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优秀9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细致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9篇幸福感调查报告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篇1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1.调查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调查单位:中山市。
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
6.内容概述:(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
(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
(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
(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度)。
(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数据统计:
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
典型举例:
1.身份:公民。
性别:男。
工作:企业职员。
年龄段:31—45。
婚姻状况:已婚。
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
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
2.身份:学生。
性别:女。
年龄段:18—30。
收入:0。
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别:男。
年龄段:45—60。
收入满意度:一般。
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
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
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
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
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
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18-30岁之间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从幸福率看,超过74.70%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
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别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七。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各级政府和,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办;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八。改进建议;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说0%的居民认为自己不幸福。
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感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有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到处宣传炒作,作秀造势,搞华而不实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众还未评定,已提前将自己所在城市宣布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这种到达了顶点的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
各级政府和,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
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
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工资的平稳态势也成为了大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让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
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薄弱,团队合作才是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式。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有了机会更深入的与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一捷径我能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虽然说我们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扮演新生这一角色,但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脸上的稚嫩把我们彻底的出卖了。在这里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谛!
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篇2
北京、上海。
入户访问。
xx年。
1036。
城市居民。
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中国经营报。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和%。
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
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
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在北京,汇源果汁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都乐居第二,为%,大湖、华旗、福运全、茹梦紧随其后,为:8%、8%、4%、4%。
在上海,都乐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大湖、三得利并列第二,为25%,汇源为4%。
第四类:果味饮料。
在北京,统一品牌有一定的认知度,为%,其它品牌认知度比较分散。
在上海,佳得乐为第一,综合提及率为%,麒麟居第二,为%,统一居第三,为%。
看来,上海有自己的果味饮料品牌,北京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第五类:茶饮料。
在北京,统一、康师傅、旭日升、雪人冰茶排在前四位,综合提及率分别为:%、%、%和%。
在上海,排在前两名的是统一和康师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5%和45%。
第六类:奶类饮料。
在北京,卡夫居榜首,综合提及率为%,谁能敌、帕玛拉特并列第二,均为%。
在上海,江明牌一枝独秀,综合提及率为%,可以看出,上海人更青睐本地产品。
与矿泉水、纯净水饮料市场相似,北京和上海奶类饮料的主导品牌也是大相径庭。
品牌美誉度。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品牌美誉度方面,可口可乐是近三分之一(%)北京人心目中的最好品牌。
