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正文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时间:

历史总会重复再现,有时甚至会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出现,所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可贵的借鉴。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屠岸贾——《赵氏孤儿》中的大奸臣

屠岸贾(gǔ),屠岸姓,名贾,是在戏剧和民间传说中一直是以一个大奸臣的面目的角色。元代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杂剧,影响深远,以后的许多剧种都据此编出了精品剧目,多年流传。

人物经历

屠岸贾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晋灵公和晋景公时期都当过大夫的官职,他的家族就曾经是一个贵族,祖父屠岸夷和父亲屠岸击都是晋惠公时期的大夫官职,为什么他家竟然全是大夫官职,这里还有一个要说一下,就是他的祖父屠岸夷是晋惠公身边的一个大臣,在晋惠公权利的争斗中,为晋惠公立下大功,为此后来被封为大夫官职。在晋国与秦国的一次战争中屠岸夷被秦军抓获,并

且秦穆公将他杀死了,晋惠公认为他有功就追加他为上大夫。并且令他的儿子屠岸击世袭大夫官职。屠岸贾也因此受益。晋国开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由于晋文公励精图治使这个小国,一下子成为了具有霸主地位的强国,在晋文公和晋襄公时期一直保持着霸主地位,到了晋襄公之后的晋灵公继位,由于他的昏庸加之屠岸贾这样的小人怂恿,只图享乐渐渐的失去了霸主地位。

屠岸贾善于奉承而得到晋灵公的信任和宠爱,屠岸贾对于晋灵公惟命是从,就像一只忠实的狗,一个昏庸的君主加上一个这样受宠的奸臣,什么样的国家都会败坏在他们的手上的。

晋灵公继位时还是一个在母亲怀抱的小孩,晋襄公临终前,托付当时的相国赵盾把年幼的夷皋也就是晋灵公立为太子。晋灵公继位以后,由于年幼开始还听命赵盾的话,因为赵盾是有名的忠臣,晋襄公也很信任他才托付他扶持晋灵公,赵盾也煞费苦心,但是到了年长后的晋灵公,贪图享乐亲近小人,赵盾多次劝阻,反而对赵盾产生厌烦。这其中加之屠岸贾的怂恿和教唆有直接关系,屠岸贾为了迎合巴结晋灵公,为晋灵公专门建造豪华庄园供晋灵公享乐,晋灵公经常与宫女姬妾在这里淫乐,而且屠岸贾还到各地选择良家美女强行招入庄园。据说这个庄园装修特别的豪华,屠岸贾负责建造,搜刮民财大兴土木,不但有各种花鸟鱼虫,规模布局装饰等豪华程度,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屠岸贾的用心也是得到回报和赏识。屠岸贾助长了晋灵公的残暴,晋灵公把国家大事完全忘到脑后。相国赵盾和许多大臣都很担忧,都推举元老赵盾出面劝阻晋灵公以国家大业为重,晋灵公对这些善意的忠劝,不但不听产生怨恨不说,还开始和赵盾产生矛盾,这时屠岸贾也乘机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更加激化了晋灵公与赵盾之间的矛盾。晋灵公心里产生了除掉赵盾的心里。屠岸贾这是并积极献计献策,决定利用晋灵公与赵盾的矛盾,扫除自己的政敌。屠岸贾多次挑拨,并且采用诬陷栽赃等手段,在晋灵公面前怂恿。晋灵公便与屠岸贾密谋派刺客刺杀赵盾,赵盾的忠贞感动了刺客,刺客知道自己被奸臣和昏君所门蒙骗,不想违背君命也不忍心杀害忠臣,告诉赵盾小心提防小人奸臣陷害后,刺客头撞大树自杀。但是刺杀没有成功他们又使出诬陷赵盾有不轨行为借机杀害。由于赵盾的侍卫识破,极力保护赵盾,屠岸贾等人就露出阴险的嘴脸,命人追杀赵盾。侍卫拼命保护,赵盾才脱离危险,但是侍卫被他们杀害。这次他们想除掉赵盾也没有成功。但是赵盾在也不能阻碍他们享乐了。但是赵盾父子逃离后在路上遇到了侄子赵穿,赵穿知道原委后恨事气愤,安顿好赵盾父子后,回到京城准备除掉晋灵公,他便假装向晋灵公请罪,说赵盾怎么的不对,而且还连累自己,自己请求晋灵公免去自己的官职,晋灵公觉得他很真诚,劝赵穿安心供职。赵穿假意迎合晋灵公,并建议在到处寻找美女,这样令晋灵公很高兴,采纳了赵穿的建议命屠岸贾到晋国各地寻找美女。屠岸贾被支走后赵穿带人攻入宫中将晋灵公杀死。由于晋灵公荒淫无道,根本没有人为他拼命,死后晋国百姓拍手称快。赵盾被赵穿迎回和众大臣商议,最后众大臣把晋文公的儿子扶上了皇位,晋成公继位后,由赵盾帮助主持朝政,并且以女嫁给赵盾的儿子赵朔为妻称庄姬。屠岸贾知道晋灵公已死,知道是赵穿干的,但是不敢声张偷偷的回来不敢出门。赵穿决定除掉屠岸贾,但是赵盾极力阻拦。结果留下了祸患。

