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文档 > 总结报告 > 调查报告 >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最新9篇】正文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最新9篇】》

时间: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最新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1

陈俊坤

智联招聘对6000名职场白领进行了“涨薪愿望特别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九成职场人渴望涨薪。对于上半年物价的上涨幅度,54%的职场人表示能够明显感觉到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22%的职场人表示略有感觉,其余24%的职场人表示就目前的收入来讲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尽管如此,对于涨工资的渴望几乎成了每个职场人的愿望,92%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有强烈的加薪愿望,而且从自己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态度来看也具备了涨薪的条件。8%的职场人表示,自己目前的薪水与工作内容基本相符,是可以接受的。

尽管如此,只有11%的有涨薪要求的职场人与上级就涨薪话题进行了沟通。55%的人想说但是一直犹豫,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说该怎么说,总觉得张不开口。其余34%的职场人则表示,知道涨薪是不可能的,也就只是想想,做做白日梦罢了。

摘自《京华时报》

调查显示 :

女性就业率高世界更富裕

王鹤瑾

美国女性获更多新增职位

本世纪头5年,在美国净增加的近400万个工作岗位中,有略多于半数的岗位被女性得到,不仅如此,在获取薪资水平较高的新增岗位方面,女性的表现也优于男性。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2000-2005年统计报告显示,这5年间薪资水平在中值以上的净增就业岗位中,被女性获得的有170万个,而被男性获得的仅为22万个。在所有净增工作岗位中,这5年间男性获得的岗位数为1804000个,女性为1996000个,占总数的52.5%。

报告显示,各就业门类中,女性在获得高薪资岗位方面的表现都要优于男性,特别是在保健、金融和管理类岗位上这一现象尤其突出。截至2005年底,女性占据的这类岗位净增加了110万个,而由于制造业大面积裁员,男性占据的这类岗位则净减少了20万个。不过,两性间的工资水平差距依然存在。以2005年的统计数字为例,男性的周薪中值为663美元,而女性为486美元,是男性的73%。

女性就业率高世界更富裕

美国高盛公司经济学家凯文・戴利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假如有更多女性从事有薪酬的工作,这个世界会更加富裕。

调查发现,在瑞典,15岁至64岁女性中70%的人在工作,与同年龄段工作的男性比例相差不到5个百分点。在美国和英国,差距约为12个百分点。而在意大利、日本和西班牙,这个差距超过20个百分点。

戴利表示,如果女性就业率提升到和男性相同的水平,假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就业率增长成比例,那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9%,欧元区增长13%,日本则增长16%。戴利还认为,提高女性就业率可能有助于解决社会老龄化带来的难题。可能有些人会担心女性高就业率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可戴利表示,事实上,当男性和女性就业率相差无几时,女性往往会生育更多孩子。

摘自《国际金融报》

中国社会婚恋调查:男性

宜婚年龄推迟至31岁

姜葳

现实中一成已婚人士目前的伴侣是“网恋”而来,2/3的人接受姐弟恋,婚前同居观念得到普遍理解和接受……由北师大心理学院、计世资讯和百合婚恋研究院联合撰写的《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已出炉,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女性眼中最理想的男性结婚年龄推迟至31岁,而女性的结婚机会从25岁起逐年递减。

30岁左右男性最适宜结婚

这份《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自去年8月起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例调查,通过街头访问、深度面谈和互联网调查的方式,共计受访人群超过200万人。2006年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女性认为,23到26岁的男性是理想的结婚对象,而30岁左右的男士则仅被一半女性“看好”。

而到了2007年,30岁、31岁的男士的好感度竟骤增至80%,也就是说,8成左右的女性认为而立之年的男人最适宜结婚。

25岁女性是最理想结婚对象

相比之下,理想的结婚年龄对女性比较残酷。大多数(65%)男士认为最理想的结婚对象是25岁的女性。从30岁起,她们的结婚机会就直线下降:30岁的时候,有25.5%的男士认为娶她还OK;35岁的时候,仅有12.5%的男士能够接受。

而男性就要轻松很多了,即使到35岁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愿意嫁给他,甚至40岁的“不惑男士”还有15.2%的女子来选择他。

女性适婚年龄比男性短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2

1 课题研究背景

人类的文明发展与性意识形态发展是相一致的,人们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与支配,世界各国性教育工作者态度冷淡,多数持反对意见,但是随着人类健康的发展要求,性教育问题不得不走进人们日益关注的视野,尤其在高校大学生性教育问题上,大学生是一群心理成熟滞后与生理成熟之后的群体,个人行为受传统道德观念、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性道德观念、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和制约他们对性文化正确的认知,在性的道德观念、性文化氛围是相互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性文化取向又会极大改变人们的性道德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性文化也随之而来,增强了国人对人权问题和人性化权力意识的关注程度,冲击了传统性文化的和性观念,在性观念、性行为和性取向等方面出现模糊混乱局面,怎样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在知识与文化前沿的高校,如何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性取向的多元化观念,需要的是我们有正视的勇气面对而不是尴尬的选择回避,事实证明建立正确的性认知框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性心理发展意识形态,有利于进一步破除性神秘感,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性教育的新路径。能弘扬祖国文化,为构筑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有一定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2 文献综述

研究性文化最早的是西方社会学界的盖格农和西蒙的“性脚本”1理论以及劳曼“性的社会网络”2理论。在我国相关性文化的书籍14部之多,刘达临先生的《中国古代性文化》,在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民俗学、医学、文化艺术等开辟了性教育新领域。因为性是根本、本性、生存、延续、是本能,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意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美国、瑞典、日本是典型的最早重视性教育的国家,而我国对性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性药广告打破了国人这种性愚昧、性无知、性禁锢,使中国人对性的态度逐渐的变得坦然。《性医学》、《中国性学》出版标志着我国性学高级学术交流进入起步发展的阶段,90年首都师范大学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93年正式成立“性健康教育”专业。从此,性教育在中国步入了正轨。

3 调查方法

本问卷针对本省大学生采取问卷调查法或、访谈法、网上投票法,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及访谈,只涉及性别和年龄, 问卷调查时要求每位大学生按问卷要求如实独立填写,课题研究者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统计模型分析及采用具体的个案进行单独研究。

4 大学生性现象的现状

4.1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4.1.1 高校学生的性意识开放,公开化程度较高

调查数据表明,21.2%的人对“性”感兴趣,有59.7%的人认为“性”不需要回避,14.6%的人表示对“性”无兴趣,表现出厌恶“性”的只占到3.1%。统计数据中包括党员,学生干部,不同年级专业处于17~26岁年龄的学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性观念日趋开放,在高校“性”也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在大学学生们是能够坦然地面对“性”这一话题。尽管在现代中国性文化的氛围中,潘金莲、木子美式的性文化仍是中国性文化学派争论的焦点,但在人类文明的制约下,“本我”的生物性本能是受到道德、文化和群体意识规范制约,使人类的性意识和性需要、性行为更趋向于健康和文明。