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剅河镇;农民;幸福感
一、调研背景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2011年,世界经合组织“幸福指数”的在线测试工具,其中涉及的11个因素:收入、就业、住房、教育、环境、卫生、健康、社区生活、机构管理、安全、工作与家庭关系以及对生活条件的整体满意度。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幸福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群体,约有近8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农民的幸福感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剅河镇位于湖北省仙桃市西南部,全镇国土面积174平方公里,总人口7.9万人,剅河地处排湖之滨,江汉平原腹地,境内河泊纵横,是天然的淡水鱼养殖基地。2011年全镇全口径工业产值89318元,商税收达110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7600元,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科教文卫事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恽代英社会实践队,在该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民幸福感调查,了解当地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为提高我国农民生活幸福感出谋划策,同时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共促和谐社会建设。
二、具体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1、了解剅河镇农民实际生活情况和幸福感状况;2、寻找尚且存在的影响当地农民幸福感的问题;3、针对问题提出应对方案,为提高剅河镇农民生活幸福感出谋划策。
(二)研究对象:湖北省仙桃市剅河镇农民群体
(三)研究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
(四)研究步骤:
第一步,文献研究法:
(1)从新闻报道、期刊网上查阅有关幸福感的报道、论文等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2)从新闻报道、网络上查询有关仙桃市剅河镇的经济、民俗文化等资料。
第二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1)针对调查主题,设计问卷一份,对仙桃市剅河镇农民幸福感的情况、影响因素,结合调查对象本身涉及的变量(收入状况、社保情况、医疗卫生等)使问卷结构量化;(2)访谈题纲主要涉及:农民对幸福感的认识和看法,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第三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实施:
(1)对当地农民展开随机调查,总计296份调查问卷;(2)深入农家,对农民进行个别访谈。
第四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访谈资料的整理:
(1)对问卷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2)整理访谈资料,结合问卷统计数据发现问题,给出建议;(3)撰写调查报告。
三、结果与分析
参加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仙桃市剅河镇农民,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约达98.7%,下面就调查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性别构成中,被调查对象中男性172人,占总人数的58%,女性124人,占总人数的42%,性别比例较合理;年龄构成中,被调查对象以31-50年龄段为主,符合中年人是农业主要劳动力和农村常住人口的情况;婚姻情况中,被调查对象基本是已婚;受教育程度中,被调查对象主要是受到初中教育,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其中老年人基本是受小学及以下教育,中年人多能受到初中程度教育,受到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是年轻一代,反映了人们文化素质逐代提高的良好趋势。
(二)调查对象经济状况
收入状况中,被调查对象月收入主要在两千元以下,反映了当地农民收入偏低;收入来源多样化,务农不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业创收难,农民要兼职其他工作补贴家用,同时随着交通设施发展,农民外出打工、跑运输等方式大大拓宽了收入来源;经济开支中,被调查对象收入多用于日常生活开支,较高层次生活需要消费不足,近三百人才两名有存款,存款率太低的;收支平衡情况中,49%的调查对象收支相当,仍有31%的不足开销,主要是些有子女上学负担的家庭或者老年人,说明当地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不容乐观。
(三)对经济发展状况的满意程度
在经济发展状况上,64%的被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近些年当地GDP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对当地未来经济形势保持乐观的态度;在衣食住行方面,72%的被调查对象对交通条件表示满意,当地毛通公路和随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区内道路硬化率百分百,89%的被调查对象对住房条件表示满意,但84%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物价上涨影响生活,可见物价上涨是关系民生的大事。
(四)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满意程度
在治安环境上,79%的被调查对此表示满意,少数居民虽然反映还存在盗窃等现象,不过如他们所言“这些小偷小摸不成气候”,人身财产安全有保障;在教育方面,62%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当地尚能满足子女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在医疗卫生方面,64%的调查对象对此满意,当地日常小病都能够治疗,95%以上村民参与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社保方面,63%的调查对象对此满意,低保、医保等福利保障尚能满足人们最低生活保障。
(五)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
在家庭关系上,84%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家庭较为和睦;在邻里关系上,82%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因为农村人口较少,传统聚族而居的村落格局还未根本解体,邻里大多有血缘关系,彼此认识,相处融洽。
(六)对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
多达85%的被调查对象感到生活压力,且压力来源主要是收入,这再一次反映农民收入难的问题;5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幸福感一般,多数人生活感受是平平淡淡,只有36%的调查对象感觉到幸福,说明当地农民幸福感偏低,这就是我们后面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七)对意向生活地区的选择
希望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或者农村这四个地区生活的人数存在明显差异,其中30%的被调查对象愿意呆在农村,主要是些年长的人习惯了农村淳朴的生活,对家乡的乡土情结深厚;仅1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大城市,主要是些年轻人愿意去大城市谋求发展,而多数人有对大城市竞争压力过大,交通拥挤,住宿环境差等消极印象;其他的被调查对象更愿意选择介于农村与大城市之间的乡镇和中小城市生活,这样既不像农村落后,也没有大城市的诸多问题。
