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文档 > 工作计划 > 教学工作计划 >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范文五篇正文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范文五篇》

时间:

  师爱,能成就孩子的未来;施爱,是教师迈向成功的阶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

  2.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弄清有理数加法与非负数加法的区别;

  3.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时,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又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则和运算律,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

  (1)加法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教材通过行程问题让学生了解法则的合理性。

  (2)具体运算时,应先判别题目属于运算法则中的哪个类型,是同号相加、异号相加、还是与0相加。

  (3)如果是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如果是异号两数相加,应先判别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绝对值相等,则和为0;如果绝对值不相等,则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就是较大的绝对值与较小的绝对值的差。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新课以前可以适当复习小学中算术运算以及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

  2.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规定的,而教材开始部分的行程问题是为了说明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3.应强调加法交换律“a+b=b+a”中字母a、b的任意性。

  4.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加法算式,应建议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不要盲目动手,应该先仔细观察式子的特点,深刻认识加数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合理的运算步骤,再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加法运算更为简化。

  5.可以给出一些类似“两数之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的判断题,以明确由于负数参与加法运算,一些算术加法中的正确结论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未必也成立。

  6.在探讨导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行程问题时,可以尝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动画演示人或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加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有理数大小比较是怎么规定的?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

  -3与-2;|3|与|-3|;|-3|与0;

  -2与|+1|;-|+4|与|-3|.

  (二)引入新课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进行新课 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例1 如图所示,某人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

  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该用加法.

  为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有以下三种情况:

  1.同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

  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绝对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

  (-4)+(-5)=-( ),…取相同的符号

  4+5=9……把绝对值相加

  ∴ (-4)+(-5)=-9.

  口答练习:

  (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

  (2)(-20)+(-13)=?

  (3)

  2.异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

  5+(-5)=0

  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

  (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5+(-3)=2.

  (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3+(-5)=-2.

  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

  最后归纳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例如(-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8>5

  (-8)+5=-(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8-5=3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8)+5=-3.

  口答练习

  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达到什么温度.

  (-4)+7=3(℃)

  3.一个数和零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容易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

  请同学们把(1)、(2)画出图来

  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

  (3)一个数和零相加.

  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绝对值的方法.

  (四)例题分析

  例1 计算(-3)+(-9).

  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

  解:(-3)+(-9)=-12.

  例2

  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

  .(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

解:#FormatImgID_13#

  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

  (五)巩固练习

  1.计算(口答)

  (1)4+9;(2) 4+(-9);(3)-4+9;(4)(-4)+(-9);

  (5)4+(-4);(6)9+(-2);(7)(-9)+2;(8)-9+0;

  2.计算

  (1)5+(-22);(2)(-1.3)+(-8)

  (3)(-0.9)+1.5;(4)2.7+(-3.5)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范文二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算术四则运算,而初中的有理数运算是以小学算术四则运算为基础的,不同的是有理数运算多了一个符号问题。符号法则是有理数运算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知识和今后学习其他与计算有关的内容时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学活动,感受到了数的范围的扩大,能借助生活经验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如计算比赛的得分,计算温差等等。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数学交流的能力。

  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预设: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而七年级的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从未接触过,与小学加法比较,思维强度增大,需要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两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正负抵消的思想,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解释,让学生感知法则的由来,以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

  对于有理数的运算,首先在于运算的意义的理解,即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运算。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到运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运算本身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运算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教科书基于学生学习了相反数和绝对值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学方法是“引导——分类——归纳”。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归纳猜想的能力;

  4.渗透分类、探索、归纳等思想方法,使学生了解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提出问题;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猜想结论;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

  1.复习提问:

  (1)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

  (2)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先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与原来出发的位置相距多少米?若向东记为正,向西记为负,该问题用算式表示为 。

  活动目的: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这里先让学生回顾在具体问题中感受正数和负数的加法运算。

  2.提出问题: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

  如果我们用1个 表示+1,用1个 ,那么 就表示0,同样 也表示0.

  (1)计算(-2)+(-3).

  在方框中放进2个 和3个 :

  因此,(-2)+(-3)= -5.

  用类似的方法计算(2)(-3)+ 2

  (3) 3 +(-2)

  (4) 4+(-4)

  思考: 两个有理数相加,还有哪些不同的情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列举两个正数相加,如3 + 2,一个数和零相加,如0+(-4),4 + 0。

  活动目的: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类比列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根据绝对值又可分为三类)、一个加数为0。进而讨论如何进行一般的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活动的实际效果: 实际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他们积极探究.

  (二)活动探究,猜想结论: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

  对“一起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思考:

  1、观察列出的具体算式,根据两个加数的符号分类: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根据绝对值又可分为三类)、一个加数为0。

  2、同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样的关系?异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么样的关系?有一个加数为0时,和是什么?

