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优秀6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如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优秀6篇)。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制度机制;苏南模式
1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建设
2012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处于国家整体发展建设的突出地位,党的十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并将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国各地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将转变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当成政府部门的紧迫任务。
当前,苏南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正向现代化阶段迈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这种发展模式让我们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人民群众因改革发展获得的福祉受到很大的破坏,科学可持续发展无以为继。因此,必须重视并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呵护青山绿水和美丽家园,实现区域科学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任务和要求的时间不是很长,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体系机制建设方面还相对滞后,存在十分严重的障碍。总体上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制度不完善,也没有相应的机制推进。当前,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务之急。
1.1 苏南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建设已取得进展
苏南地区从区域发展情况入手,在生态文明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上都已建立起相应的职能机构或推进机制,鼓励各地区和各部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相关的经济政策奖优罚劣,通过对领导人的责任考核、财政补贴、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在制度上机制上力求更加合理和健全。
南京2013年制定了《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规划到2015年南京将扭转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到2020年,实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中推出生态红线、适时限购机动车等新举措,并提出绿色GDP政绩考核。南京希望通过逐步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现有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立法明确生态红线保护责任主体等一系列措施,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机制建设。
1.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机制方面的缺陷
1.2.1 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机制和统领性法规 针对各类环境问题均制定相应的制度,这需要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制度机制体系将它们包容进来,使各种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等都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而我国目前还未能建立起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机制。我国生态文明制度机制虽然有关法律法规已经制定,但缺乏实际操作性;各法律法规之间缺乏相互融合,与当前及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由于缺乏统领性的法律,使得各类法律法规处于同一位阶, 具有相同的效力等级, 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存在冲突,科学有层次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无法形成。
1.2.2 生态文明法规落后 生态文明法规修订相对落后,缺乏前瞻性。为了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目标,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法律保障体系。我国生态文明相当数量的法律制度尚未建立,缺少法律制度实践,无法在法律法规层面上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中已经指出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不健全,生态补偿等重点领域的地方法规尚未出台,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此背景下,苏南地区地方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1.2.3 生态文明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苏南在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当前,苏南没有建立起生态文明技术支撑体系,还没有完善财税、投融资政策,无法形成区域性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机制。苏南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很多制度层面的问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在国家和省尚未出台相关制度机制的情况下,苏南可以大胆进行机制创新。只有推进制度创新,才能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来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变成现实,让区域达成的共识变成实际行动。
1.2.4 政府在制度建设中的地位不明确,考核体系不完善 政府能否正确定位 ,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主体,在不断推进和建立科学决策制度方面需要提高政府的政治领导力。当前政府的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手段陈旧,考核对象单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出现欺上瞒下,数字造假等现象,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在考核体系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的成功使得部分政府领导在思想观念上没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建设中仍然过分强调地方GDP的增长速度,把GDP的增长率成为衡量地方发展与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指标,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经济增长的现象。
2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建设措施
2.1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整体设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在国家层面上,可以组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顾问委员会,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要研究制定一部《生态文明法》,起到统领性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进程中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的形成,在法律法规上支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江苏省根据国家的安排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建设措施。2012年,江苏下达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五年任务书”。201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对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局性的、具体的制度安排,该规划成为江苏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在区域层面上,苏南可以参照国家和省级相关法律规划,参考区域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规划,并考虑与省内其他地域、长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相衔接,制定适合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法规,并以此指导当前和未来苏南生态文明建设。
2.2 建立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
苏南经济结构类似,经济发展进程一致,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要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合作,促进地方法规的协调一致。苏南应从区域发展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立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和健全的考评激励、决策参与和生态补偿机制,确保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苏南处于经济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进程应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苏南必须结合区域经济、环境和生态文明发展现状,制定区域性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保障苏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并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3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结合苏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结合经济发展转型的进程,强化理论研究。苏南应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研究,对之前取得的成绩加以总结,对教训加以整理提升,强化对生态文明内涵和度等方面的理解,并研究提高形成新的理论成果,用创新的理论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或论坛,通过这些平台形式来进行区域交流,帮助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握好建设方向和措施。要在把握转型升级时期苏南生态文明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市场、舆论、行政等多种手段促进环境保护,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2.4 明确政府的职责,完善考核体系
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政府工作任务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强化组织领导和制度创新。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政府在对长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对重大的经济发展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广泛参与性。提升资源环境主管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增加其话语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监督问责职能,对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内进行环境质量考核,建立起科学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苏南正处于“十二五”规划完成时期,也处在苏南现代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时期,这一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尤为关键。苏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制度机制,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体系,对当前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人民政府编。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E].2013.7.20.
