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小班活动教案【最新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跷跷板小班活动教案【最新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跷跷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小班教案《跷跷板》 篇2
教学意图:
跷跷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里,幼儿园里,游乐园内都有,也很受幼儿喜爱。何不利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初步理解跷跷板的制作原理——杠杆原理。许多和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都蕴含着这个科学原理。而利用制作跷跷板这个有趣的实验就像搭建起一座学习的桥,让小朋友可以很容易理解杠杆原理的最基本内容。我们力图通过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形象,培养幼儿关注生活,并在生活中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科学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初步了解平衡原理。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
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
长蜡烛、针、盘子两个、杯子两个。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引导幼儿说出跷跷板。
教师:谜语是“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马儿虽然不走路,两人骑得笑嘻嘻。”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幼儿:跷跷板。
教师:对,谜底是跷跷板,跷跷板有两头,一人做一头,一边上来一边下去。
2、出示实验要用的材料,制作蜡烛跷跷板。
教师:今天我要做一个特殊的玩具,首先请小朋友边看边说制作玩具的材料,有一长根蜡烛、一根针、两个杯子和两个盘子(幼儿一起说)。
教师:现在要开始制作这个跷跷板,首先把蜡烛的尾部削掉一点,拉出灯芯,接着在蜡烛的中央插一根针,并把它横放在两个杯子的中间,然后将两个盘子放在蜡烛两端的下面。这个时候蜡烛是平衡的。
3、请幼儿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说一说原理。
教师:我将蜡烛的两头点上火,看看出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蜡烛的两端上下压动,像跷跷板。
教师:恩,这个玩具就是蜡烛跷跷板,为什么将蜡烛的两头点着之后会出现上下压动这种现象呢?(请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大家说出了许多答案来解释这种现象,蜡烛两边的重量是一样的,用来支撑的针是在蜡烛的中间,两边的长度就一样了。将两头点上火之后,一定会有边在下面有边在上面,但是火焰始终是向上的,所以在下面的一端火焰直接烧在蜡烛的蜡上,所以烧得快,上面的一端就烧得慢,这样下面一端就相对上面一端越来越轻,所以就跷起来了。这个时侯下面这端的火变成直接烧在蜡上,也烧得快,变轻了往上翘,就这样反反复复,像跷跷板一样。
4、幼儿动手制作平衡玩具,体验玩的乐趣。
给每个小朋友人手一份积木制作平衡的玩具,为幼儿的探究指明方向。
跷跷板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跷跷板教案 篇4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使学生明确: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谈话: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可播放有关视频资料),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2.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
教师讲解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
(四)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2.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小班活动教案 篇5
小班活动教案:分果果
活动目标:
1、在送水果的过程中,尝试按数取物。
2、感受分享水果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水果(桔子、苹果、梨)若干、水果单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兔宝宝今天要来我们班作客啦,我们用什么好吃来招待小兔呢?
(好吃的水果、糖果、巧克力……)
2、呀,我们有这么多的水果,我们就为兔宝宝准备一些水果吧。
二、分果果
(一)挑果果(准备一只兔子和老师桌上放一只大篮子)
1、请你在果篮里选一样你最喜欢水果送给小兔。
提示:我送给小兔一只红红的苹果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果篮里有几只苹果?几只橘子?几只生梨?
(一边数一边出示数字卡片)
小结:水果有酸酸的、甜甜的、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
(二)果果装篮
1、兔奶奶生病了,小兔子要回家了,我们给生病的兔奶奶送什么呢?
2、请你为兔奶奶来挑选4只新鲜的水果,放进你的小果篮。
(幼儿操作,幼儿交流:我给兔奶奶送去了X只XX和X只XX)
3、兔奶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请你向兔奶奶介绍你送给他的水果。
提醒幼儿把水果送进兔奶奶的果篮。
小结:兔奶奶吃了我们送他的水果,身体很快就好起来了,身体棒棒的。
三、送果果
1、兔奶奶说你们送了这么多的水果,我吃不完,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1)(出示水果清单)看,这是兔奶奶帮我们配好的水果单。
交流:图示、点子卡、数字。
(2)幼儿操作,根据任务卡装果篮。
提醒:幼儿将装好的果篮送给好朋友或客人老师。
四、吃果果
兔妈妈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有礼貌,送来了一盆桔子,先洗洗手,我们一起分享吧。
《跷跷板》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天平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 (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 (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
(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
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 (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 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
(课件展示:宝盒)
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同学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天平)
师:介绍天平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平,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 (展示:天平)
生:平平的
师:当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一样平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中。
师:现在大家在看看天平,看看天平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平吗? (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平的左托盘里。)
生:不一样平,左边沉下来了
生:苹果重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当天平地把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托盘里。)
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
(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
生:天平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宝藏的同时,还交了天平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
(出示:宝盒)
3、练一练
师:还剩下最后一箱宝藏了,赶紧给自己拍拍手加加油吧! 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那赶紧想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这次猜中了?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
师:谁想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掂,铅球重
跷跷板教案 篇7
教师播放教学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
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怎样做实验呢?
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平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平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近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平衡。
师: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走钢丝】
师生交流: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平,介绍天平,学生亲自操作天平的使用。
生:两边一样重能平衡。
生:两边位置一样平衡。
生:做实验。(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安全。
生: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生: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学生演示)
生:找到了。
生:
1、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2、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幼儿园小班《跷跷板》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习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跷跷板"的儿歌引出活动的内容。
引导语:小朋友们都喜欢玩跷跷板,玩跷跷板真快乐。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儿歌《跷跷板》:"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来我入地。上去好像坐飞机,下来好像坐飞船,一上一下真快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小动物玩跷跷板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一次性出示四幅挂图,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和交流。
启发幼儿交流:小兔子在做什么?小熊来了以后怎么做?结果怎么样?
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①: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它们玩得怎么样?(丰富词汇:开心)
2、图②③: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丰富词汇: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四、引导幼儿相互讲述图片的内容。
五、要求个别幼儿利用挂图或操作材料中的《跷跷板》,在集体面前完整讲述图片的内容。
六、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它应该怎么做才对?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板》 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习。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跷跷板》 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条布条。
游戏前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15米的平行线为河岸。
导入活动:
一、教师:“老师跟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老鼠,现在我们先把这条布条塞到裤腰来,做老鼠的尾巴。
二、 把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各组成一列纵列站在河岸(平行线)一边。
三、 说明游戏规则:教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扮演小老鼠,我们一起过小河,除了第一只小老鼠外,其余小老鼠都要抓住前面小老鼠的尾巴。由第一只小老鼠带领走到对岸。到了对岸也要排队站好,小老鼠过河之前还有两个要求:⑴听到妈妈说:小老鼠一起过河吧!小老鼠才能过河。⑵过河时,小老鼠一定要拉着前面小老鼠的尾巴,一个跟着一个走。
四、 排队往回走。(同样的`规则和要求)
五、 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