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优秀5篇)》
自我鉴定是对一个阶段的学习或工作进行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自我鉴定可以使我们更加明确目标,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自我鉴定吧。那么如何把自我鉴定写出新花样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硕士毕业生自我鉴定(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篇1
传统上日本博士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研究生教育由博士前期、后期两个阶段组成,将硕士课程称为“博士前期”,把博士课程称为“博士后期”(经常被误译为欧美的“博士后”)。硕士课程一般为2年(最短1年,最长4年),博士课程为3年(最短2年,最长6年)。日本对取得硕士学位有严格的规定,必须修满硕士学分,并接受论文指导及通过论文审查后,可授予硕士学位。会计学一般要修满40个学分,但要求其中8学分为自身导师的课程,包括4学分的“研究班”导师课,4学分为论文指导。一门课程每周2课时,一学期16周,32课时为2学分(日本大学课程大都是1课时90分钟连续上,1课时大体相当于我们2学时)。专题讲座2学分(泛用课程),如:信息披露、物价变动会计、合并报表、金融工具会计等。
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主管教育的政府机构为文部省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2001年文部省改名为文部科学省)《专业学位研究生院设置基准》中规定,从2003年起在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外可创设“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与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平行。由此,2006年后日本研究生学位体系由单一的“硕士——博士”模式转为在硕士层面分为学术型的普通硕士(以下简称为“学硕”)与应用型的专业学位(以下简称为“专硕”),整个研究生学位体系由“学硕”、“专硕”及博士构成。至2010年,日本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院有17所。日本的研究生院称为大学院,一般不是一个大学只设立一个研究生院(部),而是大学的各院系分别设置各自的研究生院,如综合类大学有医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生院、工程学研究生院、信息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生院等。会计学硕士课程既有设在经济学研究生院的,也有设在管理学研究生院的。
二、日本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明确具体。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原本都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日本经济社会中担负重要的使命。其目标层次分明,硕士教育倾向于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强调专业性,不同于本科生的通识教育。生源既有应届本科生,也有社会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职业教育性。不同于博士教育(重点突出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术研究)。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培养的不是只有会计专业技能的“熟练工”,而是培养“综合职”即管理人才。在明确的各层次培养目标体系下课程名称也有所体现。如本科为“XX学”,“XX论”,硕士多数课程都冠以“XXX研究”“XXX特论”,博士课程“XXX特殊研究”“XXX理论研究”。“学硕”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主,具体实施以博士入学资格为目标,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强调文献资料价值,是博士前期的准备,如果不准备读博士,上学硕没有意义。“专硕”以特定行业的人才培养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可不提交学位论文,而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工作报告、调研报告所替代。
与社会执业资格挂钩。我国高校一直存在是否支持财经类学生考CPA、CFA等执业资格证书的争议。如果支持,势必影响现行较完整的理论与实务的体系性教育,如果不支持,可能会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此矛盾方面日本比较实际。很早以前,财务会计及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就可以获得执业资格的若干考试科目的减免,如注册会计师及税理事等,有些学生上几个专业的硕士课程,主要为了多减免一些考试科目。会计学领域“专硕”制度确立后在会计专业研究生院毕业的考生可以免注册会计师考试第一阶段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商法四门考试的前三门。这样老师在上课时不论是否照顾学生考执业资格证,实际客观上也都对“取证”给予了支持。
负责任的硕士生导师“研究班”指导制度。为使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得到导师的指导,日本研究生院给导师与研究生提供时间、场所固定的指导机会,把其时间纳入教学体系。一般每周一次研究班课(两学时),学生算学分,导师算工作量。其称呼与本科生一样称为Seminar,本来是德语“讨论会”或“研究班”的意思,研究生阶段翻译成“研究班”更恰当些。“研究班”名称不是以专业方向,而是以教授名称命名,如铃木研究班、长谷川研究班等。“研究班”课程主要有本导师师门的各年级学生,也可以有少量的其他师门学生参加,本师门学生除必须参加导师的“研究班”课程外,可以在导师的推荐下选择其他“研究班”课程。日本大学院的选修课程一般比较多,大都没有必选课,必选课就是自己导师的课。“研究班”上课内容首先就是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其次,带领或指导参与科研活动(老师授意下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可以顶替上课),还有就是论文指导,指导时也让非该写论文年级的师门学生必须参加,以便提前进入学术研究境界(渠道)。硕士总学分中“研究班”学分以及导师主讲的课比重比较大,一般占到三分之一,这极大地保证了导师的必要指导时间、学校对学生的全程关怀,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所选导师的研究领域、观点。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往往回答不上来本身导师的研究领域、学术成果乃至学术观点,不能说与我们大多数院校没有固定的“研究班”制度无关。