四、发现问题
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良好,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大趋势下,我们在走访农村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造成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偏低,幸福感不足的情形,如下:
(一)农民收入增长不赶物价上涨,生活负担重
首先,村民们反映虽然农业税减免了,国家还对农民的种子等进行补贴,可是农药化肥价格涨幅过大,雇佣机械耕作也要花钱,加大了生产成本;而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不稳定甚至还下跌,单位土地面积收入反倒减少,种植收益大打折扣;同时当地工商业发展程度仍然偏低,农业剩余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打工经商等谋生收入也不算高。另一方面,柴米油盐等物价上涨,家庭的日常开支要增加,加大了生活成本。多数农民的收入仅够日常生活开支,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无法满足,总之当地农民还只是处于温饱型、低水平的小康生活。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带有小农经济色彩
首先,在生产方式上规模化水平低,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不利于机械化推广,且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其次,在生产手段上机械化水平低,虽然已经有用于耕种收割的机械,但为节约成本,农户使用牛耕和人力收割的方式还很常见;再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可对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乡镇企业,只能出售农产品原料,附加值低;最后,农业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及时了解市场供求关系情况,致使水稻棉花完全是跟风种植,丰收时反倒是“谷贱伤农”,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福利水平偏低
一方面,已有的医保、低保等虽然基本覆盖全镇,但保障水平过低。就医保而言,现有的医疗保险存在着地区保护主义,镇上只能治疗普通疾病,而大病就要往市区大医院去,可非于本镇就医医药费报销水平低,结果出现村民所言的“小病报销高,大病报销低”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也不高,就教育而言,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学生纷纷进市区求学,一个村民说道:“学生都进城了,附近某中学缺少生源,一个班级仅剩三十余人,不得不开办小学了”,可见镇上办学无法满足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失,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首先,农村娱乐设施和场地缺乏,笔者在调查期间只看到都未完工的改道河公园和富迪商业广场,更不要奢求有其他高档娱乐设施了;其次,娱乐形式单调,农民在闲余时间只是斗牌、看电视或着串门;再次,传统文化习俗衰落,特别是当地经典的皮影戏和花鼓戏缺乏创新,观众老龄化,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危险;最后,消极萎靡的社会风气依然存在,不仅有、盗窃等不正之风,还有兴建寺庙、大搞迷信的不良行为。
五、建议与对策
以上所列问题是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国家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剅河镇实际情况,围绕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中心,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筹仙桃市和剅河镇区域发展,推进剅河城镇化建设
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优化本地投资环境,引进仙桃市区资金技术,依据剅河自身资源劳力的优势,打造“仙西明星镇、低碳产业镇、机械工具专业镇”;逐步放宽直至取消仙桃和剅河间城乡户籍限制,扩大城乡劳动力流动,促进剅河富余农业人口进城,缓解人地矛盾;做好本镇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抓好集镇建设和管理,发挥城镇经济集聚效应。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首先,坚持当地计生工作,控制人口数量,用优生和教育提高人口质量,培养有文化的新世纪农民;其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注重洛江河、黄桥河等河段疏通整治,做好抗旱防汛工作;深化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经营规模化和机械化;利用地处江汉平原和靠近仙桃市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蔬菜种植、优质稻、特色水产养殖三大特色板块,在发展传统水稻棉花种植基础上,还要推广黄鳝、南美白对虾等高效益水产养殖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加大对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文教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民政优抚工作。其中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设备水平,特别是做好长江地区常见的血吸虫病预防工作;在教育方面,要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适当减少当地中小学数量,通过合并重组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留住生源;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对网吧、集贸市场等重点部位整治,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农民们生命财产安全。
(四)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首先,以活动为载体,组织“文明新村”、“敬老好儿女”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次,建设完善公园、广场等娱乐设施,进一步活跃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再次,完成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给农民送优秀图书、电影等文化产品,建立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扶持壮大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传承民间艺术,特别是对当地传统皮影戏和花鼓戏的保护,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后,严禁、迷信等不正之风,以科学文化教育和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晏敏。华中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荆楚文化行[EB/OL].荆楚网,2012-7-13.
[2] 仙桃市剅河镇。2012年工作报告[EB/OL].中国仙桃网, 2012-7-14.
