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文档 > 总结报告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最新7篇】正文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最新7篇】》

时间:

服务态度至关重要做为一个服务行业,顾客就是上帝,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必须的。要想获得更好的利润就必须提高销售量。这就要求我们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提高服务质量语言要礼貌文明,待客要热情周到,要尽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最新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 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依托、社会为舞台的广泛教学形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基础,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依托各高校的各职能部来组织,即由教学部门主管的实践教学环节,由团委主管的寒暑假及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处、勤工助学中心等主管的有偿性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强调教育功能的社会实践,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社区援助等;也有强调锻炼提高功能的社会实践,如勤工俭学、挂职锻炼、下厂实习;还有强调其他功能的社会实践,如创建共建、社会调查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现状

现有的社会实践模式,我们称之为“主题式”社会实践,即由上级部门确定社会实践主题,各高校积极动员,组建团队,进行社会实践,这是“点”上活动,同时要求其他没有参与团队集体实践的同学自己参加一种社会实践,这是“面”上活动,实践结束后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至此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结束。我国30多年的社会实践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层面的团队受到重视、投入大,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但受制于人数太少。而学生自发参与的涉及面大,难以调控,往往流于形式,存在重“点”轻“面”的问题,造成社会实践效果不佳,与组织活动的目的相违背。

二、现有社会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社会实践模式有很多亮点和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但也有许多值得反思问题。

(一)组织思想上认识不够。目前,一些学校仍然认为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独的课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一些家长担心子女受苦、受累、受骗,因此不放心也不支持;很多单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自己的事,这种短期活动无法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耗时耗力,甚至得不偿失,往往不愿意接待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组织方式精英化取向。由于受制于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经费不足、实践基地少且容纳量不足的问题,因而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实践的同学人数就很少。同时,以小分队形式开展的活动更容易引起媒体和社会关注,获得上级肯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各高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校、院级社会实践小分队的组织上。而对于分散实践的学生只是发个文件、提个倡议、作出要求,缺乏具体有效的组织和措施。大多数学生以分散返乡、自行活动为主,这种泛化的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三)形式和内容针对性不强。一是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往往局限于一些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义务支教,就学校内部而言,绝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把社会实践活动当成共青团组织的专门工作。二是实践的内容和大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三是考核形式过于简单,主要依据社会实践登记表给予简单考核,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实践教育考核办法,考核与评价未能与学生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结合,有很大的局限性。

(四)经费投入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得以实施。高校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加之学校办

经费紧张,没有专项的资金投入,没有专门的资金给予保障。此外,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离不开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在人力和财力上的支持,社会支持力度不强也使得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有一定困难。

(五)学生参与实践的目标模糊。一般而言,学生在参与实践之前对实践的意义和目标认识也不是很清晰,不了解其本质,不了解其重要性,八社会实践当做游戏,常常应付了事,走个过场,达不到社会实践的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思想认识是主因,创新模式是关键。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新诉求,就是高校必须重构一套较为完善的、有效可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变“主题式”社会实践,为“主题式”加“模块式”社会实践。“模块式”是社会实践新模式的突出特点。即以以现有的可以利用的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资源为依托,设计出若干个具有本校特点的、既有内在联系、又能相对独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块群”。主要体现为“组织指导全员化、实践内容课程化、活动场所基地化、运行方式项目化、人员组成生源化、考评机制多元化。”

(一)组织指导全员化

培养大学生成才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形成共识,形成合力。

政府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各地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制定社会各方面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和具体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政府出台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法规。

社会参与。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各企事业单位应当自觉把接纳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作为培养人才、选用人才、发挥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各企事业单位要转变用人选人的观念和机制,积极通过吸纳大学生社会实践来选择人才,培养人才。

学校组织。学校是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组织者,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认真规划设计,妥善组织实施,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同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组织、考核、奖励等制度,保证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要在组织开展好活动的基础上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力度,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内容、新载体、新模式,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长盛不衰、推陈出新。

家庭支持。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己经为社会大众包括广大社会家长所认可。学校要通过积极的方式,让家长以恰当的方式了解和参与学校教育,通过了解,才能真正支持社会实践。

(二)实践内容课程化

社会实践课程化就是“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促使社会实践向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当前,实现社会实践课程化,要注重课程内容向多层次、多样性转变。

