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清朝历史有哪些有趣的事正文

《清朝历史有哪些有趣的事》

时间:

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清朝历史,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历史(一)

清朝男子的辫子多久洗一次众所周知,在我国史上一直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所以在古代无论是女子还是男子都保留着自己的头发,清朝的男人就有着很长的辫子。事实上清军初入中原时,曾颁发了剃发令,命令所有占领区的平民都要剃掉一部分头发,只留一个长辫,若有人不遵从法令,就处以死刑。也就是说那些选择投降的明朝人也必须要剃掉头发来证明自己臣服。然而在那个年代剃发可是不孝的象征,而不孝是古人最难以接受的事情。

清朝入关已成必然,所以人们也不得不从,但根据清朝颁布的剃发令头顶部分的头发是不允许剃掉的,那么经年累月之后可想而知他们的辫子有多么的长。而且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想到背着那么长的头发非常的不方便,要知道那时的人们几乎每天都是需要劳作的,头发一甩一甩的肯定很耽误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影视剧中了解到,因为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农人把头发缠在脖子上的画面。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男子的辫子该多久才洗?他们的辫子到底有多脏?关于清朝人的头发曾一度引起西方人的兴趣,甚至还有一个来自英国的传教士专门记载过关于清人头发的事情。事实上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很多清人已经认识到了清朝的落后,所以很多出外游学的清人都把自己的长发给剪了,在穿着方面也在向西方靠拢,但是那些一直生活中清朝统治下的百姓仍然没有抛掉那些迂腐的观念,甚至在他们看来这是不道德的,是对祖先的背叛。

英国传教士的比喻令人作呕,根据传教士的记载,当时的清朝极度落后,女人裹脚缠足、男人留着特别长的辫子,那些达官显贵的头发看着还没什么,整齐干净,但那些地位低下的百姓的头发却大多满是污垢,稍微一靠近就能闻到特别强烈的恶心气味,如同老鼠窝的味道那样。对于富人处理头发自然是很轻易的事情,但那些家境贫寒的人能够保证一家温饱问题就已经很难了,又怎么会有心思去处理自己的头发呢?再加上他们都要为了生计劳碌奔波,每天流出的汗水何其之多,时间久了肯定就会有很大的气味。

而且到了冬天的时候,天气寒冷,他们几乎不会在这个时候洗发,那他们多久才洗一次头发呢?一年中他们几乎只有在天气暖和的那很短的时间洗洗头发。当然了,如今的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发型也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男人留长发已经成为了历史,相反对于现时代的人来说若是碰到有一些男人留长发,反而会觉得非常的奇怪。不得不说世间风云变化,真的是奇幻莫测啊。

清朝历史(二)

清朝之前的汉人是什么发型

最近各种宫廷剧层出不穷,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清朝的故事作为素材。比如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延禧攻略,以及如懿传,这两部剧说的都是清朝的故事。清朝这个朝代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服饰和头型都极其有特点。就说女人吧,无论是皇后,嫔妃,还是宫女,她们的头型都是辫发盘头或是包头,穿的都是朴素大方的旗袍。

我们再来看一下男人,无论是皇帝,阿哥,还是大臣,他们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后面那一条长长的辫子,而且他们的辫子只在脑袋的后面,除此之外整个前面都是没有头发的。那么我们不禁想,难道清朝之前,汉族人都是这样的发型吗?说出来你或许不相信,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当然不是这样,我们也看过其他的古装电视剧,比如隋唐时期的,两宋时期的,那时候古代男人的头型也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只有清朝是这样的呢。我们都知道,清朝并不是一个汉族统治的王朝,他们的政权由少数民族统治着,这个时候为了约束汉族人,所以才特意规定了男人要留这样的头型。那么在清朝以前男人都留什么样的的发型呢?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此之前,男人和女人一样留着长长的的头发。只不过每个朝代都有统一的发型,并不像女人那样可以有多种花样的头型。

我们在看隋唐时期的电视剧时会发现,无论是作为孩童还是成年之后,古代男人都是在头上有个高高的发髻,然后用簪子插住。只不过是根据地位以及官位的不同所佩戴簪子的材质和款式不一样罢了。而且在古代,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要行成年之礼,对于女子来说意味着她已成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可以婚配了。

对于男子来说除了可以婚配之外,还意味着他已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并且在这时候男人的头发被高高盘起,以后无论什么原因,都不可以散着头发见人,也不可以对头发进行修剪。因为古人崇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种思想,所以必然会对自己的头发,身体倍加爱惜,自然也不会修剪头发,否则视为不孝。

这时候如果有人触犯了法律,对他的一项惩罚就是解开他的发髻,让他散发,然后在脸上刺青。这对人来说是一项极大的侮辱。直到男子去世后,头发才会被散开,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成年之后便没有修剪过头发,那么他们的头发肯定不只到腰际。