晋成公继位后,赵盾的忠贞功劳得到了肯定,赵盾一家名誉得到了恢复而且家族也得到了荣耀,与同朝官员和睦相处,一心辅佐晋成公重新恢复霸业。也不想造成过多的杀劫。因此屠岸贾得以幸免,以此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屠岸贾的秉性就是不端,虽然表面上都过的去,但是心里依然想寻找机会恢复受宠的地位和呼风唤雨的野心。不久赵盾病逝,晋成公也在征讨陈国的途中病逝,这样晋景公继位,晋景公和晋灵公一样的昏庸荒淫无度,屠岸贾又被启用,因为屠岸贾在迎合晋景公荒淫淫乐着方面很会使用手段。这样屠岸贾抓住机会对赵盾的后人加以迫害,虽然赵盾已经死了,但是这奸诈小人罗列了一系列罪状加以诬陷,昏庸的晋景公就相信了屠岸贾的谎言,并且命他处理赵盾之罪。他将赵盾的儿子赵朔以及赵氏一家老小全部杀害。最后清点人数时发现了赵朔的夫人庄姬不见了,庄姬是晋成公的女儿,屠岸贾又挑拨晋景公,庄姬已经有身孕了,如果不除掉留下赵氏骨肉,将来回成为祸患。屠岸贾杀害赵氏一家,连一个还没有出生的婴儿他也不放过,就是想斩草除根,《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因此也就上演了。因此也制造了历史上的一宗大惨案。历史上影响很大。

屠岸贾陷害赵氏一家满门抄斩。赵氏冤情在十五年后的晋悼公继位时才得以昭雪。晋悼公继位时年纪虽小,但是具有胆识和谋略,欲清除前代留下的奸臣,举贤任能。当时的能臣韩厥被晋悼公任命为中军元帅,韩厥提出了为赵氏一家伸冤,晋悼公是一个明智之君,也很佩服赵盾一家对晋国的忠诚和贡献,于是命韩厥将赵氏遗留下来的后人赵武招回,屠岸贾当时还在朝中为官,韩厥为了不出现意外,秘密的将赵武接回,晋悼公当着众大臣的面,肯定了赵氏几代人的功劳。当年杀害赵氏一家的屠岸贾就在一旁,这个害人误国的奸贼吓的跪在地上。晋悼公当时就宣布让赵武将一手炮制赵氏满门命案的元凶屠岸贾于武科场乱箭射死,以安慰赵氏冤魂于地下。屠岸贾陷害赵氏一家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戏曲《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公孙杵臼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的忠义行为,受到后人的尊敬,山西的藏山古庙就是为了纪念和追忆程婴  公孙杵臼而修建的。已经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屠岸贾奸诈阴险残忍可耻下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留下了一代奸臣的骂名。