社会实践话动课程化就是要把有组织、有目的、有要求、有考核的系列实践教育话动,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和教育改革轨迹,列入教学计划,真正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话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生学籍管理和德智体能综合测评体系。要按学生所在不同年级侧重相应的教育内容开展话动:即一年级为第一层次,着重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二年级为第二层次,着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与服务社会和勤工助学相结合开展挂职锻炼、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三年级以上为第三层次,与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相结合开展科技咨询、企业帮扶等社会实践。

实现课程化还要注重指导教师构成向多渠道转变。社会实践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是多元的,师资结构必然是多渠道的。在建立一支由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

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骨干队伍的基础上,要动员每一位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

(三)活动场所基地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能起到稳步推动、持续发展的作用,适应学生社会实践普及性的需要。社会实践基地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由游离式向定点式、分散式向集中式、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各种渠道,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话动基地建设,要由的一体向“五位一体”转化,即将单纯的社会实践基地与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结合,提升基地建设的层次;要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即由物质支持向技术支持转化,由技术支持向技术人员培训转化,实现社会实践扶贫、扶技、扶智的层层推进;要注重命名挂牌、共建合作、深度实践、示范建设、双向受益等重要环节。

(四)运行方式项日化

主张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方式的项目化就是要在深入调研、重点立项、公开招募、加强培训、动态管理、绩效考核等社会实践的各个阶段大力推行项目申报制,实现组织方式的项目化、经费支持的项目化等。

组织方式的项日化。为确保社会实践项目正常运作,应成立一个专门从事社会实践项目管理的机构。该机构应形成三级管理体制,即项目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管理办公室和项目负责人。项目领导小组是项目管理的领导机构和项目审批机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主任,成员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学工部(学生处)、团委、思政教学部等部门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价、审核及经费划拨;项目管理办公室是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团委,由团委书记兼任主任,成员由各院(系)项目负责人组成;项目负责人由院(系)团委(团总支)书记担任,这一级管理者是最基层的项目管理理人,根据每学期制定的社会实践方案,按照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具体要求进行项目的申报,并充当本院各个项目的联系人和协调人。

经费支持的项目化。由于社会实践与其他教学环节不同,常常要走出校门,必然要发生许多费用。经费支持的项目化就是要保障社会实践资金供应,建立多渠筹措资金的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增加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使实践地位、实践课时与经费相符。第二,扩大社会交流合作,与企业、公司合作开展互利性质的实践活动,如果是技术服务、产品宣传等实践活动,就要争取企业赞助和报酬。第三,加强同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团体、福利机构、民间组织、非赢利组织的联系,协助他们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费用由他们承担,学生提供义务劳动,同时从中受到陶冶和锻炼。第四,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学生参与课题的调查部分,或者操作动手部分,费用由项目经费中出。

(五)人员组成生源化

由于社会实践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提出新的组织模式,即以生源地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为主,带领生源地其他大学生返回自己家乡开展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返乡反哺模式”。这种社会实践模式的优势在于:其一,由于带队的是项目点本地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各种情况都十分了解,在前期的协调联系过程中会免去不少麻烦;其二,因为是回自己家乡,为自己家乡服务贡献,尤其是对于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来说,能带着各地的大学生到自己家乡做活动做服务,对他们来说有很多不可替代的意义,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其三,由于带队的都是本地大学生,会得到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使活动顺利开展;其四,有利于实践项目的长期化,克服以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运作形式,使实践活动能够持续进行,不脱节;其五,对于支教活动,该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即有利于与当地教师进行交流,使农村基础教育正常运行。因为支教活动一般为15天左右,支教的同学年轻、有活力

教学方式、方法新颖,与这些地方本地教师不一样,更能受到当地学生的欢迎。但等到活动结束,学生们面对的还是本土教师,这些老师由于应试教育的无奈,还是采用原来枯燥的教学方式,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当地生源的志愿者们就可以与当地教师交流共同制作教案,这样就不至于发生学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是生源地学生,在吃住行方面都比较容易解决。不用麻烦当地人,更多的只是服务,比其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实践总结和体会 篇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2012年暑假,我院团总支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暑假前夕,XX院团总支向全院广大同学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同学们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以认真的姿态对待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分为分散活动和集体组织两种。共派出淄博幸运风企业帮扶小分队和青岛兴田帮扶小分队两支小分队参加此次实践活动。