我们常说长发及腰,现在很难看到有那么长头发的人,在古代不要说女子了,就连男子都能达到这个标准。不过这种头型还是很美的,若是男子本就生的形貌昳丽,再穿上工工整整的长衫,加上打理的一丝不苟的发髻,远远望去风度翩翩,光是看着就觉得赏心悦目。相信大家听了小编的讲解,也都知道在清朝以前,汉族人的发型了吧,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清朝历史(三)

揭秘清朝官员上朝前为什么不能吃喝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有很多习惯跟汉人不一样,其中清朝的官员饿肚子上朝这个习惯,和我们现在每天要吃早饭的习惯截然不同。

那么在非常注重养生的古代,为什么上朝的官员要饿着肚子呢?吃饱了上朝不行吗?

首先来看看上朝的时间吧,在清朝不是每天都要上朝的,一般大朝会如元旦,万寿节,冬至等节日,在京官员全部要参加,而常朝就是五天或者十天一次,一般的上朝就是指的常朝,参加的有三位一品大学士,二品的六部尚书,三品的六部侍郎,作为督察的御史和六部给事中,加起来在京城的也就有三四十人够资格上朝。

而其余的每天都会召见一些比较重要的大臣叫做御门听政,康熙时期以大学士为主,到了雍正后,主要的大臣是军机大臣,具体的上朝时间是每天五更上朝,也就是我们现在的5点到七点之间。

有时候家住的比较远或者皇帝跑到京城外的颐和园居住了,许多官员为了能在上朝时间之前到达,必须要半夜起床,皇帝到达之后,朝会开始。

当时在大殿里的只有地位比较高的亲王和重臣,其余的都在殿外。

而且上朝的时候,从穿衣到站立的位置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有不合规矩的行为,也就是交头接耳,咳嗽,吐痰等都会被言官给记下来,受到一番弹劾。

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人体的消化系统,在上朝的这段时间,刚好是人有三急的时间。在清朝宫女身上有异味尚且是大不敬之罪,更别提在上朝的时候想要去上厕所了。因此再急也要憋着,这其中的难受滋味可想而知。

实在憋不住不是尿裤子就是拉肚子,皇帝不治你大不敬之罪,在读书人看来也是有辱斯文,难免被人鄙视,不但会受到言官的弹劾影响升迁,传出去也会成为很多人的笑柄。再说了,皇宫内也没有公共厕所。

因此,清朝的大臣宁可饿着肚子上朝。

在《清史稿》就曾经记载过,清朝的大臣上朝之前不但不能吃东西喝水,还要排空屎尿。

而为了可以有体力坚持过上朝时间,不会突然因为饿肚子晕倒,一般都会口含人参。其余的像是口渴,肚子饿等都可以在上朝之后再解决问题。

清朝历史(四)

清末地图学家邹代钧生平经历 邹代钧著作有哪些?清末地图学家邹代钧简介:邹代钧生平经历是怎样的?邹代钧著作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清末地图学家邹代钧简介

邹代钧,(1854~1908年4月8日)字沅帆,又字甄伯,湖南新化人(今湖南隆回境内)。生于咸丰四年(1854),卒于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六日(1908年4月8日)。

邹代钧是中国清末地图学家,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外彩色地图铜版印刷的创史人。曾教过光绪、宣统两代皇帝的书;祖父汉勋学问广博,擅长地理沿革,他受其影响,自幼爱好史地。

邹代钧生平经历

一、幼年生活

光绪十一年(1885)秋以随员身份出访英、俄,归国后于1896年在湖北武昌创立舆地学会,从事地图译绘工作。编绘地图多用圆锥投影法,并标明比例尺。

舆地学会共译绘中外舆图700多幅,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图事业的发展。还在学校教授地理课程,著有《西征纪程》、《湖北地记》、《中国海岸记》等。

邹代钧自幼受家风熏陶, 精研史地, 通测绘学。光绪五年〈1879年〉补县博士弟子员。谨遵父邹世繇之命,蒐辑乃祖邹汉勋之遗著, 千里迢迢,谒左宗棠于甘肃酒泉军次,求为校订。

宗棠以代钧为故人之后,“ 喜甚, 畀以剞劂之资, 饬代钧还山校刊。讫事,代钧仍以父命奉遗书来金陵, 乞余为叙。”〈左宗棠 :《邹叔子遗书序》〉

二、出访英俄

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两江总督曾国荃推荐,随太常寺卿刘瑞芬出使英俄。正逢英帝国欲争哲孟雄〈即锡金〉为印属小国,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邮资刘瑞芬与英人交涉,刘召集随员商议,诸人相顾无语,独代钧引古证今, 论述哲孟雄与西藏的历史的渊源,证其不属印度,使馆参赞英人马格里支持代钧的意见,”代钧系地理学家, 其言凿凿,如据以译复英外部, 保证万无一失。"

