声地在重复崔一诺的读音“山” ,小火车马上停了下来。
“崔一诺,请再读一遍这个字。”我指着“三”字说。
“山。”果然读错了。
“把舌头放平,不要卷起来,跟老师读:三 .”我耐心的教他,帮他纠正。
“山。”怎么还是不对。
“三 .”呵呵,我真是“不厌其烦”啊。
“山。”简直太“顽固”了,我只好请同学们帮忙:“大家一起来教崔一诺读吧。”
“三 .”大家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同学还特意把自己的脸朝向他,以便能让他看清自己的口型。
崔一诺尽力的想把舌头伸平,用心地看着别人读的样子,努力地发出了一个音:“山 …..”哎,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这怎么办?在这个字上已经耽误了很多时间,再继续下去后面的内容就可能进行不完,得赶快想个法子。我突然想到数学上的“ 3”他肯定会说,对,就这么办。
我伸出三个手指头,问:“能告诉老师这是几吗?”
“三个。”他回答得很干脆。
“对。这个字也读三,三个的三。”我赶紧抓住这个突破口。“再读一遍。”
“三。”我的老天,终于读对了。他高兴得笑了,我也如释重负,赶快接着进行下面的内容。
欢快的小火车又开动了 ……
这个小小的插曲,在带给我紧张的同时也让我深切体会到一个道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就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突破口,如果我们能及时地找准它,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