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知识点总结(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分数除法知识点总结(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分数除法 篇1
1.一本书共有360页,笑笑读了它的5/12,读了多少页?
2.某学校绘画小组男生有12人,占绘画小组总人数的3/5,绘画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某工厂4月用水240吨,是3月的2/5,3月用水多少吨?
4.五年级有160名学生,参加科技小组的占总人数的1/5,参加科技小组的有多少人?
5.一本故事书有80页,小明第一天从第一页看起,看了全书的
1/5,第二天他应该从第几页看起?
6.笑笑看一本少儿版《西游记》,平均每天看15页,连续看了10天,正好看了这本书的3/5,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分数除法 篇2
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的区别是定义不同。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短除法是先把每个数的因数找出来,然后再找出公因数,最后在公因数中找出最大公因数。后来,使用分解质因数法来分别分解两个数的因数,再进行运算。
在小学数学里,两个正整数相乘,那么这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或称为约数。小学数学定义:假如a*b=c(a、b、c都是整数),那么我们称a和b就是c的因数。需要注意的是,唯有被除数,除数,商皆为整数,余数为零时,此关系才成立。反过来说,我们称c为a、b的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小学数学不考虑0。
(来源:文章屋网 )
分数除法范文 篇3
一、利用分数除以整数,开启分数除法计算
在分数除法教学中我们首先利用分数除以整数作为教学的第一步。课堂开始我们拿出学生们熟悉的“蛋糕模型”,我们将蛋糕模型平均分为5份,然后随机拿出3份,提问:“你们告诉老师我拿出来的蛋糕占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占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三。”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之后教师将这三块蛋糕分别分给前排的三个学生,教师提问:“每个学生拿到全部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每个学生拿到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一。”教师在的右侧写上。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请同学们试用数学形式表示块蛋糕的由来。”之后我们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在一番讨论之后,第一组学生说:“我们认为由于老师从五块蛋糕中拿出来的三块是大小相同的,所以将三块蛋糕分为三个学生的过程可以看作平均分配,可以看做除法的过程,可以用除法表示。”第二组学生说:“我们的计算过程是这样的,3÷3=1,每个学生得到一块蛋糕,而每块蛋糕占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一。所以得到。”第三组学生说:“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猜想,我们的计算过程为÷3=。因为在算式中每一个分子1都来自同一块蛋糕,所以我们认为将三块蛋糕平均分给三个学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分子的变化过程,与分母无关。所以在计算中我们只需对分子进行计算,进而得到。”第三组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我们给予该组学生表扬,并且以此为基础引出“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只做分子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利用整数除以分数,引出颠倒相乘计算法
分数除法教学的第二个阶段为整数除以分数。在这个教学阶段我们首次将分数作为除数,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可以为“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埋下一个良好的伏笔。对于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我们同样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首先我们以最简单的分数除法为敲门砖。我们在黑板上写下:“1÷”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且说出计算意义。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约2分钟的讨论之后,第一组学生说:“我们采用‘蛋糕模型’,1作为一个蛋糕,代表将1个蛋糕分成2份,每1份为整体的二分之一。所以我组的计算结果为2。”第二学生说:“我们利用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进行计算。=0.5,所以1÷=1÷0.5=2。”我们首先给予学生鼓励。接下来我们在黑板上写下:2÷,仍然让学生分组讨论,但这一次的讨论结果正如我们所料,学生纷纷表示不会计算。这时我们介入引导,我们拿出教学道具:一根两米长的绳子和一根一米长的绳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只要利用这根绳子我就可以计算出答案。”一些学生率先想到了计算方法,举起手来。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并且辅助其完成计算。学生先将一米长的绳子折成长度相等的三段,剪去其中一段,以剩下的绳长为单位测量两米长的绳子。结果发现2米长的绳子中含有3个该绳长。所以2÷=3。