[3] 祝福恩,徐竹丹,王元庆。历史唯物论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J].学术交流,2007年3月,第3期总第156期。
[4] 黄立清。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 邹琼。幸福感的两大研究取向及其整合的心理结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篇4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
2xx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
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1、调查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调查单位:中山市。
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
6、内容概述:
(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
(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
(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
(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度)。
(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
典型举例:
1、身份:公民。
性别:男。
工作:企业职员。
年龄段:31~45。
婚姻状况:已婚。
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
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
2、身份:学生。
性别:女。
年龄段:18~30。
收入:0。
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别:男。
年龄段:45~60。
收入满意度:一般。
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
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
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影响人们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无疑会促进幸福感的提高。社会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会不仅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
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
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岁之间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5)幸福感较强的是政府人员、在校学生,幸福感较弱的职业是个体户,普通居民,企业职员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职业稳定性较强,社会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险,这些方面都优于其他职业,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在校学生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压力还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故其幸福感较高。而对于幸福感较低的相关职业,如何提高这部分人对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幸福率看,超过74、70%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
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5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主观幸福感 调查
小学生是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学习对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生活事件,学习幸福感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主观幸福感是指作为特殊个体的学生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特定的生活领域所做出的整体评价,是指学生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积极引导下,伴随着道理的认识,对学习产生的情感体验。国外研究发现各生活领域的青少年对学校满意度的低下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退学、违纪等一系列的负性后果。学龄期儿童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在学习中有快乐的体验,对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现状,为提高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和丰富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实证性支持。
一、调查方法
采用《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共16个条目,由学习体验、现有成绩感受、环境激励以及希望学习成绩等4个维度组成。每个条目分为“完全符合”(1分)、“比较符合”(2分)、“不太符合”(3分)、“完全不符合”(4分)四个等级,根据学生的回答计算每个维度得分。
本次调查对象是江西省吉安市师范附属小学1~6年级学生。将调查问卷发放至小学各年级儿童,随堂测试,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整理编号,数据输入SPSS 16.0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不同年级量表得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
二、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 349份,回收有效问卷 334 份,有效率为 95.7%。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在学习主观幸福感总得分、学习体验和现有成绩感受维度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环境激励和希望学习成绩维度男女生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外。在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和现有成绩感受、学习体验、环境激励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希望学习成绩维度上各年级无显著性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对于以学校为主要生活场所的小学生而言,学习主观幸福感对学生个体的行为与人格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观幸福感低下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将妨碍其终身学习理念的确立。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在学习主观幸福感总得分、学习体验和现有成绩感受维度表现要优于男生。可能因为小学阶段女生学习成绩和心智成熟要优于男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与父母有较好的沟通和交流。而在环境激励和希望学习成绩维度无显著性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无论男孩女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
小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下降,1~2年级学学生学习幸福感在中上水平,三年级开始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处于中下水平,总体呈降低趋势,三年级与1~2年级出现显著性差异,提示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此时需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现有成绩感受是直接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子,学习主观幸福感随年级变化的趋势可能与学生成绩感受密切相关。1~2年级学生刚开始入学,对一切充满好奇,较少的考试也尚未显示出学习成绩的差距,但进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的增加、内容的复杂,学生间学习差距逐渐明显,这时学生现有成绩感觉最差,逐渐适应后,现有成绩感受略有好转,但六年级面临紧张的升学压力,现有成绩感受略有下降。学习成绩直接决定学生接受表扬或批评的多少、决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是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关键因素。根据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所阐述的原理,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得不到积极情感的体验,必将厌倦学习,降低学习主观幸福感。根据学习体验各条目的因子分析,发现随着年级增加造成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下降的学习体验原因主要是学习的趣味性和与师长的分享性逐渐下降。对于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逐渐成长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的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心理发展逐渐体现出较强的矛盾性,表现为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其幸福感逐渐从满足于简单与家长的倾听、表扬和鼓励,发展为需让孩子感受到独立、尊重和自主,因此随着年级的增加,其环境激励维度得分逐渐下降。
学龄期儿童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在学习中有快乐的体验,对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关注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是小学教育的崭新内涵和创新壮举,使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从关注社会发展对人的异化影响,到关注以人为本的主体能动精神科学素养。作为学习最初阶段的小学教育,在提供启蒙知识教育的同时,需重视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熏陶,对于完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年级增加的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下降的现状需引起小学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甘雄。初中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11:70-72.
