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演讲发言致辞(实用三篇)》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演讲发言致辞(通用3篇)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演讲发言致辞 篇1
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2020__年底,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并得到许多民众的热烈响应。所谓“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在外就餐时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光盘行动”,我们先行,要从点滴做起,从用餐开始,将口号变为行动,将行动化为习惯,不剩饭,不浪费,吃多少,打多少。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合,都要文明消费、节约用餐,避免过度饮食或剩菜剩饭,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同时,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品质。因此,大家不但要争当勤俭节约的行动表率,更要结合光盘活动的开展,积极倡导节约文化,广泛宣传,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用我们的身体力行感召、影响和带动家人、同学、朋友及身边的每一个人加入节约行列,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助推“勤俭节约”成为时代徽标、“俭约生活”成为社会时尚。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既要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也要做“光盘行动”的推动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光盘行动”,参与“光盘行动”,共同增强节约意识,杜绝铺张浪费,从生活习惯开始,从细微处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让我们节约的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让勤俭节约的精神渗透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建设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会发挥自己的正能量!
谢谢大家!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演讲发言致辞 篇2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光盘行动,从我做起》。一幅湘西农村小学生的画,被制作成公益广告,感动了很多人。广告中冒着炊烟的厨房边,扎小辫子的女孩高兴地说:“我有午饭吃了”……孩子们对午餐的热盼,折射“光盘行动”的现实意义:我国仍有超过1亿的贫困人口。“舌尖上的浪费”理当再少些,推动餐桌文明,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现实的中国基本国情,人类的环境资源责任,都警示我们,可以有消费的自由,但没有浪费的权利。“光盘行动”之所以引来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承载着现代公民的责任担当。从这个角度看,吃光盘中餐,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有关数据显示,饥饿是人类的头号杀手,每6秒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死亡,平均每年夺去1000万人的生命;我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组数据:中国社科院统计,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如果每天浪费的粮食回收5%,就可以多救活四百万饥民,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
近日,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并得到许多民众、餐饮业经营者、公益组织的热烈响应。为此,我们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不能忘记全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
我们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我们倡议,家庭餐桌上,根据营养学合理搭配荤素菜比例,按需买菜、煮菜,以每顿饭家庭成员刚好吃完、吃饱为准。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棵菜。
我们倡议,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就餐点菜时,适度适量,吃饱为好。实在吃不了,记得兜着走。剩饭要打包,减少奢侈浪费,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我们倡议,同学们既要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也要做“光盘行动”的推动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光盘行动”,参与“光盘行动”,用省下来的钱,多做好事,多做公益。提醒身边的人,积极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节约粮食。
“光盘行动”体现的是居民品质和责任。我们都是社会的主人,每个市民都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习惯开始,从细微处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争做节约粮食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让节约引领风尚,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环保的社会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不是吃苦,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从今天午饭开始,让我们一起:不剩饭,不浪费。加入光盘族,一起对“浪费”说不!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演讲发言致辞 篇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西藏自治区尤其是山南市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积累了丰富的革命遗存,但由于挖掘不深、宣传不广、利用不足等问题,还不能适应新时代党性教育的新要求。有效整合红色资源,打造具有中国边疆特色的党性教育基地,必将为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山南市乃至整个西藏自治区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彰显其“执政资源”功能