由此我们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为:在整体中包含多少个个体,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所以整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于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在为学生打下分数除法的概念基础后,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出题:4÷,这一次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分数除法的一般规律。设4÷=x,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我们可以将等号两边同时乘以变为4÷×=x×,所以4=x×。根据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1,我们同时在的等号两边乘以,得到4×=x××,所以x=4×。我们将计算前后的算式整合到一起,得到4÷=4×。学生发现当÷变成了×,除数的分子与分母发生了对调,这一现象十分有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自己解题,我们给出几道例题:1÷,4÷,3÷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的情绪十分积极,而且觉得这种变化十分好玩,形成兴趣学习氛围。之后我们又给出之前做过的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3,经过变形后得到×=,与之前的计算结果相符。根据除法的意义该该算式进行解释:取分份蛋糕的,也与蛋糕分配过程相符,说明分数除法的计算公式通用。由此我们可以总结:整数除以分数时,计算法则为“颠倒相乘”。
三、利用分数除以分数,掌握分数除法一般性
分数除法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为分数除以分数。以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为基础,分数除以分数也变得没有那么难了。首先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证明在分数除以分数中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同样有效。我们首先来举一个小例子。例题:以一班总人数为标准,二班男生数量是一班总人数的,二班女生数量是一班总人数的,问二班男女学生比例为多少。解题:我们设一班总人数为“1”,那么二班男生人数为,女生人数为,那么男女生比例为:,即÷。
利用上文总结的分数除法运算法则得到÷=×==21:10。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假设一班总人数为70人,带入得二班男生人数为42人,女生人数为20人,二班男女学生比为42:20=21:10。与分数除法计算结果相同,说明分数与分数的除法适用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即颠倒相乘。为了进一步验证分数除法法则的一般性,我们让学生解析例题÷。除法意义:中含有几个,因为×3=,所以结果显然为3个。研究过程:设÷=x,÷×=x×,=x×,×4=x××4,结果为3=x,与结论相符,说明颠倒相乘在分数除法中具有一般性。最后我们开展习题训练,练习中要加强学生对“颠倒相乘”的理解,复习分数乘法以及约分。
分数除法范文 篇4
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按分数的乘除法则去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为小数去计算,乘除法是一种求解多目标规划问题的方法。
乘除法(multiplicationdivisionmethod)一种求解多目标规划问题的方法,对于同时具有极小化和极大化目标函数的多目标规划问题,设前r个目标人
(来源:文章屋网 )
分数除法范文 篇5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础上编排的。
一、体例结构上的变与不变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课标教材和实验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商的变化规律,具体按“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练习、整理和复习”这五大体例来编排,不同的只是例题数和习题数。大纲教材则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除了编排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外,还编排了连除应用题和连除的一些简便计算。体例上是按“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做一做、练习、复习”这六大块来编排的。
就体例结构而言,大纲教材比课标、实验教材多了“准备题”和“试一试”,课标、实验教材比大纲教材多了4小题“想一想”,其他基本类同。
(一)关于准备题
课标、实验教材没有编排准备题,而大纲教材则在每个例题前都编排了1~2题的准备题。准备题的编排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大多是以原有知识作为新课起点,起铺垫作用。具体内容见表1。
表1:大纲教材中“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例题与准备题
例题 准备题
口
算
除
法 例1:
80里面有几个10?
80里面有几个20?
例2:
120÷30= 80÷2、60÷3(首位能整除的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120÷6、240÷8(首位不能整除的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目的是为了复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做准备
笔
算
除
法 例1:
90÷30=
例2:
200÷60=
……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1)口算:
40÷20
320÷80 笔算除法试商是以口算除法为基础的。此口算题是为例题教学做准备
(2)( )里最大能填几?
60×( )
50×( )
例3:
96÷32=
例4:
143÷41=
……
(“四舍”法试商) (1)( )里最大能填几?
40×( )
20×( )
(2)
例5:443÷58=
(“五入”法试商)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
60×( )
(2)
例6:
283÷72=(初商过大需调商) (1)在下面的里填上>、
62×6361
21×7145
32×8256
72×5361
为调商计算做铺垫。因本课的难点是出现初商过大时要调商
(2)289÷72 复习巩固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7:392÷48
(初商过小需调商)
(1)( )里最大能填几?
