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文档 > 总结报告 > 调查报告 > 中学生教育调查报告(热门六篇)正文

《中学生教育调查报告(热门六篇)》

时间:

中学生教育调查报告(通用6篇)

中学生教育调查报告 篇1

春节期间,各街道人山人海,但令人纳闷的是乞丐也越来越多了。

一次,竟有三、四个赤膊端着乞丐碗的儿童绕着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又不难看出,那是一种有组织的“丐帮集团”,那老太婆便一定是“丐帮帮主”了,他们正在开他们的丐帮代表大会,制定乞讨纲领。大概过了10分钟以后,他们便散了。回到他们自己的位置继续它们的乞讨。

更令人可愤的是在公交车站,为了乞讨,一个小孩竟为一个年轻人下跪,那好心人便掏出了一角钱投入其碗中,出乎意料的是,那小孩却嫌钱太少,便抱住了那人的腿苦苦哀求,让人见了既可愤又可怜,那年轻人只好再掏出一元钱投入了那小孩的碗中,方才离开。

竟会出现这么荒唐的事,我便开始了一次社会调查。

乞丐主要集中在各公交车站、五马街、人民路这三大版块,可分为5大主要人种:1.学生求学; 2.老人乞讨; 3.残疾求助; 4.儿童赤膊求助; 5.卖艺求生。

中学生教育调查报告 篇2

20xx年10月9日我被分到兴宁坭陂中学进行为期六个星期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本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由范文之家整理搜集)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教的情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村镇高中,学校规模较小,全校共22个班。该校在兴宁地区高考成绩排行第四,但近年来生源减少,主要原因是就读技校的学生增多,附近的济平中学增设了高中。由于经济的影响,梅州地区对教育的投资有限,学校的经济状况较差,设备落后,教室没有电脑、幻灯机等的现代教育设备。近几年,该校学生的成绩较差,基础薄弱,班里学生水平参差,两极分化严重。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语文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是语文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都不会得太高的分,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课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发现在现在的中学的教学中并不是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该地区也较难普遍使用,因此,老师们仍然保持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考试时有一道大题是文言文,而且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不是能够很准确地把握。调查中,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读课本,反复地读,以致于达到背诵,然后疏通字词,讲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课中,很少有老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法,多是以讲解为主,这样更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现代文的教学则相对薄弱,只注重课堂分析,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把握不太注重。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本校的学生的记律较差,自觉性不足,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为达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学的情况。

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每天说的也都是母语。许多学生不明白学习语文的用处,而且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课文。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语文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后,要进行人际交往,好的表达能力是很受人欢迎的,语言能力在人生中的运用是少不了的。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方法太旧,因此影响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的话会不会也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你所教的那门课。

有的学生说学习语文时有的老师不能补充很多的课外知识,只是讲课本上有的内容,其实这些他们都能看得懂,若老师总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不怎么样,水平低,进而也就不再理会老师的讲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会有所下降了。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讲些和当前社会有关的东西,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另外,有部分学生表示,对粤教版的新教材的内容难以体会。我觉得教材较多地针对大城市的学生,与发达城市的学生的经历比较接近,山区学生的体会较少,难以把握个中情感。

该校放学时间为4点20分,由于较早,学生在这段时间无所事事。虽然学生都表示考试的压力大,有很多题目不会,但就不大会抓紧时间学习。平时课间课后厚很少去问同学问老师,这也是他们成绩差的一大原因。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语文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课文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能贴近生活,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

二、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可能回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一点从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对一些枯燥的课文,我建议能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让学生一下子对图片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课文,枯燥的文本就会容易让学生接受。而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而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多与学生互动,多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同时希望教育部门能更多关注山区的教育,为山区边远学校增加教育设备。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老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方法,语言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们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的,我在实和调查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

中学生教育调查报告 篇3

近年来,学校和老师补课一事骂声不绝于耳,各地教育也做了工作,被电视曝光的,被报纸批评的,被处分的老师和学校也大有人在,可补课之风不但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且“多样,内容含蓄”。这究竟是原因的?补课的都有哪些?而补课后的又是如何?带着问题,近两周的见习,对中学的学生了的调查。

一、学生为要补课?

教育主管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减轻学生负担,三令五申禁止占用学生课余给学生补课,可为呈越演越烈之势呢?