[2]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74-79 .
[3]Hubner ES,Drane W,Valois R F. Levels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dolesocent life satisfaction repor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0,21(3):281-292.
[4]张艳琴。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6
关键词:幸福美好新甘肃 内涵 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12年4月24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甘肃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代表中共甘肃省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 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在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观、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大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使命,就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和使命的重托……”,“报告提出的‘一项重大使命’,既是甘肃跨越发展的需要,也是陇原人民美好的希望。”
通过认真学习报告,个人体会很深,报告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为未来一个时期内甘肃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针,通过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四个发展要求,最终目标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幸福美好”的内涵是什么、何谓“新甘肃”、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有哪些要求。
二、“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内涵
1.幸福的含义
心理学认为,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对幸福的测量一直是该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我们探究建设幸福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对于幸福的测量主要有幸福感指数和幸福量表两种方法。幸福感指数是测试被试目前体验到的幸福感的工具,由美国心理学者A.坎贝尔等人1976年编制,分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部分。总体情感指数由与被试生活质量有关的8个项目组成,从不同角度描述情感的内涵;生活满意度指数仅有一项。幸福量表亦称“Paychap调查表”,是一种评鉴一般人的快乐感的工具,目的是评价一项快乐技巧的训练效果,美国心理学家福代斯1986年编制。除测得总分外,还能测量4个因子分:(1)已获得的快乐感;(2)快乐性格;(3)快乐态度与价值观;(4)快乐的生活方式。
2.“建设幸福”理念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首次注意到:只要超出某个限度,绝对收入对幸福就几乎没有影响;对一个国家而言,经济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国民的快乐与幸福感不再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这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均出现了这种“伊斯特林悖论”现象。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一次被关注。
根据盖洛普公司自1994年开始在中国进行的消费者调查,在1994年—2004年的十年间,中国消费者的总体满意度先升后降,与GDP的增长变化并不同步。这从实证方面印证了“幸福悖论”现象,它引起了人们对经济与幸福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第一,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而是呈倒U形曲线。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临界收入水平,在达到临界值以前,收入增长对提高幸福水平有重要作用,而一旦达到或超过这个临界值,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对于提高幸福水平或无效或效果很小,甚至有反作用。第二,经济因素虽然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如果过分关注经济因素,以至于忽略甚至牺牲了其他许多重要的非经济因素,比如亲情、友情、健康、环境等等,是大大有损人的整体幸福感的。第三,相对收入水平比绝对收入水平更能影响人的幸福感。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常有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把自己的收入跟他人相比较,比较的结果能够反映出个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幸福水平。
实际上,不仅仅是在经济收入方面有社会比较的存在,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政治待遇、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等方面也一样有社会比较。所以,消除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不合理差距就成为保障国民幸福的一个必要措施。从而逐渐引发了政府应该理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争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好,而不是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
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7
女性比男性早进郁闷期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这项调查是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和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的联合领导下展开的。调查报告显示,人一生的快乐水平高低明显地呈U字形分布,童年和老年时期高,中年时期低。研究小组对世界大部分国家――从阿塞拜疆到津巴布韦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国家民众的幸福感起伏都一致呈现U字形的规律。
