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
智慧是人类的知识、勇气、意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把握相结合的结果。知识,知识的深、广是基础,勇气和知识是眼光、头脑、气质、判断力、能力结合升华的结果,是前者的表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1
第一部分 背景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
(1)政治: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制度比较民主,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经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列强经济实力与其占有殖民地的数量倒挂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军事因素)
1、三大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1)主要矛盾一:
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2)主要矛盾二:
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
(3)主要矛盾三:
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2、三国同盟
(1)原因:
防范法国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2)过程:
1879德奥结盟
1882《三国同盟条约》
3、三国协约
(1)原因:
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孤立,寻求盟友。
(2)过程:
1892《法俄军事协定草案》
1904《英法协约》
1907《英俄协约》
4、影响:
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
5、启示:
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
三、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科技条件)
1、传统武器的改进:
传统的武器得到改进,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2、新式武器的研制:
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战争突破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三栖作战)
3、新的交通手段:
新的交通手段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进一步扩大了战争的范围,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使远距离调兵成为可能。
4、新的通讯工具: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使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四、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1.军国主义
(1)原因:
近代以来欧洲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西方列强纷纷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
(2) 典型代表:
德国崇尚用军事力量“夺取阳光下的地盘”,整个国家围绕战争运转,掀起军国主义浪潮。
2.极端民族主义
(1)背景:
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相互敌对和竞争,致使国际危机频频发生。
(3) 表现:
德国的“泛日耳曼主义”、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列强“民族优越论”。
(4) 特点:
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5) 影响:
使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日益激烈,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五、扩展
1.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根源):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
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④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⑤导火线(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2.比较英德美法的实力和占有的殖民地位次,分析引发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的矛盾和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因:
①主要原因:后起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占有的殖民地份额形成倒挂状况。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强大,但占有的殖民地份额有限,由此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和战争。
②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列强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
3、关于“光荣孤立”政策
(1)什么是“光荣孤立”政策?
是指英国不同其它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的军事义务来束缚自己。英国外交上的“光荣孤立”政策的核心是欧洲大陆的“均势”。
(2)英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外交政策?
①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尤其是海军实力强大,是海上霸主;
②英国为岛国,为了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
③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大国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不愿加入任何一方。
(3)英国放弃“光荣孤立”(势力均衡)政策?要同法、俄结盟的?其本质怎样?
①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决定对外政策。
②本质相同-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和切身利益。
4、战争自古有之,人类社会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1. 客观条件:
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 可能条件: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 现实条件:
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5.通过对一战背景的学习,你可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
(2)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承担战争义务。
(3)要正确运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2
第二部分 经过
一、一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1.背景
(1)19世纪到20世纪初,希腊、塞尔维亚等国相继赢得独立。
(2)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
(3)1914年,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举行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
2. 经过
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街头遭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身亡。
3. 影响: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等国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经过
1.三条战线
英、法和德国交战的西线(是最主要的战线,原因:交战国实力最强大,英德矛盾最主要),俄国与德、奥交战的东线,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交战的南线。
2.主要事件
(1)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英、法军队与德军进行的会战,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德国制定了施里芬计划(速战速决计划)。
施里芬计划破产原因:德国两线作战;德国是进攻方,进攻难度大;德国错误估计了敌我形势;战场机动性差。
此时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堑壕战。(对协约国有利,原因:协约国有广大的殖民地,供给充足)
(2) 东线战事(战争进入胶着状态):
1914年,俄军先胜后败;1915年,德军打败俄军,但无力继续进攻。
(3) 返回西线作战: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1916年,德国企图歼灭法军主力,但未取得决定性优势。
概况:双方伤亡人数近100万。
意义:是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
(4)日德兰海战:1916.5.31——1916.6.1是一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