[2]镇江市人民政府编。镇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E].2013.10.
[3]潘家华。加强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J].财贸经济,2012(12):8.
[4]杨平。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109.
[5]张瑞。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建构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8):79.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制度;建设
绿色象征着自然、环保、和平、宁静、生命与希望。在自然环境中,它是朝气蓬勃的代表,而在人类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危机问题逐步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绿色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释义
(一)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应该身体力行,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绿色发展作为一个崭新的发展理念,它的内涵不完全是发展的观点,而要在发展的眼光之下重视节能减排、爱护环境、治理污染、可持续发展等长远目光。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人类更为注重效率,例如,资源利用率。对资源要物尽其用,减少资源的使用率,寻找可再生能源。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重视环境承载能力,重视环境保护以及促进生态和谐。对比传统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系统的模式,全新的价值理念。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逐步体现,江泽民同志继承了邓小平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战略层次,提出经济、社会、环境同步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在总结人类发展规律的层面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也作出了特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将会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思维观念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城市转型之中,紧抓资源高效利用、探索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加强产业优化调整,将环境危机作为重中之重,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也是时代的需要。让生态系统循环良好,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况下,坚持可持续发展,从而坚持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方向。
二、绿色发展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绿色发展是传统模式的创新改革,以绿色创新,提高资源环境的协调利用,强调绿色创新和绿色技术为核心。虽然上级部门紧抓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环境问题,缓和了生态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状况参次不齐,形势依然严峻,破坏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治理的速度。第一,工业水的污染。纵观全局,我国总污水排放量里面,工业污水排放量占趋于60%。水污染防治的首要目标就是工业污水的治理。第二,大气污染。燃煤电厂、工业锅炉、钢铁工业和建材工业已经被列为节能重点。以及酸雨和二氧化硫、机动车污染。第三,固体废物污染,我国工业规模巨大,工艺并不十分先进,因而固体废物产生量过大。充分体现,绿色发展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滞后。将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对立,将绿色发展和GDP增长分裂开来,将绿色发展视作经济提高的阻碍,污染程度一再上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程度,减少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来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也是时代的需要在思想上,有部分地方仍然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无视环境危机。二是绿色发展理念目前停留于理论探索层面,在实际的操控方面有待提高。绿色发展从广义上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几方面的规范进步;从经济上看,在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更要重视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使用绿色产品等。因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不深刻以及对低碳循环经济的似懂非懂,还有我国目前的绿色发展制度的订立局限在绿色生产领域,并过度专注于商家生产过程,对于流通、分配和消费方面较少,从而导致理论方面大大超出实践能力,鼓励不够,指导力低下。三是绿色市场建立不健全。绿色理念的普及受到绿色市场运行不顺畅的阻碍。在商品流通销售中,一些无权威机构认可、无绿色产品专用商标、甚至是一些三无产品也层出不穷。市场监督机制对这些问题没有做到立刻惩治。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造成绿色市场的秩序的紊乱。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观念也由此深入人心,消费者便更加青睐于绿色食品。但是,这一现象并没有增强商家对绿色产品负责的责任感,反之,另一些不法商家看重所谓的商机,让假冒伪劣产品横行。所以绿色市场机制运行不顺利也阻碍着我国目前绿色发展的有效运行。究其原因,一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对绿色产品认证的体制不健全,技术专业性程度较低。而是市场主体本身的价值观念问题,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度不够深入。
三、生态文明制度构建探究
(一)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能够有效带动生态文明发展起来。首先在固定时间内订立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制订详细的考核方法,将资源利用程度、环境损害程度、生态效益获得、环境承载力等内容拟入政绩评价体系之中。不仅设立考核模式,还要有检测体系,树立展现生态文明新要求的策略,让带头人不断注入新思想,塑造绿色GDP新理念,引导企业、群众重新认识绿色发展理念。从而让绿色发展更有分量。其次充分发挥党政同责,完善“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标本兼治,冲破体制机制障碍,将绿色发展理念考核融入到生态文明制度中去。
