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宣传(汇总3篇)》
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宣传(通用3篇)
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宣传 篇1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市领导干部“学、树、保、促”百日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精神,部署在全县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学、树、保、促”百日主题教育活动。刚才,天锁同志宣读了中共博野县委《关于在全县领导干部中开展“学、树、保、促”百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按照县委的工作部署,认真制定方案,抓紧组织实施,使教育活动迅速有效地开展起来。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10月8日,市委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学理论、树正气、保稳定、促发展”百日主题教育活动动员会议,决定从10月8日到12月31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学、树、保、促”百日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主要是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思考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上,应以什么样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实现全市经济振兴崛起和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各级干部以什么样的风气状态、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和工作作风适应实现提速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按照市委要求,从博野实际出发,县委决定在全县领导干部中开展“学理论、树正气、保稳定、促发展”百日主题教育活动。
“学理论”,就是要讲学习、重教育,深刻领会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系列最新理论成果和方略,以及xx大以来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方针特别是“树、讲、求”主旋律的深刻内涵;就是要讲导向、重凝聚,真正用发展统一思想,用事业凝聚力量;就是要讲干劲、鼓士气,切实激发各级干部群众朝气蓬勃、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树正气”,就是要讲正气、刹歪风,树立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就是要讲大局、重党性,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和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同各种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庸俗习气作坚决的斗争。“保稳定”,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就是要着眼抓好基层、打牢基础,重心下移,突出预防,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完善并狠抓各项稳定工作措施的落实,努力营造人和事兴、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促发展”,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历史机遇,更加强化发展高于一切,实力决定一切的观念;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做好大发展文章;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谋划好促进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这次教育活动为总载体,真正为推进科学发展、提速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一)开展教育活动,是更好地落实“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的现实需要。“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是省委白书记站在河北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原则问题。为进一步唱响“树、讲、求”主旋律,去年以来,我们提出了用“一个目标”统一思想,“两条主线”统揽全局,着力唱响正气之歌、团结之歌、发展之歌,凝聚了人心,调动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新成绩,呈现出了风清气正环境好、班子团结精神好、经济发展态势好、社会和谐稳定好的良好局面。我们要通过这次“学、树、保、促”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倍加珍惜博野发展稳定的好形势,倍加珍惜各级领导班子团结的好形势,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维护稳定,继续以“一个目标”统一思想,“两条主线”统揽全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县人民把博野的各项工作做好。
(二)开展教育活动,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当前,党委换届已经完成。抓好换届后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以新气象、新形象、新风貌抓好各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政治上清醒,才能心明眼亮;政治上坚定,才能把准方向。开展教育活动,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统领,以“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为主旋律,着力解决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存在的各种苗头和问题。通过深化教育,使大家进一步认清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始终绷紧讲政治这根弦,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更好地担负起组织赋予之责、人民托付之责。
(三)开展教育活动,是确保圆满完成今年任务、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现实需要。百日教育活动,正值大干今年、谋划明年的关键时期。“”开局之年能否有一个圆满的结果,直接关系我们的长远发展和对外形象,直接影响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也是对我们各级干部的现实考验。在考验面前,我们只能有一种态度,就是只争朝夕、自我加压、事争一流,绝不能拖拉懒散、消极应付、贻误工作。要通过教育,把各级领导干部的心拧在一起,把发展工作做得更好,把稳定工作做得更好,把今年的任务完成好,把明年的工作谋划好。以干好今年工作的实际成效,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环境,做好坚实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通过这项活动,真正把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心态稳定下来,一门心思地推进发展;真正把拼搏进取的干劲鼓舞起来,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真正把团结向上的正气树立起来,坚决同各种庸俗作风、歪风邪气做斗争;真正把全社会加快发展的力量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干事业。总之一句话,要通过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唱响正气歌,高扬团结旗,坚定发展路,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二、准确把握总体要求,确保教育活动健康扎实推进
