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地理 > 2020年高三地理学习方法总结正文

《2020年高三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时间:
2020年春节即将到来,我们将会有一个小小的假期。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时间是紧迫的,应该好好利用春节这段时间好好学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地理学习方法,希望给同学们提供参考。

  高考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1.按照课本章节的顺序做历年高考题

  你可以选择把历年高考题按课本上章节的顺序汇总在一起的参考书,这些参考书要有历年高考题的详细分析。做题时,你要把课本放在旁边,碰到不懂的地方,随时翻阅。做完题目后,对于典型题目要总结出解题技巧,并把一些知识记在大脑和笔记本中。

  总结解题技巧

  从近几年的历年高考题中找一些值得分析的题目,例如一些难题和综合题目,一些图形、图表类的题目等。这些题目往往有信息多、新、有隐蔽性、有干扰信息等特点。

  结合课本和参考书,仔细分析这些题目中的典型题目,总结出解题技巧,并记在笔记本上。对于难度特别大、综合性强、又非常典型的题目,你可以采用“深入思考长长练”这种学习方法。

  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知识掌握的不够深、不够广,考试时就会有些题目做不出来;但知识掌握的过深、过广,就要花费不应该花费的学习时间。

  通过分析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题,你就知道了课本上知识点应该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总结出高考重点

  通过反复浏览和记忆高考大纲,琢磨近几年的历年高考题,你就能够总结出高考命题趋势。例如,通过总结,你发现,前几年,全球环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等这些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高考地理的重点。那么,今年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与地理有关的,往往可能是高考的命题重点。

  找出重点后,你可以有针对的精读课本、专题训练。

  2.理解记忆

  掌握课本上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点

  理解加记忆:课本上的需要理解的知识点,如某些概念和原理,要理解透彻,并记忆,如果暂时实在无法理解的,要强行记忆下来。

  准确记忆: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你不必深入思考,但要准确的记忆。

  记忆的方法:你可以通过精读课本、反复浏览好的参考书、反复记忆、反复练习等方法,记准记牢课本上的知识点。

  精挑细练、精挑极练:对于那些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你可以找一些典型题目,通过“精挑细练”、“精挑极练”等方法,理解记忆。

  你在阅读参考书、做练习题的过程中,会积累和总结出一些地理规律、解题技巧和学习心得,你要把它们记在笔记本上,以后经常记忆。

  3.整体框架、知识体系和解题技巧体系

  形成整体框架

  你可以记忆高考考试大纲或地理课本中的目录,形成地理的整体框架。

  有些总结的很好的参考书,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的要点很系统、很全面、很简练的总结出来了,你可以记忆它们,形成整体框架。有些参考书会用图、表的形式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的要点表示出来,你更容易形成整体框架。

  形成整体框架之后,再记住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框架中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练习,随着典型题目的积累,把每类典型题目,如“日照类题目”、“时区类题目”、“地理特征与经纬线类题目”等等,与课本上的知识点一一对应,总结后记在笔记上,不断浏览和回忆,这样,就能在考试时迅速反应。

  形成知识体系

  听课、做作业、分析历年考题、记忆、深入思考、总结回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尽快着手形成知识体系。

  深入思考、找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你可以通过反复精读课本,前后联系的记忆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总结典型习题,找出从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找出地理中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找出人口、资源、市场、交通、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找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等。

  比较、明辨:通过比较,明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把知识点辨析清楚后,你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心得记在笔记本上,学习心得积累到一定数量,你就可以采用列表、做图等途径把知识进行整理。

  按照不同的角度、“线索”形成知识体系:你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线索”把知识“串”起来。例如,从政治的角度,按照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哲学原理的“线索”把相关的地理知识点“串”起来,并通过精读课本、浏览参考书,进行不断的补充,形成知识体系。

  你也可以围绕你已经形成的整体框架,把知识点“串”起来,并通过练习、精读课本,不断的补充,形成知识体系。

  根据知识点的要点形成知识体系:把你积累的知识点的要点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归类、梳理,就能形成知识体系。

  补充和简化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体系后,你获得了新的知识,就可以补充进去,例如你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网络中的信息中的总结出要点,你就可以把这些要点补充进去。

  把知识体系中重复的部分、无用的信息剔除,把更核心的知识总结出来,你的知识体系就会越来越简化,考试时就能更快速、准确、灵活。

  总结解题技巧

  快速浏览选择题:很多地理的选择题、填空题等“小题”,都是基本知识类习题,通过快速浏览和记忆这些题目,就可以掌握和熟练化相关的课本上的知识点,你不必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题目涉及到你以前尚未记准的知识,你要快速浏览一下课本。当浏览和记忆的题目达到一定的量,你自然就会得到一些解题技巧和“题感”。

  反复浏览历年考题的详细分析:对于历年考题中的难题、“热点”题目、综合题、灵活性大的题目,一些参考书会有详细的解题分析,你可以一遍一遍的反复浏览,直到你一看到题目就能马上想到这道题目是如何运用知识点的,解题技巧就总结出来了。

  总结典型题目:典型题目做完之后,要马上总结,每过一段时间,要再总结一下。

  找出隐蔽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出题巧妙的题目,例如某些“热点”题目,往往会有很多隐蔽信息、干扰信息,你要善于找出隐蔽信息,剔除干扰信息。

  形成解题技巧体系

  按照题型,从小到大形成解题技巧体系:把同一类型的各种题目集中在一起练习和总结,找出同一类型的题目的解题技巧,由小到大的总结出解题技巧,例如从“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类题目,到“各种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类题目,到“气候类”题目。这样,你就形成了从小到大的解题技巧的知识体系,当考试时不能立刻想起具体的解题技巧、不知道如何下手时,你就可以在大脑中从大到小的搜索解题技巧体系,找到具体的解题技巧。

  按照大类别形成解题技巧体系:你可以把地理习题分为基本题、图题、灵活题、应用题等大的类别,从课后练习、参考书、模拟题、历年考题中把同一类别的题目集中起来练习和总结,找出每一大类别题目的各种解题技巧,统计出每种解题技巧出现的概率,考试时,碰到做不出来的题目,你可以按照概率从大到小的顺序,逐一尝试,找到正确的解题技巧。

  按照知识点的类别形成解题技巧体系:你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类别逐一总结出解题技巧,如按照区域、气候、大气、等高线、时区、海洋、环境、人类活动等类别把每一类别的解题技巧总结出来,根据知识点的体系进行归类,合并不同知识点中的相同的解题技巧。

  高考地理中雪线及影响雪线的因素

  1、雪线的含义: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高度。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则雪线高度低。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最高,为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米。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则高达5800米

  地貌: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

  注意: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包含了气温、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