  3、从中归纳概括出规律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规定的加法法则。

  在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必要时可以交流,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目的:利用分组讨论、分类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过程,同时有利于加法运算法则的归纳。

  活动的实际效果:由于采用了图示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培养了学生的分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验证明确结论:

  例1 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 180 +(-10) (2) (-10)+(-1);

  (3)5+(-5); (4) 0+(-2)

  活动目的:给学生提供示范,进行有理数加法,可以按照“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的步骤进行,一观察是指观察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二确定是指确定“和”的符号,三求和是指计算“和”的绝对值.

  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习题,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四)运用巩固:

  活动内容:

  1. 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 (+4)+(+3); (2) (-4)+(-3);

  (3)(+4)+(-3); (4) (+3)+(-4);

  (5)(+4)+(-4); (6) (-3)+0

  (7) 0+(+2); (8) 0+0.

  活动目的: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达到熟练程度。

  2.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随堂练习:

  (1)(-25)+(-7); (2)(-13)+5;

  (3)(-23)+0; (4)45+(-45)

  全班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对学生板演进行讲评.

  活动目的:习题的配备上,注意到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到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活动的实际效果: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口答、演排纠错,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五)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共同总结。

  1. 两个有理数相加,“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即首先判断加法类型,再确定和的符号,最后确定和的绝对值

  2. 有理数加法法则及其应用。

  3. 注意异号的情况。

  活动目的: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要尽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进一步梳理本节所学,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对“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的步骤印象较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形。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包括正小数)及数0的四则运算。现在引入了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那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呢?

  2.问题:[

  一位同学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问题中并未指出行走方向。(大部分同学都会用小学学过的的知识来完成。先给予肯定,鼓励同学们对小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再鼓励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情况)

  [来源:学#科#网]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分类):

  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同号两数相加法则)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 了50米,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

  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师生共同归纳同号两数相加法则:[来源:Z+··+k.Com]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我们先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写成算式是(+20)+(―30)=―1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写成算式是:(―20)+(+3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 )方( )米处。

  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所得和的符号似乎不能确定,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式中的加数不妨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

  你能发现和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3)=( ); (+3)+(―10)=( );

  (―5)+(+7)=( ); (―6)+ 2 = ( )。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 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为零

  问题:会不会出现和为0的情况?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问题:你能有法则来解释法则3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一般地,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3.例题:

  例:计算:

  (1)(+2)+(―11);(2)(+20)+(+12);(3);(4)(―3.4)+4.3。

  解:(1)解原式=―(11―2)=―9;

  (2)解原式=+(20+12)=+32=32;

  (3)解原式=;

  (4)解原式= +(4.3―3.4)=0.9。

  4.五分钟测试:

  计算: (1) (+3)+(+7);(2)(―10)+(―3);(3)(+6)+(―5);(4)0+(―5)。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在按法则运算

  运算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问题:要借助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8:1,2,3。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略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范文四

  1.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省略加号与括号的计算。

  电脑、投影仪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说出-6+9-8-7+3两种读法.

  二、解决问题

  1.计算:(1)-12+11-8+39; (2)+45-9-91+5;

  (3)-5-5-3-3; (4)-6-8-2+3.54-4.72+16.46-5.28;

  2.用较简便方法计算:

  -16+25+16-15+4-10.

  三、应用、拓展

  例1.计算:2/3-1/8-(-1/3)+(-3/8)

  练一练:1.P46第1题(1)-(4)题;P46问题解决

  例2.当a=13,b=-12.1,c=-10.6,d=25.1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 (2)a-b-c; (3)a-(b+c+d); (4)a-b-c-d;

  (5)a-(b-d); (6)a-b+d; (7)(a+b)-(c+d); (8)a+b-c-d;

  (9)(a-c)-(b-d); (10)a-c-b+d.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练一练:1.当a=2.7,b=-3.2,c=-1.8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 (2)a-b+c; (3)-a+b-c; (4)-a-b+c.

  2.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y-z+w的值:

  (1)·=-3,y=-2,z=0,w=5;

  (2)·=0.3,y=-0.7,z=1.1,w=-2.1;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范文五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

  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的变化 上升4.5千米 下降3.2千米 上升1.1千米 下降1.4千米

  记作 +4.5千米 —3.2千米 +1.1千米 —1.4千米

  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 千米.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来研究(—20)+(+3)—(—5)—(+7),该怎么计算呢?还是先自己独立动动手吧!

  2、怎么样,计算出来了吗,是怎样计算的,与同伴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归纳:遇到一个式子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第一步应该先把减法转化为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如:(-20)+(+3)-(-5)-(+7) 有加法也有减法

  =(-20)+(+3)+(+5)+(-7) 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 -20+3+5-7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 ”或者“负20加3加5减7”.

  4、师生完整写出解题过程

  三、解决问题

  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再比较前面的方法,你的感觉是

  2、例题:计算-4.4-(-4 )-(+2 )+(-2 )+12.4

  3、练习:计算 1)(—7)—(+5)+(—4)—(—10)

  三、巩固

  1、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P241、2

  3、计算

  1)27—18+(—7)—32 2)

  四、作业

  1、P255 2、P26第8题、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