根据《实施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这次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突出统一思想、树牢正气、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确保稳定、促进发展这个主题,抓住乡科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和作风实际,着力解决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确保稳定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和苗头性问题,激发热爱博野、建设博野、奉献博野的满腔激情,为推进科学发展、提速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实施意见》的安排,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正面教育、自我教育。整个教育活动要明确“三个着眼于”:着眼于正面总结经验,着眼于更好维护团结,着眼于有效激励干部。坚持一切向前看,不陷于历史旧帐,不纠缠细枝末节,不拘泥具体的是是非非。在教育活动中,大家要诚心交换意见,真心互相帮助。自己首先要“净脑”、“洗脸”,还要互相“照照镜子”,使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变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增进团结的过程,变成凝聚力量、推动工作落实的过程。
二是真学真改、解决问题。这次教育活动时间紧、任务重,不能企望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但必须把主要和突出问题解决好。县委安排,就是要通过学习教育,找准抓住自身存在的风气状态、精神状态、工作状态、作风状态方面的突出问题,真正把“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落到实处。因此,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务必抓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一个班子和干部,在思想上、组织上、管理上、作风上,有哪些突出问题就应该着重解决哪些问题。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实际出发,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在教育活动中,每名领导干部都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亮出来,把差距找准确,把不足克服掉,做到真学习、真提高、真查找、真解决、真见效。确保在较短时间内,促使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精神风貌有一个较大改进,各项工作力度和水平有一个较大提高,让群众满意,让干部振奋。
三是完善机制、健全制度。要通过这次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工作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各项制度更好地健全完善起来,层层健全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生活纪律、行为操守等方面的各项规定,以此严格规范从政行为。首先要从县委常委会做起,带头制定落实“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行为规则,以此引领风气,弘扬正气,规范行为,努力建设一支党性强、觉悟高,想干事、能干事,顾大局、守纪律,作风正、人品好的领导干部队伍。
三、要突出教育活动的主题和重点,在真正取得实效上下功夫
这次百日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明确,针对性强,要紧扣主题,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具体讲,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通过抓好一个“学”字,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在教育活动中,要把理论学习贯彻始终,通过深入学习思考,切实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政治上更加坚定,理论上更加清醒,精神上更加振奋,作风上更加顽强。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重点学深学好专题教材,并强调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真正形成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思考成果。要把深入学习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纳入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坐下来,认真研读。同时,还应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善于创造性思维,大胆探索更快更好发展的新思路,制定提速发展、干成大业的新举措,力促各项工作有新突破、新跨越。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开展好“五个一”活动:每个领导干部精读一本书,即《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每个领导干部讲一次党课;举办一次心得交流会;召开一次学习理论生活会;请省委党校专家做一场专题报告。
(二)要通过抓好一个“树”字,树牢正气、祛除歪风。正气是一种有利于鼓舞士气、激发活力、增强团结、凝聚合力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一个地区的政治财富、精神财富,重要的无形资产、环境资源。这种正气,对于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成为我们干部队伍建设的主导。不能胸怀大局、牢记责任,而是强调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不是正气;自己不干,却对干事的人泼冷水、说凉话不是正气;不想方设法把事情办成、干好,而是躲矛盾、绕难题不是正气;闹不团结,使绊脚、告黑状不是正气;喝闲酒、说小话,吹吹拍拍,拉拉扯扯不是正气;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不是正气;一切不利于把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好的言论和行为,一切影响发展的言论和行为都不是正气。在当前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每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把思想树正、作风搞正、导向端正、队伍带正,都要律己必严、律下必严、带队必严、履责必严,都要对下属、亲属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抵制不团结、不干事、专挑事等各种歪风邪气。要牢固树立“干部随着事业走”和“靠实干出实绩、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为干事的人撑腰,让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人吃香,做到有位必须有为,有为方能有位,切实在干部队伍中树立起蓬勃朝气;要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强烈的感情、责任和追求去干事、创业、为民,切实在工作中树立起昂扬锐气;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自觉做干净人、明白人、干事人、利索人,切实在工作作风上树立起浩然正气;要严肃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在关键时刻做到慎思守志、头脑清醒,经得住各种考验,面对歪风邪气做到旗帜鲜明,敢于斗争,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狠刹歪风邪气,树立刚正之气。总之,要用正气团结人心,用导向凝聚合力,进一步在全县形成干事创业、创优争先、提速发展的大气候。
(三)要通过抓好一个“保”字,维护稳定、促进和谐。面对当前全县发展的繁重任务,更需要我们牢固地树立全局观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谋不谋全局,顾不顾大局,既是领导能力的反映,也是思想境界和政治素质的体现。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教育活动,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同心同德。凡是有利于全局的事,都要积极做、大量做、做得好;凡是不利于全局甚至有损于全局的思想和行为,就要坚决制止和反对。决不能从本位主义出发、从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办事决策;决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甚至以条条规定为借口,无视发展大局,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恶化投资环境。要全面促进班子和谐、干部团结,把域内域外一切有利于我们跨越式发展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激发出来,进一步在全县上下形成团结干事的良好环境。要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思想稳定,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打总体战、打主动仗,做到知情在先、料变在先、预防在先、处置在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工作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上,从源头上化解矛盾,消除隐患。要把“打、抓、破”行动作为近期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坚定信心,痛下决心,一抓到底,确保取得重大进展。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严格制度,落实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不出问题。