58×( )
37×( )
49×( )
68×( )
(2)382÷48 复习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为教学例7做准备
例8:
70÷14=
例9:
209÷26=
(除数个位是4,5,6的两位数除法) 25×5
14×6
15×7
24×8
25×3
16×9 除数个位是4,5,6的两位数除法,由于不接近整十数,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接近整十数试商,调商次数较多,比较麻烦。用特殊的“口算试乘”法去试商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而准备题是为本课的“口算试乘”作服务的
例10:
644÷28=
例11:
3052÷42=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概括)
本课是法则的总结。除数是两位数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商的最高位的试商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准备题是为例题法则总结作铺垫
例12:
3594÷58=
(验算) 222÷37=6
6×3 7=
315÷45=7
7×45=
14÷3=4……2
4×3=14 复习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以及除数之间的关系,为例题验算教学做准备。例题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以上关系自己列式验算,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
例13:
9568÷46=
(商中间有0的除法) (1)648÷6
817÷4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中商中间有0的除法学生已学过,为例题教学作铺垫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判断商是几位数,由此可推出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商位数的估商方法,为例题教学做准备
例14:
7920÷33
(商末尾有0的除法) 5040÷8
7200÷6
450÷5 复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备注:例15、例16连除应用题,例17连除的简算略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系统性严密的学科,每个知识节点间都是前后连贯紧密联系的。即旧知是新知学习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顺应、组合和发展。从上表中可看出大纲教材中的“准备题”都是根据知识间的联系、组合而转换、迁移过来的。笔者认为,这些准备题既可为学生的自学、探究学习提供样板,在自学、探究学习中使学生的迁移意识、迁移能力得到培养,又可为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脚手架”。小学数学教科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载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而尤以新教师更甚,新教师相对来说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如大纲教材中的“例6:283÷72=(初商过大需调商)”,准备题“(1)在下面的里填上>、
(二)关于试一试、练一练
在每个例题后,大纲教材安排了“试一试”“练一练”。“试一试”类同于课标、实验教材中的“做一做”,形式单一,多为基础练习。而“练一练”是在“试一试”基础上的提升,内容相对来说较丰富,个中习题都是围绕着本节课的例题编排、服务的。如例5学习“443÷58(“五入”法试商)”在2小题“试一试”后编排了“练一练”,“练一练”中的5道习题都是围绕着例5内容,分别是(1)先说说下面各题的除数可以看作多少试商,再进行计算;(2)( )里最大能填几?;(3)(4)是用竖式计算有12小题;(5)算用结合。这5道习题重点是巩固试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但每题的要求又有所侧重。
大纲教材这种体例编排优点外显。“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是比较复杂的计算知识,学生在理解算理、算法的基础上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得有适量的练习来掌握计算方法、拓宽计算思路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而后才能正确、熟练、灵活地计算。教材按“准备题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的顺序编排,结构清晰而完整,练习适量。这样的编排方式给了学生一个完整“自学单”,学生可完全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来对新知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关于想一想
课标教材和实验教材在口算除法例题教学后都安排了相应的除法估算,即“想一想:83÷20≈,80÷19≈,122÷30≈,120÷28≈”,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估商、试商做准备的。这在大纲教材中是没有的。
应该说,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从某种意义上说,估算的应用已大大超过精确计算。教给学生常用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估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大纲教材中估算是作为“选学内容”,当下的课标教材和刚过去的实验教材都是作为重要的“必学内容”呈现,适时穿插在各个知识节点中。如本单元在编排了口算除法后马上安排了除法估算,其意义显而易见。
(四)关于连除应用题
实验教材连除、连乘应用题集中编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中,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之前。如下图所示:
该版本教材立足于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内容及生活实际问题中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标教材由于3~6年级下册还未面世,具体如何编排不得而知。大纲教材则是将这一内容编排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之后,共安排了2个例题,介绍了两种解答方法。教材中主要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就教材编排顺序来说,笔者认为还是大纲教材比较合理。关于问题解决,《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的办法。”连除问题很明显就有两种解决办法,如上图的“做一做”可以先从“能装几盒”入手解决问题,也可以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这完全取决于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但如果编排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之前,很明显对于“一箱能装多少个杯子――960÷48”这一策略,学生在计算上会受到阻碍。曾记得笔者在上个学期教学这类问题时很多学生想到了这种策略,笔者看着学生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神情也只能表示无奈。
二、内容数量上的变与不变
笔者就这三套教材在这一单元中所涉及的例题数、习题数(包括纯计算题数、算用结合题数、其他类型习题数)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图示如下),其中不包括连除应用题和连除简算。