4.1.2 高校学生对恋爱、婚姻的态度严肃、谨慎程度较高

恋爱态度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 谈恋爱已由高校的不提倡转向自愿选择的经历。调查结果表明,40.1%认为上大学谈恋爱正常,55%的人认为恋爱对学习没影响,18.9%认为恋爱影响学习;30.1%的人认为恋爱促进学习,31.4%认为恋爱是一种人生体验;14.5%认为是寂寞无聊;有占12.6认为随缘;而将恋爱作为结婚对现象仅占3.52%。在对婚姻最重要性”的调查中,49.6认为“爱情”重要,48.5%认为“责任”重要,4.98%认为志同道合,1.3%认为满足“性”。在调查中,24.5%认为“试婚”对婚姻有益。43.5%人对“试婚”选择模糊态度,不同意为32.4%。可见,大学生已经摒弃了社会普遍认为的恋爱影响学习的保守观念,对恋爱的尊重和理解态度认真,恋爱与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两个部分,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必然的联系,对婚姻的态度较严肃传统的居多的,大多数人认为结婚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源于“性”,能够把婚姻与封建观念中的传宗接代分开认识。调查表明,西方的“试婚”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还没有普遍的认同,部分学生模糊态度是因为不太了解“试婚”是怎么回事。

4.1.3 对待贞洁的态度走出传统禁锢,性知识匮乏

贞操观,是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爱与性统一,调查的结果表明,58.8%认为男女双方都认为重要;24.1%,认为感情重要、贞操不重要;7.1%认为对女人重要,对男人无所谓;4.3%认为是封建残留思想。安全期知识调查结果,52.4%不知道安全期, 47.6%认为知道,回答模糊。形势很不乐观, 高校大学生的生理成熟,性知识缺乏,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问题。

4.1.4 对婚前性行为被接受的趋势在增大

婚前性行为的调查中,11.70%不赞成,54.3%不支持也不赞成,33.6%赞成感情基础上的婚前性行为,5.3%认为满足生理需要,与结婚及感情无关,没感情也会发生性行为。44.8%认为婚前性行可以接受; 48.1%认为双方愿意可以接受;10.2%认为应该谨慎。其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双方相爱、双方的朋友关系稳定、双方正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性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4.1.5 大学生对“同性恋、双性恋现象”持包容态度

有人指出,大学是“同性恋”现象存在相对较高的场所。调查中显示,大学生们对“同性恋现象”也有了其独立的理解和看法。有47.97%的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是个人选择情感和生活的方式,别人无权干涉。调查报告的数字显示,男生和女生对同性恋的认可和接纳程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很了解13男4.57%、女4.76%;比较了解男9.14%、女28.6%;少许了解男59.4%、女57.1%;一点都不了解男27.4%、女9.53%,可见,高校大学生对性取向多元化的现象持包容态度,走出了传统的性文化观念,完全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态度将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将是人类的又一文化挑战。

4.2 “大学生性行为”的调查结果

4.2.1 恋爱中性接触程度

与他人性接触程度调查结果:而在恋爱接触的调查中,11.80%无性接触,70.4%有牵手、拥抱、接吻,20.3%有性抚摸,10.9%有性行为。调查表明恋爱期的性接触比例已经很高了。性接触中的男生25%、女生19%,并且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在不断增长,高校周边租房同宿日租房、月租房现象也成为一种趋势,从恋爱到校外租房同宿,这种现象说明了我国高校学生恋爱中的性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4.2.2 发生性困惑求助对象、性行为的动机

调查显示:性困惑求助书刊、网络和朋友等,分别占30.5%、45.60%和23.9%, 获取的性知识3.9%l来源学校、3.1%来源家长。15.6%有过性行为,其中9.8%恋爱时发生性行为,5.8%说明了有一部分人发生性行为和恋爱没关系。18.8%满足性需要,28.1%建立爱情,31.25%感情冲动,6.5%寂寞,其他13.6%;2.4%性伙伴是不止一个,否97.6%;没有感情基础的性行为是2.4%(包括盈利性性行为),在获得性知识途径方面的调查中,差异明显,女生的性知识多是源于报刊杂志,男生则是通过同学朋友及色情网站获得,性知识方面明显多于女生, 能够较为主动获取性知识。

4.2.3 调查问卷中所反应出的其他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生性行为后,几乎没有学生健康保健,出了问题去的几乎都是小诊所,可见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在个案调查中,极少数同学怀疑自己有同性恋倾向却对同性恋的界定缺乏认知,身边同性恋经历的同学日益公开化,同学对同性恋的接纳包容,使得自己性取向混乱模糊,对其性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调查中男女大学生受到性骚扰人数在增加,我们该如何防御性骚扰,这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

同时,大学校园里的确存在着盈利性性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一现象?这又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话题。

5 调查研究结果

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已与世界性文化接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东西方性文化的融合,在我省大学生中确实存在健康的隐患,影响婚姻家庭走向,甚至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尽管大部分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的认知态度主流方向是好的,但是性观念的开放程度、性行为年龄的超前程度都会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金西报告》详细阐述了现代社会里人在不同的阶段性行为的特点和差异,不仅仅高校本身,而且全社会要给予的广泛的关注与思考。我省高校对性知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遭遇的“性”尴尬问题又充分暴露出了性教育滞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乃至整个社会,关于性方面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难于启齿的话题。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正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学生对性文化的继承与学习会引领社会文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文化认知态度极为重要,性观念,性行为的认知扭曲极易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甚至走上犯罪,危害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 女研究生 恋爱 择偶 婚姻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56-02

一、调查方法

考虑到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样本代表性、可得性,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以贵州大学在校未婚女研究生为主。对法学院、马列部、人文学院、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以及管理学院等女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共采集样本100份。在调查过程中辅以个别访谈的方法。着重调查贵州大学女研究生的恋爱动机及择偶方式,理想中的恋人如何,对自己学历的认同感,对待性的看法以及对未来婚姻的态度等内容。

调查小组拥有良好的调查基本素养,本次调查100份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为保证数据处理的科学性,本调查采用SPSS16.0作为数据处理软件。实现进行数据结构的定义,保证数据结构合理,便于计算机识别处理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去年,北京大学在成都公布的关于女研究生婚恋观问卷调查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北大19个院系的392名女研究生接受了调查,发现未婚比例高达96.7%。针对此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高学历是不是女性婚恋的障碍呢?对此暂不赘述,先看贵州大学女研究生的婚恋观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恋爱观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所调查的100名女研究生中,47%的人已经有交往对象,34%的人选择了“看缘分”,只有2%的人“从未想过”。可以看出,总体上女研究生希望谈恋爱的比重占很大。而从表1可以更进一步明确她们恋爱的主要动机,74%的女研究生选择了“找寻真爱伴侣”,10%的人选择了“寻求谈恋爱的感觉”,可见女研究生恋爱的最主要动机是指向婚姻的。这一结果与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女研究生她们有更强的独立自主性,做事更沉稳更有计划性,较少为外界环境所左右。她们考虑婚恋问题时的确定性因素更多些,因而就更容易使恋爱与结婚统一起来。

(二)择偶观

在调查统计中发现,81%的女研究生在选择男朋友注重“责任心”,其次则是“性格因素”比重达73%。这说明了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相比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具备更强的自我谋生能力,她们在择偶时更看重的是对方的品质,而对某些外在的东西看得较淡,表明女研究生的择偶观趋于成熟。

女研究生对性格和责任心重视程度远甚于收入、家庭条件的重视,可见她们在择偶时持的是非功利性标准,不大在意对方的物质条件,反而非常看重能否与对方形成心灵的契合。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她们的学历使得她们完全有能力自立,无须依靠男性来获得物质保障。她们在择偶时,对异性的年龄、身高和学历,放宽了要求:在“如果情投意合的情况下”选择的比率均在30%以上,其中对学历的要求在情投意合的状况下,选择的高达比例61%。这充分表明,女研究生的择偶趋于理性。而在调查她们认为维持爱情最重要的因素中,高达92%的人选择坦诚和信赖,而不是经济基础居第一位。