(四)要通过抓好一个“促”字,推动工作、促进发展。近几年来,我们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面临的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要客观总结和深刻认识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同时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同样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分析我们发展的不足,以增强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把握形势任务,立足现在的历史方位和机遇挑战,不仅要纵向看到我们的成绩,而且要善于跳出博野看博野,善于把博野放在全市、全省、放在环京津、环渤海的大环境中去分析审视,谋划定位,放眼发展。我们博野面临着一个关键发展期,进一步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做强产业、大上项目,奠定基础、积蓄后劲、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既是我们不可自满之处,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既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又是永恒的主题,更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要求。我们一定不能辜负广大群众的企盼,切实把功夫用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上,考虑问题一切从工作出发,考虑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多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的事,不断深化认识,理清思路,强化举措,把各方面的力量汇集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要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要真正加快跨越步伐,实现提速发展;要切实搞好统筹协调,实现和谐发展,这是今后我们发展的鲜明主题和根本任务。大发展小问题,小发展大问题,不发展全是问题。
我们要通过这次教育活动,进一步形成用发展统一思想、用事业凝聚力量、用实干树立形象的强烈共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在全面抓好各项经济工作的同时,尤其要突出抓好主导产业、项目建设、园区经济、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等重点工作。要全面推行“效能革命”和“责任风暴”,坚决杜绝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力的现象,认真解决无责可负、有责不负、失责不究和虚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大力营造敢抓敢管、尽职尽责、重奖不心疼、惩罚不手软的干事创业环境。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在岗就要履责,就要干事,不干事就不能在岗。对不负责任、不抓落实的,必须严肃追究。
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履职尽责,充分发挥自身表率和组织引领作用
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是班长,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旗帜和导向的作用。“上行下效”,一把手在教育活动中表现怎么样,对于搞好整个活动至关重要。在这里提出四点要求:
(一)态度要端正。认识与态度决定活动成效。作为一把手,对这次教育活动务必要高度重视,严肃对待。要充分认识到,这次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市委经过认真考虑、认真研究作出的重要决策;不是可搞可不搞的工作,而是必须认真搞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把这次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决不能态度消极,得过且过。在这次活动中,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挂帅,亲自安排部署。能不能积极投身并精心组织好这次教育活动,本身也是对每个班子、每个干部的一次考验,县委希望大家经受住考验。
(二)查摆要深刻。能不能找出差距,敢不敢亮明不足,搞好查摆是关键。作为一把手,尤其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敢于把自己摆进去,敢于自我剖析,查找根源,不躲躲闪闪,不当局外人和旁观者。一把手也只有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才能带好头,才有说服力。二是要真正把不足找出来。要对照《党章》及两个《条例》对领导干部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查找班子和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和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看一看到底有没有浮躁飘浮的心态,到底有没有好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庸俗作风,到底有没有精神萎靡、精力不集中的现象,到底有没有正气不足、灰色情绪的问题。把自己摆进去不是整风,把不足找出来,目的是使大家克服不足,改进作风,树牢正气,推进工作。查摆过程中重点开展好“五个一”活动:围绕“促发展”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召开一次反腐警示教育现场会;举办一次传统教育报告会;召开一次各届代表评议会;每个领导干部为博野发展献一计。
(三)整改要认真。克服不足、解决问题,必须要落实到整改上;教育活动的成效,最终也要体现在整改上。整改一要管用。整改措施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可操作。不及痛痒、不起作用的措施等于零。二要治本。要拿出过硬措施,从思想上挖出根源,从实践中找到办法,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三要落实。不能光停留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要付诸实际行动,把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工作中。通过整改,真正做到学习有新收获,认识有新提高,观念有新转变,作风有新气象,发展有新思路,工作有新突破。
(四)履责要到位。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是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在搞好自身教育的同时,切实抓好所在班子和班子成员的教育。活动前,要认真谋划,周密安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活动中,要随时了解情况,及时协调指导,确保把每个环节、每个阶段的任务都落实好。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这次教育活动,能否抓出实际成效、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组织领导。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举措,把这次教育活动抓实抓好。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对本乡镇、本部门教育活动直接抓、负总责;各乡镇、各部门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要当好第一责任人,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真正提高认识、真正受到教育、真正解决问题、防止搞形式、走过场上。要总揽全局,因势利导,加强有针对性的工作,确保活动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抽调得力干部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教育,用组织落实保工作落实;二是按照县委《实施意见》的要求,对活动各个阶段做出周密安排,细化要求,使每个同志都知道任务是什么和应该达到什么标准;三是建立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主体,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以责任到位确保工作到位;四是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在认真落实县委《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要求的同时,可根据自身情况,丰富活动内容,深化活动效果。活动结束后,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都要进行全面总结,县委将在全面验收的基础上,召开教育活动总结大会。