晋献公时的大臣赵衰辅佐公子重耳,历千辛万苦19年,对重耳返国成为晋文公功劳甚大。晋文公去世后他又辅佐晋襄公。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赵盾成为首辅大臣。晋襄公早早去世,

太子尚是幼儿。从国事考虑,赵盾想迎晋文公的另一个儿子、晋襄公的弟弟为君。可太子的母亲日夜啼哭、下跪追问:“先君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嫡子而另找国君呢?”此情此景下,赵盾就又改变主意,立了太子(即晋襄公之子)为晋灵公《史记·晋世家》、《史记·赵世家》。心结在此时就已埋下。

到了晋灵公长大成人,与赵盾的关系也越来越僵。言不听、计不用,后来更想杀掉赵盾。赵盾赶忙逃跑,还没跑出晋国国境的时候,他的弟弟赵穿杀掉了灵公。襄公的弟弟黑臀继位成为晋成公。赵盾返回来又当了首辅大臣。

晋国的太史董狐据此写道:赵盾杀了自己的国君。赵盾说:杀国君的是赵穿,不是我啊?董狐说:你是首辅,你逃不出境,归不讨贼,不是你是谁呢?孔子老人家听到此事后也认可董狐的说法。(《史记·晋世家》)

后来晋成公在扈邑会见时去世,其子继位为晋景公。赵盾此时也病逝了,他的儿子赵朔继承了爵位。赵盾时埋下的隐患这时突然暴发了,晋灵公时的宠臣屠岸贾做了司寇,主管政法工作。开始追究杀晋灵公的旧案。抓一批人、审讯一批人、惩治一批人,这就顺理成章牵到了赵家。屠岸贾遍告所有的将领说:做臣子的人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他和将领们率领军队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史上记载称屠岸贾是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动手的(《史记·赵世家》),但就和赵盾说赵穿杀灵公与他无关一样,没有人相信屠岸贾是在晋景公不知道的情况下敢这样灭掉一个国家重臣、功臣的家族。

赵氏被灭族后,得门客和家臣护佑,为赵朔留下遗孤,即赵武。十五年后,晋景公得了病,找人算卦,算卦的说是曾建立过功勋的大家族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另一大家族的首领韩厥跟晋景公提出和分析了赵家的历史,并说赵家仍有后人在世,于是景公依靠韩厥的部下,迫使将军们认可赵氏孤儿赵武。并一起攻打屠岸贾,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史记·赵世家》)

事情就是这样。一方面,按照春秋战国时的主流价值观,按照孔子老人家君君臣臣的学说,屠岸贾的所作所为都是值得肯定的。他为宠信过自己的灵公报仇,他作为司寇维持法纪,是能说得过去的。就晋而言,他是忠臣。另一方面,恶吏酷吏从来都是君王得心应手的工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屠岸贾当然是秉晋景公之意而出头维持朝纲的,但情形一变,君王翻云覆雨,一推六二五,恶吏酷吏们就恶名独担,成了被千秋万代唾骂的丑角  。

屠岸贾灭赵

原文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③,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④。盾卜之,兆绝而后好⑤。赵史援占之⑥,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⑦,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⑧,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⑨。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⑩,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史记  赵世家》)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记载与左传多有不同,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左传中,赵氏之祸起源于赵婴齐私通赵庄姬。婴齐之兄赵同、赵括为维护赵氏名誉将之放逐齐国,由此引起赵庄姬的不满,向晋景公进谗言曰:“原、屏将为乱”,于是乃有族诛之祸。

译文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武灭屠岸贾

原文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①。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②,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③。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至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④。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⑥,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史记·赵世家》)

译文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就是赵氏吗?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后代辅佐的几位周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再往下到厉王、幽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希望您考虑考虑吧!”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赵氏孤儿名叫赵武。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如果不是您有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赵氏的后代了。如今您有这个命令,正是群臣的心愿啊!”当时就让赵武、程婴一一拜谢各位将军,将军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

