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优秀3篇】》
科学探究活动是以学生自行探究和研究为主,教师引导贯穿始终的,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主动地探索与学习,整理了小班科学探究的活动教案,欢迎借鉴!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科学探究 篇1
活动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难点:能够准确地分析案情。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侦探卡、铅笔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叫声
活动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真相大白”侦探所做客,大家叫我白侦探就可以了,玲玲玲,电话响了,一定是有什么事发生了,喂!(播放录音)引导幼儿提取电话信息
人物:“猪大妈”地点:爱心超市事件:货物搜寻证据,大胆猜测证物一:商品清单,幼儿对照自己的清单卡,记录数量。
师:算出来的单子仔细观察一下,发现什么问题?
幼:货架上有0块糖果,记录单上有2块糖果,少了2块糖果。
幼:货架上有2罐蜂蜜,记录单上有3罐蜂蜜,少了1罐蜂蜜。
师: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幼儿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幼儿说出有人拿走了。
证物二爪爪录音笔
师: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爪爪录音笔有什么线索
师:我们每个小侦探都有一张这样的侦探卡,请你们把留下脚印的小动物找出来,在第一行里做个记号,表示它是嫌疑人。
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幼儿纠错。
(教师巡视)
通过线索进行侦破。
1、根据线索,圈定嫌疑人。
证据三:脚印
师:在糖果和蜂蜜的柜台前,留下什么呢?
幼:弯弯的月牙形的是马的脚印。
幼:像竹叶样的是鸡的脚印。
幼:枫叶样的是鸭的脚印。
幼:圆圆脚趾的是狗的脚印、
师:留下这些脚印的人,很可能就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嫌疑人。
线索四:蓝白色格子布。
幼:一块蓝色的格子布。
师:留下这块黄色格子布的人也可能是嫌疑人。这块布会是谁留下的呢?我们还是看看这些顾客仔细找找看。
请幼儿找到后自己说说在哪些小动物身上有这块蓝色格子布,教师倾听。
师:请你们把可能留下蓝色格子布的嫌疑人也找出来,做上记号。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统计找到了2位嫌疑人。
2、思考:根据线索找到了这么多的嫌疑人,那到底谁最有可能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请幼儿看着自己的侦探卡,思考分析。
幼儿讨论,引导幼儿从线索和对应的嫌疑记号着手,找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
3、幼儿推理:谁是最可能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
师:不能光凭一条线索就能断定谁是嫌疑人!
线索三:目击者。
师:除了在柜台前发现的脚印和蓝色格子布外,我们还找到了一位目击者。
我们一起来仔细听听目击者是怎么说的?
(播放小白兔录音)
引导幼儿拼接证据拼图,得出答案嫌疑人是小狗,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
四、推理、结案。
1、幼儿自由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小狗)结案,了解真相。
师:小狗就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那狗为什么会拿蜂蜜和糖果呢?
请幼儿个别发表意见师:那我们一起去问问小狗,看看小狗会怎么说。
小狗说:我是小白兔家的邻居,我的好朋友小猪生病了,很想吃蜂蜜糖果,可是家里的钱都拿去给白兔妈妈看病了,小白兔哭得很伤心。所以才到商店里拿了蜂蜜和糖果。
2、案情动机讨论。
师:真的是小狗拿走了蜂蜜和糖果,狗为什么要拿走蜂蜜和糖果呢?小狗这样做对吗?
幼:不对的,因为小狗偷东西。
幼:有点对的,因为他关心熊妈妈。
教师提升幼儿经验:帮助别人这种想法是对的,但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去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活动延申
游戏《找茬》
活动总结
本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活动,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将枯燥的教学活动融入到游戏活动中,比如:利用角色带入活动,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幼儿生活常识,及兴趣,有助于孩子很好的领会和接受,创设情境引领孩子更投入地进入活动中,扮演角色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等,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和情境中轻松学到本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突破。引导幼儿时,语言简练到位不拖拉、简单明快问题,注重师生互动,掌握好了课堂节奏。
科学探究 篇2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还引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课题: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具】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木块、正方体木块、等质量等底面积的铁快和铜块、木板、玻璃板、毛巾、小木棍、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表演,引入新课
学生表演:1.在地面上滚动的篮球渐渐停下。 2.用筷子夹表面粗糙不同的铁球。
教师问:“篮球为什么停了下来?筷子为什么能把铁球夹起来?”
学生回答:因为存在摩擦力。
二、进行新课
(一)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师追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大家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例子呢?”