启发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更应启发、鞭策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乃至思考。所以,研究生课程的教师一般不会像本科教学或我们传统的课堂“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讲、学生背”、“老师问、学生答”的陈腐模式,而很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教学”不是“讲课”。有不少老师都先分别布置同学预习不同章节内容,采取轮流发表式、讨论式。如每人分工预习一章节,然后自己讲述归纳过的内容梗概和自己的理解(前提是人数不能太多),学生讲述过程中,导师或其他同学在导师的安排下会提相关问题,这迫使每个学生都要看书,查文献,找参考资料(包括网上查询)。此过程促进学生扩展专业知识,迫使学生自主学习,也锻炼了学术研究能力。所以,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已不多见。
三、日本研究生培养特色中我国可借鉴之处
针对上述日本现行会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和特色,为总结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类似院校可借鉴之处,笔者研究团队特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籍硕士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对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看法及意见,总结出以下可以借鉴之处。
研究生培养体系上明确学硕与专硕分别培养。学硕为博士前期,培养目标为满足博士入学资格;专硕的目标直接服务于社会,并与执业资格结合,但不是培养“熟练工”,而是“管理职”,两条线清晰后减少重复与考证的争议。几乎所有教师(97%)都支持学生考取社会资格证书,虽然与学校系统学习有矛盾,但是迫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为学生就职着想,还是支持的。同时,还有近半老师希望减免资格考试科目。53.77%的学生认为,应该考取一个证书,也有44.34%的学生认为应该考两个以上的证书,98.11%的同学是想拿证书;只有极个别(不足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准备考证。连带着研究生学习期间对时间的分配方面,我们的调查结果是近六成的受访同学认为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证书。可见学生对社会资格证书的需求巨大,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不能无视”有证容易就业”的现实。目前鼓励增加专硕数量符合这一趋势,但终归还有少数同学不考证,准备读博或系统掌握理论知识。所以从我们大学的系统教授知识和仅就满足学生需求来说,并不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取消学硕,只开办专硕。应更大胆走像日本那样的“学硕—考博”(或硕博连读)、“专硕—就业”分离的两套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要求与课程设置。
研究生指导体制上借鉴“研究班”制。上述时间、地点固定的,学生算学分,教师算工作量的“研究班”类似我国大学曾经实施过的导师方向课。目前我国大部分财经院校没有“专业方向课”。我们的调查结果是九成以上的研究生对导师的指导表示满意,但其实每年都指导学生选课的导师不多(27%),还有24%的导师从来没有指导过;大部分导师一、两个月(81%)与指导的学生见一次面,甚至有部分教师(9%)没有定期见面指导过学生。因而,半数以上(51%)导师不满意现在的指导方式,认为应该面向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开设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专业方向课。这方面应学习日本的大学院的培养“研究班”方式,学生算学分、导师纳入工作量,按正常安排课那样才能真正起到导师指导学生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从选课到毕业论文撰写及就业建议等全程指导。这种面授指导方式很符合我国实际,如受访的研究生中,有近一半的同学没有上过导师的课,不能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对论文选题和其他科研方向选择都十分不利。如果有固定时间的“研究班”课,即使没有其他的导师专业课程,指导课上就能解决上述问题。还有起初有人怀疑当面指导是否落后于时代,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步伐,学生不愿接受面授指导,但通过调查,尽管社会上已很流行和普及的微博和微信却很少有人用在教学指导上,特别是教师应用的太少。问卷显示学生与自己导师沟通方式上,更多的导师与学生都选择当面沟通的方式,占到六成左右,邮件次之(35%),而选择微博和微信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研究班”课这种面授指导方式虽然传统,但未来一定时期还应是主要交流方式。
研究生课程教学借鉴自主学习方式。我们的调查问卷在授课方式上设计了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老师讲授”、“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讲授为主+少量学生讨论”、“学生个别发,小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明显,请实业界讲座高于单纯讲授方式,加上学生讨论也强于单纯讲授,其中最高层次相当于日本会计学硕士课程启发式、探讨式教授方式。遗憾的是我们的调查结论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很少选择最高层次的教学方式,说明我们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课堂教学方式阶段。调查问卷中从教师的角度看,目前大部分课程以“老师讲授”和“讲授为主+少量学生讨论”两类讲授方式占压倒优势(占74%),“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和“学生个别发言'/J、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两种方式各占少量比重(13%)。从学生的角度看,“老师讲授”和“讲授为主+少量学生讨论”,“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超过85%最高方式的“学生个别发言,小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也不足15%。这种授课状态的改变或者水平的提升也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采用理想的最高层次方式,要看我们教师的教学习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素养,还要看课堂学生的规模,以及依教学监督、检查制度的匹配而循序渐进。如至少可以先要求课堂是教师不能只讲授,应增加外请实业界讲座及学生讨论的比重。
注:
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度教改立项“教育管理借鉴:日本财经专业研究生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篇2