1、教育体制的“产物”。倡导素质教育,但惟“分”论英雄的事实,而整个社会仍在为学校排名次,用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一所学办学质量,我国的招生,入学,就业体系,官民子弟在待遇上的差别,使家长孩子不“享受”在上高中时因差一分而掏6000元钱的“待遇”,或者在将来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选择了平时花“小钱”,给孩子补课,打“预防针”。

2、家长的“安慰剂”。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之间的竞争随之加剧,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正说明应试教育的并未从。家长们不会空喊口号,“考入高中,上了大学”才是硬道理。迫于此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自然就要要求补课,暂且不看结果如何,起码能从心理上安慰,这是在给孩子“充电”啊!

3、学生的“镇定剂”。学生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班级排名下降,产生焦虑急躁自卑等心理。于是上课外补习班,或是请家教,结果成绩,从而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镇定。须知,学生在过渡时期成绩一时跟不上,自身的努力,学习方法,都可以赶上。

4、老师的“新产业”。老师故意在的学校课堂对讲课的内容保留,将精髓留在“私塾”上讲,老师甚至故意在补课中向学生楼考试题,迫使学生加入补课的队伍,显然,教师是将补课“创收”的“新产业”。老师可以开设补习班,月赚到上万元,这与每个月多元的工资相比,真令“误人子弟之士”动心啊!

二、补课是以怎样的的?

明令禁止学校双休日,寒暑假等给学生补课,那么学生是以怎样的补课的呢?

1、学校设“新班”。学校能使的补课名正言顺,不与政策唱反调,而开设课外班。说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而所谓的班只是提前讲新课。参加的同学到课堂上老师的进度是按班的。没参加自然就跟不上了。也得“自愿”的去参加了。

2、老师开“私塾”。在三令五申的禁止下,公开不可少了。然而老师家里的“私塾”式的补课却多了起来。在调查中,100的学生或多或少参加了“私塾”是不可。不可择在假期、周末或每天放学后,补课地点多是在老师家里或历史租借的房间,不可多是毕业班学生。

3、家长请家教。家长工作关系,充足的来照顾孩子。但又不放心孩子能否独立的作业。于是就请高小的大学生在周六、周日或每天孩子放学后到家里,为孩子辅导。在调查中,78的孩子都请过家教或正在请家教,且高年级学生占大多数。以英语、数学为主。

三、补课后的结果如何?

家庭花了的钱,学生花了的来补课,那补课的结果如何呢?

1、学生的依赖强了。不少学生尝试过请老师或上补课班的“甜”后,容易产生心理,要和家长找老师补课,以自信和上课时的轻松感。一名同学在谈到不可的好处时说:“可以学到课堂上学的东西。有补课即使上课走神了也不用怕。有时不开心不想听课,有补课垫底就不听。”

2、家庭的负担重了。补课不但了学生是学习负担,也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调查中到,各校老师一对一补课,每节课都要100元。几个学生一起补,起码要50元一节课。一学期下来也要几钱元钱。这普通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是有。

3、老师的腰包鼓了。老师补课,经济收入如股市“熊去牛来,”全线飘红,买电梯房、开轿车、甚至买上一套价值不菲的商品房当作“补课基地”、“课外产业”从此了良性循环。

四、如何看待当前风行的补课?

学生要求补课,希望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学到更多的技能,这似乎是再不过的了。但明白事情都有两面性,而要衡量其本身的价值,这就要看是利大弊大。

自古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说,反观现在的老师的,不免让人寒心。在的课堂上把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学生,而留一手于课外的“私塾”。可见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串道收业截获”,至此,我想起来了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句话:在每年月日人们庆祝教师节之时,老师们又反思误人子弟又一年。

任何事情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一切不切,与规律背道而驰的做法,不科学的,只会落得害人害己害。仔细算一下,现在学生早晨六点半从家走,下午五点半左右到家,有补课,又要上到晚上八九点钟,回到家后还有学作业和课外补习班的作业需要两三个小时,而的睡眠六个小时左右。中学生来说,这是违背其发展规律的,不管是生理心理,这是的学生自我安排的少了,自主性减弱,而依赖性,有一天让独立的走向社会,能否挑起的那一份担子,承担起的那一份责任。这很值得去思考。