人们在大约44岁的时候最容易出现抑郁问题。分别来讲,男性最不开心的年纪是在50岁左右,女性在40岁左右,女性会比男性更早一点进入中年情绪低潮期。
“中年危机”面前人人平等
研究者相信,U字形规律是由人性内在因素决定的。调查显示,一些外在的因素,包括不同国家和民族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工作、婚姻和生育状况,对此影响不大。无论穷人还是有钱人,已婚者还是单身人士,行业精英还是失业者,他们在步入中年的时候都很可能会遭遇“中年危机”的抑郁。
英国沃里克大学经济学教授安德鲁・奥斯瓦德说:“什么原因导致U字形规律的出现,以及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没什么差别,目前还不太清楚。其中一个可能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渐渐学会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且从中年开始压抑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愿望。其他的原因还包括:快乐的人普遍更长寿,从而令高龄人口的幸福水平重新上升。此外,老年人看到朋友的离世会更加珍惜自己剩下的岁月。”
健康老人乐比孩童
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篇8
1、离异居民幸福感最低。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居民选择“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为15.3%,其次是未婚居民,为14.9%,和丧偶居民,这一比例为11.7%,离异居民的比例最低,仅为5.4%。把“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合并来看,未婚居民倾向于幸福评价的比例为65.30%,已婚居民为77.40%,离异居民为53.10%,丧偶居民为61.70%。做负向评价的趋势与此相同,离异居民倾向于不幸福评价的比例最高,已婚居民最低。未婚、已婚、离异和丧偶各组居民平均幸福感分别为3.58、3.81、3.29和3.53。
2、有受教育子女成为幸福感正向影响。从有无子女受教育一项分析,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在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高于没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反向评价上结果一致,有受教育子女居民组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于无受教育子女组。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的幸福感平均值为3.78,没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的这一数值为3.69。
3、有自有住房居民幸福感高于租房居民。有自有住房居民组在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上的比例均高于租房居民组,比例分别为15.3%、13.7%和61.4%和47%;前一组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也低于后一组。有自有住房居民组的幸福感平均数为3.8,租房居民组为3.5。
4、家庭收入差别。把被调查居民分为月收入1000元以下组、1001—20xx元组、20xx—5000元组、5001—10000元组和10000元以上组,结果发现幸福感评价与家庭收入高低有线性关系,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各组幸福感平均值分别为3.40、3.62、3.78、3.89和3.95.各组在幸福感各选项上的选择比例与这一结果完全一致,家庭月收入越高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越高,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
考虑到家庭人口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家庭人均收入发现,家庭人均收入与幸福感的评价呈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106.家庭收入低的居民幸福感的评价波动较大,随着收入增加表现为从低向高震荡变化,特别是人均20xx元以下变化复杂,之后的变化幅度减小逐渐平缓,达到一定高点后不再变化,甚至略微下降。
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9
幸福指数:中国人幸福吗
梁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オオ
近些年来,人们对幸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追求“幸福感觉”转向追求“幸福指数”,希望能够准确地衡量自己对幸福的把握,从而能更好、更有效、更“幸福”地追求“幸福”。
我们在评价和计算“幸福指数”之前,有必要先反问自己,幸福是什么?幸福能否被指数化地衡量?
一、幸福都是相似的?
┝愕愕鞑樵做过一份名为《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这份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这份报告有简化幸福的嫌疑,却也得出了重要的结果,传递出很多中国居民对于幸福的认识。从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这三项指标来看,中国居民们更看重长久影响幸福的一些因素。
幸福是一种瞬时感受还是一种持续的经验,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强调瞬时的幸福感,更多的出于生理层面的考虑。但设想一下,一个人面对突发事件,可能感觉到强烈幸福,但回去冷静下来,仔细盘算,发觉收益并没有那么大,甚至还出现了误算,那么幸福程度自然就会有所折扣。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这人回去以后反复体会这次带来幸福刺激的事件,越想越觉得开心,幸福的刺激一次又一次被强化,持续很长时间。所以,瞬时的幸福和持续的经过反思的幸福是不同的。
经济学家黄有光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两种人生选择:第一种,一个人一辈子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了大量的工作却从未被承认,也没有获得多少金钱。在他临终时,突然知道自己获得一项极高的荣誉,一辈子的工作也完全被承认了,他感觉无比幸福;第二种,一个人一辈子都很成功,风光无限,也享受到很多东西。可是他在临终时,突然知道自己破产了,或者名誉扫地了,一辈子的成就被否定了,他感觉很痛苦。如果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人生,你觉得哪一种人生更幸福?