l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中所凸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原本存在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数量方面的增加,这种数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产生质的进步准备了量的基础。但硕士研究生教育如果只顾规模的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贬值。随着在校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数的迅速增长,研究生质量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考研动机复杂生源质量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硕士生的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生源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质量。
1.1.1越来越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着逃避就业的心态,加入了考研大军。有些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因为本科上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希望考研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同时延缓了就业压力。
1.1.2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青睐,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众多在职人员因为现有工作不如意,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待遇。
1.1.3还有一些人盲目攀比学历考研动机具有过多功利性,硕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
1.2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人们习惯上认为,经过层层选拔的研究生已经是“精英”了,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但事实上,一些研究生价值观念扭曲,功利心重,人文素养差,社会责任感低,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状况,研究生科研所达到的水平、程度等,就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而在目前的教育中,主要体现于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了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的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的科研基金和科研实验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实验设备,科研工作只能处于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培养出的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十分缺乏。
1.3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在校硕士生数和毕业硕士生数都随之迅速增长,硕士生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业的压力,外部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读研究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所以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学校或专业不理想,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因素,使许多硕士生产生了消极心理,无心向学。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一些人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所沾染,滋长了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的思想。有的研究生学习不刻苦,做论文没深度,就易避难,不愿到现场调查研究,怕苦怕累,这样必然导致硕士毕业生的质量下降。不好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都使得学生对研究生教育产生消极的看法。硕士生大部分时间忙于找工作,无心学习,导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学位论文急于求成,拼凑应付,研究生教育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1.4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逐渐降低
下降趋势。
2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面对众多问题,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特点,笔者提出“精选拔”、“重管理”、“严出口”的三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2.1精选拔
精选拔,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同时,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考核及条件,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其生源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鉴于当前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及应试教育的弊端,研究生选拔考试已越来越为专家学者所诟病。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门槛”,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学术研究潜质和研究志趣的人才。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应是由偏重知识、技能型向偏重能力、创新潜能等综合素质转轨。应当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及有关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考评系统”。考试的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有从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抓起,彻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才能为提高我国研究生含金量提供基本保障。
2.2重管理