二要强化督导调度。县级领导在参加自身教育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分管部门和联系乡镇的督导和指导,确保教育活动全履盖,不留死角。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日常跟踪督导,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召开民主生活会,县委要派人参加。县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每半月听取一次全面情况汇报。督导检查中发现好的要鼓励、表扬、通报;发现消极应付、搞形式、走过场的,要通报批评;对我行我素、不树正气、甚至出现问题的,要严肃处理。
三要强化舆论推动。新闻宣传部门要围绕“学、树、保、促”百日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好宣传报道方案。要全面、准确地宣传这次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要结合各个阶段活动的开展情况,深入活动一线,及时报道教育活动的做法、经验和成效。组织一批有力度、有说服力的报道,撰写一批有深度、有思想的评论和言论,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让广大党员和群众充分了解教育活动成果,增强搞好教育活动的信心。
四要坚持统筹兼顾。开展这次教育活动,不能就活动抓活动,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围绕全县大局,与热爱博野、建设博野、奉献博野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同庸俗作风做坚决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当前工作的落实紧密结合起来,与追究工作不落实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与谋划好明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要合理安排力量和时间,结合工作抓活动,抓好活动促工作,切实避免“两张皮”,始终做到“两促进”。要把教育活动中焕发出的精神动力,转化为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转化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转化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并以此为强大动力,确保全县社会政治局面更加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同志们,这次“学、树、保、促”百日主题教育活动,是新形势、新任务面前的一次特殊练兵,是开创社会稳定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一次总动员。新形势要有新气象,新任务要有新作风。只要我们进一步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真正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就一定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实现素质的新提升、作风的新转变。只要我们把正气牢牢地树起来,把人的潜能有效地激活,更充分地调动起更多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博野的发展大业就一定会跨上一个新高度,登上一个新台阶。
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宣传 篇2
文化是民族的身份特征和灵魂血脉,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实践智慧和历史记忆,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命运。任何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民族都会珍视自己的文化,高度认同自己文化的价值,精心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对自己文化的发展前途满怀信心。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心态和坚定信念就是文化自信。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培育了辉煌灿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并对自己的文化高度珍视,充满自豪。但近代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境遇,有的中国人曾一度对民族文化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回望这一文化心路历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振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文化贡献,中华民族才走出了文化迷茫,重振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愿景,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国力和心理基础。文化境遇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相互依托,没有民族的独立和国力的强盛,就不可能有文化的自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始终居于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但***战争以后,在饱受列强欺辱、奴役后,有的中国人逐步丧失了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华民族国运衰微、惨遭欺凌,在文化方面陷入困顿迷茫的境遇下登上历史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使命的。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找到了一条异于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终结了中华民族受宰制、受奴役、受屈辱的命运,把落后挨打、被列强视为“东亚病夫”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诠释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国力和心理基础。
第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清泉活水,激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中华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清代以后,封建统治者的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所导致的文化封闭不仅窒息了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也遮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视野。近代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欺凌,古老的文化已难以承担起为民族安身立命和救亡图存提供智力支撑以及方向引领的使命,中华民族被迫从域外先进文化中苦苦寻求民族救赎的智慧和药方。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登场,才出现了希望的曙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引领和实践先进文化,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观照并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运用中国文化诠释和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生机活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也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嬗变,为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和现实依据。