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恐怕还是第二种更为可取,因为从总量和平均水平来看,第二种选择要明显高于第一种。痛苦总是短暂的,它的边际影响随着时间流逝而减少。幸福指数的调查,还是应该考虑总体的、长时段的、经过反思的幸福体验。
上述研究报告正基于口头及书面的实际调查,故而反映了一种经过时间沉淀以后,反思、想象和体验到的幸福感。这类幸福比较深沉,比较悠长,沉积在我们内心的深处,确实是较高层次的幸福感。虽然它没有刚刚接受到刺激时那么强烈,但经过反思,却是比较准确和有效的真实幸福体验。
中国民众所看重的三种幸福源泉,并非偶然,自我保全和自我复制是生物的两种本能。不难发现,调查结果的幸福三大源泉“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形象地表达出这种生物学思想。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负面的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三大源泉中任意一种破坏了,甚至只是破坏与幸福源泉有关的资源,就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幸。
二、钱越多越幸福?
依据常识可以知道,幸福与经济收入多半相关。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于20世纪70年代在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时,已经着手研究人们的快乐水平。他通过对20多个国家的统计、抽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要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结果尚难预测,穷国的幸福水平经常与富国几乎一样高。比如美国居第一,古巴竟接近美国居第二。
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时候,收入水平增长与幸福程度的提高基本同步。然而一旦越过一个阈值(往往是年人均GDP一万至一万五千美元),收入水平与幸福水平就失去了关联。有可能钱越多越快乐,也可能钱越多越痛苦。
伊斯特林对其发现的分析和解释颇具说服力:尽管文化传统的差异会使某些国家人民的快乐感超过其他国家,但不同社会生活水平存在着差异的现实是超越国界的。问题的关键是,越富有的国家,人们期望的就越多,从而降低了“财富振奋精神”(wealth lifts spirits)的机会。所以决定人们快乐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是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渴望”(aspirations)。这种渴望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收入水平开始影响人们的幸福水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或期望值,对人们的快乐和幸福程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伊斯特林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是,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从统计结论来看,有可能是正相关,但也可能负相关,总体来看,两者不相关。
中国是不是也存在“伊斯特林悖论”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一项研究指出,在中国,家庭月收入12001―15000元是一个“阈值”。当月收入超过15000元时,幸福感与收入不再有关联,有可能钱越多越痛苦。
另一份报告则试图解答这个问题。报告指出,62.3%的中国城乡居民“有时”甚至“经常”、“整天”地感到焦虑不安,但进一步的交叉分析显示,“个人年收入”与生活满意度和心情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回答“哪些事情经常令您感到愉快?”的问题时,排在前四名的依次是:家庭生活和谐、身体健康、帮助了别人、工作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而“薪酬或收入提高”只是排在第五名。
钱也不是万能的。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幸福度却比农村居民普遍要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农村居民2003―2005年家庭人均收入是2622元、2936元和3255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达到了8472元、9422元和10493元,几乎要相差3倍,而后者的幸福度却反不如前者。显然中国的城市居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压力大到无法让人快乐起来。
三、中国正变得越来越幸福?