刘瑞芬采纳了马格里的意见,英外部果无词以对。但清庭昏瞶,丧权辱国,结果还是英国侵占了哲孟雄。代钧在公余之暇,遍购欧美诸国地理图册书籍,潜心研究,发现了我国地图的经纬度与地球上的实际里数不相符 (即"度里相差")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中国地图测绘上所用的尺不准确的缘故。

他认为要纠正这个问题, 必须象西方一样以地定尺,有了准确的尺,才会有准确的故。从而确定以法国的迈特〈米突尺〉来制造出一种在中国专门用于测绘地图的尺。

根据他的计算,中国舆地尺为迈特的一百万分之三十万八千六百四十二,即0.308642迈特。从此, 我国绘制地图,才有了标准尺寸。

代钧随使英俄归国,被荐为会典馆纂修。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又电调他兼任湖北全省地图测绘事宜。

三、舆地学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在陈立三、汪康年、吴德潇等维新派人士的赞助下, 独资在武昌巡道岭创办中国第一个地理学会——舆地学会。 后张之洞开译书局, 仍留代钧负责海国地图的编辑,,1898年1月,湖南维新派人士熊希 龄、谭嗣同、唐才常等在六堆子教廉堂聚会,成立政治学术团体南学会。

学会推皮锡瑞、黄 遵宪、谭嗣同、邹代钧等主讲,并创办《湘报》。清末著名思想家郭嵩焘的公馆养知书屋也在六堆子,其房屋现均不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管学大臣张百熙奏以代钧任编书局总纂兼学务处提调官。次年任《钦定书经图说》纂修兼校对官、书成,开任分省补用直隶州知州。

张之洞办两湖书院,聘代钧为地理教席。后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代钧补员外郎,迁参事厅行走,均以病辞。后又被荐为京师大学堂地理总教习。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编绘《江苏全省舆图》,甫脱稿,即病逝于武昌。

四、突出贡献

代钧创办舆地学会,克尽筚路蓝缕之功。后虽往来京沪湘汉,服官四方,仍以图局自随,编绘中外总图分图千余幅。所绘地图, 由于取材于中外名图或实测地图,又采用新法编绘。

同时,对于制图所依据的资料,包括中外名图,均进行了审核、修订、选译。印刷则用新式的烂铜版法,此法据说是代钧派其族弟邹继笃假装哑巴, 在日本印刷所秘密学来的。

因而,邹氏地图精审、清晰、美观,享誉于一时,为中外各方所重视。当时参加舆地学会工作的有邹世可〈伯宗〉、永良〈易卿〉、永眩〈焕庭〉等人。

邹代钧死后,其学生周震鳞(字道腴)以老师身后萧条,遂出面与清政府交涉,由学部价购舆地学会地图图片和测绘仪器。

舆地学会亦改为陆军舆地学会,即湖北军事测量局之前身。所得价款作回乡安葬代钧和遗属赡养的费用。代钧族侄邹永暄慨邹氏地学顿衰,邹氏地图不复见于世,乃愤而继之。

邹代钧著作有哪些?

1903年出版了由邹代钧主编的《中外舆地全图》,它是我国公开出版的最早的一本(教学)地图集。清末,由邹代钧任总编纂的“大清会典馆”,1898年出版有全套《大清会典图》44册,及邹收藏的1851年(咸丰七年)由谭光榘、李兆洛编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1863年(同治二年)编的《皇朝一统舆图》等是清末名著。

邹代钧有关地理学的论著《上会典馆书》、《湖北地图测绘章程》, 对测天度、测地面和绘图都有详尽而慎密的论述, 提出了当时适用的测绘地图的准则。

代钧既发扬了乃祖汉勋的地学思想, 又善于尝习和吸收西方地学理论和绘图经验熔中西于一炉, 把我国地图绘制的实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代钧勤于著述,有《光绪湖北地纪》二十四卷;《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六卷, 《直隶水道记》二卷 ;《中国海岸记》四卷 ;《会城道里记》二卷 ;《中俄界记》三卷 ;《蒙古地记》二卷 ;《日本地记》四卷;《西域沿革考》二卷 ;《西图译略》十二卷; 《英国大地志》十卷;《西征纪程》四卷; 《中外舆图》六十八幅; 《湖北全省分图》(1908)、《湖南全省分图》;《西藏全图》、《皇朝直省图 [舆图]》(1903)(1907)、《西征纪程》等。

清朝历史(五)

清朝铁帽子王发展历史铁帽子王都有谁?清朝铁帽子王简介:铁帽子王发展历史是怎样的?铁帽子王都有谁?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清朝铁帽子王简介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铁帽子王发展历史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自乾隆时期才有,是后世之人对他们的尊称,而非入关之时即已具备。八王之得以入世袭罔替之列,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历史。