(三)观

调查结果显示:65%的女研究生认为“对男女都很重要”;在对婚前的态度方面,44%的人选择了“赞成,但只和另一半”,31%的人选择“理解,但自己不会做”,只有4%的人选择反对。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特点:贵州大学女研究生的性道德观念基本上与目前社会上占主流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对各种非婚姻的认同率均很低,但明确表示反对、否定的比例也不高,更多的人持理解、宽容的态度,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一些传统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一方面说明当下的女研究生在骨子里依然固守着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信奉女人该保留的还是要保留;另一方面也表明处在巨变中的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旧有价值体系的瓦解、新旧观念的碰撞及新价值体系尚未成型,不再把性等同于羞耻、罪恶,开始以人性化的眼光来看待性本身,将性视为个人的隐私而不多加干涉。

(四)婚姻观

注重婚姻的爱情基础,追求高品位的婚姻生活,宁缺毋滥。从理论上说,爱情应与婚姻结合起来。统计结果显示52%的人选择“恋爱应以结婚为前提”;而对婚姻的态度方面,65%的女研究生认为“非常令人向往”;如何看待爱情与婚姻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对可能的矛盾,选择正确的婚恋生活方式,便成为青年婚恋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找不到令人满意的配偶,您可能选择哪一种方式”时,选择“找个凑合的”的人占12%,“宁缺勿滥”的为63%。

三、结论与思考

以上调查研究结果体现了贵州大学女研究生择偶标准更注重人品个性、能力经历等内在素质;择偶的自主性强,但主动性弱;注重婚姻的持久性和情感性兼顾;性观念开放程度明显增强等婚恋特点。从中我们发现,在女研究生的心目中,恋爱――结婚――的传统线性婚恋程式已经越来越淡,三因素之间呈现出多元的组合关系。总的来说,在婚恋问题上,她们传统,宽容但决不轻易苟同物质取向和开放取向的婚恋观点,婚恋态度明显拒绝依赖,更多的是理性、谨慎和独立。在她们的观念、思维中,既有浓厚的传统女性的特色,又有鲜明的现代人的风格和知识女性的特点;在她们身上,传统两性价值观的影响犹在,但从知识到态度到行为,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并已从表层走向深层。由此,有以下两点思考:

第一,高学历青年的婚恋问题,特别是高学历女青年的婚恋问题,是一个应当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第二,高学历青年本人应当正确处理婚恋与学业(事业)的关系,努力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校和社会也应为这一群体处理婚恋与学业(事业)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氛围。婚恋问题解决好了,可以成为推动学业(事业)的一种动力。

总之,通过调查和研究,对贵州大学女研究生的婚恋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还会发生多变化,她们的婚恋观也还会发生许多新的更加深刻的变化。但是更多的是趋于理性、谨慎和独立。

参考文献:

[1] 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魏琳,陈娟。军医大学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念。重庆大学学报,2005,(3).

[3] 李志,吴绍琪。研究生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重庆大学学报,1997,(1).

[4] 周晓燕。高学历青年的婚姻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22-26.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婚恋观 调查 对策

婚恋观是个体对婚姻和恋爱问题总的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对待婚姻、恋爱的态度和行为,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发展的,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他们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适时进行婚恋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针对现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采取无记名方式,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我校四个年级段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探索本校大学生群体婚恋观的总体现状,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婚恋咨询提供客观材料。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各200名,共800名。其中男341人,女496人,来自城市131人,来自村镇669人,平均年龄 21.9 岁。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调查人员通过统一培训,向被调查者解释说明调查目的,当场收回问卷,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内容包括:恋爱现状、对婚恋的理解、影响大学生是否恋爱的因素、希望在大学恋爱的理由、及对大学校园内周围同龄人的恋爱现状进行评价,对所得数据1,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学阶段谈恋爱具有普遍性: 在800名被调查者中,目前正处于恋爱状态234人,占总人数29.3%,其中大一47名、大二79名、大三62名、大四46名,分别占20.1%、33.8%、26.5%和19.7%。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352人,占44.0%,其中大一30名、大二68名、大三112名、大四142名,分别占8.5%、19.3%、31.8%和40.3%。即73.3%的大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谈恋爱,此点与宋强玲等研究近似(74.9%)[1]。

2.2大学生婚恋观整体较理智

从大学生对婚恋的理解、影响大学生是否恋爱的因素和希望在大学恋爱的理由三方面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的婚恋观比较理智,93.6%及96.6%的同学不赞成谈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寂寞和高攀门户; 64.6%的同学认为,是否有合适的恋爱对象是影响大学生谈恋爱的重要因素;71.4%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容易找到了解自己的人,是希望在大学恋爱的重要理由。但也存在不成熟之处,如45.5%的同学不赞成大学期间恋爱是为了寻找相伴终生的伴侣;56.0%的同学认为恋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此点与段塔丽等[2]研究近似;72.2%的同学不赞成将来能否在同一城市就业会影响大学生相恋,说明大学生恋爱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

2.3 大学生恋爱动机具有多元性

在对周围同龄人的恋爱现状进行评价的调查中,其中多项评价是积极正面的,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有些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寻求对方的经济资助、从众心理、看重对方家庭权势、多角恋爱、关系模糊、闪电式恋爱、因避免异性打扰而谈恋爱等。

3.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早晚都要经历择偶与婚嫁阶段。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认知能力也比较片面,恋爱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家庭、社会和学校不对其婚恋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使他们在爱情和婚姻的价值追求上走向迷茫。本调查显示,正在恋爱的大学生中,大二和大三年级段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3.8%和26.5%,而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调查显示大三和大四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31.8%和40.3%,说明大学生恋爱比较草率。可见大学生恋爱的目的不够清晰,恋爱不一定是为今后的婚姻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应当予以关注,对于不健康的恋爱倾向应积极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3.1学校应将大学生的婚恋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有关调查显示[3],大一及大二阶段学生恋爱受挫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级段,分别为40.3%和34%,而且感情受挫的最主要原因为感情欺骗,占87.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会使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产生错误倾向,如果学校能够正确引导教育,大学生的婚恋观就会积极向上。学校除了利用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爱情,把爱情看作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情的高尚性和神圣性,不轻易恋爱,强调择偶不仅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婚姻的严肃性,择偶是为婚姻打基础。同时高校应使婚恋教育贯穿大学生婚恋情感发展的全领域、使大学生婚恋情感的每一步都在教育的正确引导下。学校有关部门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婚恋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增强婚恋情感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4]。笔者认为,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应进行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的教育,注重品德、素质、能力培养,帮助其正确区分友情和爱情,正确处理好与异往,不轻易谈恋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文明恋爱和心理调节的教育。

3.2 构筑丰富的校园文化

有关调查显示[5],近1/4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出自打发无聊时光,原因是校园文化生活匮乏。因此,学校应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的闲暇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其感到生活充实、不寂寞。学校可通过文体活动、学科竞赛、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发挥精神对大学生婚恋情感行为的感化作用;同时重视学风建设,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3.3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室可设立婚恋情感教育网站,成立情感咨询室,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解决大学生疑惑和情感问题,促进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多元化。

3.4 营造良好的寝室氛围

对于婚恋这一话题,大学生们更渴望从“同类”那里获得经验和解释,获得解决问题的“秘籍”。 寝室是同学们交往密切之处,室内同学关系融洽,个人的喜、怒、哀、乐都会在寝室同学中流露,学生情感方面出现问题容易被发现,即大学生的婚恋观很可能会受到寝室小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寝室同学的互助转变作用。

3.5 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家庭的和谐与否是影响大学生婚恋的直接因素。家长的思想观念和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所以,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婚恋观,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领者,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在大学婚恋观日益开放的同时,加强婚恋教育刻不容缓,建立科学合理的婚恋观教育机制势在必行。

注:本研究为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项目。

参考文献:

[1]宋强玲。柳州市三所高职高专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73-175.

