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精选5篇)》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通用5篇)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1
一、准备充分 目标明确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我先找一些数学中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还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
二、团队精神 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体会其中的好处
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2
一、准备充分目标明确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我先找一些数学中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还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
二、团队精神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体会其中的好处
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3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材料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既是关心知识形成的结果,又是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既是关心知识的广度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法”。这种方法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来的。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积极探索获取的。”
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法”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实质。
1.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定
在变成基本的认知目标产生质的飞跃,从认知到发现,从发现到研究,从研究得出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推出更积极的学习情绪的产生。以这种研究性的思想为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具有弹性的,是变通的,是各异的,更是多层次的,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数学教材体系比较注重学生去发现知识,而没有特别地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内容。因此在引导形式学习时,需充分挖掘教材的研究性学习因素,采用新形式、活解法、开放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应多注意研究内容的探索性,题材选择的丰富性;信息表现形式的选择性;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等。
2.1研究性学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从此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只有让数学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中,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才能激发他们好奇心下的求知欲望,然后以这种求知欲望下的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产生想象,产生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开拓意识。
如大家一起去旅游时,到了一个景点后每人都会有一张景点地图,这上面不仅标明了地理方位,而且还有比例尺。通过比例尺,就可以知道这景点到底有多大,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这正是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即是“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学生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生活,服务生活,体现其生活化的一面,让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也使研究性学习更有意义。
2.2研究性学习内容数学化
“数学化”是指人们在观察数学时,运用数学方法观察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教师在选题时应选那种数学性强,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内容,让学生去研究,得出结论,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如在学习圆周率后,有这样一个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有一个圆形的礼品盒,底面半径是10厘米,外面要用包装纸来装饰一下,如何来包装,才是最佳方案呢?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合作讨论,找到了最佳包装方案。这个问题就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魅力及实用功能。
2.3研究性学习内容广博化
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学生学习的各科,如语文、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无法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所以在研究问题时,也要注意学科的广博性,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做到各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出几幅图片,其中有关于名胜古迹的照片,还有植物与动物的图片,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对称的图形有哪些,接着可以出一组研究题:
①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②你能说出照片中的名胜古迹各在何处吗?
③每个图形是不是仅有一条对称轴?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就进一步了解了地理和自然知识与数学的联系。
2.4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化
罗伯逊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所以开放性是创新性的重要方面,由于开放性内容知识容量大,思考方法多,解决问题活,极富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能从各种不同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的特征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得创造想象能力进一步加强。
如在三年级学习应用减法的运算性质简算后,就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作为研究题:68--=68-(+);65-(+)=65--;在倒数的启发思考中,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1。这种开放式的研究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
3.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3.1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自主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更是研究的起点。教师在平时和课堂中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自由思维空间,给足自由思维的时间,在教学中敢于打破班级授课制的束缚,以小组为单位去研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学生自己能发现总结的,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拥有自主权,自由探索,自行总结,获取最终结论。
3.2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索
有探究才有研究,有研究才会有发现,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与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的`。以创新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在认识侧面图时,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逐步递进思考:
⑴沿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
⑵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又分别是圆柱的什么呢?学生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发现了圆柱侧面与长方形的关系,这就是一种上位认识。学生充分地分析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出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材料——研究题:
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长方形吗?