前几年,有一份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将浙江杭州列为中国最幸福的城市,丽江、青岛、大连、苏州等城市的排名都很靠前。其中理由很简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虽然杭州的人均GDP未必有上海高,但西湖为全体杭州市民们带来的快乐,是上海等城市根本无法想象的。
可是去年另一份报告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幸福指数最低,而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排名居前,幸福水平低的原因,主要由高悬的房价和地价所引致。
自然环境、生活氛围对于中国人的幸福水平至关重要。可是随着城市房价的猛涨、日用品的通货膨胀、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微弱的幸福水平提升,被高房价轻易地打压下去。西湖再好,终不能弥补无法买房(甚至无望买房)所导致的绝望。
有些实证研究表明,所有人群中,由单位建房的群体由于在住房上支出较少,幸福感最高。买房族其次,他们虽要归还巨额房贷,但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而主流的租房族倒似乎是最不幸福的,甚至比单位集体宿舍居住者的幸福感还要低。
有趣的是,有学者的调查表明,有房贷的中国人更幸福。他们解释说,房奴多为70、80后,这些群体本身的幸福感就高于其他代际,因为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目标、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这种逻辑很荒谬。有房有贷的中国人,很可能是比无房无贷的中国人更幸福,因为他们毕竟还能买得起房,说明有一定的收入基础。但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比有房无贷的人更幸福。扭曲房价对大城市居民造成的痛苦,实在与“有收入、有目标、对未来充满憧憬”无关。
又有一份报告,主要调查不同职业工作人员的幸福水平。他们的结论是,从不同职业的幸福排名来看,公务员最幸福。公务员的职业优势给他们的家庭、婚姻生活带来诸多好处,公务员在家庭、婚姻方面的幸福感体验尤其显著。排在第二位的则是中国房地产从业人员。
这份报告与我们的直觉相符。近年来,中央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级公务员的待遇有了极大提高,一般也不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所以公务员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远在其他岗位之上。很多学者都认为,目前中国公务员的收入水平与他们实际应得的收入水平不符。单纯从幸福指数的角度来看,固然是公务员的幸福指数最高。但从社会公平角度来看,他们快速提高的幸福水平,往往损害其他就业者的利益,影响社会公平,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
四、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我们这一代人很少谈论什么幸福,倒是更多地谈那些影响幸福的事。有一份公布的报告说,现代人的幸福主要包括住房保证、收入稳定、孩子争气和身体健康这四个方面。实践告诉我们,即使这几个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也不能保证我们幸福,最多只是让我们少一点担忧和害怕。
我们很难界定和研究幸福,只能做减法,看看哪些因素使得当下中国人最不幸福。那么将这份报告反过来,住房担忧、失业担忧、教育担忧、医疗担忧和养老担忧是就中国人的五大心病,这十余年来的改革,始终未能除去这些心头大患。
先来看工作中的忧虑,这里有一系列的数字非常说明问题。大约有四分之一被调查者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工作量不合理;40%的被调查者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将近50%的被调查者对自身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近四成的被调查者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工作的人是幸福的”,这句话恐怕应该打上问号。至少那么多的调查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工作不怎么幸福,大约有三成的人认为工作是非常不幸福的,而真正能体会并享受工作快乐的人,只占所有工作人群的不到一成。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人对工作衍生出来的人际关系、薪酬问题、生活问题等存在不满。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一块时间,却给我们带来大量的不幸,这似乎就是残酷的工作现实。
再来看“孩子争气”这点上引发出来的焦虑。一项调查显示:上海竟然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将近1/3的在校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在9―24人/10万人之间,自杀死亡已占至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
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内心都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有些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好转,还有些则沉淀下来,潜在地影响个人的性格。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5个孩子中会有一个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可见中国的孩子们多半都不怎么幸福,默默承受着压力。
接下来是“身体健康”问题。虽然大家表示看重身体健康,但是真正时刻关注健康,健康意识较强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7%。最近十年来,50岁左右的中年人死亡率上升最快,因为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而社会上70―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真正健康的人不到10%。以健康意识为例,在我国,每100万元医疗费中,有99%的费用用于治疗,只有1%用于预防;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应该是7比3。这项数字表明国人健康意识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5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由于事业和家庭等的拖累,健康意识最为淡漠。
一旦生病以后,问题就变得很严重。38.0%的受访者认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形势严峻。持这种观点的受访者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比例依次是33.0%、40.2%和41.0%。34.3%的受访者认为该问题非常严峻。
这些数字是冷冰冰的,但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触目惊心的。病人无论在知识上还是身体上,都处在弱者的地位。疾病给他们带来痛苦,对他们而言,克服疾病是追求幸福的最直接手段。可是,看病难、看病贵、假药泛滥,给他们造成最大的威胁,有可能使他们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影响幸福四大因素中的“住房保证”。十年之前,这个问题真还值得讨论。可是到了今天,随着房价不断攀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绝大多数青年人都买不起房子,甚至完全放弃了买房的想法。而与住房密切联系的婚姻、恋爱问题却不能这样被放弃。住房问题成为了年轻一代人心理上的重大创伤,不仅改变了幸福指数,很可能还改变了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