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高考冲刺历史考点梳理正文

《高考冲刺历史考点梳理》

时间:

  抽签选举是雅典城邦的选官制度之一,随着多次雅典民主改革,抽签选举制度盛极一时。雅典的抽签选举制度随意性较强,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当时雅典城邦对公民的素质估计过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冲刺历史考点梳理,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冲刺历史考点梳理一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_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最适合高考学生的书,淘宝搜索《高考读文库》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小编推荐: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框架图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_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小编推荐: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框架图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考冲刺历史考点梳理二

  1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背景——(1)国内:①革命前夕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等级森严。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③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尖锐的阶级对立是直接原因)。④财政危机严重,国王路易卜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条件成熟)。⑤启蒙运动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2)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2法国大革命的经过

  1、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原因:路易十六准备武力解散制宪会议)

  2、第一阶段:1789年7月14日—1792年8月,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制宪会议→立法议会

  (1)阶级属性: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2)措施:

  ①反封建的八月法令:

  A.内容: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等

  B.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由于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因此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②《人权宣言》:

  A.发布机构:制宪会议

  B.内容: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是不可侵犯的。

  C.意义: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对会君主专职制度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但实际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1791年宪法:

  A.颁布机构:制宪会议

  B.内容: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规定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与《人权宣言》精神相违反

  C.宪法颁布后,制宪会议让位于按宪法选举的立法议会

  ④对外战争:

  A.原因:面临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的武装干涉

  B.概况:1792年4月,法国对外宣战,从而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对外战争。但战争开始时对法国不利,普奥联军攻入法国境内。

  C.战争性质:战争初期阶段,对法国而言是正义战争

  (3)统治结束: ①统治危机:普奥等国武装干涉,联军攻入法国境内,革命处于危机中

  ②结束的标志: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君主制度

  3、第二阶段:1792年8月—1793年6月,吉伦特派统治时期,立法议会→国民公会。

  (1)阶级属性: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

  (2)措施:①召开国民公会:普选产生

  ②反封建法令: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

  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

  ③对外战争:1792年9月瓦尔密战役的胜利,制止外敌入侵,赢得短暂和平

  ④成立共和国:1792年9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

  ⑤处死国王路易十六(1793年初)

  (3)统治结束:①统治危机: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第一次反法联盟威胁法国;国内王党分子在法国西部地区

  暴乱;国内粮价飞涨

  ②结束标志:1793年5月底6月初,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起义

  4、第三阶段:1793年6月—1794年7月,雅各宾派统治时期,国民公会

  (1)领导人:罗伯斯庇尔为首

  (2)阶级属性: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3)措施:

  ①反封建的土地政策:

  A.内容:把逃亡的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

  废除一切封建权利

  B.意义: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结束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

  ②全面限价法令:1793年9月为平抑物价颁布,对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

  ③恐怖政策:

  A.目的:为了镇压反革命

  B.内容:通过关于惩治嫌疑犯的法令,规定一切嫌疑犯都要收押和监管

  C.意义: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为后人所批评

  ④对外战争:发布总动员令,征集军队,1793年底赶走外国干涉军,1794年战场转移到国境之外

  (4)统治结束:

  (5)①统治危机:国内外形势好转情况下,雅各宾派矛盾逐渐暴露并分裂

  A.分裂:代表城乡中下层群众的左派:埃贝尔派;代表小资产阶级的中派:罗伯斯庇尔派;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右派:丹东派

  B.各派主张

  ②结束标志:1794年7月,国民公会中的反罗伯斯庇尔派发动热月政变。

  5、大革命的结束:1794年7月的热月政变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历时5年,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2、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挽救了革命,不断把革命推向

  3、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且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

  4、为此后各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高考冲刺历史考点梳理三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背景):

  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贵金属货币需求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的需求。

  ②社会根源:欧洲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

  ③商业危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商路。

  ④15世纪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客观条件:①西欧生产力的进步;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③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高考冲刺历史考点梳理四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高考冲刺历史考点梳理五

  封建社会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集权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集权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考冲刺历史考点梳理相关文章

1.2020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整理

2.有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3.高考冲刺政治考点梳理

4.2020高考历史必背考点

5.复习几个重点专题:高考最后40天如何冲刺历史?

6.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7.2020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整理

8.2018年高考历史大题必背知识点

9.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10.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