人物评价

了解屠岸贾这个人是在戏剧上和评书上,知道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奸臣,他的大奸大恶只是在戏曲《赵氏孤儿》中,谋害晋国大忠臣赵盾,致使赵氏一家满门抄斩。屠岸贾害死赵氏一家,使自己的阴谋得逞,也得到了国君的器重。害人的奸诈虚荣的心里和暂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是最后屠岸贾一家也为赵氏一家当了殉葬品。后来在网上和书籍上也了解了屠岸贾一些其他方面的罪恶勾当,觉得这个在官场上呼风唤雨的人,不但在当时有一定的权力,而且还利用卑鄙的手段残害许多妨碍他与国君亲近忠臣,利用国君的昏庸坑害国家,坑害人民的。当时的晋灵公不是一位贤明的君主,由于他的昏庸致使屠岸贾为非作歹助纣为虐残害忠良,屠岸贾利用晋灵公对他的宠爱,怂恿晋灵公荒淫暴虐,制造出许多暴虐之事,使当时曾经称霸一方的晋国,渐渐的走向衰落。屠岸贾所做的一切,得到大多数人的唾骂,他因此也成为中国春秋历史上的一个大奸臣。

对于屠岸贾,史上少有评论,连孔子老人家对这个维护他的学说的人也未见有只言片语的说法。这里面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屠岸贾所维护的晋王室,很快就一蹶不振,干脆丢了天下,而被屠岸贾残酷诛灭的赵家,却很快建立起赵氏王国,赵国成为一个强盛的大国。从成王败寇的实际出发,屠岸贾所刻意维护的东西就失去了价值。呵呵,君王或者说是一把手不争气,往往就这样让臣子或属下为难,忠也不是——因为所忠的人一垮,你就顺理成章成为下一个君王眼中的异类,要么被杀,要么就入了贰臣传。不忠也不是——因为忠诚是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最看重的品性,谁不想被认同呢?(愚忠可不是孔子的学说,“君君臣臣”,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臣子才会尽忠,君王无道,愚忠便是助纣为虐。)

一向认为,屠岸贾灭赵和赵氏灭屠岸贾,是庞大的晋国很快被三大家族瓜分为赵、魏、韩三个国家的重要节点。先是君王不尊重重臣、不体恤重臣,不以天下为重,行事孟浪,在导致矛盾激化后又不能有理有节地惩戒有过错者、团结其他重臣,而是指使恶吏轻易灭掉一个功臣重臣的整个家族。由此而使其他重臣人人自危,竞相强化家族实力,百般笼络人心,凡事以家族利益为重。整个晋国的利益格局因此发生了彻底变化。而在屠岸贾灭赵之后,又不能将错就错,任用忠臣强王室、弱家族,抓回统治权,而是反手又灭了屠岸贾的家族,试想从此而后,还会有谁敢于因维护王室而挑战大家族?晋王室的迅速衰败,不就是可预计的吗?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郑旦——春秋末年越国美女

郑旦,春秋末年越国(今浙江诸暨)美人,与西施同被越王勾践选为进献吴国的八个美人中的一员,用以迷惑吴王夫差。

在越教授以礼仪,习以歌舞。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与西施有“浣纱双姝”之称。

人物生平

郑旦为越国美女,是历史上与西施齐名且同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刚烈女子,与西施同处于春秋时期。郑旦好剑,性格刚烈。但多年来,西施是广为人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郑旦呢,倒是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约在公元前490年,郑旦与西施一同被越王勾践选中,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其君臣关系。她们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灭掉了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和郑旦的牺牲奉献是分不开的。在家乡人的心目中,郑旦是永远的女中豪杰。他们以她为荣,他们敬仰她。现今鸬鹚湾村仍以郑姓为主,村北临江建有郑旦亭,以纪念这位爱国女子。

人物轶事

交友西施

郑旦一直想和西施做好朋友,所以到处说她是美女,因为西施常常自卑,所以郑旦总是鼓励她要自信起来。

西施说自己脚大,郑旦就帮她做长裙。西施说自己脸小,郑旦就让她照湖面,说水里的鱼看到她的美而发现自己脸小就逃走了。  西施说自己的眼睛不如郑旦大,郑旦就拉西施去照井水,说两个人的眼睛在水中看上去就像四条鱼,鱼不是身体长就好看的,好比眼睛不是大就算美的。

终于西施克服了自卑成了美女,愿意做郑旦的朋友了。

默默无名

现今诸暨坊间,普遍认为郑旦长得比西施还要漂亮,在他们的心目中,西施与郑旦是密不可分的两大美女。采访中,有一位诸暨年轻人表示,他非常喜欢西施,但同样喜欢郑旦。

郑旦的名气为何没有西施响亮?