[2]段塔丽,何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取向的成因及干预性策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2):108-111.

[3]刘志翔,毛丹。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的新变化及预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37-39.

[4]李艳文,贺伟。大学生婚恋观观现状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6):1-4.

[5]向欣。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 [J].现代教育科学,2010,(2):71-74.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5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90后大学生;婚恋观

一、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解读大学生婚恋观:一是大学生对高校婚恋的支持态度;Knox & Zusman 认为,高校中大学生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国外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呈现支持态度。Paige・D・Martin的研究显示,国外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态度很积极,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生的责任并对不良婚姻持否定态度。二是从性观念探究婚恋观的开放程度,研究显示无论是从态度还是从行为上,大学生对待婚前都比以往更加开放。三是重点考察了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Feigenbaum 等人认为,家庭结构(是完整的还是破损的)、个体性别、年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交流方式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性态度及。Deniz Gokengin 认为,婚姻观及性观念与上个体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年限等显著相关。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一是通过调查大学生恋爱态度和恋爱动机来探讨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关系的态度;二是大学生恋爱行为和性观念研究,他们认为恋爱中非常普遍,性观念越来越开放、多元;三是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研究,他们认为个人素质、社会、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形塑产生重要影响。

上述研究成果初步探索了大学生婚恋状况和影响因素,对本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以往研究忽视了大学生婚恋观形塑过程心理和外在结构性因素的相互影响过程;以往结构性因素解析更多将大学生看作是观念的受体,忽视了他们婚恋观形成过程的互动影响,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释这种互动。

二、概念界定

(一)“90后”

“90 后”是指 1990 年 1 月 1 日至 1999 年 12 月 31 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这代人出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 后”独生子女较多。

(二)婚恋观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及性的基本看法,是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属于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它回答了为什么恋爱、选择什么样的恋爱对象以及怎样追求爱情的问题。

(三)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有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互动着的个人构成了团体和社会,在社会中互动着的个人的价值观形成根据不同的情境发生变化,存在不同的符号意义。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米德从符号互动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人群群体的价值观,也借此理论研究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联关系。因此,借助于“符号”和“互动”等概念,以米德为首的符号互动论流派社会学家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对话,试图在符号互动论和价值观形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90后大学生婚恋观特点

(一)恋爱动机多样

90后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更加多样化,追求各个方面的满足。寻找人生伴侣、打发无聊时光、受周围同学影响等因素都可能让90后大学生进行恋爱。恋爱不仅仅满足了某一方面的需要,同时可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得到心理慰藉。

(二)择偶标准更注重个人能力

在中国,“门当户对”一直是人们择偶所遵循的主要标准,费孝通曾在《生育制度》中提及“门当户对”的标准。90 后大学生更加注重对方的品行和能力,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追求高层次的恋情。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越来越看重内在涵养,轻外在表现;重个人素质,轻家庭条件。这种更加重视个人能力的择偶观充分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的现代意识。

(三)婚恋观和性观念趋于开放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加快,大学生的婚恋观已发生了很大转变,并表现出婚恋观趋向开放,传统伦理道德观日趋淡化的倾向。90后大学生对于是否谈恋爱、结婚年龄、裸婚、离婚问题逐渐理性化,认为可以接受的居多。从这一结果看来,随着大学生身心的成熟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待婚姻的理性程度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性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婚前、婚前同居等非婚持宽容态度,对于同性恋、婚外恋等现象大多持无所谓的态度,性观念开放,两性关系趋于宽容化。

四、90后大学生婚恋观形成机理分析

将影响90后群体婚恋观的因素根据生态系统分布和符号互动信息流通的程度进行分析(如图),图中圆弧面积代表该因素的影响程度,虚线单箭头表示单向弱互动,实线双箭头表示双向强互动,对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形成机理展开分析:

(一)大众传媒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人类交往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互动形成的,大众传媒通过语言文字影像等符号与受众进行互动,大众传媒通过社会符号的塑造向人们提供各种“社会模特”供人们进行模仿,影响受众的心理和思想状况。

(二)同辈群体是最亲密的影响群体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采纳他人的态度、扮演某种角色,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90 后”大学生在独立、有主见的同时,也喜欢模仿身边的朋友,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大学校园中的住宿制,使得朋友和同伴成了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

(三)学校管理手段相对弱化

人们通过学习意义和符号去锻炼思考能力,开展互动。在婚恋观教育方面,“90 后”大学生没有或很少受到系统的学校教育。

(四)家庭的影响力不断降低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符号互动论认为家庭与社会、家庭汇总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象征性的行为来沟通的,强调(符号)沟通方式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父母自身社会化过程中缺失性教育角色功能,对子女的婚恋等方面有着偏差引导。

由于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其自身与各影响处于共同生态系统圈内,各因素间都有着或强或弱的符号互动,正是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互动和性格塑造等的流通信息,影响着90后的婚姻观以及主体社会化程度。

五、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第一,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对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有一定的影响,这几种因素也存在影响强度的不同。其中大众传媒的波及面和影响面最为广阔,影响力最强。其次是同辈群体,学校、家庭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第二,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反过来对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也产生一定影响,家庭和学校的婚恋观教育在不断变化着,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也跟随90后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有所调整;第三,大众传媒、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学生个体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影响和互动,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第四,大学生的婚恋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符号根据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意义,婚恋观也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情境发生意义上的变化。婚恋观发展由过去的注重政治因素到改革开放后注重物质财富再到现在的注重能力和精神层面,主导价值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变化。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下一个时期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情境条件下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新的形塑。

(二)对以后相关研究的展望

符号互动论强调两个问题――社会化和社会互动,社会化主要关注个体是怎样逐渐变得具有社会性,人类是怎样获得和内化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以及对所处社会和文化的感知的。社会互动是社会化本身和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基础,关注互动中符号的重要性,自我与他人的联系,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互换。本文中运用符号互动论中米德的相关理论观点,对于价值观形成的阐释不够完整,加之笔者个人能力不足,所以还存在许多需要修改和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1] [美]莎伦・布雷姆。亲密关系(第3版)[M].郭辉,肖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 [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刘少杰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潘星容。关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J].宁夏社会科学,2013(1):176.

[4] 张凯等。大众传媒背景下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152-153.

[5] 滕立新。当代中国大学生婚恋现状及对策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94-96.

[6] [美]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 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 左红梅。当代大学生婚恋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9] 施爱民,苗青。论大学生婚恋教育素质的培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9).

[10] 许龙,厉成辉。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婚恋指导课程初探[J].科教导刊,2012(16).