由上图可知,近二十年来教材中关乎“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编排线索,其中蕴含着教材建设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不乏一些经验教训。最明显的编排规律就是除了算用结合外,大纲教材、实验教材、课标教材不管是在例题、计算题和其他习题在数量分布上均呈“U形”发展态势。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但在课改初期几乎直接颠覆了传统小学计算教学的方法和地位,大肆开展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作为计算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最终却弄巧成拙,学生过多地游离在情境之中,反而影响了计算目标达成。片面追求算法多样化也影响了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而计算能力的削弱势必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任何时候,计算都是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很欣慰,我们看到了课标教材的理性回归。
(一)例题上的变与不变
笔者对这三套教材中有关“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的部分例题进行整理,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部分例题
大纲教材 实验教材 课标教材
例1:90÷30(除数是整十数、整除)
例2:200÷60(除数是整十数、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例3:96÷32
(“四舍”法试商、整除)
例4:143÷41(“四舍”法试商、有余数)
例5:443÷58(“五入”法试商、有余数)
例6:283÷72(初商过大需调商)
例7:392÷48(初商过小需调商)
例8:70÷14(除数个位是4,5,6的两位数除法)
例9:209÷26(除数个位是4,5,6的两位数除法,有余数除法)
例10:644÷28
例11:3052÷42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法则)
例12:3594÷58(验算)
例13:9568÷46
(商中间有0的除法)
例14:7920÷33(商末尾有0的除法) 例1:92÷30
(除数是整十数、有余数)
140÷30(除数整十数,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例2:84÷21
196÷39(“四舍五入”法试商)
例3:140÷26(除数个位是4,5,6的两位数除法,有余数除法)
例4:576÷18(商是两位数)
930÷31(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
例5:商的变化规律
例1:92÷30(除数是整十数、有余数)
例2:178÷30(除数整十数,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
例3:84÷21 、430÷62(“四舍”法试商)
例4:197÷28(“五入”法试商、有余数)
例5:240÷26(灵活试商)
例6:612÷18(商是两位数)
例7:940÷31(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
例8:商的变化规律
例9:780÷30(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例10:840÷50(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由表2可知,就笔算除法这部分知识大纲教材安排了14个例题,实验教材安排了5个例题,课标教材安排了10个例题。从例题设置上我们可知大纲教材“迈的步子较小”,如“四舍五入”法试商就有5个例题,有“四舍”法试商整除有余数“五入”法试商“四舍”后初商过大需调商“五入”后初商过小需调商,这样“小步骤、多循环”的编排方式,有利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实验教材“迈的步子较大”,从大纲教材的14个例题直接减少到5个例题,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这种“冲锋式”的挺进,其教训也是深刻的:例题数减少、配备习题量缩减、课时数递减,直接削弱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影响了学生的后继学习力。笔者曾就“使用实验教材的学生计算能力状况”走访了多所初中、高中。初、高中教师对使用实验教材的学生计算准确率低的情况也深感困惑,这困惑跟教材的设置显然是有一定关系的。再看,课标教材“迈的步子较理性”。课标教材改变了例题的设置,并配置了一定量的练习且增设了课时数,还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增设了一些例题,如在例8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后增编了2个例题的规律运用,让学生意识到利用商不变规律不仅可以使口算简便,还可以使笔算简便。这些措施都凸显了教材编排上注重教学重难点层层落实的理性回归,有助于减缓教学的坡度,降低教学的难度,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练习上的变与不变
1.习题数
笔者曾就大纲教材、实验教材、课标教材中纯计算(口算、笔算)部分进行了统计,大纲教材有134道习题699小题,实验教材有30道习题136小题,课标教材有62道习题493小题。其中大纲教材例题前的“准备题”有16道习题43小题,例题后的“练一练”有43道习题234小题,剔除这两项后剩下有75道习题422小题,这数据表面上看与课标教材的493小题很接近。但由表2的比较中可知,大纲教材的例11~14是两位数除四位数,课标教材是两位数除三位数,从这点上分析,课标教材的习题数比大纲教材还要丰厚。
2.习题形式
课标教材上练习形式多样。如例1、例2教学后安排的“练习十三”安排了12个习题。这些习题都非常注重学生估商、调商、试商能力的培养,如第1题“( )里最大能填几?”这是试商的思考方法,为估商作铺垫;第2题“说出各题的商是几,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和第4题“先想一想各题的商的位置,再计算”,练习重点是巩固试商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第10题“在里填上‘>’‘
3.习题内容
课标教材习题内容丰厚而精致,这是笔者对三个版本教材比较后得出的最大的感受。“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很多,除了教材例题上介绍的“四舍五入”法试商外,还有很经典的“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高位试、低位调”等。这些都在课标教材的习题编排上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以下便是课标教材“练习十四“的第10题、第18题,体现了“同头无除商八、九”。
以下是“练习十五”的第4题,体现了“除数折半商四、五”。
以下是“练习十八”的第10题,可用“高位试、低位调”的试商方法去思考。
如第2小题的“39÷36”, 高位3与什么数相乘,积大于等于30而小于40,再根据低位上的数与商相乘的积来填方框里的数。笔者认为,课标教材这些充实的学习材料突出了培养学生“四能”的引导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分数除法 篇6
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分数代表整体的一部分,或更一般地,任何数量相等的部分。 当在日常英语中说话时,分数描述了一定大小的部分,例如半数,八分之五,四分之三。 分子和分母也用于不常见的分数,包括复合分数,复数分数和混合数字。
(来源:文章屋网 )
分数除法 篇7
教学过程与评析:
案例一:整数除法的意义
师:(出示例1)上周末,老师在超市买了3盒水果糖,每盒水果糖重100克,3盒有多重?
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列出算式:100×3=300(克)。
师:根据100×3=300(克),请改编成两道整数除法算式及问题。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汇报结果。
师:100g=■kg,结合前面的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写出哪些分数乘、除法算式?