中学生教育调查报告 篇4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中学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市的中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政府逐年加大对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投资力度,XX年全市为发展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财政支出为11106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3%,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用来发展中学教育的。在学校的兴建方面,建国后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到XX年止,全市已建成普通中学270多所,其中完全中学27所,高级中学7所,初级中学220多所,九年一贯制中学21所。基本上满足了本市人民接受中学教育的需求。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二、中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拉大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XX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总支出增长×%,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中学教育收费逐年上升,家长难承重担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XX年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费,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四、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壮大,素质有待提高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本市的中学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教职工近14000人,仅榆阳区就有2203名,其中初中中专任教率达×%,高中达93%。这些人中涌现出大量的省市级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我市已形成同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包括培养新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两大类的师范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和壮大师资队伍。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改步伐缓慢,教学考模式化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中学生教育调查报告 篇5

一、 调查时间:8月

二、 调查地点:xx市各大超市

三、 调查对象:各超市店长及消费者

四、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

五、 调查小组:

六、调查小结:

(一)经营者部分

1. 规模比较:调查的几家超市中25%为 小型居民生活型超市,50%为普通综合型超市,25%为大型超市。

2.管理方式比较:100%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和考察,具备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3.经营策略:市场调查结果显示:

①地理位置:25%处于交通要道,25%在居民区附近,50%商业区附近。

②超市形象:50%具有人工储物部和自动储物柜,50%只有人工储物部。75%有休息长凳,25%无休息长凳(小型居民型超市)。100%店内有音响设备,有购物音乐。100%有清晰的购物区招牌。75%购物设备单一,25%有多种类的购物篮﹑购物车,方便各类消费者。

③服务:100%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察。75%注重责任心(小型超市和普通综合型超市),25%注重导购力(大型超市),50%注重亲和力(小型和普通综合型超市),0%注重信息素养。

④宣传:75%利用报刊式广告宣传过,25%没有(小型超市)。

4.金融危机的影响:

①营业额:50%下降(普通综合型超市),50%不变。

②下降的原因:100%认为家居生活用品和休闲娱乐用品销量下降。

③不变原因:100%认为良好的信誉使得消费者在物价上涨的时候愿意选择他们。

④采取的促销手段:100%特价商品,25%购物赠礼或抽奖(大型超市),50%提供贵宾卡会员卡来刺激消费(普通综合型超市和大型超市)。

综上所述,由于大型超市货物种类齐全,可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小型超市贴近人民生活,经营的商品以生活必

需品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强。所以,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并不大。而普通综合型超市没有主要销售的产品,此时就很难均衡盈亏。对于金融危机,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的状况,商家都选择价格为主的促销手段来吸引顾客,基础雄厚的大型超市会有购物赠礼或抽奖的辅助手段来刺激消费,为其增光不少。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发放贵宾卡和会员卡的促销手段(尤其是团购),这样可以吸引固定的消费群体,这个固定的消费群体,可以成为商场生存的基本保障,也使得进货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库存量,增加流动资金使用量,算是不错的促销手段。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建议小型超市加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适时的搞一些购物活动;普通综合型超市可以在这段时间突出粮食、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买卖,注重宣传,增加固定消费群体数量;而大型超市在店员的态度上多下功夫。此外,各超市都应注意培养店员的信息素养,把握消费者心理,这会增强超市的运营效果

中学生教育调查报告 篇6

如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轿车、摩托车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可有些人也许驾车技术成熟,却不会“走路”了。

我在蒲江路与机场大道的交叉口调查了行人走斑马线的情况。那时,学生恰好放学,大人也恰好下班,正是人流高峰。在短短五分钟内,我就发现许多人“走路”不合格。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蒲江路与机场大道的交叉口行人走斑马线的情况调查表

据计算,不走斑马线的人占总数81.8%左右,而走斑马线的人约只占18.2%。可见有许多人缺少交通意识,不会“走路”。

学生中走斑马线的约占学生总数的85.7%,不走斑马线的大概只占14.3%;其它的一些大人中约有88.6%不走斑马线,只有11.4%左右的人走斑马线。由此看出,“走路”不合格的大多数是一些大人,绝大多数的学生、小孩较好。

不会“走路”,违反交通规则,容易造成事故。而且我还发现有一些大人常常会带着小孩乱穿马路。做人父母,更要为人表率,否则将带坏小孩。我们应对“走路”问题引起重视。

河流在哭泣的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