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分为:开展便民服务,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对山东济南、莱芜等地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义务劳动,帮助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文艺下乡,学院学生会组成文艺队伍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信息,紧抓时尚脉搏,以市场需求带动专业学习的兴趣;企业帮扶,以小分队的组织形式到实习基地实地考察、学习,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服装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序,学以致用。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暑期返校后,全院学生通过写社会实践总结,相互交流经验和教训,使我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层次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我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上报校团委。

四、经验和收获

学院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交流实践的心得体会,使每位同学能够总结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同时也能从其他同学的实践中学得经验。通过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报告,看到了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心理,达到了服务劳动人民,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青年学生自身素质的实践目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这个假期过得比以往更充实,更有意义,并表示,以后的假期会继续寻找这样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假期生活更丰富。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顺应时展需要,符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有更大的突破,拓宽渠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使社会实践工作保证连贯性与持续性。

实践总结和体会 篇3

■ 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保障和促进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2009年2月24日,中国残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新宪做总结报告,中央学习实践活动第15指导检查组副组长王晓安出席会议并讲话,成员左贵州、王力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残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理事长王乃坤主持,党组、理事会成员、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各直属单位和基金会领导班子成员、离退休老干部和各专门协会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王新宪同志的总结报告指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中国残联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在中央第15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会党组及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筹备,严密组织,认真落实,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3个阶段11个环节的各项任务。会党组紧密结合残疾人事业发展实际,确定了具有中国残联特色的实践载体,将实践特色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取得了明显效果,实现了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一致认可,群众满意度测评达到99.7%。

报告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做法和成效。一是深入学习研讨,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与残疾人的血肉联系,提高了科学发展的能力。三是突出实践特色,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残疾人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保障和促进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五是坚持围绕中心,边学边查边改,实现了两手抓和两不误、两促进。

报告认真总结了中国残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五点体会和经验。一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中央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是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保证。二是各级领导重视,率先垂范,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多次听取会学习实践活动工作情况汇报,并做了重要指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也很关心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三是深化学习,搞好结合,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四是围绕载体,突出实践,是促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途径。五是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是体现学习实践活动效果的核心。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意义

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在西方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及强化教育职业化背景下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实践模式。现如今,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还是处在发展以及探索阶段,在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之中依然还是十分的薄弱,而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可谓是价值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本就是马克思主义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原则,实践教学模式在思想理论课程中的实施本就是这一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高职院校实施这一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从实用与利益出发的价值观念,教师教学也是过分注重理论忽略实践,而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则能有效改善这一现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教育,促使教育空间得到有效延伸和拓展,最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3)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的实施,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社会大环境而决定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身处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实施,也应该要改变传统将学生置身于假设理想环境中的封闭式教学,需要使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就能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前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这样就能为学生今后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中的实施,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是组织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展开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自觉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升华成为行为,形成较为良好的思想素质以及道德品质,真正实现知行统一的目的。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实施意义较为显著,可是就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现状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社会实践教学理论有待丰富

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社会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相较于之前也有了提升,有较多学者都提出了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并且提出能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现内化到外化的有效转化,从而有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但是,从整体使用情况来分析的话,现如今我国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还是较少,理论研究方法的使用相对而言也较为单一、不够丰富,无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指导与使用。

2.2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这一公共课程重视程度不足,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也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社会实践教学课程较少,部分学校甚至都没有开展社会实践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时候,都是由教师在课堂之上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之后再在考试之前为学生划出考试重点,让学生能够完成考试要求,很少会为学生设置出针对性的社会实践环节考核内容,所以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就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出其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促进作用。

2.3社会实践教学平台尚未构建

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就是实践基地,可是就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学实际来分析的话,还尚未存在专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地方已有的具有实践教学功能的史料馆、纪念馆等机构挖掘还不足够,没有充分发挥出上述机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功能。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构建出了纪念馆、博物馆以及史料馆等场所,这些场所可谓是真实且客观的体现出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与变迁,也是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最佳场所,可是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现状来看,这些资源以及场所的价值无法充分显示出来,部分高校虽然也有与这些机构构建出良好的合作关系,可是在合作内容以及方式上还是较为肤浅,没有对这些机构的功用进行深入挖掘,最终也就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措施