[11] 邓然。“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6

哈玉红(1968-),女,甘肃临夏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摘要】 文章对我国西北地区1000余名大学生的性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对婚前和婚外的看法、大学生的性道德现状、影响当代大学生观的诸种因素等,以求为西部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性道德观教育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CX2]大学生; 性道德观; 调查

A survey on sexual mora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northwest China

HA YuhongZHANG YutangHAI Chunfu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Lanzhou City Institute,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investigates sexual morality among 1000 college students in Northwest China. Students were surveyed concerning their viewpoints on premarital and extramarital sexual behaviors, the status quo of their sexual morality, and variou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viewpoints on sexual behaviors. The study result will provide important foundations for the proper carry-out of sexual morality educ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west China.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Viewpoints on sexual morality; Survey

中国大学生性文化研究及性教育探索是20世纪末开始的一个崭新课题。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影响较大的有两项:一项是刘达临教授的《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1];另一项是胡珍教授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2]。

这些研究使人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性文化现状有了一个较为直观地了解,但国内同类调查中涉及西部地区在校大学生的性伦理观方面的调查极为少见,特别对西北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且文化相对多元化地区的大学生性道德状况之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即定位于此,课题组于2003年至2004年,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1000余名大学生性道德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从而能更好的为西部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性道德观教育提供调查依据。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样本量和抽样方法:本调查是以兰州大学、西北师大、西北民大、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几所以西北为依托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为中心展开的,调查对象主要来自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区,少部分来自河南、安徽、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调查采用分类整群非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调查对象限定在全日制在校本科、专科大学生,分类主要考虑大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民族等因素。由于条件制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余份,其中回族大学生样本100份,收回86份,汉族大学生样本10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820份,有效问卷率平均为84.0%。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样本的分布:这次调查中我们没有刻意去限制各学校在整群选择样本时,男女大学生在性别上所占的比率,只是在选择测试班级时适当注意男女生兼顾。其结果是男大学生占全部样本的43.5%,女大学生占全部样本的56.5%;从年龄分布来看,被调查对象中18~21岁的大学生约占总调查对象的80.6%,19.4%为22~24岁的大学生;从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来看,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占全部样本的86.0%,四年级占14.0%;从专业分布情况看,各专业都有被调查大学生的样本,但以文科、理科人数最多,占总调查对象的87.0%,其余13.0%的被调查对象来自于工科、医科等专业。关于表中的数据:调查在不记名的情况下进行,在随后我们组织的个别访谈中,学生反映问题与问卷数据基本一致,我们本着真实、客观的态度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表格中的“有效人数”,均来自回答每个问题项的人数,因为本调查采用了废题不废卷的方法进行统计,所以,每个表格中的“有效人数”并不相同。

2具体的调查结果

2.137.9%的男女大学生均认为“”很重要

由表1调查数据可计算出,在全部被调查对象中,当代西北大学生“对的看法”按比率依次是:认为“很重要”占37.9%(排位第一);认为“与幸福无关”占30.4%;认为“是传统封建观念”占27.0%;认为“是女人的事”占4.7%。

从表中数据的分析比较来看,在回答该问题的大学生中,女生认为很重要的比率高出男生13.8%;男大学生认为“与幸福无关”的比率要高于女生14.6%;认为“是传统封建观念”的比率中女生略高于男生。从这三项的比率来分析,表面上57.4%的男女大学生都能理智而客观的判断传统的“性观”,但实质上男女大学生的“”观仍未摆脱传统性观念的影响,因此,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并将与以后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女大学生所受的影响更深。

2.262.6%的男女大学生认为中国的性文化禁忌主要是针对女性的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62.6%的西北在校大学生,认为中国的性文化禁忌主要是针对女人的,其中女大学生认为主要是针对女人的比率要高出男大学生7.6%,而认为针对男人和女人的比率低于男大学生6.3%,这说明传统性禁忌对女大学生的制约因素更强烈。尽管男大学生的性观念比女大学生略为开放一些,但传统性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在男大学生中仍有很广泛的市场,绝大多数男大学生对女性的要求较高,而对自己的要求明显降低,这一现象在以下问题的回答中也有体现。

2.3“发现自己的恋人过去曾和他人发生性关系时”,66.0%的大学生的态度是“搞清原因再做决定”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发现自己的恋人过去曾和他人发生性关系时”,66.0%的大学生的态度是“搞清原因再做决定”(排在第一位);13.9%的人选择了“不在乎”;11.2%的大学生的态度是“勉强交往,但留有创伤”;8.9%的大学生选择“立即分手”。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恋人过去曾和他人发生过性关系时较为冷静。但男大学生认为“搞清原因再决定”的比率明显低于女大学生16.0%,而回答“不在乎”、“勉强交往但留有创伤”和“立即分手”的比率却高于女大学生,说明男女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上绝大多数人还是很在乎的,其中男大学生心中更为在意。可见,自古以来的中华传统性文化对当代西北大学生的影响还是很大,对男性的婚前极容易谅解,而女性的婚前从心理上很难接受和谅解。当然,这种影响有别于前辈的“观”,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恋人的“情”而不单纯是“性贞洁”,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恋人失贞的问题需要搞清原因再作决定,还是表现出了较高的心理素质和宽容性,对传统的观的接受有自己理智的选择性。

2.464.4%的大学生对“性自由”论调的看法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由表4调查数据可计算出,全体被调查对象对“性自由”论调的看法依次是,64.4%的大学生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持中立态度;25.1%的大学生认为“有害无益”;7.2%的大学生认为“应提倡”;3.3%的大学生认为“有益无害”。

从表4性别分析比较可见,男大学生仅在“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一项的比率明显低于女大学生11.7%外,其余各项的比率均高于女大学生。数据表明,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赞成或有条件的赞同“性自由”论调,而女大学生对“性自由”论调从自然本性上较为排斥,这个调查结果与胡珍教授在2000年的调查结果一致。从表3和表4中的数据比较可看出,男大学生更愿意接受“性自由”观念,并认为传统的观是封建思想,却对自己的恋人过去曾和他人发生过性关系的行为很在乎,表现出了很强的矛盾性。这一特点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2.541.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在恋爱期间发生性关系”是出于“满足生理需要”

调查对象中41.6%的大学生认为在恋爱期间发生性关系是出于“满足生理需要”(排在第一位);18.9%的大学生认为出于“排除寂寞”;17.0%的大学生认为在恋爱期间发生性关系是“随大流”;有22.5%的大学生认为是出于“升华爱情”。

表5显示,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在恋爱期间发生性关系”的认识来看,男大学生回答“满足生理需要”的比率明显的高出女大学生25.9%,而回答“升华爱情”、“排除寂寞”和“随大流”的比率均低于女大学生。相反,女大学生认为发生性关系是为了“升华爱情”的比率高出男大学生11.7%,这说明女大学生在恋爱期间发生性关系时更看重的是爱情,而不是,男大学生更多地考虑生理需要,却较少考虑感情和责任因素。所以,八成以上的男大学生对恋爱期间发生性关系的行为评价不高,因为只有16.7%的男生认为恋爱期间发生性关系是出于升华爱情,83.3%男大学生却认为是出于“满足生理需要”、“排除寂寞”和“随大流”,这一数据与表3中的数据相联系,不难看出为什么男大学生对恋人的失贞很在意的原因了。

2.637.9%的大学生认为“只要两人同意就可以发生性关系”

从表6中的数据可计算出,西北大学生对婚前的看法依次是:37.9%的大学生认为“只要两人同意就可以发生性关系”;35.5%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感情深,无需指责”;只有24.2%的大学生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2.4%的大学生认为应受行政处分。

由表6可以发现,47.2%的男大学生认为“只要两人同意就可以发生性关系”,而女大学生只有30.3%,比男大学生低16.9%,她们中30.3%的人认为“婚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对婚前保持谨慎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表中后两项数据相加,只有26.6%大学生对婚前持否定态度,其中女大学生占32.2%,男大学生占19.6%,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受到的性道德约束要比男大学生多,自律性相对较强。其余73.4%的大学生对婚前持肯定或理解态度,认为“只要两人同意就可以发生性关系、”或“只要感情深无需指责”,证明当代大学生的已恪守着“双方自愿、感情为重”的性道德原则,这与表4中对西方的性自由观念的看法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64.4%的大学生对性自由的论调既不反对也不赞成,从心理上表现出默认,所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是默许的,他们认为大学生的是私事,而不属于社会行为,因而不应受社会道德的约束,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观念如不及时引导,会影响以后的走入歧途。