重管理,指的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应本着“厚基础,宽知识”的原则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学研究与课程学习各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半时问,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实验技术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人论文阶段做准备,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合理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突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研究取向。谢安邦教授指出,研究生教学,其目标指向不仅在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处理上,则是以研究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2.3严出口
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篇3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学制改革 三年制 两年制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对硕士生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为了加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许多高校在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等特点做着各种尝试性教学改革,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成为最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1.国外硕士研究生学制概况
美国现行硕士生培养学制为1—2年,实行完全学分制,获得学士学位者经过两年学习修完规定课程学分,通过考试,按学科提交论文(也可不交论文),即可获得硕士学位。
英国现行硕士研究生学制与美国类似,学生经过1—2年学习,读完规定的研究生课程,或经过专题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训练,提供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即可授予硕士学位。
俄罗斯硕士教育是在学士教育基础上再接受专业培养(包括科研或教学实习),学制两年。
加拿大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不得少于一年,基本学制时间是两年。
日本《学位规则》规定:在研究生院学习两年以上并修满规定的学分数(30学分)以及通过硕士论文审查和考试合格者,授予硕士学位。1
由此可见,国外硕士研究生学制普遍较短,一般不超过两年;同时,学期的时间管理有很大的弹性。
2.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发展现状
经过近30年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止到2012年1月,我国研究生(含硕士、博士)毕业383600人,招生538177人,在校生1538416人。2研究生的大规模培养,为其学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1硕士研究生三年制学制简述
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56年。1962年开始,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学习研究生,年限为三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1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其中将硕士研究生定位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3
2.2硕士研究生两年制学制简述
2000年,教育部在国内部分高校进行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第一个全面改革硕士研究生学制,该校70%的专业采取两年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004年,武汉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试行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除临床医学等专业外,硕士生进校以两年为基础进行培养,最长四年。从2005级硕士生开始,武汉地区实施弹性学制的高校,超过八成硕士生选择了两年毕业的学制。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仍实行学习年限为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是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2012年,三年的研究生培养学制在武汉地区得到恢复。
2.3硕士研究生学制 “三改二”优劣性分析
(1)优势:
首先,依照国际惯例,硕士学位属于过渡性学位,学制通常为1—2年。符合国际人才培养趋势是众多高校考虑缩短学制的重要原因。
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两年制硕士培养目标正是要培养出一批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实用型、应用型高级人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再次,新世纪我国硕士研究生年招生人数已增至30余万人,各高校在师资、设施、后勤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会大大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缓解高校软、硬件压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机会成本,降低了学生的教育成本。
(2)劣势:
虽然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此项改革确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大多数高校仍然延用传统培养方法、管理模式,只是简单缩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时间,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
其次,据武汉地区的实情,凡实行2—4年弹性学制的研究生专业,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两年制,几乎没有学生延迟至第三或第四年毕业,弹性制度名存实亡。其他地区院校也存在相似的情况。
最后,由于两年制推行得过于匆忙,很多高校缩短学制后给学校原有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师资配备等带来很大冲击,出现了教学设备不足、师资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2.4硕士研究生学制“朝二暮三”现象分析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等一些高校悄悄地将全部或部分专业改回“三年制”。如今,“二改三”的再改革仍在继续,一些学校又恢复三年制的硕士研究生学制,出现了很多论文所概括的所谓“朝二暮三”现象。但是,大多数研究生导师表示:三年制学生的功底明显比两年制学生扎实。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1)随着两年制改革,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间缩短,出现了研究生年年扩招的形势。而高校扩招给毕业生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2)与学制相比,学质才是关键。三年制学制下,硕士研究生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科研能力都能得到导师较多的指导和训练,培养质量较两年制更出色。