学生思考回答:车轮与地面的摩擦,鞋与地面的摩擦,擦黑板时板擦和黑板间的摩擦,用笔写字时手与笔杆之间的摩擦……(教师板书)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摩擦的分类)教师: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那么你能不能从字面意思上对这几种摩擦简单的解释一下?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自我矫正)
教师问:刚才大家举的这些例子分别属于哪种摩擦?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我们初中阶段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家看课本找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学生看书后回答。
教师指出: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
教师:生活中,大家见到过很多滑动摩擦力,这些摩擦力有的大,有的小。那么是那些因素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追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2.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4.是否与材料有关?5.是否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教师: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2.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是否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4.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我们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教师:在实验桌上放着一些器材,同学们从中选取合适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请大家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如果你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一个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
教师总结:请大家特别注意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下面大家就根据我们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过一会儿我找同学把你的设计思路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参加一个组的实验设计。
完成后找另一个组的同学说出他们的实验设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教师问:“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
教师指出:同学们在实验中要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特别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只有在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4.小组交流
实验完毕后,教师让各个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及结论并组织学生讨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5.得到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
(三)研究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教师提问:如何移动较重的木箱?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给它加上轮子。
教师:加上轮子后滑动摩擦就变成了滚动摩擦,那么大家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关系?
学生回答: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教师:到底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下面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
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成后一组汇报并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到结论:在压力相等的条件下,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四)增大摩擦的方法
教师: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有那些方法来增大有益的摩擦?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②增大压力。
观看录像片 增大摩擦的实例。
教师:以上事例中分别是利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那些用这种方法增大摩擦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
(五)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那我们如何来减小有害的摩擦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给接触面加润滑剂 ②减小压力 ③用滚动代替滑动
观看录像片 减小摩擦的实例
并简单介绍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并布置课下小论文《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小节后回答。
教师:同学们在这节课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下课!
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 篇3
活动设计
“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大家缺不了。”一个简短的谜语将幼儿引入探索空气的奥秘之中。空气住在皮球里、气球里、空盒子里……是幼儿游戏的好伙伴,置身游戏中空气不再看不见、摸不着,不再抽象、枯燥,而是具体的、有趣的,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的,能够引起幼儿积极探索、自主摄取、利用的一个学习对象,引发他们质疑、探究、发现、验证的一个现象,支持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境脉。
大班幼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自然、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在大量的直接经验中,开始乐意去了解一些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初步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开始学习抽象概括,并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无比的快乐。空气是如此有趣、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孩子们在我们创设的氛围中自发地学习。这天,他们在观察角喂养小鱼时发现,鱼嘴中吐出了一串泡泡,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这泡泡是怎么回事?”“水里面怎样能产生泡泡呢?”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设计了科学活动《制泡高手》,为幼儿创设情境,材料,通过猜测,自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探索出不同方法把瓶子放入水中让它冒出泡泡,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做中萌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活动目标
1、探究瓶子放入水中产生泡泡的不同方法,并进行简单记录。
2、积极参与活动,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小矿泉水瓶、记录表、记号笔、擦手布各一,两人一个大水桶。
2、教师操作材料:长方形鱼缸一个,碎砖一块。
活动过程
一、小砖块冒泡泡。
1、教师出示碎砖块,引发幼儿猜测,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提问:这是一块碎砖,我把它放进水中会怎样?(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各种各能性。)
[砖块会沉到水底;砖块会把水染上颜色;会有泡泡冒出来……]
2、教师演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真的沉到水底了!又泡泡冒出来,小小的,一串串的……]
砖块沉到了水底,而且还冒出一串串的泡泡,象海底世界一样,真好玩!
3、讨论:为什么砖块放进水中会有泡泡?
师:奇怪,为什么砖块放进水中会有泡泡?
[砖块不光滑;砖块上有许多小孔,泡泡就是从小孔里冒出来的。]
(通过视频仪观察发现砖块表面不平整,上面有许多小孔。)
4、。
师:原来砖块凹凸不平,上面还有许多小孔,里面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当我们把砖块放进水里,水就把小孔里的空气赶了出来,大家就看到了砖块冒出一串串小泡泡的现象。
(评析:一块小砖块引发幼儿思考和猜测,幼儿提取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做出了多种可能性的回答。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孩子们有所发现,教师则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使幼儿了解到泡泡产生的原因,为后面的活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找泡泡。
1、猜一猜,瓶子放进水中会不会有泡泡冒出来。
(1)出示小矿泉水瓶,引发幼儿猜测。
教师提问:小瓶子里有空气吗?如果把瓶子放到水里会冒泡泡吗?为什么?