努尔哈赤时期,视八旗为私产,以嫡出子孙如代善、皇太极、多尔衮、岳托、豪格等分领各旗,其弟舒尔哈齐之子阿敏、济尔哈朗也先后领有一旗,称为大贝勒、和硕贝勒、旗主贝勒等。贝勒即“王”的意思,当时,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贝勒称呼、待遇也尚不明确和统一。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清,开始正式颁行封爵制度。这年四月,皇太极下旨分叙诸兄弟子侄军功,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后坐事降为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

这次分封有亲王、郡王7人,贝勒2人。另外,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原为贝勒,此前一直卧病,当时未能封王。就在皇太极分封诸王后一个月有余,萨哈廉病逝,皇太极前往祭奠,“入哭者四,悲恸不已”,随后追封他为颖亲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后来所谓“八大铁帽子王”的基础。

顺治元年(1644)十月,顺治帝登基,册封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叔王,复豪格亲王爵位,册封先前坐事降级为郡王的阿济格和多铎为亲王,封岳托之子、多罗贝勒罗洛宏为多罗衍禧郡王,封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为多罗承泽郡王。这次分封中新增加的是硕塞,顺治八年又以军功被晋封亲王。硕塞死后,其爵位由子博果铎承袭,改称庄亲王。

即使有了这两次正式封爵,但清朝也仍未明确这些宗室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以后各王爷贝勒的爵位或黜或降或改,其级别、名称还多有变更。所以,清初诸王的爵位在传承过程中,变动不居,没有制度化。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借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之机会,乾隆皇帝恢复诸王最初封号,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明确颁行。

乾隆此次恢复清初诸王爵位名号的原则,一是凡有爵位名称变迁者,以各王去世时的爵位名号为准;二是后世子孙偶有错误以致降爵者,仍恢复原来爵位;三是凡生前犯谋逆一类的严重错误而被削爵、降爵、处死者,或后人因严重错误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复。

也就是说在乾隆之前,各“铁帽子王”的爵位或降或削,并没有同时存在过。直到乾隆帝给他们厘清世系,恢复爵位名号,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袭罔替之制终于明确,“八大铁帽子王” 的俗称也才终于形成。

铁帽子王都有谁?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

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

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

惟有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如何评价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好是坏,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和清朝历史的具体环境中去分析。

首先,这一制度彻底结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维护大一统政治。

《清文献通考》将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条目,意味着将其类比为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来,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但受封者封藩就国,往往拥兵自重,形成对抗中央的势力,更多是扮演一个造成割据战乱的消极因素。

与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对诸王的约束显得简约而严厉。宗室诸王有封号而无封地,亦无属国,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随意离开,他们不能到地方任职,无法干预地方政务,更不能掌握军队。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

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袭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递减,待遇逐渐降低,使国家财政负担不致过重,也彻底消除了宗室诸王形成尾大不掉势力的各种潜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历史而言,世袭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树立中央权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结果。

清初宗室诸王对中央的威胁不在于裂土分封,割据一方,而在于对八旗各旗当作私产加以控制,各拥旗众,可与中央分庭抗礼。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随着部众日繁,努尔哈赤将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渐整编成旗。随着诸子侄、孙子长大成人,努尔哈赤像分家产一样将八旗分给诸子孙。

当时后金所有军国政务全由努尔哈赤与八旗旗主讨论决定。努尔哈赤之所以这样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死后诸子相争,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这种家产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来维持政治平衡,防止个人专权。

然而,这种格局使后来继位的皇太极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处理政务时要与其他三大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给几位兄长施礼。

皇太极曾抱怨自己“不过一黄旗贝勒而已”。更严重的是,几大贝勒各拥本旗重兵,相互间矛盾日渐尖锐,使新兴的满洲力量时常面临分裂危机。

由此,从皇太极继位到多尔衮摄政,再到顺治皇帝亲政,清初皇帝集权政治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断宗室旗主们的势力。

不仅如此,清朝中央还极力弱化宗室旗主与各旗部众的关系,借鉴明朝的内阁、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国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八旗管理被纳入到国家的官僚体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产,宗室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规范下来。

所以,仔细梳理会发现,乾隆时期确认的八大铁帽子王,代善、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当初的旗主贝勒,至于后来分封的庄亲王硕塞是皇太极之子,帝室后裔,而萨哈廉、勒克德浑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实追随者。

总之,清朝对宗室管理之规范与严格大大超过以往朝代。然而,这种封爵制度毕竟是以保证满洲宗室贵族世袭特权为目的的,其落后性不言而喻,随着革命爆发,民国肇建,清代的铁帽子王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朝历史有哪些有趣的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