因为四大美女都是她这样的人夸出来的,由于美女找不到朋友,所以夸出来的美女更有名气。

自古江南多佳丽,但产生过历史影响的不是很多,有必要进行收集整理,像郑旦这样的爱国女子即使放在今天,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历史文化如果没有人物进行串联,就是僵化和教条的东西。为此,他建议评选浙江古代四大美女,而他自己心目中的浙江古代四大美女除西施、郑旦外,还有大乔和小乔(一说为浙江义乌人)。

郑旦之死

郑旦与西施,是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的一对美女。她们来自同乡同村,入吴的职责相等,但郑旦的命运没有西施好。就连她的死,也始终是个谜。后人关于郑旦之死,有多种文学的联想。

史书记载,吴王夫差见西施、郑旦大悦,收西施于姑苏台,收郑旦于吴宫。后郑旦“郁郁不得志,经年而死,夫差哀之,葬于黄茅山”,史官称,郑旦之死,乃“妒西施之宠”。台湾柏杨先生在他的《皇后之死》一书中这样写道——两位美女没有辜负她们所受的长期严格训练,进宫后不久,就把吴王宫的其他得宠的漂亮小姐,统统挤掉;把吴夫差先生吃的死脱。不过,两位美女之间,西施与郑旦,美貌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所受的教育相同,可以说没有一样不相同。可是,在吴夫差先生色迷迷的尊眼里,却有了差异,大概西施女士的调调正适合他的调调,他就也特别宠爱西施。相形之下,郑旦女士就感觉到寂寞,美丽的女孩子最悲痛的是受到冷落,过了一年,她竟忧郁而终。吴夫差先生难过了一阵,把她安葬在黄茅山,立庙祭祀。呜呼,郑旦女士这种下场,使人疑问丛生,可能两位同是越国的美女发生内斗。然而,无论如何,西施女士名传千古,而郑旦女士却与草木同朽,默默无闻……然而,距郑旦女士之死,已两千四百年矣,仅此一见,又流传不广,哀哉。

共叔段--春秋时期郑国人

郑武公十年(前761年),郑武公娶申国国君之女武姜为夫人。武姜分别于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年)为郑武公生下儿子寤生和共叔段。  武姜的长子寤生是难产而生,少子共叔段是顺产而生,武姜因此不喜欢寤生,而喜欢共叔段。郑武公二十七年(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肯答应。同年,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郑庄公元年(前743年),武姜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郑庄公说:“制地是形势险峻的地方,虢叔曾经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都可以听命。”武姜于是请求改将京城(今河南荥阳)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号太叔,世称京城太叔或太叔段。

共叔段到京城后,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共叔段让郑国西部与北部边境地区,既听从郑庄公的命令,又听从自己的命令。作为试探,郑庄公并没有干涉,共叔段转而将这两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并进一步延伸到廪延。廪延是黄河重要的渡口,与卫国相邻,位置非常重要。从京城到廪延距离很远,共叔段掌握郑国近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发展,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大。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共叔段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开始做反叛郑国的最后准备,他下令修理城郭,储备粮草,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其母武姜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郑庄公在共叔段准备公开反叛之前,便得知共叔段的起兵日期,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城。京城的人都反对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地(今河南鄢陵)。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郑庄公的军队在鄢地击败共叔段,共叔段再度逃到卫国的共地(今河南辉县),因此故称共叔段。

当时,卫国国君卫桓公因弟弟州吁骄横奢侈,于是罢免他的职务,州吁便出国逃亡,请求与共叔段结交为朋友。郑庄公二十五年(前719年),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州吁继位后,联合宋国、陈国、蔡国替共叔段攻打郑国。联军包围郑国都城东门五天后撤军。共叔段死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后,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秦开——战国时期燕国将领