⑵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吗?结果又怎样呢?这样,一步一步深入,让学生的兴趣也随之加浓。学生以发现操作为学习基础,以相互讨论题目为内容,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3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体现——多样
由于各人的发展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所以研究性学习所产生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在学生“研究性”学习后,必要的总结汇报是必不可少的。
如有这样一道带有实物图的问题:一箱汽水3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再设法算出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
34×10+34×8=612;34×2034×2=612;30×18+4×18=612;34×2×9=612;34×3×6=612;18×2×17=612;34×2×10-34×2=612也可能有学生用竖式来算出结果。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这样就有可能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法。
总之,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以“研究学习”为主全员参加,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外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4
又一学期的日历已经翻过,短短的一学期,我组教师在新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又掀起了新一轮热潮,我们在学习中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体会着“减负增效”带给我们的种种变化和收获。
(一)、子课题组研究现有状态:
首先,研究有针对性:定研究专题、找研究问题、定研究任务,无论是研究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都让子课题组每一位老师的研究更具实效性。
其次,打造出合作共同体:形成子课题组成员间的合作、备课组成员间的合作,每次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群策群力对同一节课进行简析、设计、上课、评析、反思、重建。从而提高了群体参予度,增强了研究实效性。从备课、上课到反思、重建,每一个过程都倾注入了每位老师的力量。对每一次教研活动的课,每一位老师都能站在自己学段的立场给予更多的理解、思考与建议,无论是听课时还是评课,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到目前为止,在研究过程中骨干教师都参与了“教材、学情分析初建研讨学习观摩反思重建”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并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整理出了案例分析和听课反思。研究过程中子课题组成员能主动思考,而且外出学习的实验教师自发把听课笔记及吴亚萍老师的点评重建整理出来与大家一起共享。
本学期研究专题研究阶段骨干教师:探索性研究研究专题研究状态骨干教师4次“数概念与形概念”、由骨干教师逐步辐射至第二梯队2次“数量关系”2次“统计”教教师,正处于骨干教师的尝试研究学的目标确定和资源开发,尝试新阶段。这一专题的研究还处于模仿的教学内容的研究。非骨干教师20次“计算教学”、非骨干教师:推广性研究10次“数概念与形概念”的目标确定和资源开发,在检测成果的同时进一步锤炼基本功。阶段。从骨干教师的研究已辐射至非骨干教师也尝试重建了一些成型的课。对“数运算”的课型结构、资源处理、课堂推进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有幸的是这学期还迎来了上海新基础专家组、“新基础”基地学校实验教师们的的中期评估。研究形式:有同一单元的相关两课时内容研究,有同一内容的重建,有跟踪某几位实验教师,观察他们的成长过程等等。每次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有策划的。
(二)分层推进,注重研究策略。
1、分层要求,注重研究的实效。
(1)注重多元的理论学习。
骨干教师:文本资料学习。以自学与大组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认真学习《“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这本书,总体思路是在第三周之前(包括暑期培训),读完第一~三章内容,平时每月一次主要学习第五章“相关专题的理论”和第四章“数学教学改革策略”的内容。对照书中理念对新的研究课型内容尝试初建,每月举行一次组内学习沙龙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内组际间读书沙龙活动,沙龙活动时要求先备课组内自学,然后结合课例、录像或二实小、局小的教案和反思对照学习,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并结合每月研究课课例撰写读书反思,同时与月考核工作联系起来。
积极参加基地学校的系列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充分利用专家组理论引领和共同体的信息交流。
非骨干教师:文本学习的同时结合学习精品案例与专家指导材料学习。有计划的组织学习《“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第一、二、三、五章内容;同时组织学习每月区内“新基础研讨活动”精品教案和活动摘要;并引导老师根据教学进度温习资料库中所整理的计算教学课例,逐步学会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同样结合月考核工作,撰写读书反思。
(2)加大实践研究力度。
本学期,作为研究载体的研究课按梯队分层要求。
由重点关注子课题组大组活动,到同时关注备课组日常研究,借助备课组力量分层落实,备课组活动由原来的两周一次,变为现在的一周两次。
第一层次:对不熟悉的课型主要在子课题组大组内研讨。主要是由骨干教师对照《纲要》理念试着上初建课,学习基地学校(如局小、二附小)精品课后,试着再上重建课。例如,本学期,张姝、孙丽燕、杨坚(人员的选择也由课的内容、年级安排决定)上过初建课,邵丽娜、王蓉娟、刘秋云、霍雪凤、吴小云、庄粉兰、钱莺上过重建课。人人承担一次大组研究的研讨课,由备课组为单位申报组织,学科责任人与子课题组长负责落实。第二层次:对研究过的课型要求迁移到日常课堂,在备课组内落实研讨,要求每周都有一次备课组内互相听课活动。备课组长(有骨干教师担任)负责落实。
第三层次:成熟课型的内化,非骨干教师日常教学中尝试研究,学科责任人与子课题组长、结对师傅亲自听课落实。
例如,本次中期评估活动张姝老师执教的“数量关系”专题课型,在全校大组活动中是第一次,但实际上三年级的备课组早在二年级下册时,就对照着基地学校去年上的《复合部总数量关系应用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王蓉娟老师执教的《8加几》就在前期备课组内,对“20以内进位加法”也进行了整体策划研究,但由意识到实践落实还有一定的距离。五年级的杨坚老师虽然本学期刚刚调入我校,但也已经在日常的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了基础计算专题的研究。