(二)健全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环境立法并没有明确确立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地位。环境的立法与司法脱离,环境立法内容缺少实践,不具体、空泛。法律法规的漏洞一直影响着我国目前绿色发展理念的滞后。在环境法的支持支下,绿色发展将能够顺利进行,环境保护法应当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到具体的条文中去,详细规定、切实可行。同时,合理的监督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目前的法律监督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例如,市场主体在生产流通经营中有违法现象存在,但是这些情况并没有在法律监督之下被迅速察觉,治理。还有监督力度低下,环境保护法无论多么具体,在没有到位的执行力也无法起到其作用。因此,若想更好的迎接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到来,必须要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立法。
(三)完善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和补偿机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产品的价格和税费改革并不到位,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虽已经订立,但生态价值没有完全体现,生态补偿的道路还在摸索中前行。要深入资源的价格改革和税费的革新,把市场供求和资源短缺的程度充分体现出来。另生态价值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发挥其作用。尽快让危害生态者赔偿、获益者付费、贡献者得到补偿的机制。灵活使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措施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高效应用,利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全方位指引和调整资源、能源的使用行为。
(四)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文化体系
绿色发展理念这一伟大科学思想体现着创新精神,内容充实、眼界宽广、意义非凡,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发展要求,营建不同的发展气氛,拓宽了发展的道路,晋升高层次的发展空间。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必将细心思索文化领域的低碳循环框架和高水平的节约形式。全力孕育科学合理的绿色文化生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文化兴盛的骨子里。施行绿色发展理念,还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实践力。理念是行动的倡导,实践是理念的基础。出尽文化绿色前行,要同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维护发展的协调性、连续性和丰富性。站在文化的角度,纵观全局,推进绿色转型,使文化繁荣发展的优良成果充分渗透到百姓当中。绿色发展理念,是关乎人民利益、关系国家未来的长远大计。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伟大变革。当今经济全球化下,怎样坚持绿色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阶段性、片面性的生态学问题,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局性、可持续的重要决策。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应该长期坚持的使命。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发展、意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是着眼当前思虑未来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很快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建军。中国实施“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洛阳师范学院报,2013,32(1):1-5.
[2]蒋南平。向仁康。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3(2):50-54.
[3]郝栋。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2.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篇3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乡镇示范,游埠镇 科学 浙江 典型的 大学 摘要:
自从 这个 国家的 生态的 文明 集会示威 镇 建设 起动, 环境的 统治 和 这个 改善 属于 环境的 质量 是 明显地 改进 在里面 优步 镇 属于 兰溪 城市 但是 那里 是 还 一些 问题 到 是 解决了的: A. 低的 数量 属于 农业的 种植, 不 足够的 规模 属于 生态的 工业。 在里面 这个 刚出现的 时代 基于 在…上 地理的 和 文化的 优势 属于 优步 镇 和 结合 具有 这个 国家的 和 地方的 目标 和 指数 系统 这个 文章 提出 到 保护 这个 曲江 生态的 安全 到 发展 生态农业 和 古代的 镇 旅游业 到 促进 生态文化 到 进一步的 改进 这个 系统 属于 生态文明,实施美丽国家振兴战略。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乡镇示范。有特色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创造适合居住、工作和旅游的美好生活环境的基础。面对我国城市化比重越来越高的局面,建设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1-2]。中国
于1995年开始实施生态建设示范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13年,《生态建设示范区》正式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根据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计划(试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受到高度重视。乡镇生态文明是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布局的细胞工程。全国乡镇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改善了当地生活环境,促进了乡镇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带动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3]。根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生态保护,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系”[4],各省,城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环境和生态符合“生产力”地区的地域特色游埠镇位于西南郊的浙江省兰溪市,是浙江四大千年古镇之一。它拥有千年古镇的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形成了特色工业园区,成为浙江的中心镇。早在20世纪90年代,游埠镇就被列为浙江省小城镇改革试点城镇,2014年获得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城镇称号,2016年被列为“最后一餐”。因此,游埠镇走上了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和谐发展的特色之路浙江省于2003年成为国家生态省建设的五个试点省份之一。开始组织编制全省生态建设规划。随后,全省各市、县(市、区)、大部分乡镇编制了生态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生态文明建设自上而下全面展开。2009年,浙江省省级生态县和办法管理的评估和验收以及省级生态城镇(街道)的建立和管理在浙江省和办法暂行地区进行了修订,以进一步完善生态县省城镇(街道)临时管理办法的建立。截至2009年底,共创建省级生态乡712个,环境优美乡138个,居全国第二[6]。