第三,中国共产党创新培育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族精神,激发了民族精神的巨大能量,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彰显民族精神气象和性格特质的文化依托,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在担当历史使命的进程中,一方面自觉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科学精神注入民族精神之中,创新培育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为表现形式、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为中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功能,也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培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为重振中国文化自信培植和积淀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是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绵延古今的中华文化,不仅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落伍的历史境遇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在担当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大任的同时,也自觉地担负起延续发展和复兴民族文化的使命。既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富强和复兴提供了智慧滋养、智力支撑和方向引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为重振民族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智慧和方法,为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文化向何处去,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也一直是让中国人纠结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对于这两大难题,五四运动以后,无论是文化保守主义还是文化激进主义都没能作出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回答。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在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进程中也一直在探索民族文化发展之道。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智慧与方法,先后悟出了“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针和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确立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价值目标,明确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为重振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理想和信念。
中华民族走出文化迷茫、告别文化自卑、经历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的历史逻辑昭示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担当,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
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宣传 篇3
“通,达也。”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指出:“互联互通是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联动发展的基础前提。”“一带一路”建设和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和人文基础,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增进民心相通需要统筹协调各种关系,如对象上要协调主体多元与目标一致的关系,机制上要协调政府主导和民众参与的关系,时间上要协调传承历史与建构未来的关系,才能汇聚起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持续发展。
1.善于在多元主体中达成一致目标
民心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民众对触及其共同利益、价值观念的问题、现象、事实所产生的意志,具有一致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民心相通是特定人群内或不同人群中人与人之间心理意愿的交流融合、同向一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心相通与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跨文化境遇中,实现民心相通更要熟悉彼此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心理、交际用语等诸多因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民心相通,必须积极应对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融与交锋。据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地跨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直接相关国家有65个,总人口约44亿。既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实行西方式政党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实行君主政体的阿拉伯国家。跨越不同文明区域,存在多种不同宗教信仰,使用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多元化民众、多样化国情,加之沿线民众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知、接纳层次不一,均给民心相通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
“通者,同也。”面对多样化的沟通主体,只有找到共同点才能形成交集,互通互印。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民心相通就是寻求一致性、培育共同点的过程。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各地区都希望发展进步,但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导致各自的发展目标不尽相同。除培育共同的利益诉求外,还需要挖掘其他共同点。可以是相同的历史记忆,在继承发扬历史传统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相近的生活环境,在日常往来的守望相助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相似的价值理念,在互学互鉴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趋同的愿景目标,在携手同行中实现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中的相同点因人因地因事而异,是建立在多样性基础上的一致性,是点与点串联中形成的互通性。
相互达成一致、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是共商。正如所指出的,“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商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包容互鉴。民心相通的前提是接纳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既有国情,认同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文明。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只有保持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姿态,才能在协商中找到共同的契合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二是平等协商。“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都是平等的,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平等参与者,都可以就双边、多边合作发表意见。指出:“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来办。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三是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是民心沟通必备环节,“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换位思考不只是转化立场,更重要的是通过交际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找准彼此的文化差异,用对方的母语去熟练表达,用对方秉持的文化价值理念弥合差异,以此通人心、换真心,恰如所言:“互联互通是一条心灵之路,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