秦开,出身鲁国秦氏,战国时期燕国将领。早年在东胡做人质,很受东胡的信任,通晓民情风俗。燕昭王姬职即位后,秦开逃归燕国。后于公元前300年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还曾渡过辽水进攻箕氏朝鲜,直达满番汗(今朝鲜清川江以西大宁江流域博川郡境内的博陵古城)为界,取地两千余里。燕国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修筑燕长城。

人物生平

秦开是战国时期燕国将领,很有德行和才能。早年在东胡做人质。东胡人非常信任秦开,秦开于是借机掌握东胡的风土人情、军事地理等情况。一次贩马途中,蓄谋已久的秦开脱离队伍,恰巧燕国的队伍巡防经过。秦开回国后,燕昭王任命他为大将,秦开便开始训练兵士。

当时燕昭王励精图治,国力已经逐渐强盛,眼看东北边境百姓遭难,他下定决心彻底平定边患。对于带兵打仗的人选,他思考很长时间,最后决定将率军驱胡重任交给在东胡做过人质的秦开。秦开非常富于作战经验,久经沙场,百战百胜,并对东胡的情况十分熟悉。

秦开回国后率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今北京延庆境内)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虽奋力抵抗,却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燕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在接连胜利的情况下,燕军士气更加旺盛,一鼓作气向东北追歼东胡。东胡一直退却到一千多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此时的秦开站在燕北边地,谋划安定策略。秦开效法赵国,动员军民大修障塞,于是修建成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东到襄平(今辽宁辽阳)的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后来,燕国在广袤的新领土上陆续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胡人的侵略。燕国在幅员上一跃超过赵、齐、韩三国,仅次于秦、楚两国,在列国中位居第三。

后来,秦开率军向东渡过辽水进攻朝鲜半岛的箕氏朝鲜政权,夺取两千多里土地,直达满番汗(今朝鲜清川江以西大宁江流域博川郡境内的博陵古城)为界。  于是燕国据有辽宁全境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

田不礼  ——战国时期宋国重臣

田不礼(?—前295年),一作佃不礼、一作田不禋。战国中期人物。宋康王的大臣,是宋国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前299年被宋康王派遣入仕于赵。赵惠文王三年(前296),赵武灵王任命其为代安阳君(即公子章)之相。此年支持代安阳君发动了沙丘之乱,被公子成与李兑攻杀。

简介

田不礼(?—前295年),一作佃不礼。《墨子》与《吕氏春秋》记载宋国有田不禋,禋与繁体的礼字形相近,故可以确定为同一人。

田不礼,宋国重臣。《墨子》与《吕氏春秋》把田不禋和唐鞅并列,称此二人是宋康王的重臣,也是宋康王亡国的两个最大罪臣。

出处

《史记》(赵世家)

“三年,灭中山,迁其王於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主父又使田不礼相章也”;

“田不礼之为人也,忍杀而骄”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

《资治通鉴》(周纪四)

“……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田不礼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阴谋。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韩聂--纵横家,政治家

公仲使韩珉之秦求武隧,而恐楚之怒也。唐客谓公仲曰:“韩之事秦也,且以求武隧也,非弊邑之所憎也。韩已得武隧,其形乃可以善楚。臣愿有言,而不敢为楚计。今韩之父兄得众者毋相。韩不能独立,势必不善楚。王曰:‘吾欲以国辅韩珉而相之可乎?父兄恶珉,珉必以国保楚。”公仲说。士唐客于诸公,而使之主韩、楚之事。-《战国策-韩三》

“天下争秦有六举,皆不利赵矣。天下争秦,秦王受负海内之国,合负亲之交,以据中国,而求利于三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终不得阴,一矣。天下争秦,秦王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复合衍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举也。-《战国策-赵四》