·兰溪市了《兰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估办法(试行》和《2015年兰溪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2017年7月,了《兰溪市生态资金使用管理补充终宴》,进一步规范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申请、审核、审核、验收等流程。
提议到2020年将兰溪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游埠镇作为重点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游埠镇《五水共治》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完成了对所有劣等V类小城镇的整治任务镇上的微型水体。通过规范采砂场、养猪场、河道疏浚和绿化景观带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生态小镇创建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存在的困难,制定工作计划,形成联合治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将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与文化挖掘、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秋禾园艺多肉创意农业,如洋港、东山、休闲农业、潦溪桥金湖景观农业等。积极开展民俗建设活动,传播生态文化,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根据全国生态文明示范乡镇指数[7],在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的21个总体指标中,“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养殖场(社区)等2016年粪便综合利用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比例、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率均达到目标要求,存在差距的指标为“有机和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主要农产品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主要表现在农业种植规模小、经济作物种植效益低、全镇水果产量低、品质差,大部分农产品都是自产自销,农民自身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农民是保守的观念落后,不敢大量种植,难以形成规模。二是农民与专业技术之间缺乏联系,导致农产品档次低、效益差。三是农村经纪人才缺乏,导致市场和销售环节脱节。政府应加强引导,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
。镇上有一条衢江河自西向东流动。保护衢江河流域对确保下游饮用水质量、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衢江流域采取了以下污染防治措施: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和农牧业防治,减少农业污染,防治水产养殖对流域水质的污染,认真监督流域水产养殖行为,使其符合畜禽养殖禁制区规划要求,落实工业污染源防治工作,加强污染物总量减排,加强对沿江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禁)○(止私人设立排污口入河。
结合“蒂凡尼早餐”在衢江海岸修建了一条绿色景观带。通过植入体育元素,
建造了游轮和水上运动等休闲亲水项目,以及绿道等工业项目骑自行车和在家住宿,从而在衢江打造休闲和健身体验带。
,以水果、蔬菜、棉花等主导产业为基础,提高经济作物比重,促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对项目资金进行了整合,加强了地块流转[8]。密切关注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为促进生态村镇建设从点到面,实现生态环境向生态良性循环过渡奠定基础;建立农业服务中心,负责生态农业各项工作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游埠镇水陆交通便利。距离国家大都市上海4小时车程,距离省会杭州2小时车程。在辐射范围内,修建了通往兰溪、金华、建德和龙游的道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游埠镇是“世界十大摄影家之首”郎静山的故乡,因此,该镇被定位为“江南特色摄影小镇”。镇上有“郎静山摄影观光区”、“野狐山白鹭摄影基地”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充分利用镇内民俗文化,与工业相结合,打造远古来客民俗文化园,休闲旅游与文化体验相结合。游埠镇有序推进古镇旅游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古建筑保护缺乏有效的指导,形成合理的规划和保护方案,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等。
。拆除不协调的建筑物。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复受损的老街、老房子、河岸和桥梁。修复或修复一些旧建筑,填补缺口,并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连接起来。各种电线、管道均已埋设,空调等现代化设施已完全覆盖[9]。通过线带面和逐步修复,可以形成合理连贯的古镇格局,满足游客探索古镇、寻求隐逸的心理[10]。
,增加景区停车场的配套设施。在规划旅游住宿设施时,将文化、民俗、生态田园等符号融入其中,结合游埠古镇的特点,构建街头小品,充分融合古镇式旅游主题。在规划餐饮设施时,会创建一个反映区域特色的食品系统[11]。
尽管游埠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决策机制,但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增加对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清洁能源产业的财政补贴和激励,完善公众和企业参与环境执法、环境监督管理的制度和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对重点企业和单位实行量化管理,定期跟踪检查污染物排放情况。
。通过现代媒体,我们可以探索丰富多样,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形式,合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使之成为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遗产,,理性认识个人利益与生态意识的冲突,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综合改造房屋立面、改造村庄道路、延伸产业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措施,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
在重点古村落保留了一两座质量优良、具有一定美学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民居或祠堂,以展示该村特色农业、手工业、民俗等,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12]。
的农村复兴需要正确面对农村工业发展的问题,包括农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综合发展,各种形式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及其与新型农业经营者和小农的有机联系[13]。因此,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
[1]梁平县在生态建设方面有所改善,在发展方面具有特色[J]。环境保护,2016年,44 (19): 80-82.
[2]郑秀亮。惠州:生态创造的成就[J]。环境,2017(4):44-45。
[3]张山岭汪洋。扎实开展创建环境优美村镇活动[J]。环境保护,2004(6):22-25.