(5)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英法军队发动索姆河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三、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
1.美国参战
(1)原因:
美国与英、法存在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和经济联系;保护美国的经济利益;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抢夺一战胜利果实。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2) 经过:
1917年4月,以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为契机,美国对德宣战。
(3) 影响:
1917年,中国(段祺瑞政府)、巴西、利比里亚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和阵营,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2.苏俄退出战争
(1)背景:
A各国人民盼望早日结束战争
B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
C建立苏维埃俄国。
(2) 表现:
A苏俄颁布《和平法令》,宣布退出战争;
B1918年3月,与德国在《布列斯特和约》。
四、德奥集团的战败
1.1918年9月,协约国发动总反攻,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相继宣布投降。
2.1918年11月3日,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德皇被迫退位,新政府与协约国签署停战协定。
3.1918年11月11日,德国新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
五、扩展
1、一战爆发后,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目的?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采取了“中立政策”。
目的:远离战火,避免战争;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发战争财
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
①美国与英法有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利益将受损。
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③德国采取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目的:为了战后分赃和争夺世界霸权。
2、战败原因:(分析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总体上,协约国的力量大于同盟国的力量。
①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中国等国家的参战也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盟国;战争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结束。
②德奥集团挑起的一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非正义的战争是必然失败的。
③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退出了战争。各国的反战运动和革命浪潮,如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成为结束战争的主要推动力。
④德、奥两线作战,同盟国经济崩溃,也是战败的因素。
3、一战性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4.一战时期,妇女被迫承担男子承担的工作:体现了女权地位上升。
5.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德、奥匈事前没有与它商量,没有加入到同盟国集团一边作战,而是与协约国集团谈好条件,成为反同盟国集团的一员,这说明了什么?
反映了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列强以自身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3
第三部分 影响
一、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二、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1、西欧的相对衰落——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动摇
(1)经济遭到破坏:
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战前,一时难以恢复。战争使欧洲工业倒退了8年,德国的情况更为严重,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大战造成战后的社会动荡,激化了社会矛盾;
(2)政治危机: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3)精神领域危机:
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4)殖民地:
掀起民族独立运动,动摇了殖民体系。
2、美日迅速崛起
(1)美国:
①原因:地理位置优越,远离战场,本土未遭战火;美国的参战以及不断向协约国提供商品和贷款,大发战争财,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②表现: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2)日本:
①原因:远离战场,在大战中接受了欧洲的大量定单;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向中国扩展势力,企图独占中国。
②表现: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由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扩大;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3、摧毁了四大帝国
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4、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①俄国十月革命:
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②德国与匈牙利: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取得成功,为欧洲许多国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方向。
表现: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匈牙利革命)等。
结果:都遭到失败。
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5.促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①原因:
一战期间,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忙于战争,一定程度上放松控制,使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
②表现:
诞生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批国家;
中国五四爱国运动;
印度甘地领导革命;
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
朝鲜三一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发展(例:中国1914-1918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③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三、扩展
1、一战的影响:
(1)改变了世界格局:
西欧国家相对衰落、美国和日本迅速崛起。
(2)引发了革命和独立浪潮:
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3)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
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盛行。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
2.关于反战思潮
(1)现代主义文学诞生背景:一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2)人们战前充满乐观主义的原因:欧洲是近代民主的发祥地、起源地,启蒙运动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在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下,人们对战争盲目乐观。
(3)对反战思潮的评价:
①积极:体现了人们热爱和平、珍视和平。
②消极:出现了大量反战思潮,在二战前纵容了德意法西斯的泛滥和猖獗。
3.国际金融中心的转移:
意大利佛罗伦萨(新航路开辟前)——荷兰阿姆斯特丹(16世纪)——英国伦敦(一战之前)——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一战之后到二战之前)——美国纽约(二战接近尾声)
4.关于民族主义
1.形成:
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
2.评价:
(1)积极评价:
在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成为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独立的思想武器。
(3)消极评价:
在欧洲,民族主义逐渐变形,列强政府利用民族主义对外侵略,极端民族主义是其中的一种。
(4)影响:
时至今日,民族主义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