韩珉相齐,令吏逐公畴竖,大怒于周之留成阳君也。谓韩珉曰:“公以二人者为贤人也,所入之国,因用之乎?则不如其处小国。何也?成阳君为秦去韩,公畴竖,楚王善之。今公因逐之,二人者必入秦、楚,必为公患。且明公之不善于天下。天下之不善公者,与欲有求于齐者,且收之,以临齐而市公。”-《战国策-韩三》

韩珉献书于齐曰:秦悔不听王以先事而后名。今秦王请侍王以三、四年。齐不收秦,秦焉受晋国。齐秦复合,使?反,且复故事,秦昂曲尽听王。齐取宋,请令楚、梁毋敢有尺地于宋,尽以为齐。秦取梁之上党。干梁从,以功勺,秦取勺之上地,齐取河东。勺从,秦取干之上地,齐取燕之阳地。三晋大破,而攻楚,秦取鄢,田云梦,齐取东国、下蔡。使从亲之国,如带而已。齐、秦虽立百帝,天下孰能禁之。-《战国纵横家书-韩珉献书于齐章》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所以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此韩聂之所褥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秦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史记-田世家》

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请攻魏,秦王说之。韩侈在唐,公仲珉死。韩侈谓秦王曰:“魏之使者谓后相韩辰曰:‘公必为魏罪韩侈。’韩辰曰:‘不可。秦王仕之,又与约事。’使者曰:‘秦之仕韩侈也,以重公仲也。今公仲死,韩侈之秦,秦必弗入。入,又奚为挟之以恨魏王乎?’韩辰患之,将听之矣。今王不召韩侈,韩侈且伏于山中矣。”秦王曰:“何意寡人如是之权也!令安伏?”召韩侈而仕之。-《战国策-韩三》

邓析——名辨之学”倡始人

邓析(前545-前501),  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简介

邓析的法律思想主要有:①反对“刑书”,私造“竹刑”。他不但反对旧的奴隶主贵族,也反对以子产为代表的继承周礼的新贵族。他不满子产所铸刑书,私自编了一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成文法,把它写在竹简上,叫做“竹刑”。②私家传授法律。传说,他聚众讲学,招收门徒,传授法律知识与诉讼方法,还以类似讼师身份帮助民众打官司(被戏称为春秋末期的律师)。

生平

子产执政时曾任郑国大夫,是一位具有法家思想萌芽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荀子·非十二子》谈到: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他反对将先王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反对礼治的思想家。

欲改旧制,私造“竹刑”。他比子产还要激进,对子产所推行的一些政策不满,曾经“数难子产之政”。甚至对于子产的铸刑书他也多有批评,于是自编了一套更能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成文法,将其刻在竹简上,人称“竹刑”。晋人杜预说:邓析“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对于竹刑的具体内容,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从古人的评价即可看出,它是要改变郑国的旧制,既不效法先王,不肯定礼义,也不接受当时国君的命令,只能是体现新兴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东西。

传授法律知识,承揽诉讼。邓析还聚众讲学,向人们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并帮助别人诉讼。《吕氏春秋》说:邓析“与民之有讼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而学讼者不可胜数。”相当于收取律师诉讼费,大家发现干这项工作收益不错,于是又纷纷参加他的法律培训班。他擅长辩论,有人称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但广大民众对于他的成功却十分敬佩。

在诉讼的过程中,他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在他的倡导下,郑国出现了一股新的思潮,“郑国大乱,民口欢哗。”对当时的统治者造成严重威胁。继子产、子大叔而任郑国执政的姬驷歂对付不了这种局面,于是“杀邓析,而用其竹刑。”他们杀其人而用其法,可见其竹刑的合理性。

另外,晋国的赵盾、赵鞅、叔向、士会等,也具有法家思想的萌芽。赵鞅曾在晋国铸了铁鼎,即将赵盾所作的法典铸在铁鼎上。它与子产铸刑鼎、邓析作竹刑一样,都是法家先驱者制定法律和将法令条文公诸于世的一种重大举措,这是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奴隶制的礼治的否定。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出过“治国制刑,不隐于亲”,“同罪异罚,非刑也”等主张法律平等、公正的执法原则。所有这些都成为后世法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公叔痤——战国时期魏国大臣