要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3.1教学内容模块化

首先,需要构建出散打教学模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在确定的时候,需要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发展诉求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时候,以“树伟大旗帜、走光辉道路”作为指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出理想信念教育模块;之后再以“悟人生真谛,塑公民品格”来作为指向,构建出发展学生品格的教学模块;最后再以“爱岗敬业、育职业精神”来作为指向,构建出培养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模块。其次,还需要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将校内与校外两个阶段有效的衔接起来,按照上述三个培育模块来作为教学实施基础,然后将学校企业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为学生构建出较为良好的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学项目、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来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社会实践体验,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到企业的有效延伸。最后,还需要融通三维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为企业培养优秀员工以及为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三维目标。

3.2教学团队一体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工作要想有序实施下去,教学团队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一般情况下教学团队主要是由思政教师、学校日常兼任思政教师、企业公益基地兼职思政教师这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学校专任思政教师在整个教学团队之中可谓是起着主要阵地的优势,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按照教学目标以及理论教学要点来对教学目的进行明确,同时还需要对教学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积极开发出项目任务书;而学校日常兼任思政教师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共青团、辅导员、校企合作指导教师等多方面,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应对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所遇见的一些问题,以此来为学校思想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提供有效的指导。而企业公益基地兼职思政教师则是指学校与企业公益基地协商,亦或者是从企业公益基地直接聘任的人员,这一团队在整个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之中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素质以及品格进行培养的目的。

3.3实践基地多元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完善与建设,这也是这一教学模式实施的要点之一。而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相关人员可以按照“合作共建,双向受益”这一原则来对校内实践基地、公益实践基地以及企业实践基地等多方面资源进行统筹,基于此来构建出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首先,我们可以将校内实践基地作为基础,因为校内实践教学在组织过程中更加的便捷,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基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时候,立足于现实,结合学生较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需求来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真正将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的讲解构建在对事实以及现象的分析之上,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还能懂得理论结合实际。例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贫富差距现象具有较深的感触,有些学生甚至存在金钱至上这一心理,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认识,从而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其次,还可以以企业实践基地作为关键,企业本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关键,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来构建出工作站式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让学生真正在校外实践过程中展开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这一点,高职院校一定要先构建出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像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示范点等等,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参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理论学习中所遇见的困惑,从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另外,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借助于广阔的社会平台,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以及勤工俭学活动,像是志愿者服务、校企合作实习等等,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进一步突出社会实践的主旨。

3.4教学评价立体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想保障实施效果,对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考核以及效果反馈机制进行完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都没有体现出社会实践性,整个教学评价立体型不够,学生主体无法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促进与提升。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运用科学且合理的方式对教育的过程、要素及效果进行价值评价,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最好是按照“凸显主体、注重过程”这一理念来进行评价,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结合、学习与工作的有效结合。

实践总结和体会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地方改革;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44-03

[作者简介]王骁炜(1973―),男,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工业大学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研究。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注重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联系各地改革发展实践成果,加入地方特色教学资源,或者编写地方性思政理论课程辅助教材,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1]不过囿于思政理论课程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性质,强调统一思想和意志,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客观要求,各地在增加地方性教学资源和实践成果的同时保持了谨慎、低调的立场。尽管如此,地方性教材和资源的采纳和应用呈现越来越多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身既是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当前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和研究寻求突破客观束缚和限制,改革创造新的增长空间的尝试。因此,加强和促进地方区域特色资源与全国思政理论教学体系的融合互补,应该是未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向。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发展维系于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发展实践