(3)由于硕士研究生属于较高级人才,国内很多企事业单位对研究生的经历和能力要求较高,三年制的硕士生由于项目经历丰富会更有优势。
3.对新世纪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无论是之前的“三改二”还是现在又开始出现的“二改三”,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必须坚持实行弹性学制。
硕士生学制本质上还是应该实行弹性制,弹性制是学校为满足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能完成同一目标的学业要求而采取的一种灵活的教学管理措施,其针对不同专业学科采取不同学制,是一种科学的制度,是学制改革的必然。现今很多高校名义上采取了弹性制,但大多数并没有获得真正实现。从2004年开始实行弹性制以来,硕士生基本上是两年毕业,硕士研究生学制几乎就是两年制,根本谈不上“弹性”,从而出现各种问题,出现“二又改三”的现象。要实行学制改革,必须从真正意义上实行弹性制学制。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复杂,最大的障碍是人们的观念意识具有惯性,从长远看,实行弹性学制利大于弊,也更为适应时展的多样性需求。一项功在长远的改革,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坚持,才能真正实现,不能一碰钉子就退。
3.2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必须结合学科、专业实际,不宜“一刀切”。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两年还是三年学制,都不宜“一刀切”。因为不同的学科、专业由于其特点不同对学制也会有不同要求。硕士生学制改革不能简单一刀切地改为两年或三年,必须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制订学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由于两年制的一些问题,从2007年开始,大部分学科改回了三年制。其实硕士生学制要以专业为基本导向,可以三年、两年制并存。一些基础学科及理论性较强的科学学位为主的学科,学制不应该盲目缩短;而工程、技术等应用型学科以及管理等专业学位的学科,其学制可以考虑适当缩短。这也是英美国家一些院校近十年来的发展潮流。
3.3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
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较成熟完善,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借鉴不等于照搬。我国实际情况并不等于其他国家,应以我国基本国情为依据,以高校自身情况为参照,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挖掘自身潜力,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体系。
无论是缩短成两年制还是恢复到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改革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会付出一定代价(“三改二”、“二改三”现象混替),但是我们应认识到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深谋远虑,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使我国真正步入世界教育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moe.省略/,2012.1
[2] 王沛、张晓炜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浅析》,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9
[3] 陈兰、胡弼成 《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问题与出路》,理工高教研究,2006.5
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篇4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主动和党组织靠拢。自入党以来,我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曾作为罗佳、裴清华、陈磊、孙秀玉和范致镇同学的入党介绍人,介绍其入党。在汶川地震中捐款50元。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学习了有关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选修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的《工程矩阵论》、数学系的《数值代数》和信息管理系的《知识管理》等课程,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matlab、mathematica、spss、eviews、lingo、visio和origin等软件;研读一定量的中英文文献,阅读了十多本英文专著,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不断向老师、师兄师姐和同学请教,成绩有很大进步。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同时自己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参与了导师多项课题的研究,包括(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需求不确定性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博弈模型研究(70671055)(2) 江苏省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课题:大型复杂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研究(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博弈论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和提高。在导师肖条军的指导下发表三篇论文:
【1】范 冬, 肖条军, 杨丹琴。 大型工程物资采购的合作博弈分析。 第27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 743-747, 2010年7月16 日至18日, 云南昆明。 注:该论文被ei和istp 检索
【2】fan dong, xiao tiao-jun, yang dan-qin. bargaining games for material procurement in large-scale project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265-270,2010.9.10-12, long beach, usa. 注:该论文被ei 和istp检索
