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高考历史复习:时间串线索,装备好"武器"再打"攻坚战"正文

《高考历史复习:时间串线索,装备好"武器"再打"攻坚战"》

时间:

  在今年的《历史考纲》当中,对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这方面的要求:充分应用获取信息对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历史学习方法文章,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做题忌“搏题” 提高高考历史解题能力

  要达到这些能力的要求,考生在高考(Q吧)复习中应该要在构筑知识体系,重视思维训练,提高解题能力上下功夫。提高解题能力就是考生在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的同时,通过对不同题型的训练,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可以通过做各种各样的题来丰富自己的考试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考生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练习。切忌不要轻信到时的搏题,或者是临考前的狂背,更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找名师家教。殊不知,搏题和狂背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老师只能教授知识、指导方法,绝对不可能代替考生去做题解题。要明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取得高分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如果平时没有扎扎实实的习题训练,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份150分的历史考卷并取得高分是不可能的。

  其次,要讲求训练方法考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计划性做地练习题,一定要讲究实效。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可以侧重对选择题的训练,因其不用书写,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相对较多的试题;选择题是分数最大的题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类型的试题,则需要有选择地做一部分。为了节省时间,简释和问答题只要写上三言两语的要点或者只写审题角度,历史小论文也要练习,但不一定要每天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上四五篇,但写的每一篇必须要请老师指导修改,切不可一写而过。此外,最好每一周完整地做一套模拟考卷,以训练自己掌握考试时间,即能帮助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也有助于考生熟练把握答题节奏。

  再次,要不断地总结经验考生对平时练习时地错题,必须彻底弄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就是这个意思。通常地说,在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但这在复习时是绝对是不可取的。考生应当通过请教老师或者是查阅参考书籍来解决问题。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对主观性试题答案的理解;对审题及论文题目的构思的规律性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复习和考试中暴露的带有普遍性问题,深刻剖析错误的根源,进一步点拨思路。以达到考生在高考中答题要点化,即答案精炼、细密,文字、史实、观点正确;要点序列化,即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分点叙述,有条不紊;序列文章化,即句子通顺,不出现错别字,尽量使用历史语言。

  高考冲刺复习:历史以时间“串”线索

  历史,是文综三科中知识量最大的学科,进入到第二轮复习以来,考生经常抱怨复习吃力、不知道从何复习起。其实到现在这个阶段,考生应该学会舍弃。

  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线索的整理,注意从纵向上梳理,以时间为序,把同一阶段下的同类问题都串起来;然后再横向联系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答历史题常常需要全盘考虑中国及外国的国情、阶级情况等,明确这个时间中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影响等,通过梳理把线索串起来后,在考试时就能有效调用相关信息,而且答题比较全面,不容易漏了得分点。

  这阶段做练习时,要注意训练自己快速、准确阅读材料的能力。高考历史信息量,材料通常长篇累牍,甚至还有大段大段的文言文,不少考生在读取题目信息耗时甚多,到最后题目都做不完。建议考生阅读时,先通篇浏览、弄清材料主题,但不需细化到具体字眼,理解大意即可,这有助于题目信息的提取。另外,也要注意一些阅读技巧,比如古代史部分常见的文言文材料,阅读时尤其注意省略号或者句号前后的文句,这通常是与题目相关的有效信息所在。

  大题方面,这两年高考不单纯从政治的时政热点角度来考查学生,往往以历史学科的热点为切入点,所以考生在复习时尤其要注意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比如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中外近代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三农问题、边疆管理问题等。

  高考历史复习:装备好"武器"再打"攻坚战"

  近年来上海历史高考(Q吧)的试题已经清楚地显示出对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加强,其具体表现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思维活动去分析、比较、判别、论证得出答案。新《历史考纲》就要求考生能够有效阅读、理解有关历史材料;通过对材料的辩析,从中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充分应用获取信息对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要达到这些能力的要求,考生首先就应该在高考复习中构筑好自己的知识体系。构筑知识体系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历史教材所包容的内容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这三大块(如新教材还要包括世界古代史)。这其中每一大块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中国古代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另外,这其中的每一部分也还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中国原始社会可以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部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历史概念往往也有它固有的结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要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叙述。经过这样的层层分解,就形成了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这样的知识网络。

  首先,要将教材中的内容线索化

  考生要把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并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把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内容线索化可分为以下两类:

  (1)从线索的范围大小来看,有粗线索和细线索之分。粗线索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把中国近现代史分成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三条线索。细线索范围相对较小,一般可以直接由知识点串组成线。比如中国近代史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条线索,可以串联下列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2)从线索的内容联系来看,有纵向线索和横向线索之分。通过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使知识更系统,更具条理和科学。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从横向上来看可以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纵向来看则是每个国家革命发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这样通过纵横串联,就可以理清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的座标体系,形成一个竖成线、横成片的立体知识网,便于把知识学活。当然理出线索仅仅是引导学生探堂入室的第一步,而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串组成篇,通过思考、探索、发现来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的目的。

  其次,要注重知识结构中所包含的历史理论

  因为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已经成为历史高考的基本要求。史论结合,寓论于史,既是平时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三历史复习中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如果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力的提高就无从着手。而这些基本理论往往是教材中的隐性内容,容易为考生所忽视。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尤其是在整理知识的时候,应该同步地整理出教材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对这些理论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了解。

  再次,要加强对知识结构的记忆

  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在记忆中要注意把握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也就是说,该记的只好记住,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忆。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理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记忆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熟悉的基础上的,所以考生对构筑的知识网络之间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要理解吃透,这样的记忆才能有效。当然在记忆中,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合适自己记忆的方法,以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