全国高校普遍设立的思政理论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四门课程构成一个整体,既强调执政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和立场,凸显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注重对现代社会科学和文明成果的教化,意在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高度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思政理论课程从思想到内容必须面向社会现实、面向地方和基层实践。课程的内涵和生命力系于全面及时地反映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最新成果,系于有效总结和反映先进政治和文化理念的最新成就,这决定了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创新的课程。不论从课程的指导思想还是政策理论上看,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和总结社会发展实践的最新最有效的成果扩充和增益起来的,以思政理论课程的核心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例,就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和提炼升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也将不断丰富,在哲学上看,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落实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的指导原则,善于从社会发展现实的丰富内涵中去总结和创新理论,并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和学习。而社会发展变革的最新成果从哪里来,不是来自高层某个人头脑灵光一现的“英明决断”,也不是来自枯坐书斋和图书馆的专家们的苦思冥想,只能来自社会基层的实践创造,来自生产、科技、服务、管理等具体生产活动的第一线。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现和包含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内容,大都是在中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并经过提炼和推广的结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真实路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充分条件。我们注意到这点,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的方向也就洞若观火,那就是必须善于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善于总结和提炼各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经验,推陈出新,比较归纳,最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创新做出贡献。全国高校散布于各省市地区,与各自地方区域联系密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地方发展经验和成果中去提取和总结理论创新,是科学理性思维和理论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 篇6

1 开发思想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提出了全面贯穿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链接的要求。这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到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校企双方在每一个环节紧密合作,进行专业共建。天津职业大学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力求体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主要思想表现在:

专业定位――来自行业分析

人才规格――瞄准职业岗位;

课程体系――体现教学做一体;

课程内容――融入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

实践环境――突出生产性;

教学资源――校企共建;

师资队伍――专兼结合。

2 开发原则

2.1 企业工程师全程参加

学校教师的专长在于教学,而对于企业工作流程以及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不甚了解,要开发出符合工作岗位需要的教学课程有一定难度。企业工程师可以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提出职业岗位功能,设计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分析能力要素和相关知识,为高职教育注入课程元素。企业工程师全程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这是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

2.2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地方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即使专业名称相同,如果地域不同,经济发展不同,人才培养方向仍然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定期从不同渠道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是保持专业生命力的必要条件。

2.3 校内实践基地参照企业实际流程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链接,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即获得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养成,一方面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另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也要参照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和运行。校内校外共同营造职业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职业习惯。

2.4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理论连续,实验离散

高职教育中的理论必须够用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理论还是要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实验为理解理论服务。因此,专业基础理论需要连续,实验是离散的。

2.5 在操作能力训练方面,能力训练连续,理论离散

动手能力强,上岗快,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提出的要求。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由浅入深,按照入门、熟练、顶岗过程进行连续性设计,需要的理论知识为能力培养服务。也就是,操作能力训练连续,理论相对离散。

2.6 管理制度创新

全面贯穿工学结合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使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不再按部就班,师资队伍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会有很大变革,等等。这些都需要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以适应全面贯穿工学结合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

3 开发方案要点

天津职业大学工学结合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借助了多方社会力量:上海双实科技有限公司与本校教师协同开发;劳动部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专家为“课证融合”、课程开发指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将嵌入式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人才培养结合,融入课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的“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在天津职业大学启动;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挥近邻孵化器的功能,通过科研开发建立双师教师团队,提供企业生产流程,设计模拟仿真教学案例;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机会;首批与专业捆绑的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得到天津大学出版社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协同行动,共同组织实施,是天津职业大学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特色。开发方案要点如下:

3.1 专业职业面向分析

这里主要是对专业的就业行业领域和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行业领域以及就业岗位。分析时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3.1.1 主要就业行业领域分析

分析方法:采用调研、问卷调查,等。

期望分析结果:确定专业就业面向哪些行业领域,行业名称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嵌入式系统已经在国防、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应用。小到电视机上一个小小的机顶盒,大到军队的通信装备、智能***制导引爆,等等,都完全依赖嵌入式系统来实现。我国信息化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更是对嵌入式系统市场提出巨大需求,信息家电产品年需求量几亿台,工业控制用嵌入式系统有百十万台套需求量,商用嵌入式系统需求几百万台。嵌入式应用产品出口也在逐步增长。在提高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改造旧产品、发展新产品、实现技术创新方面,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起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嵌入式系统为我们振兴民族信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行业应用举例见图1。

3.1.2 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分析方法:成熟岗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兴岗位追踪人才市场。

期望分析结果:专业面向的3-5个主要就业岗位。

天津作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嵌入式软件是天津软件产品的发展方向。同时,嵌入式系统在天津的应用具有广泛基础。特别是移动数码和汽车电子方面。有像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一汽丰田这样的大公司,更有众多其他的数字电子产品制造公司。