2、重心下移,提高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研究课内容、理论学习材料由每个备课组自主申报,申报时要求每一轮回的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交流或案例分析(针对收集的基地学校、实验学校已经研究过的案例,无论成功与否,进行分析。)要求选一名实验教师进行导读,并制作好PPT;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剖析使教师清晰“新基础教育”理念所在。第二阶段为上课评课,由承办组中指定教师进行研讨课活动(必须有助于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间的互动),根据“子课题组主题研究记录表”,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进行深度剖析。评课每次都有主评人,并且要求做到“三有二不”,即有理论支撑,有独特视角,有互动提升;不面面俱到,不作“平面移动”。第三阶段为重建反思阶段。要求备课组其他成员及时进行反思重建,每位教师及时撰写研讨心得。备课组申报后,由子课题组长根据上课时间,内容作整体策划。
3.多层互动,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1)与基地、实验学校间互动:要求全体骨干教师,鼓励非骨干教师外出学习,集思广益。本学期共有外出培训活动60人次。
所听研究课的本年级教师在向基地、实验学校学习后,回本校尝试上重建课,把所学及时落实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2)备课组间互动:组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备课组长都有实验老师担任,强化备课组长的职责意识,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定于单周周五为集中备课组活动日,做到“三定一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全体组员共同出谋划策。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能落实于课堂看实效,而且备课组活动由原来的两周一次增加至一周两次。提倡平时备课组间相互听课活动,学科第一责任人与子课题组长负责落实与监督,组织备课组的评比。本学期每个备课组平均活动16次。
(3)各梯队教师间互动:推行随堂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提倡“邀请课”。
发扬随堂听课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备课组内的相互听课、备课组与备课组之间的交叉听课、以子课题组为单位的中心组听课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着力打造第二梯队教师,给第二、三梯队教师创设更多在课堂教学中研讨锤炼的机会,从而建立起一支呈阶梯型分布、又不断由下向上攀升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如每一轮教研活动的两次课堂研讨活动第二、三梯队教师的研讨课必须由骨干教师指导,如果第二、三梯队教师学习基地学习研究课后,仍重建不出,骨干教师可再次重建,将研究过程中呈现的教师差异和不同发展态势转化为教师队伍建设的资源,实现教师的整体发展。这学期子课题组大组活动共上研究课12人次。其中张姝上了2次,孙丽燕2次,杨坚2次,王蓉娟2次,其他教师至少在备课组内也人人都上过。相互听课,王文玉校长、张姝主任、孙丽燕组长平均听课30节,其他实验教师平均听课20节。
4、前移后续,关注研究的日常化。
每次理论学习沙龙活动和研讨课研究活动先借助备课组资源研究,尤其是研讨课在备课组内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深入解读教材(把苏教版教材与上海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前在和潜在状态,从而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和教学的着力点,对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有总体的宏观认识。并将研讨课思路、设计意图告知参加其他教师们,使其他研讨的教师可带着思路进班听课。研究过程不搞形式主义,以专题研究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真实、扎实进行课堂实践。
①重视反思,首先是自己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然后是集体诊断,并在听取基地学习研究课与专家点评之后进行再反思。上研讨课教师要写出反思重建的个案小结,其他教师要写研讨小结。②重视重建实践,每次研究课研讨,要经过“教材、学情分析初建研讨学习观摩反思重建”的过程,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学,用群体的力量来推进研究。重建后同样要求本备课组及时积累资料。
我们想通过这种日常化研究措施来提升本校数学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新基础教育”实验所追求的“学习、设计、践行、反思、重建”的变革链和研讨的教研氛围,真正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5、日常渗透,进一步养成师生新基本功。
(1)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①独立思考,学会记录。为了展现学生在独立思考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符号。
②积极参与,学会表现。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第一不要怕说错;第二不太发言的学生要抢着说,经常发言的学生要看机会说;第三要学会表现自己。学生自信心提高了,也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③认真倾听,学会欣赏和发现。认真倾听是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保证,是生生、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得以推进的前提保证。倾听不仅包括听教师讲课,还包括听同伴发言。④互相合作,学会交往。为了提高合作的活动效率,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我们对小组活动活动进行了合理安排与相关指导:首先,确定小组成员的搭配与组长人选。其次,制订小组活动规则。最后,我们还要求老师关注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状态,发现合作好的,帮助不善合作的小组。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是课堂教学重心下移的前提保证,是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前提保证。