(2)幼儿大胆猜测并交流。(请幼儿大胆进行猜测,并结合生活的经验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瓶子里有空气,瓶子放到水里会浮着;如果把瓶子盖子拧掉,就会冒泡泡;瓶子浮在水上不会冒泡泡;只要把瓶子按进水里就会有泡泡的……]
(评析:幼儿的猜测多种多样,教师并不对错,而是让幼儿大胆思考,猜测各种可能性,为之后的试验做准备。)
2、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把瓶子放进水中找泡泡。
(1)教师提出试验的要求。
师:我们来试一试,怎样把瓶子放进水里能冒出泡泡?然后用别人能看懂的方法记录下来。比比看谁能用各种不同方法放瓶子,让它冒出泡泡。
(2)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把小瓶子放进水里找泡泡,教师巡回指导。
(评析:由于在猜测时教师没有给与对与错的评判。幼儿在试验时能很放松大胆地去尝试,教师只要引导他们把自己找到泡泡所用的方法记录下来,并根据幼儿个自的情况询问瓶子冒出泡泡的原因即可。)
3、说一说,我怎样找到了泡泡,为什么会有泡泡。
(1)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大家找到泡泡了吗?请你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泡泡的?(启发幼儿用自己形象的语言描述)
[我把瓶子口向上放进水里,瓶子口就冒出大大的泡泡;我是把瓶子横着放进水里的,瓶子像小鱼一样也冒泡泡了。]
师:还有谁用了和他不一样的方法?(鼓励幼儿把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操作与大家交流。)
[我把瓶子口向下,手捏一下,瓶子里就冒出泡泡了……]
(2)进行比较演示,对幼儿的发现给予验证。
师:我也把瓶口向上放进水里,可是没有冒出泡泡,为什么他的瓶口向上就能冒出泡泡呢?请说说原因。
[你的瓶子瓶口没有进到水里,怎么会冒出泡泡呢!一定要把瓶口放进水里才行。]
(在比较操作时发现,一定要将瓶口没入水中才能冒出泡泡。)
师:他的瓶口向下时会有泡泡,有的小朋友把瓶口向下时就没有泡泡出来?这是怎么回事?
[瓶口向下放进水里时不会有泡泡的,你要用力捏瓶子,瓶子里的空气出来了,就会有泡泡了。]
(请两个幼儿进行操作,发现在用手捏瓶子时会有泡泡冒出,不捏瓶子就不会有泡泡。)
(3)。
师:大家真能干!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找到了泡泡。有的把瓶口向上放入水中,泡泡像喷泉一样冒出来;有的把瓶子横着放进水里,泡泡就“噗噗”地冒出来了;如果把瓶口向下,只要用力一捏瓶身,也会冒出大大的泡泡。有的小朋友还发现瓶子盖子松松的拧上时,瓶子放进水里也会有泡泡冒出来,真有趣!瓶子放进水里水进入瓶子里时,就把瓶子里的空气赶了出来,水中就会冒出泡泡了。
(评析:幼儿通过交流和对比试验将自己的发现与,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说出为什么,让幼儿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描述出来,也使教师更清楚幼儿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4、看一看,小朋友的记录。
师:大家一起看看,我们都用了许多方法找到了泡泡,还有的小朋友用了简单的符号把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让我们一看就明白,真棒!
(评析:操作记录可以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操作方法或结果,大家把自己的记录展示出来,可以让彼此互相了解不同的操作方法。大班幼儿已有很多的记录经验,教师注重的是幼儿与众不同的记录,强调用简单和别人易懂的符号来记录并进行介绍,使幼儿能学到多种的记录方法。)
5、:许多事情只要我们动脑筋,就可以找到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通过自己动手试一试,就能找出最好的办法。
(评析:幼儿在猜测中激起尝试的愿望,在尝试中得到发现,这种在“做中学”的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得到认识,在交流中得到发展。教师在的过程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让幼儿要勤于思考,更要亲身尝试体验,给幼儿进行了良好的科学探索习惯的培养。)
三、延伸活动:我们是制泡高手。
1、用瓶子装上水来制造泡泡。
师:大家把水灌进瓶子里盖好瓶盖,能想办法让瓶子里的水也产生泡泡吗?我们来比一比谁造出的泡泡多,那谁就是制泡高手。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怎样能造出多多的泡泡。
3、结束活动,肯定幼儿的尝试活动,提示幼儿擦干手,搓搓手,保护好我们的小手。
(评析:从在水里找到冒出泡泡的方法到在瓶子的水中制造出泡泡,教师把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入另一个高潮。孩子们摇动着瓶子,观察里面产生的泡泡,并比较谁造出的泡泡多。幼儿在活动中既有新的发现,又有探索新问题的欲望产生,新的活动将继续延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