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2022高考历史备考技巧最新_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正文

《2022高考历史备考技巧最新_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

时间:

历史属于文科类的科目,需要大家记住的知识点比较多,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起更有助于记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2高考历史备考技巧最新,欢迎阅读!

2022高考历史备考技巧

分析参考答案:做题、背书是文科生无法避免的,但是我认为做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多细。怎么理解呢?大家拿到一道题,肯定会先自己作答,然后对照参考答案对吧?那么对照完呢?背参考答案吗?错!你要学习的是答题的思维方式,要去分析参考答案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哪些,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

保持做题习惯:这里要保持的是每天都做练习的这个习惯,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题可以帮助你发现知识薄弱的地方,总结答题规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一举多得!当在做题过程中发现遗忘的知识点要第一时间去查询记忆,这样带着目的看书就不会无从下手啦。

2022高考历史冲刺复习重点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答题术语]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答题术语]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答题术语]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答题术语]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一.对历史作用、历史影响、历史意义三者的区分

1.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2.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等等。

3.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二.影响、作用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模板

1.设问方式

(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2.答题模板

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政治影响,主要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2)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经济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3)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回答。

(4)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第二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三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1)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2)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

三.意义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模板

1.设问方式

(1)限定性的设问: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

(2)宽泛性的设问:有何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2.答题模板

(1)“意义类”题目的答案通常这样写:“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只有……才能……”等。

(2)“意义类“题目答案组织的特点、规律有以下两点:首先,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其次,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识。即主要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

(3)注意考虑主体,即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四.举例说明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战争:经济影响——***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 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 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对中国的影响呢?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2022高考历史备考技巧最新_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相关文章