嵌入式系统需要软硬件结合,但软件系统是整个嵌入式系统的灵魂。对照嵌入式软件主要应用行业领域,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在“十一五”期间建成现代制造业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需要嵌入式紧缺人才,从我校电信学院现有专业建设基础出发,嵌入式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工业控制、网络通信、消费电子三类就业领域中的嵌入式销售、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硬件测试与调试、售后技术服务、嵌入式软件编码等职业岗位。

3.2 培养目标确定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部分是由专业职业面向分析导出,结合学制和招生对象,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

实践总结和体会 篇7

实践能力是由多层次、多角度要求构成的,它是专业理论、人文修养、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工作责任心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经过基础层“两条线”实践项目的训练,学生在专业理论运用、操作规范的掌握和技术方法的应用方面均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为运行更加全面、复杂的实践项目做好了理论和技术上的准备。在此基础上,会计学实践体系设计了第二个层次的“提高层”项目“会计综合模拟实践”。本层次是会计实践体系由“线”到“面”的结构升级,是多学科、多系统知识的融合项目。实践项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专业及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全面性、实践项目的综合性、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实践资料的真实性等特点。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千条江河归大海”的实践平台,设计目标是通过此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一般企业会计各岗位的工作能力。

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之所以将实践的第二个层次“综合模拟实践”做为核心项目建设,不仅因为这个层次在实践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的实现方式是在学生主导下实施的。这种实现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要求是多方面的,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较之其他项目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会计学专业在实践制度建设、项目设计、组织方式与能力要求、实施措施各方面均做出了周密的安排。一是制订了实践项目的教学大纲、组织方式、考核方法、评分标准等制度性文件;二是项目的实施是在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完成后,用3周的时间在短学期集中进行的,这就为实践项目的完成质量提供了保证;三是项目的操作过程由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和协调,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实践项目质量的可控性强;四是项目本身集知识综合、内容全面、资料真实、系统完整等特点,能有效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五是在第一实践层次“两条线”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不仅为综合性实践打好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运用综合知识,担任实践操作的主导角色提供了条件;六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操作,并从管理制度、控制程序、技术方法等方面对实践做出全面的总结与评价,能力要求全面。为满足本层次的实践要求,实践项目选择、整理了一个制造型企业在一个会计核算周期内实际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为实践对象。它的特点是:相关专业知识体现全面、强化职业判断和管理能力要求,实践内容系统、业务真实、资料仿真性高、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高。

(一)项目设计组织实施方式

良好的组织方式,是完成实践项目,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会计学专业对实践项目的组织方式进行了整体设计,确立了以学生讲解、分析、讨论为基础进行项目操作的组织方式,具体实施方式见图1。在这个组织方式下,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能力: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资金运动规律、核算组织形式及特点等内容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二是对企业会计管理与核算制度的掌握与运用;三是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理论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四是用专业语言表述和评论问题;五是对专业资料的解读与利用;六是专业资料的使用和规范化操作;七是对实践项目的整体评价与总结。

(二)项目的操作过程

第一步,熟悉实践资料。要求学生对实践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生产经营内容、会计核算组织形式及特点、管理与核算制度等问题进行梳理。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了解实践企业的基本情况,掌握企业经营活动与会计管理工作方面的整体情况。第二步,将实践项目的具体内容分配给学生讲解。为保证学生讲解的质量,指导教师在分配具体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特长和所涉内容的特点,如系统结构问题、理论适用问题、技术操作问题等,不同性质的问题适合不同特长的学生讲解。明确学生讲解的具体内容:如业务的基本情况、相关资料、证据;业务分析(适用的会计理论、原则)、规范性处理方法;需特别说明或注意的问题等。这项准备工作是由学生完成的,这个过程涉及专业资料的解读与利用、相关理论的适用、职业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训练过程。第三步,教师对学生准备工作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讲解准备中遇到的困难,对学生的准备情况在形式或内容方面给出意见或建议,以坚定学生讲解的信心,保证讲解质量。第四步,学生对实验内容的讲解与讨论。这是本项目实施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能力训练的综合环节。