生:小组合作完成变式,汇报结果。
师:(展示学生改编的问题及变式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及分数除法的意义,即分数除法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评析:“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案例中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事例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案例二:分数除以整数
师:(出示例2第一个小问题)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同学们小组动手探究一下吧!(活动要求:学生先独立动手操作,再在组内交流。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能发现什么规律?有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1)从折纸实验和计算来看,你发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2)整数可以为0吗?
小组汇报:
方法一: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就是■。
方法二: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也就是■×■。
■÷2=■×■=■=■
最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算理,四人小组比较以上两种方法。
师生小结:第一种情况会遇到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时,如把■平均分成2分,就不能用第一种方法;而第二种就能用,所以第二种比较简单。
师:(出示例2第二个小问题)如果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生:(通过折纸独立完成例2第二个小问题。)
生:汇报结果。
■÷3=■×■=■
师:通过比较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小结: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评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解决“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由此引出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的■,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例2第二个小问题:“■÷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通过图形和图示等直观手段,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归纳能力。
案例三:一个数除以分数
师(出示例3,小明■小时走了2km,小红■小时走了■km。谁走得快些?):已知什么?
生:已知小明和小红各自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
师:问题求什么?
生:求谁走的快些?
师:求谁走得快些?就是比较什么?
生:就是比较谁的速度快。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
生:小明的速度是2÷■,小红的速度是■÷■。
师:小明■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教师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汇报展示成果,教师课件展示:
师生小结: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评析:案例三,教师仍采取了“放”的形式,让学生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团结协作,尝试解决,较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总评:这是王庆书老师开展“小团队计算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教学案例,这一案例的教学亮点主要有:
1.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本案例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易于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观。
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改编除法问题,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等实际操作,直观地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三个问题。
分数除法 篇8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3.让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4.创设探究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3张饼的平均分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3的1/4等于1的3/4.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新授】
一、复习旧知,启动研究问题。【出示题组】
二、自主探索,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提出问题,合作研究
师: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吃多少张饼呢?怎样列式? 生:3÷4= 师:每个人手里都有3张圆纸片,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三、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1.如果把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2.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
师:请各小组任选一个问题加以研究。学生交流汇报。 师:刚才大家研究了分饼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说出7÷8的结果吗?(生:答7/8)
四、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大家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向同学们说以说。 生1: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师:被除数÷除数=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生答:b≠0.) 师:刚才大家的发现就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我们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做一组练习。 (课件出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28÷7= 2÷100= 6÷4= 200÷8= 0.7÷2: 1÷6=
m÷n= (n≠0)
师解释:0.7÷2=0.7/2是可以的,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六、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说说刚才的研究哪些是发现的,哪些又是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