2.善于在政府主导中融合民众互动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由共商达成共识、达成一致意愿使民心相通具备意向性,而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还需要有直接的、鲜活的载体和推动力。增进民心相通的现实力量大体分为两类:政府的力量、民众的力量。其中政府部门掌握丰厚的人财物资源,具有决策和执行的行政权,能够调动各方力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民心相通工作。自20xx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党和国家运筹帷幄,先后成立“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近6年的时间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民众的认可度、参与度大幅提升,民心相通工作取得巨大进展。对此,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已牵头把众多好经验、好方法、好探索结集成《“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报告》。
当然,在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避免政府“唱独角戏”。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最终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分担到个人上,因此一定要善于挖掘民间力量。从内涵上讲,民心相通中的“民”不仅包括政府官员,还包括普通民众、企业家、专家学者、媒体记者、海外华侨等各阶层人士。民众是民心相通的主体,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民心相通就会浮于表面、失去根基。实际上,民众在民心相通中自有优势,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平等自愿、直接接触的民间往来有利于增进了解、沟通思想、深化友谊。
实践证明,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才能让民心相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民心相通的“通”是过程,产生的力则来自于“合”。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呼应联动,能让民心相通聚成有效合力。为此,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发挥政府把握方向、统筹协调作用,又要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要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要注意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
3.善于在传承历史中建构未来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传承历史与开创未来的伟大倡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古代中国在建设“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时,孕育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千百年来,丝路精神沟通东西方文化、交融多元文明,沿线各国以此为纽带,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岁月变迁中,丝路精神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心中代代积淀,形成了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对此,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放眼世界,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表现出浓浓的丝路情结,推出了不同的“丝绸之路”建设规划,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开发计划署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伊朗的“铁路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斯坦—新丝绸之路”计划……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已成为推动现代国际社会合作发展的重要纽带,成为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原则。
在积极传承丝路文明、弘扬丝路精神的同时,要注意“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曾经出现过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积累下的历史恩怨。传承历史友谊有利于民心相通,消解历史恩怨更有助于打开心扉。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对历史上的矛盾问题加以梳理总结,以发展的眼光解开存在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民众之中的“心结”。同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不断推动传统丝路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要把丝路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丝路精神弘扬起来,以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推广开来。
历史可鉴,未来可期。指出:“这一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也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向世人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在“空间”和“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互相对接、优势互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从本质上看,“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以全球为基础、以平等自愿关系为纽带、以“互信、互通、共享”为特征的治理模式,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置身其中的民心相通不止于结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关键是要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民心相通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精耕细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民心相通建设,需要大力促进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命运与共,让各国民众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好朋友、好伙伴,逐步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强调:“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我们相向而行,心连心,不后退,不停步,我们终能迎来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那一天。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会像古丝绸之路一样流传久远、泽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