首先,学生的讲解过程是培养学生用专业语言和方法分析、表达专业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讲解涉及到项目资料组织、逻辑安排、课件制作、讲解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以讲解的方式集中表现出来,对讲解的学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改善了学生专业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次,学生对讲解情况进行讨论,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实践项目存在的各种疑问、观点得到充分表达,利于开拓思路,增强理解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因为交流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宽松的交流环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不会提问题、不敢提问题的状况。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点评侧重于引导学生讨论的思路,同时将具体问题置于实践项目整体结构的大背景下,为学生分析具体问题所表现出的理论、技术、规范性特征;与项目整体结构的关系等问题。第五步,在经过对一个具体内容的讲解、讨论、点评后,学生完成项目操作,并做出实践记录。

(三)项目过程控制

在学生主导的实践模式下,学生的操作进度不会出现大的误差,但对问题理解和掌握的质量是有差异的。为保证实践质量,实践组织方式设计了阶段性总结环节,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保障措施。实验组织方式第六、七步的操作:由教师对阶段性操作基本面的情况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该阶段应用的会计理论、相关知识、技术方法、核算规范等内容的梳理;操作资料的利用,资料间相互印证与衔接关系;对阶段性工作规律的总结,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揭示阶段性工作与后续项目之间的关系及技术路径;从实践的系统性角度引导学生对实践项目认知的条理化、系统化;检查学生的操作资料与笔记,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督促没有按进度要求完成相关操作任务的学生。学生的实践能力各异,不能要求学生的操作标准、表达能力都达到统一的标准。如不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实践中积累的问题和困难会影响到学生的操作信心;教师对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验收,可以及时解决实践中不同性质、层次的问题,一方面巩固了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为学生树立了操作信心,为后续操作奠定基础。这种控制措施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按各阶段项目的特点进行,经过总结、对比、反复,学生的理论水平、系统把握与总结能力、操作水平等也得到逐步积累和提高。

(四)项目的总结与评价

在对实践过程多次进行阶段性总结后发现,学生实践项目完成的整体质量显著提高,对实践项目整体情况也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操作项目完成后,学生根据实践资料、阶段性总结、实践记录等资料,结合个人体会完成实践任务的第八步工作,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实践报告,是对实践活动的全面总结,也是学生专业总结与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结合实践要求,本实践项目设计了多种内容的选题供学生选择,如实践组织方式及过程控制的评价、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实践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的评价、实践资料的设计与适用性、会计核算组织结构问题的评价等。让学生有选择地撰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表达和体验的总结。

二、重视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的拓展层专业实践构建

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三个层次,是依托“第二课堂”资源,为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的“拓展层”实践项目。这个层次的项目设计以课堂教学以外的方式实现,设计思路是由学生结合自身职业规划、专业兴趣等安排和把握选择内容与操作程度,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的实践需求。与前两个层次相比,“第二课堂”的实践项目在内容设计、组织方式、控制措施、时间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实践项目的开放程度高、实施过程由学生主导、结合个人的职业规划、方式灵活。为满足本层次的实践要求,本专业设置了“双导师”指导制度、开设了主要课程的网络互动平台、组织了专业知识竞赛;奖励参与各级各类竞赛项目、鼓励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考试;组织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写作等。这些项目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是第一、二个层次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拓展与补充。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完善

在现行的教学组织机制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经多年的实践与改进,在结构设计、实施方式、实践效果等方面,基本适应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该体系的完善近期应该放在改善相关项目操作的实施、控制方式方面。

(一)第一、二实践层次有待完善

实践体系中第一、二层次实践环节的实施有教学计划安排的时间保证,由教师全程指导,操作的组织管理也较方便。但这两环节安排的实践项目具有系统性程度高、结构设计复杂、相关知识要求全面、资料一次性利用等特点。学生在实验中易采取较为谨慎的操作态度,部分学生要在指导教师明确的指导、示范下操作,因此,造成操作过程模仿色彩较浓。在学生主导的实践项目讲解、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受限于个人能力,顾虑较多,参与讲解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反映出学生运用专业语言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实践过程的阶段性总结环节,受时间和精力限制,指导教师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个人阶段性总结多会选择具体内容分析或专业处理方法等技术性的问题,从专业角度对系统性、结构性问题的总结能力有待提高。

(二)第三个实践层次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