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地理学习方法 >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防灾减灾正文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防灾减灾》

时间: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防灾减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全球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2003年1月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形成。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与GIS在空间分析的优势在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软件建设):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

2.工程性防御(硬件建设):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二者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减灾效益的“十分之一法则”。防灾投入是受灾损失的十分之一。说明了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

灾前准备(未雨绸缪)、灾中应急(雪中送炭)和灾后恢复(亡羊补牢)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一、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救灾人员。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专业救援队(如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二)灾中应急

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硬件)

4.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灾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软件),关系到各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使灾情最小化。

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灾后恢复

1.目的: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到最低;增强威力灾害发生的抵抗能力。

2.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商业保险)和国际救济等

3.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防灾减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