【3】谢茂泉,范 冬。 知识经济时代工作性质变化对绩效评估的影响研究。 北方经贸,录用同时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本人在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热情为同学们服务。在校期间组织过的活动有:
【1】2010.05 参加汉口路小学“诺贝尔小小科学院”活动,给学生讲授节水的方法
【2】XX年。10.19 于南京理工大学演讲,主题:从过去到未来-我的考研之路
【3】XX年。03-XX年。06,担任“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课程分组的组长,协调小组成员完成报告《中国地区科技竞争力评价》,
【4】XX.09―XX年。06 南京大学研究生会学术部副部长。
期间重要活动:(1)整理并撰写了研会的规章制度,设计了规范的运作程序;(2)全程参与了“科学与人文讲坛”的制作,并负责讲座的海报宣传和摄影工作
【5】XX.09—XX年。09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研究生会,担任办公室成员。
期间重要活动:
(1)XX年年学院元旦大型晚会主要策划人员之一,参与了晚会的制作;晚会台词主要撰写者之一;并朗诵小诗《有一种爱很唯美》;
(2)参与《工管院简史》dv制作,完成了其中部分台词创作工作
付出必有回报,本人在研究生阶段努力也取得了应有的回报:
【1】2010.10 获潘雪平专项奖学金
【2】2010.06 英文论文《bargaining games for material procurement in large-scale projects》被2010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录用
【3】2010.05 论文《大型工程物资采购的合作博弈分析》获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第四届“励学杯”学术论文竞赛“宏图优秀论文奖”
【4】2010.02 论文《大型工程物资采购的合作博弈分析》被第27届中国控制科学会议录用
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篇5
高等院校人事档案是客观、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职员工各个时期、历史阶段自身状况的有力的证据和基本凭证。一方面,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了解、掌握并应用人才大多依靠人员的档案来实现,尤其是学历、学位档案材料。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教职工而言,学历、学位档案材料作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涉到高校教职员工的职务评定、职称晋级、出国学习、进修发展、人才评定等相关的待遇问题,是与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个人信息材料。一般而言,高校人事档案中关于学历、学位的档案材料的整理大致从高中学历开始,进而依次是中专、大专、后期本科、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其他的还包括高中毕业生登记表、普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校、报考登记表,成绩单,学生学籍表,毕业生登记表,授予学位的相关材料、毕业证书、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党校学历证明、函授或者出国学习证明,以及其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出具的学历学位证明材料等。
对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而言,要认定学历学位档案材料,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根据不同的人员情况从不同的材料入手。
第一,一般情况下的学历、学位材料。一是中专学历的,档案材料中应有学生登记表、成绩表和毕业登记表。二是专科学历的,档案材料中要有高校的学生登记表成绩表和毕业登记表。三是本科学历的,要有高校的学生登记表成绩表和毕业登记表,同时附有高校授予学位决定。四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要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学生登记表、硕士研究生成绩表、硕士研究生毕业登记表、硕士研究生授予学位决定。专业硕士的要有进修课程的成绩表以及硕士学位审批相关材料。同等学历申请硕士的,除去硕士研究生学生登记表、硕士研究生成绩表、硕士研究生毕业登记表外,还要提供统考科目成绩通知单复印件。五是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中应该保存有两份专家推荐书、报考博士学位登记表、博士研究生登记表、成绩单、授予博士学位决定等。同等学历申请博士学位的,必须同时提交学位课程成绩单以及授予博士学位的其他材料。
第二,特殊情况下的学历、学位材料。一是大学普通班,个人的人事档案材料中需有毕业生登记表或者高校选拔学生登记表。二是国外学历的,档案中应该有国外出具的学历复印件、成绩单、学习证明,教育部出具的认证材料等。
二、高校学历学位档案材料真实性及可靠性的鉴别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要招聘到合格的教职员工,必须要首先对于新进人员的学历学位之类的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必要鉴定工作。
首先,登录毕业院校名录查询。毕业院校名录查询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教育部网站、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高教学历问题咨询手册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在查询网站和手册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不同历史阶段中、不同高校院校名录的基本信息,确保其真实有效。
其次,核对毕业证书基本样式。根据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自1994年到2000年坚的毕业证书,成人高等教育1993年到2000年的毕业证书都是通过教育部统一设计、印发的。换言之,倘若查询对象提供的材料本身与上述基本样式有所出入的话,就表明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核实。
三、规避高校学历学位问题对员工待遇影响的策略
(一)学历学位档案认定与收集方式的改进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对于学历学位认定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按照高校既定的人事档案管理程序执行,保证档案管理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要充分认识学历学位档案材料作为人事档案材料的重要组成意义,以及其在个人待遇提升、成长进步过程中的记录意义和客观要求。要积极向高校教职员工宣传人事档案,尤其是学历学位档案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员工都能认识到这些材料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基石价值,要求其将自己所持有的人事档案材料尽早提交到相关的认识档案管理部门。具体来说,必须提交如下四项内容。第一,学历学位成绩表;第二,学历学位授予决定书;第三,毕业生登记表;第四,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