公叔痤(?―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

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他排挤吴起,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荐举公孙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太史公司马迁于此特著一笔,“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很有深意。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假如从人才流失的角度来论魏国的成败,公叔痤是应负一定责任。

人物生平

担任相国

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当时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今陕西渭南合阳一带)郡守,威望很高,曾率军伐秦,攻取五座城池,固守西河,屏障魏国,使秦军不敢东向。

公叔痤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吴起。公叔痤有个仆人对他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痤说:“如何下手?”仆人说:“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视声誉,你可以先向魏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爵一级的小国,而且和强大的秦国接壤,臣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魏武侯必然要问:‘那怎么办呢?’你就乘机向魏武侯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愿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愿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辞谢。以此就可以试探他的想法。’然后你再亲自把吴起邀请到你的府上,让公主故意发怒而轻谩你。吴起看见公主那样轻贱你,他想到自己也会遭到轻贱,就会辞而不受。”于是公叔痤依计行事,吴起果然看见公主轻谩公叔痤就辞谢魏武侯。魏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而到楚国。从此,公叔痤稳踞相位,多年执掌魏国权柄。

谦逊赏地

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公叔痤担任将领,率军与韩、赵两国联军在浍水北岸交战,大败联军,擒获赵国将领乐祚。魏惠王得知胜利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亲自到城郊迎接公叔痤,并宣布赐田地一百万亩作为公叔痤的食禄。公叔痤倒退几步,然后拜了两拜辞谢,不敢领赏。他反复说明,军队英勇善战,具有一往无前的斗志,不避艰险,百折不挠,全赖吴起当年训练有方,是吴起的功劳;在战场上,察看地形,分析敌我双方形势,提供决策方案,使得三军将士心明眼亮,目标明确,是部下巴宁、爨襄的功劳。再说还有魏惠王制定的军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而他自己只是看准进攻敌人的时机,便击鼓进军不敢懈怠,这算什么功劳。公叔痤的谦逊受到魏惠王的嘉许,于是赏赐给吴起的后人二十万亩土地,巴宁、爨襄每人各十万亩土地。

魏惠王说:“公叔痤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已经替我战胜强大的敌人,还不遗忘贤者的后代,不掩盖能士的功劳,公叔痤怎么能不得到好处呢?”所以再赏赐给公叔痤土地四十万亩,加上起初赏赐的土地一百万亩,使他拥有土地一百四十万亩。

荐才去世

当时,公叔痤任用卫国公族公孙鞅担任其中庶子。公孙鞅喜欢研究刑名之学,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恰逢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去探望公叔痤,说:“您的病如有不测,江山社稷将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有奇特的才能,希望大王将全部国事交给他,听任他去治理。”魏惠王默不作声。魏惠王刚要离去,公叔痤屏退左右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那就一定要杀死他,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没有答应,出来后对左右大臣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痤的贤能,却对我说在国事上一定要听从公孙鞅,难道不是很荒谬吗?”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召来公孙鞅向他道歉说:“今天大王询问可以做相国的人,我推荐你,看大王的表情是没有答应我。我应当先尽忠君之礼,后尽人臣之责,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死他。大王同意我的建议。你可赶快离开,不然将被捉拿。”公孙鞅说:“魏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能听您的话杀死我呢?”公孙鞅始终不愿离开。

不久,公叔痤去世。当时公孙鞅得知秦孝公求贤,于是在埋葬完公叔痤后,向西投奔秦国,并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实施其著名的商鞅变法。

孔鲤——孔子的儿子

孔鲤(前532年-前483年),男,汉族,山东曲阜人。字伯鱼,孔子的儿子。

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之妻于夫死后改嫁。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鲤之子孔伋的后裔。

孔鲤是孔子的独根苗,生时,鲁昭公特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有人说'孔鲤对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后人传说,也只是孔伋有成就后之说,孔鲤去世与孔伋出生是同一年)

因为是至圣之子,述圣之父,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

其子孔伋继承孔子学说并有所发展,著《中庸》等儒家经典,故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氏子孙尊为"三世祖。

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后裔。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