2.7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恋人对其有了性暗示有助于恋爱关系的升华

西北大学生面对恋人性暗示的反应依次是,41.4%的大学生认为“更加信任、亲密,对恋爱关系的升华有积极效果。”;27.4%的大学生“假装没注意”;21.4%的大学生“开始怀疑对方的恋爱动机”;只有9.8%的大学生会“不知所措”。

从表7数据比较来看,男大学生回答“面对恋人性暗示的反应”是“更加信任、亲密,对恋爱关系的升华有积极效果”的比率明显高出女大学生46.5%,其余各项均明显低于女大学生。我们将女大学生对恋人的性暗示“假装没看见”和“开始怀疑对方的恋爱动机”两项数据相加,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被调查的全体女大学生中有69.1%的人出于传统道德的约束以及自我保护的本能表达出“不愿意”的态度。这一数据表明绝大多数西北女大学生仍能在婚前坚守“性纯洁”的态度,她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对外界诱惑的抵御能力和性道德的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强。

2.873.3%的大学生为了保持婚前“性纯洁”而未曾有过

从表8中数据可以看出,近73.3%的大学生为了保持婚前“性纯洁”而未曾有过;其中10.8%的大学生在发生性关系时采取了避孕措施;9.0%的大学生未曾考虑避孕措施;7.0%的大学生没有采取科学的避孕措施,我们将后三项的数据相加,不难得出结论:西北地区在校大学生中仅仅有26.7%的人有过,其中女大学生未曾有过的比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11.4%。尽管如此,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大学生发生的比率在不断增高,1990年刘达临教授的调查结论为,9.8%的大学生发生过婚前;而2000年胡珍教授的调查结论为11.3%的大学生发生过,其中女性比例明显低于男性;2002年10月由重庆师范学院心理科学系杨万洋等6名在校学生在重庆28所高校进行的调查表明:23.5%男生、10.2%的女生发生过,说明大学生的发生比率逐年上升。

2.969.1%的大学生认为婚外情不能理解和接受

从表9调查数据可看出,在全部调查对象中,对婚外情的看法依次是“认为不道德的行为”的大学生占51.0%;认为是“对自己不和谐婚姻的一种补偿行为”的占30.8%;认为是“寻求刺激的行为”的大学生占10.8%,而认为是“违法行为”的大学生只占7.3%。我们将“不道德的行为”、“寻求刺激的行为”和“违法行为”的三项数据综合,不难看出69.1%的大学生认为婚外情不能理解和接受。

由表9中性别分析比较可看出,女大学生认为婚外情是“不道德的行为”的比率高出男大学生14.5%,而认为是“对自己不和谐婚姻的一种补偿行为”、“寻求刺激的行为”比率却低于男大学生11.5%,可以看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痛恨婚外情,从心理上、感情上都很难接受。同时,在被调查的全部对象中30.8%的大学生从婚姻质量上看待婚外情的,认为婚外情是对自己不和谐婚姻的一种补偿,有条件的接受婚外情的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婚姻质量,尤其是男大学生注重婚姻质量的比率高出女大学生5.5%的比率。

3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北大学生的性观念相对来说受中国传统性道德文化的影响很大,因此,大多数大学生都能理智地、客观地看待、分析相关问题,并能有效地判断一些不正确的性观念、性言论。比如83.3%的男大学生对在校期间发生性关系的评价不高,近73.3%的大学生为了保持婚前“性纯洁”而未曾与人有过,69.1%的大学生对婚外不能理解和接受,由此可以说明西北大学生的性伦理观并没有出现媒体所描绘的道德危机和混乱,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性健康教育在我国未能得到正常的开展。许多西北大学生的性伦理观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和言行背离的现象,在封建性“禁锢”和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等不健康思想的双重作用下,很自然就形成了不良的性刺激强与科学的性教育弱的矛盾。如64.4%的大学生对“性自由”论调的看法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却对自己的恋人过去曾和他人发生过性关系的行为很在乎,表现出了很强的矛盾性;又如有73.4%的大学生对婚前持肯定或理解态度,认为“只要两人同意就可以发生性关系”或“只要感情深无需指责”,证明当代大学生的已恪守着“双方自愿、感情为重”的性道德原则,这与西方的性自由观念的看法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并将与以后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性伦理道德观很不成熟、很不稳定,由此看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大学阶段是性生理发育成熟和性心理逐渐完善以及性道德逐渐定型的时期[3], 我们认为应在高校教育教学生活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和性道德等综合的、全面的渗透性教育,从而培养大学生能够在性活动中遵守社会性道德规范,尊重自己、理解他人,指导当代大学生把性文明程度作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加以修养。

参考文献

1刘达临。 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2胡珍。 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7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观不一样。恋爱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本文欲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

2.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西南大学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79份,有效率为98.75%。

3. 调查时间为2009年10月。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大一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一学生接受调查的有20人,男生8人,女生12人。其中曾经谈过恋爱的仅有4人,正在恋爱中的也仅有4人,可见恋爱的人占少数。而调查显示,70%的大一学生表示支持大学生谈恋爱,仅有1人表示反对,对于恋爱动机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想过,60%的人对失恋都无所谓,30%的人会再找一个,只有10%的人会悲痛欲绝,在大一谈恋爱的主要原因,60%的人都认为寂寞空虚,想找人陪。这一部分人是因为刚进从高中紧张压抑的生活进入到轻松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了高考时的那股干劲,这时就想到了爱情雨露的滋润。这次调查中,大一学生在学习与恋爱哪个重要的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表示学习更重要,可见大一学生思想还是相对纯洁的,在恋爱成功率上,80%的学生选择很小。

(二)大二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二学生接受调查的有19人,男生8人,女生各11人,以下是几个大二学生恋爱观的特点。

1. 在已恋爱的的男女生中,觉得自己有理想恋人的男生占2/3,而女生只有1/10,这说明在对待恋爱对象的态度上,男生比较实际,而女生比较倾向于理想化。

2. 在对待异地恋和爱情能否天长地久的问题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看好还是不看好,人数都是50%,这说明在大二的学生这个群体里面,部分人对待感情的方式取向实际,另一部分人则对未来充满迷茫,表现出这个阶段的人的还不够成熟的心态。

3. 在恋爱时间份额问题上,60%的女生认为占大学生活时间的35%就够了,男生则普遍认为在35%65%才适合。从中看出男生的恋望比女生要强,而且这也说明在本校女生比例远大男生比例的情况下,男生的安全感似乎比女生要小。

4. 在如何对待失恋的问题上。40%的男生选择了感到悲痛欲绝,而同样选择这个答案的女生只有20%,同时50%的男生或女生都表示会再找一个,这说明男生比女生重情,而女生比男生乐观。

5. 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女生的内在美,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

6. 在对待对方脚踏两只船的问题上,大多数男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大部分女生的态度是不能容忍,这也说明在爱情里,男生比女生豁达、大方。

大二学生的恋爱观尚处于发展时期,相信爱情而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普遍能获得一份比较理想的爱情,而不相信爱情或自信不足的人还在寻觅之中。不管如何大二的学生的恋爱观是在迈向成熟的路上了。