(2)重视教师新基本功的锤炼。课堂有效开放(深度、广度);捕捉资源,提升敏锐性;分类处理,并联呈现;过程中的重心下移;过程中的拓展;过程中的问题“点穴”等等。
结合子课题组活动、备课组活动,同时结合学校平时听课制度和师徒结对听课制度,由学科责任人、子课题组长和备课组长重点落实对师生新基本功养成情况检查和反馈。
6、集中调研
期初,子课题组安排了一次集中听课调研活动,了解数学老师的优势、不足、潜在,并组内作了较全面、深入的反馈。以后还要每学期组内调研一次,跨组学习一次。
(三)、后续研究的策略
一、继续进行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
针对教师的研究只有“形似”而欠“神似”,以后研究活动准备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想通过“定一个主题来学习抛一个案例来剖析上一节课来反思”这样的形式展开教研活动,继续推出“评课四要点”:要有理论支撑,不全是大白话;要有独特视角,不面面俱到;要联系教学实际,不空谈虚谈;要互动提升,不作“平面移动”。要求教师及时撰写研讨心得。继续锤炼教师的新基本功。
二、继续分层落实,注重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三、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
我校数学子课题组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新基础”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骨干引领、辐射。搭建舞台,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滚动发展。
四、动态调整,加强实践频度,强化日常化研究。
根据每一学期的调研情况,动态调整梯队情况,备课组落实策略。如,在上学期调研后,针对问题反思,及时调整备课要求。要求备课中,重点思考学生可能状态出现后你怎样推进,把你推进的过程详细写出来,写的过程中追问自己:这个问题大吗?这里怎样并联评价?针对这个半成品价值是什么,怎样提问才能“点穴”?学生又可能生成什么资源?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5
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学期又结束啦。在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校领导的关心帮助下,课题组工作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存着许多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关注课程改革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几年,它曾引发了我们无限的希冀与畅想,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思考甚至是困惑。期初有机会听了沈重予老师的“学习《标准》研读教材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沈老师从“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和“着力发展数学思考”两个方面对当前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思考。大家都深切体会到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我们以先自学再交流的形式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师》等杂志,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对照新课程、把握新方向、改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我们把课改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为此我们组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为了有效的课堂效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通过参与式培训养成反思习惯,在教学后及时在备课本中记录教学反思,每月写四篇有质量的教学日记并上传至学校专题网页,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浏览网页及时学习、了解同伴的教学心得,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和教师的困惑,我们开展了沙龙式研讨,如《在课堂教学里如何既关注整体又关注个体》《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使教研更贴近教师,及时回应教学问题,使教研更关注学生,紧跟课堂。教师在交流与碰撞中得到提升。
3、合作式备课:先确定课题,然后教研组的老师集体备课,生成较理想的教学设计方案,试上一遍后,找出问题,修改后再上。在同伴互助备课过程中学会合作,促成教师的互助、沟通与分享,促进发展。另外,为尽快使青年教师成长起来,本学期我组组织教师观摩一些优秀课堂教学录像,还组织开展了一次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使我们教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获得了提高,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三、扎实开展活动
《在数学课程实施中“拓展资源开发渠道提升资源利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是以课堂教学创新为中心环节,也是本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据统计,小学阶段学生总课时数多节,如果我们充分开发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每一个分钟充分利用起来,将会产生惊人的效果。我们一直把眼睛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培训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抓课堂教学我们从教研、科研两方面入手。抓教研,每双周五下午的教研时间雷打不动,为了讲实效,学校领导坐下来同教师一道研读教材,翻阅教育读物,鼓励和帮助教师充分发挥教材和生活资源优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参、教案。教学中有些教师已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教材。
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比如教科研方面本学年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我们期待在下一个学期的研究中也能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实践,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