红色资源作为我们党建立以来,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历史痕迹和精神瑰宝,不仅是共产党人精神与文化的象征,更是代表我们党历史合法性的重要执政资源。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将其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可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西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目前在众多革命遗存中,全区仅克松村作为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进入“共产党员网”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事实上,山南市还有很多资源未被挖掘利用,如,被毛泽东高度肯定的张国华将军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所遗址纪念馆,在给隆子县牧民回信中称赞为“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玉麦乡,1989年8月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的山南烈士陵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书写“愚公移山”传奇的列麦乡,以及隆子人几十年坚持不懈孕育出赤手与风沙作斗争的“沙棘林精神”基地,等等。这些红色基地彰显的先进思想、高尚精神、优良作风,都是优质的党性教育资源,要将其打造成过硬的党建品牌,彰显其应有的价值。
在xx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西藏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最有力证明,也是自治区党委深入开展党性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做艰苦细致的研究整合工作,让红色资源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党性教育作用
执政资源既来自适应时势发展、在动态执政过程中不断开拓挖掘的新资源,更来自于对传统资源的坚守、整合与再生,从而不断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厚植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基。正视山南红色资源的“执政资源”属性,将其间以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和团结奉献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以顽强拼搏、甘当路石为核心的“两路精神”,以守边固边、忠诚奉献为核心的“玉麦精神”,以自力更生、不怕苦累为核心的“列麦精神”,以苦干实干、造福后代为核心的“沙棘精神”等作为代表我们党红色基因的有机载体以及历史合法性的重要执政资源,对于不断激励新时代广大干部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都具有特殊意义。
打造红色基地,深入推动“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山南代表性众多、党建资源丰富的优势,成立中国西藏边疆特色党性教育研究会,实现基地、党校、研究会“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场馆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形式,通过展现鲜活事例、聆听感人事迹、发掘崇高精神,开展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群众路线、革命传统、科学发展、清正廉洁、基层党建等内容培训,立足山南、服务全区、辐射全国,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感知感动感悟中触动灵魂,提升境界。
传承红色基因,着力实现“六个基地”有机统一。以“爱国守边、忠诚奉献、不怕苦累、建设家园”总精神为红线统领,系统打造“六大基地”,实现有机衔接、运转协调。一是全区规模最大、内存资料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烈士陵园基地,应着力凸显其不同于一般烈士陵园的特殊性:这里安葬的革命先烈以及陈列的烈士事迹遗物乃是老西藏精神在岁月的变迁中孕育、发展、升华不断继承发展的最好见证。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一代又一代老西藏面对生与死、苦与乐、荣与辱的考验,不改初衷,默默奉献,胜利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对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抢险救灾、对口援藏等一系列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今天继承发扬这笔无价精神财富,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二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克松村基地。应着力凸显其作为全区5000多个村缩影的“西藏第一个基层党支部”的核心位置,重点体现我们党率先在此建立党组织、有力领导西藏民主改革运动、极大解放西藏生产力、推动西藏社会向前发展的宝贵经验,帮助党员干部扎实推进全区基层党建工作。三是张国华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基地。深切感受当时全体指战员在艰苦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下发扬高度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革命气概,边防部队在驱赶外敌中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取得的英雄业绩,更加坚定地继承发扬此战中铸造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更加坚定信念、珍惜现在、开创未来。四是称为“爱国守边精神”的玉麦基地。深刻感受在所辖面积3644平方公里、海拔3600多米的曾经“三人乡”,多年来每年都要经历200多天的雨雪天气、每粒粮食果蔬都需步行几百公里、穿越五座大山赶在雪季前储存的艰辛;深刻感受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全乡青壮牧民往返于后方前线之间运送弹药给养,协助驱逐入侵印军的英勇……在全面回顾玉麦雄壮历史脉络的同时,切实把玉麦精神贯穿到西藏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五是书写“愚公移山”传奇的列麦基地。列麦人民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碎石遍地、土层坚硬、杂草丛生,在没有任何先进生产工具的艰苦条件下,凭借苦干实干精神,用牛耕、用十字镐刨、铁锹翻、肩挑背扛,“叫河水改道、向荒山要粮”,硬生生地将荒坝变成粮田。通过参观纪念馆、徒步“革命坝”、考察“幸福渠”,重走当代愚公之路,充分汲取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食粮。六是在艰苦环境中赤手拼搏的沙棘林基地。从1966年开始,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隆子人每年春夏奋战在隆子河谷,历经无数次失败,铸成今天藏南谷地面积40多万亩、绵延40多公里的沙棘林,形成不怕苦、不怕累、苦干实干、赤手与风沙作斗争的“沙棘林”精神。继承发扬这一精神,将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和历史责任,奋力在广阔的农牧区、在拼搏和奉献的火热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由此,方能推动静态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党性锤炼,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更加触动灵魂,指导实践更为有效,达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