(三)大三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三学生接受调查的有20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3人。在受调查的学生来看,多半已经恋爱,但恋爱的人近60%是男生。这可能跟师范学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关系。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的恋人不是原先所理想的类型。有60%的人尤其是女生,比较浪漫,认为自己能与恋人走到永远,换句话说在爱情方面女生很看好。

调查也显示,大三学生比较现实,21人有17人表示没有网恋经历。对于异地恋,男生显得比女生更理性点,不看好异地恋,并认为大学生恋情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而不会发展成为婚姻。

针对男女生的许多不同,做了对比的记录。70%表示是否恋爱无关紧要,只有个别认为不谈恋爱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关于寻找恋人,近一半的人表示是因为寂寞和空虚,并非为了寻找下半生伴侣。男女生各半都能平淡的看待失恋,少数人(以女生为主)把爱情看得很重;在恋爱时间上,女生把恋爱时间限定在65%以下,比男生更注重学业;有60%的人有暗恋的对象并表示会表白,部分表示不会表白(女生居多)不难看出女生比较矜持,把爱深藏,而男生却勇于表达真情;一半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且对恋爱的对象要求普遍高,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恋人的外貌,女生则更注重内在修养,恋人品行成为主要依据,家庭经济背景也很重视。

总而言之,本校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大都能在爱情中面对现实,但现实没有抹掉他们的纯真,他们对爱情仍有美丽的向往。

(四)大四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四学生共有20人参加填表,男生7人,女生13人。大四的学生在问卷调查表中表现了一下几个特点:

1. 只有25%的人认为恋人是原来所理想的人,75%的人认为不是。

2. 对于是否与恋人走到永远的问题上,认为可以的只有7人。

3. 对于大学爱情是否成为婚姻,则所有人认为是不可能的。

4. 对于恋爱与学习,12人表示同等重要,4人表示恋爱重要。

5. 对于分手后的态度,有6人表示会伤心欲绝,大多数人表示可以再找。

6. 对同居的态度,不赞成的有7人,其他人则持不反对态度。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大四学生的想法更为现实。也许是经历的事情多了,看法也就更加务实。大多数人的恋人并非是所理想的人,而是在现实的实际接触后才确立的。绝大部分的人不相信网络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更多的人不相信也不会网恋。对于大学的恋爱能否变成婚姻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悲观的认为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大学恋爱是有花无果的事情。也许是彼此接触的时间久了,对于相处的时间,大四的学生觉得彼此腻在一起太长时间反而会暴露出更多的缺点,也许距离真的会产生美。对于恋爱的花费,也许aa制是最好的消费方式,毕竟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实际稳定的经济来源,如果只是一个人来承担恋爱开支,那么是很吃不消的,所以选择aa制是最现实的方式。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呢?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并不反对,采取了开明的态度。可以看出,更多的人对于婚前的已经不再是那么保守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排斥婚前。虽然大四的学生对于恋爱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现实了,可是他们对于恋爱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许多人都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去恋爱的。这样的想法只会带给自己与对方更大的伤害。所以,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对他人,也是对自己负责。

综合上述四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恋爱观,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好多事情都很理想化,到了大二开始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最后到大四的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恋爱,恋爱观趋向成熟。

三、大学生恋爱观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 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 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3. 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4. 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5. 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他们见一个爱一个,玩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有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

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4.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5.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6.爱情与事业定位不当。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

7.物质至上。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

四、树立合理恋爱观

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首先学校和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

(一)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二)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

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四)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确实,在大学生中,存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比率相当低,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软弱的感情。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五)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骗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不一定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90后女大学生 婚恋观

本文以对理工科90后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统计对比分析,旨在了解其婚恋观以及影响婚恋观的因素,进而引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婚恋观,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1 调查基本资料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南京市x高校的200名在校理工专业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数据的时间截面维度为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25目。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 ,均为可供分析参考的有效问卷。本次调查基本变量分布如下:年龄分布在18~24岁之间;城镇女学生占总数 43%,农村女学生占57%;本科一年级占33 %,本科二年级占 67 %,所学专业全为理工科。从以上分布的数据看,本次调查符合社会统计学分层取样原则,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恋爱现状——多观望,少实践

在本次调查中,未恋爱且暂无恋爱打算的女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6%,未恋爱但遇到合适的也可以考虑的占 41%,正在恋爱中的占23%。

由以上数据可看出:当今理工科90后女大学生中,正在恋爱的并非多数,绝大多数同学需选择观望,此种做法较为理智。可见,多数同学选择将精力投放在学习及社会实践上,为今后的发展打牢基础。90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经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最终跨进了神圣的文化殿堂,这使得她们选择继续努力,抓紧利用大学校园优厚的资源为自己充电,并不着急投放自己的感情。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已经开始尝试恋爱的滋味,那么他们的恋爱动机是什么呢?本次调查对此问题也有所涉及。

2.2 恋爱动机——目光长远,放眼未来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有33%的人认为与男友应该共同努力坚持到底,66%的人认为应顺其自然,另有1%的人则认为可以有了好的再换;有22%的人认为大学里的恋爱只是单纯地找一个男朋友,35%的人认为大学生恋爱也应该精心挑选,最后发展为结婚对象;有83%的同学认为在恋爱是需抱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态度。由此些数据不难看出,90后的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普遍比较为理智,目光也较为长远,将恋爱视为游戏的人并不多,这种理智在90后中实属可贵。

关于选择恋爱对象,有6%的人更看重对方的外貌,11%的人看重才华,47%的人看重人品,25%的人看重对方与自己志同道合,9%的人看重经济条件,2%的人看重家庭背景。从数据看来,她们虽然生于90后,但是在面对婚恋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并非以游戏的态度,好逸恶劳也不是她们的选择,她们更愿意寻找一个为人真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作为自己的婚恋对象,并与之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约会是两个人沟通的必由之路,约会必然会产生支出,而大学生本身还是伸手阶级,生活支出来源一般都是父母提供,恋爱用经费也大多是从生活费中节省出来的,那么,90后理工科学生恋爱约会时的支出到底是由哪一方承担的呢?我们特地对此做出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有1%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由女生承担,有16%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由男生承担,有38%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由双方轮流承担,有45%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双方aa制。

在传统思维模式中 ,似乎男士买单天经地义,也的确有部分同学仍持此观点。不过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中,认为双方都有义务承担恋爱消费的人数越来越多。不得不承认,双方共同承担支出的确利大于弊。首先,这种方式可以减轻男生的经济负担,如果在恋爱伊始就明确了这种方式,那么约会的过程便会显得更加自然与轻松;其次,双方共同承担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毕竟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恋爱也好婚姻也罢,都离不开两个人对责任共同的承担,何不从现在开始磨合呢?