[4]王金南、蒋洪强、何军等。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与任务[J]。中国环境管理,2017,9(6):9-12。
,
[5]潘家华,沈满红。中国梦与浙江实践(生态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98-112.
[6]方敏,总编辑。浙江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90.
[7]示范村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试行)[n]。中国环境报,2014-01-27(005)。
[8]沈满洪。“十三五”时期建设美丽浙江的战略构想[J]。党和政府愿景,2016(1):7-10。
[9]马倩,朱创业,谢川.。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以以黄峨古镇为例[J]。资源与人类住区,2012(6):66-67.
[10]依托历史文化——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EB/OL](2016-12-05)[2018-01-13]。_775364.
[11]唐启军。加快生态文化建设质量[J]。亚洲论坛,2013(1):42-43。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篇4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只有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才能具有可靠保障。
经过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全面、不系统、不落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多而不全。目前有关生态环保的政策法规比较多,但缺乏系统性,也不全面,特别是缺少综合决策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问责制度等,导致生态管理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泛而不整。有关生态文明的规定条文涉及方方面面,但缺乏有机整合,难以发挥整体效应。单就生态环境资源开发而论,事前防范存在产权不明晰、用途规划不规范、用途管制不严格等问题;在开发过程中,生态价值未能纳入补偿制度,生态损害成本也没有完全进入有偿使用制度;在事后赔损时,追责制度与其他生态文明制度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惩治过度开发行为。三是落实不力。人们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强,落实制度的自觉性不够;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短期难以显现,一些地方仍存在重发展、轻环保问题;对落实生态文明制度的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管力量较为分散,行政效能偏低。因此,总体上看,生态文明建设还未能完全融入其他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宣传教育手段,强化社会成员生态文明意识。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知识,使干部群众认清我国生态文明的严峻现状,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正确政绩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政府机关等应带头使用并推广环保产品,鼓励绿色发展,引导生态消费。科研机构应注重培养生态环保科研人才,加强生态环保技术研发。社会组织应积极发挥作用,动员群众参与生态文明活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保证生态文明制度落实。改革干部选任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权责。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政府决策机制,把绿色GDP作为干部政绩考核依据,建立健全问责追责机制。完善奖惩制度,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合理局面。通过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约束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主体,奖励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制度的行为,严惩破坏生态文明制度者,提高违规违法成本。丰富监督手段,畅通监督渠道,培养“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
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价值观培育。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是硬杠杠、硬约束,生态价值观是软引导、软环境。生态价值观融合于社会道德文化中,对各项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完善和落实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生态价值观为基础,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引、文化底蕴、浓厚氛围、严格规范。一方面,走生态文明制度法制化之路,改变相关法律法规碎片化、等级低的状况,将生态文明制度提到应有高度。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行政制度、产权制度、监管制度、参与制度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弘扬生态价值观,增强人们生态文明建设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加强社会监督、转变政绩观,从参与主体、工作部署等多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构建制度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1902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2\]。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扬弃和充分吸纳现有发展模式不足,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体现\[3,4\]。《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把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随着一系列环境保护举措的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成果推广,人民群众看到了环境保护的进步和希望。
2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环境保护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保护的难点热点问题,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环境保护,重视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十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更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我国现有特殊基本国情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发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永恒主题。其重点是利用总量减排倒逼机制,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作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的着力点,更是处处贯穿了环保工作,涵盖了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5\]。
3构建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
3.1突出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赋予环境保护的时代重任,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战略,提前谋划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争做环境保护的引领者、倡导者和践行者。要在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加快转变方式调结构步伐,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发挥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根基。
3.2构建和营造有利于发挥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
要让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给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1)从国家层面制定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严格环境保护行业准入制度,切实做到经济发展政策和环保政策充分有机融合。
(2)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配套的地方环境保护条例,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援助机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基本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同时,积极推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司法机关、人大和行政监督机关对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实施情况检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能动性,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对案件的督查力度,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法律支撑。
(3)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公众环境参与权利。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修改,参与环境“电子眼”监管,有效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4)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按照落实科学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3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切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1)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污染总量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优化环境容量配置,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
(2)提升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着力抓好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整治,控制扬尘、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置力度,实现固体废物垃圾集中处理,推进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提高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广畜禽养殖零排放技术,提高污水集中处置效率,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
(3)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连片整治资金投入机制,落实配套资金,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加强资金日常监管,有效保障专款专用,切实做到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成立农村连片整治工作专项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农村连片整治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新突破。
(4)突出抓好环境执法监管,确保区域环境安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重大环境案件挂牌督办落实力度,建立严格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更重要是环境执法部门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污染源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增加对重点行业、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督查频次,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网和应急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为环境应急管理提供保障。
3.4重视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1)坚持科技创新支撑环境安全,切实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大对荒漠化、重金属、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深入开展研究综合污染防治核心技术。
(2)统筹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优美宜居家园。全面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把经济发展规划与生态保护规划统一结合,结合当地实际和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及特色生态产业,重点保护河流、生态湿地、山体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
(3)以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基础内容,各级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实践中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
4结语
环境保护的工作成效最终必须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由广大环保参与者来完成。只有充分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生态,为人类生存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斌,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219~220.
[2]周宏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17(3):77~81.
[3]周生贤。充分发挥环保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28(2):219~220.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篇6
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当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无度、无序、无底线开发所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制度进一步转变人的理念,规范人的行为,界定人的责任。
1.用法律制度转变发展理念
向污染宣战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但生态文明并不仅仅局限于环境治理和保护,而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达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兼得。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生态文明摒弃了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注重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兼顾。体现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就是要有效约束人的开发行为,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型,尽快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要求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社会福祉、社会公平的同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主动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资源可更替再生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循环发展从资源利用方式的角度,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性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循环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从而减少污染物,减少对自然的损害。低碳发展是从能源利用角度,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生产率,尽可能减少高碳的化石能源使用量,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低碳交通等,在保证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2.用法律制度约束开发行为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唯GDP导向,投资冲动较大,拆除古迹、毁掉良田、牺牲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造成自然资产的巨大浪费。部分投资者也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名义,超越法律法规边界使用环境容量和生态资源,造成了污染的扩散和环境破坏,致使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约束日渐趋紧。与传统的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更加注重保护与发展的兼顾,更加注重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防控。
严格约束权力和节制资本,有效防范不当开发行为是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发展前提。针对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并最终引致自然灾害的盲目开发,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以及切断自然生态和经济内在联系的无序开发,必须加以严格约束,特别强化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线、耕地保护红线、水资源总量控制等生态红线的硬约束作用,把各种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活动都关进包括环保法律法规在内的制度笼子里。
3.用法律制度强化保护责任
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责任者是人,而非自然;主要是生产者,而非消费者。因此强调生产者的责任,以更加集约高效的方式实现发展,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法律必须对生产者提出更多、更明确的要求,依靠法律制度促进生产者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主动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在执法过程中,也须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受罚的原则,加大对生产者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对构成犯罪的生产者,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
加快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内容
推进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需要从战略视角进行统筹考虑,根据“重点突破、全盘推进”的思路,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各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构建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立法体系
立法是最高层次的顶层设计,完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地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的生态化调整,优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地方立法能力建设,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律支撑。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现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对需要起草、修改的相关法律进行系统梳理,优先制定能源法、天然气法、应对气候变化法等相关法律。在适当时候,补充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规定,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
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与流域性特征,受到行政区界的影响,跨行政区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是当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快研究区域、流域环境保护立法的可行性,积极探索区域、流域综合管理的立法模式,进一步加强地方立法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培训、开展咨询、组织专家制定地方立法模板等方式提高地方生态文明立法能力,重点是生态经济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公民环境权益保障机制、流域协调机制、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制度、地方环境标准制度等法律机制。
2.推进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司法创新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需要司法部门的积极参与,司法保障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符合国家司法体制改革大局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司法创新,通过司法创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给予严惩,才能进一步维护法律的权威。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促进生态环境案件的受理和公正审判,保证人民群众的最普惠民生福祉。为了减少和避免地方政府对司法的不当干预,确保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人民享受生态产品的权益需要依靠严格的法律保障,法律的权威也需要依赖人民的主动参与才能得以有力维护。通过创新和规范生态环境案件的诉讼规则,特别是及时调整案件和受理、举证责任的分配、因果关系的证明、侵害后果的评估等环节的具体制度,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利用法律,积极、有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有效地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实现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法体制
严格执法是保障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严格执法需要坚持“统一执法”方针,需要进一步改革现行生态和环境监管体制,科学划定不同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责任边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责任,完善和落实问责制。设立区域督查派出机构统一行使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的生态环保执法权,妥善处理执法区划与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