2.3 对恋爱、婚姻及二者关系的理解

2.3.1 对婚恋的理解

随着人们对于婚恋概念的拓宽和宽容,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于婚恋的接受度也有所差异,换句话说,大学生更愿意在什么时候在婚恋上投放精力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图3所显示的是接受调查的同学所能接受的恋爱与婚姻的年龄分布。从图中不难看出,90后理工科大学生所能接受的恋爱年龄以20至25岁为多,这一点很好理解,在这个时间段,他们精力旺盛,情窦初开,世界观人生关逐渐形成,对未来充满想象,女生渴望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男生也努力寻找自己的白雪公主。现今,90后的大学生们正处于这个年龄段。此外,90后理工科大学生所能接受的婚姻年龄以25至30岁为多,正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30岁以前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若还能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那便再完美不过了,这也的确是这一代努力的方向。

另外的调查显示,90后理工科大学生多数能理解但不能接受闪电式的恋情,这也体现了他们对与婚恋的谨慎态度,“慢热”是他们的首选。对于他们而言,恋人或者伴侣更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能够与自己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美好未来的同伴。

2.3.2 对恋爱婚姻关系的理解

本次调查中有83%的同学都认为在恋爱应抱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态度。并且,由图四容易看出,对于现在流行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绝大多数同学都是一笑而过,并不同意这看似很有道理的说法,他们相信爱情,相信婚姻只会让爱情升华,使之内化为亲情。正是由于这种信念,90后的大学生们才不会像人们所想那样游戏人生,游戏爱情,而是认真地学习,认真地积累社会经验,认真对待恋爱与婚姻。

2.4 恋爱对象的选择

首先,有93%的人认为应该与喜欢自己的人恋爱,当然,也有7%的人选择了否定的答案,经过询问,他们的想法是更愿意与自己喜欢的人恋爱。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理解,选择喜欢自己的人是一种保险的选择,喜欢自己的人能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这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却充分体现了90后的特点——追求个性与挑战,90后们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如若自己喜欢的与喜欢自己的是同一个人,那便再好不过了。

其次,如果遇到你喜欢的人你会怎么做?先来看看90后们的答案:

从分析结果看来,90后们给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回答。首先,选择最多的是“努力完善自己,等他喜欢上你”,这是一种传统的做法,不只是90后,相信80后甚至70后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若回归到动物的本性,这种做法就好比动物为求偶所做的争斗,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引起对方的注意。这种选择也很好地解释了“恋爱使人进步”这一现象。其次,选择“什么也不做,默默地喜欢”的同学有可能是暂时没有恋爱的打算,有可能是因为不自信,也有可能是更加喜欢这种朦胧的感觉而不愿意去捅破这层窗户纸。“悄悄暗示他”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做法,先鼓起勇气迈出小小的一步,试试对方的态度,以便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样的小聪明既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又不致引起不必要的尴尬。再有就是“大胆告诉他”了,这种选择的出现,是90后的进步,他们有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怕受挫。

作为理工科学子,对自己另一半学习的专业,由34%的人选择了理工科,17%的人选择了理科,15%的人选择了经管类,10%的人选择了人文类,9%的人选择了艺术类,15%的人选择了其他。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无非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志同道合;二是互补。

3 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次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90后理工科学子虽然生于90后,却既具备90后的自信、活力、个性于特立独行,又不乏70后80后的稳

与谨慎。在对待婚恋这一问题上,体现了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强的女性自我发展意识,具备了现代知识女性的独立、自信和开放。这主要因为当代女大学生越来越强调自身价值,但是从调查结果中也表现出了当代在校女大学生恋爱观的不成熟,特别是在婚恋价值观方面,这主要因为:

第一,女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不稳定。从心理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心理过渡期,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并试图尽快进行爱情的实践,这都是由其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一旦缺失理性规范与制约,其恋爱心理便易出现问题,从而引起恋爱观上的种种偏差。

第二,中西文化碰撞中所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文化也与各国交融。各种意识形态夹杂而来,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又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①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过于崇尚保守与矜持,她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社会经验与阅历都不够的女大学生很容易把握不好这个度,最终对恋爱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理工科女生所生活的环境中男性的比例很大,不论是现在的同学或是将来工作的同事。再加上理工科女生处理感情问题的经验并不多,一旦当恋爱问题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她们容易显得手足无措,也容易迷失自己。

第四,家庭和学校婚恋观教育的缺失。家庭对于个体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婚恋观缺乏正确的指导,甚至还提出一些不恰当限制和要求,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从而诱发各类社会问题。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一般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态度,很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婚恋观教育。当学生盲目犯下错误时往往采用警示或开除的严重处罚措施,这些方法过于简单和消极,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没有真正起到作用。②

总之,90后女大学生婚恋大多数人的大方向还是可以令人放心的,多数人拥有长远的目光。当然,对那些持游戏态度的学生,必要的教育和及时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这应该也必须提上高校教育的议程。

笔者认为各高校对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生道路上,恋爱是每一个大学生迟早要经历的重要课题。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对于正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线,获得纯真、高尚的爱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的同时,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婚恋观进行科学的了解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的爱情,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③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研究课题

注释

①马天芳。关于当代高校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以广州x高校为例。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9

万名网友投票 “80后”占七成

4月4日上午11时,12355青少年服务台在天涯社区挂出“青少年的性观念是如何形成的?”的调查报告,得到广大网民的热烈参与。

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共有10546人参与投票,其中男性网民占到71.8%。“80后”成为投票的“主力军”,共7535票,占71.7%,另有240票是来自“90后”的新新网民。

家长老师甚少教“性”

对于性知识来源的调查问题,受到网友最热烈的追捧,投票数达到了23066票。其中,32.2%的网友回答通过“文艺、影视作品、漫画、网络上的资讯”获取性知识,紧追其后的竟是色情光盘,投票数是5625票,达到网民的24.4%。甚至有网友跟帖表示:“没有日本的AV,中国的性教育将是一片空白。”这一看似激进的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80后”网友的支持。

调查显示,另有19.1%网友的性知识来自生理卫生书籍,8.6%来自朋友或者同学,8.6%来自丈夫、妻子或者恋人。令人觉得悲哀的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比例最少,分别只有123票(0.5%)和87票(0.4%),两者加起来还不到1%。

近六成网友羞于谈性

调查显示,很多网友还是觉得谈“性问题”是件尴尬的事情。对于“你平时有与其他人交流性方面的事情吗?”的提问,共有10426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37.6%的网友回答“有,觉得很正常”,8.4%的网友“经常讨论,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另外,34.1%的网友虽然有讨论,但是很少次数,而且觉得尴尬;10.8%的网友“从来没有,而且觉得不应该交流这方面知识”,还有9.0%的网友“从来没有,不过挺想与人交流”。

一成多未成年人有过婚前性行为

针对普遍关注的婚前性行为,近七成接受调查的网友表示有过婚前性行为,其中55.6%的网友认为通过婚前性行为可以增加彼此了解。此外,21.5%的网友虽然还没有婚前性行为,却表示如果有机会会尝试一下。

就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的问题,70%的网友表示只要双方自愿,可以包容;14.9%的网友表示支持,认为婚姻和性没有太大联系;11.9%的网友明确表示不支持,认为优良道德传统需要弘扬。

但是,如果你的另一半曾经有过婚前性行为,你能不能接受的调查则显示,能接受的比例出现大幅下降。这说明中国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调查显示,53.1%的网友表示可以接受,而37.2%的网友表示非常介意,但会尝试接受,另外有9.7%的网友表示难以接受,会直接分手。

在“你的第一次行为的年纪”的调查问题中,有9.0%的调查对象透露在16~18岁,更有2.9%表示是在16岁之前。这表示一成多的未成年人有婚前性行为。有网民表示,性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小孩性知识的匮乏,一旦发生性行为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

而对于同性恋、双性恋等问题,不少青少年表现出很大的“宽容”。调查显示,近八成人接纳“同性恋”和“双性恋”。

网友:中国没有性教育

在调查报告的最后,近百名网友跟贴。网友们观点基本认为,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很缺乏健康的性知识传授。

天下无毛:我小学到初中时期认识的男同学,99%是通过A/三级片、H动漫或18禁游戏获取性知识的。

zy_ewqs:主要中国对“性”太保守了,加上生理课不普及,导致大部分青少年要自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